点击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贵州南部独山地区泥盆纪弗拉期的石燕贝类腕足动物
    马学平
    2009(4). DOI: 1
    [摘要](4278) [HTML](0) [PDF 0.00 Byte](357)
    摘要:
    弗拉期是了解泥盆纪弗拉-法门灭绝事件之前古代生物多样性的一个关键阶段.贵州南部的独山地区因其所具有的完整层序及丰富的底栖牛物化石成为我国主要泥盆系参考剖面之一.独山剖面弗拉期的石燕贝类腕足动物至少包括5种类型,其中4种在本文中为首次描述和图示.Conispirifer之前只发现于欧洲及北美的弗拉期地层中,目前也首次在华南独山剖面的同期地层中发现.大多先前从贵州南部其他地区弗拉期地层中描述的多种Cyrtospirifer可归于Cyrtospirifer subextensoides新种内.鉴于前人对Emanuella的模式种E.takwanensis 的内部构造描述的矛盾状况,本文暂把研究区具有抬离壳面的纤细铰窝、固着于壳面的主突起以及其前方下面为外铰板支撑的标本归于E.takwanensis.在华南弗拉期可初步识别出三个腕足动物群组合带:Yocrarhynchus-Phlogoiderhynchus动物群以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双腔贝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从弗拉阶底部至Pa.punctata带;之后为Cyrtospirifer动物群,以Cyrtospirifer的存在为特征,又可分为早晚两部分,前者(未命名)以conispiriferid类的Conispirifer和Pyramidaspirifer、弓石燕类、无洞贝类等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Pa."hassi"带至下Pa.rhenana带;后者为Hunanotoechia动物群,以丰富的小嘴贝类-无洞贝类.弓石燕类腕足动物为特征,其时代大致为上Pa.rhenana带至Pa.1inguiformis带.
    2  中国石蚕巢化石(昆虫纲,毛翅目)的发现与初步研究
    黄迪颖 吴灏 董发兵
    2009(4). DOI: 1
    [摘要](3495) [HTML](0) [PDF 0.00 Byte](364)
    摘要:
    毛翅目昆虫幼虫俗称石蚕,大部分石蚕就地取材,构筑不同形状,不同质地的巢,多数为管状.石蚕巢化石是一类较重要的遗迹化石,在国外中、新生代报道较多,但在我国未见发表.本文根据作者十多年来在华北及东北地区的大量野外工作,报道了石蚕巢化石在我国的发现.介绍了石蚕巢在中侏罗世道虎沟动物群,早白垩世热河动物群及卢尚坟昆虫群中的类型与特征.石蚕巢是我国遗迹化石研究中的薄弱环节,实际上它们在中生代中期以后的陆相地层分布很广.由于这类昆虫对水质变化的敏感性和适应的相对狭隘性,可用于恢复古环境.一些特殊类型的出现,对地层对比也将起到作用.
    3  古生物学论从,石炭纪和二叠纪菊石(棱角菊石目和前碟菊石目),修订版
    周祖仁
    2009(4). DOI: 1
    [摘要](3435) [HTML](0) [PDF 0.00 Byte](315)
    摘要:
    古生物学论丛菊石卷1957年出版,其后随着研究的发展和深入,分类认识维新较快、分类数量剧增,修订版很快提上日程,并明确按时代分卷进行.
    4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纪念活动在南京隆重举行
    王永栋
    2009(4). DOI: 1
    [摘要](3392) [HTML](0) [PDF 0.00 Byte](318)
    摘要:
    (一)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25届学术年会--纪念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80周年活动"于2009年10月14-16日在南京成功召开.本次大会是我国古生物学界近年来举行的规模最大的国内学术交流活动,有来自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科研院所、高校、国土资源、石油、煤炭、化工、海洋以及出版部门和博物馆系统以及部分海外学者等近六百人出席.大会开幕式于10月14日在南京国际会议大酒店隆重举行.
    5  鄂西志留纪早期三叶虫Latiproetus Lu,1962的新材料
    袁文伟 周志强 周志毅
    2009(4). DOI: 1
    [摘要](3390) [HTML](0) [PDF 0.00 Byte](395)
    摘要:
    本文描述湖北宜昌、兴山志留纪兰多维列世艾隆期蚜头虫类三叶虫Latiproetus latilimbatus(Grabau,1925)和Latiproetus tenuis Chang,1974的新材料.Latiproetus Lu,1962的有效性长期多有争论,通过新材料研究确认,该属和Prantlia P(r)ibyl,1946的区别在于其较短的鞍前区,向前收缩较少的头鞍,较微弱的尾肋沟和间肋沟,并不具鞍前区横脊.该属和Astroproetus Begg,1939的区别在于其较深的S1,清晰的S2,较小的活动颊刺,及宽而清晰的尾边缘.因此,笔者认为Latiproetus应为有效属.
    6  云南保山上新统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角质层特征及古气候意义
    李娜 孙柏年 吴靖宇 闰德飞 肖良 戴静
    2009(4). DOI: 1
    [摘要](3264) [HTML](0) [PDF 0.00 Byte](294)
    摘要:
    在云南保山羊邑煤矿上新统羊邑组发现了一栎属高山栎组植物压型化石,根据叶形态和表皮微细构造特征,将其鉴定为前灰背栎(Quercus Presenescens Z.K.Zhou).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接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特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石.解剖学研究表明,该化石叶片为气孔下生型,上、下表皮均无毛基;上表皮细胞为四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下表皮细胞多为四一五边形,垂周壁波状弯曲,气孔器环列型.通过与现生高山栎组植物叶形态相比,当前化石与灰背栎最为 近,且其表皮细胞形态、气孔器类型与现生灰背栎基本一致,二者的主要区别在于前灰背栎无毛基,而现生灰背栎有表皮毛.研究认为,两者被毛的差异,是植物叶形态结构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该标本具有之字形中脉,叶最宽处形成一矩形区域,叶缘略反卷的 征,与已报道的前灰背栎化石形态一致,且区别于其它已发现的高山栎组化
    7  河北侏罗-白垩纪界线最古老的恐爪龙类足迹
    邢立达 杰瑞德D哈里斯 孙登海 赵慧强
    2009(4). DOI: 1
    [摘要](3115) [HTML](0) [PDF 0.00 Byte](332)
    摘要:
    记述中国河北省赤城县倪家沟化石点一组恐龙行迹,并命名一新属新种--中国猛龙足迹(Menglongipus sinensis ichnogen.et ichnosp.nov.).足迹来自土城子组,位于侏罗-白孚纪界线.相邻的义县组曾发现最古老的恐爪龙类骨骼化石,而中国猛龙足迹的发现表明恐爪龙类早在义县组之前便出现在该地区.中国猛龙足迹的造迹者体长约65cm,非常接近于基十的近鸟类.此外,为四川伶盗龙足迹(Velociraptorichnus sichuanensis)的模式标本提供更多细节,并讨论驰龙类足迹型与其他兽脚类足迹之间的联系.
    8  再论三叶虫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属的无效地位
    林天瑞 彭善池
    2009(4). DOI: 1
    [摘要](3095) [HTML](0) [PDF 0.00 Byte](335)
    摘要:
    作者2004年根据保存于法国的模式标本和产自我国三峡地区的新材料以及对以往所发现的化石材料的研究,认为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一属不能成立,是Palaeolenus Mansuy,1912的晚出异名;其模式种Palaeolenus deprati Mansuy,1912也是Palaeolenus的模式种Palaeolenus douvillei,Mansuy,1912的晚出异名.提出属名Megapalaeolenus Chang和种名Palaeolenusdeprati Mansuy均应废弃的结论.最近,罗惠麟等发表了一系列采自模式标本产地附近的标本,为笔者的上述结论提供了更有力的证据.根据这些新材料,笔者不同意罗惠麟等认为Megapalaeolenus继续有效、Palaeolenusdeprati能够成立的观点.
    9  一个不合格发表的新种名——福建双翅龙脑香
    李浩敏
    2009(4). DOI: 1
    [摘要](2934) [HTML](0) [PDF 0.00 Byte](320)
    摘要:
    杨永康等建立并发表的化石新种福建双翅龙脑香(Diptercoarpus fujianensis Y.K.Yang,H.M.Li et J.K.wu sp.nov.fossil plant)未附任何照片或素描图,且无正规的模式标本登记号和确切的存放单位,与国际植物命名法规中有关古植物的重要条款和规则不符.因此,这个新种名属于不合格发表.
    10  论寒武纪三叶虫定远虫与双岛虫
    朱学剑 袁金良 边荣春 胡有山 杜圣贤
    2009(4). DOI: 1
    [摘要](2919) [HTML](0) [PDF 0.00 Byte](379)
    摘要:
    新材料表明定远虫(Tingyuania)和双岛虫(Dinesus)这两个三叶虫属足有效的,前者并不是后者的晚出异名.双岛虫类的地质延限被下延至传统早寒武世晚期的清虚洞组.补允描述首次发现的定远虫的尾部,并描述双岛虫的一新种.
    11  贵州剑河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拟轮盘水母钵(Pararotadiscus)和腕足类共存现象的初步研究
    程心 傅晓平 赵元龙
    2009(4). DOI: 1
    [摘要](2835) [HTML](0) [PDF 0.00 Byte](335)
    摘要:
    贵州剑河革东寒武纪凯里生物群中水母状化石属种单调,仅发现1属1种贵州拟轮盘水母钵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Zhao et Zhu,1994),但却有丰富的生态现象.近40%的标本与腕足类、三叶虫、金臂虫、棘皮动物或遗迹化石Gnrdia共存,是目前全球水母状化石中罕见的丰富生态现象.其中65件贵州拟轮盘水母钵盘体上、下或周围出现了背、腹壳分散保存的腕足类,说明腕足类与贵州拟轮盘水母钵共同埋藏;1块标本的丛状触手中还包裹有腕足类,说明丛状触手不是类似于植物根系的固着器.这种现象还证实贵州拟轮盘水母钵不是固着而是浮游生活的,其与腕足类壳瓣共存,主要是浮游的贵州拟轮盘水母钵死亡后沉落海底与腕足类壳瓣重叠的结果.
    12  【特约论文】寒武纪大爆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张兴亮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15
    [摘要](2799) [HTML](0) [PDF 1004.32 K](14793)
    摘要:
    人类探索认识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神创论、渐变论和爆发式演化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重要科学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本质上是动物门类的大爆发, 同时伴随着属种多样性的增长、体型增大、生物矿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寒武纪大爆发是多因素制衡的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单因素的内、外因驱动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复杂过程。分子遗传基础和宜居环境分别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内在和外在必要条件, 但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因此, 寒武纪大爆发, 与其他所有生命演化事件一样, 必须通过生态作用实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在氧气和其他资源不太受限、环境多变、生态荒芜的外在条件下, 基因发育调控系统预先高配的内在条件下, 发生的动物门类大爆发。在埃迪卡拉纪晚期, 多细胞的文德生物与动物采取了不同的体型发育策略和演化途径, 共享海底两千万年后, 文德生物灭绝。此后, 动物在寒武纪最初的两千万年间快速分异演化, 产生了大量演化结局各不相同的动物门类, 生态适应策略同步分化, 形成了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 踏上显生宙的演化征程。目前对寒武纪大爆发的探索和研究存在着偏向性或局限性, 主要关注动物门类演化和生存环境氧化还原条件, 没有将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未来探索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全面的研究工作, 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13  论类三角蚌类——兼论藏东的景星动物群
    陈金华
    2009(4). DOI: 1
    [摘要](2761) [HTML](0) [PDF 0.00 Byte](360)
    摘要:
    论述亚洲白垩纪广泛分布的非海相双壳类类三角蚌类的分类、演化和起源,并讨论景星动物群的时代及TPN动物群的组合划分.认为类三角蚌类分5个科,各科有独立的、相互平行的演化系列;该类群最早形成于特提斯东部边缘地区的边缘隔离体环境,根据有关内部构造研究,其起源可能与海相三角蛤类有关.类三角蚌类经历过3个演化阶段:早期阶段,即爆发性成种阶段,以景星动物群为代表;藏东的生物地层研究表明,景星动物群时代是Tithonian-Berriasian期;中期阶段,即辐射阶段,以TPN动物群为代表,时代为Hauterivian-Turonian期,或Valanginian-Turonioan期,此阶段还可再分出5个组合,可用于地层划分和对比;晚期阶段,即衰退阶段,以Pseudohyria 动物群为代表,时代为晚白垩世中一晚期.
    14  陕南早寒武世早期Quadrapyrgites再研究
    刘云焕 李勇 弓虎军 张志刚 马秋红 吕晓强 陈金 闫亭廷
    2009(4). DOI: 1
    [摘要](2597) [HTML](0) [PDF 0.00 Byte](402)
    摘要:
    处于"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序幕阶段的梅树村期,生物类群大规模辐射,身体构型快速革新,与前寒武纪生物群面貌明显不同.最近在陕南宁强宽川铺地区梅树村期地层中发现了大量五辐射Punctatus及部分四辐射四方塔形壳属Quadrapyrgites,其中包括1个新种Quadrnpyrgites undulatuscostalis sp.nov..在此基础上对Quadrapyrgites进行了属征补充.双胚层腔肠动物的出现标志着地球生命史的真后生动物演化开端,在生物起源演化历程上占据着关键的位置.本文为研究真后生动物起源演化、生物辐射、体型构建提供了重要实证.
    15  从底栖生物化石再释贵州独山泥盆系龙洞水段的时代
    廖卫华 邓占球
    2009(4). DOI: 1
    [摘要](2252) [HTML](0) [PDF 0.00 Byte](377)
    摘要:
    贵州独山的猴儿山组龙洞水段是一套浅海相碳酸盐沉积,盛产底栖牛物化石.通过对该段地层中所含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腕足类等化石属种的详尽分析,再次证实龙洞水段的地质时代仍应属中泥盆世早期(Eifelian).而不是像某些根据痕迹化石或层序地层学的研究那样将它置于下泥盆统.
    16  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锯齿龙头骨*
    王军有,伊剑,刘俊
    2019, 58(2):216-22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7
    [摘要](1690) [HTML](147) [PDF 2.16 M](2372)
    摘要:
    中国已经命名了7种锯齿龙,但是没有一个有完整的头骨。本文描述一个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孙家沟组的新材料,包括一个近于完整头骨及关连的下颌。根据下列特征将其归入埃尔金龙科(Elginiidae):头骨的膜质骨突起形成长而尖的角,面颊上装饰有显著的锥型角,上颞骨角从头骨一角向侧后方伸出,副基蝶骨细长且腹面中间有凹沟,案骨加大并在中间相互接触,使后顶骨不参与形成头骨边缘。该标本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有下列共同特征:鼻孔后的上颌骨前背支有小的突起,上颌齿齿冠扇形,9—11个齿尖;但是有以下特征区别于后者:眶下神经两个外开口距离更近且更接近上颌骨腹缘,齿冠不重叠,只有14个牙槽。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共有以下特征:下颌腹缘直、光滑,隅骨突位于后缘,下颌齿有中脊,17个齿尖;不过其下颌前部厚度比后部大。新标本表明三川龙和黄河龙关系接近,两者都应可能属于埃尔金龙科。根据新标本建立一个新种并暂时归入石千峰龙属,即完整石千峰龙 (Shitienfenia completus);但是目前不能排除这个标本属于二叠石千峰龙的可能性。
    17  世界各地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包裹体
    丑春永,邢立达
    2020, 59(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1.004
    [摘要](1288) [HTML](0) [PDF 2.29 M](4066)
    摘要:
    琥珀是一种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天然树脂化石, 亦是一种有机宝石。琥珀在全球范围分布较广, 尤其在欧洲的波罗的海、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的缅甸等区域有着大量的发现。全球各地琥珀中, 昆虫包裹体最为常见, 脊椎动物包裹体数量较少。但相对保存于沉积岩中的传统脊椎动物化石来说, 保存于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包裹体可以额外提供生物体的软组织、原始死亡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 且可以保存比传统骨骼化石更直观、立体、精细的生物形态学信息, 为研究生物演化、恢复古环境、古生态和古行为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主要总结了来自全球各琥珀产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各种脊椎动物包裹体, 包括了非鸟恐龙、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 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演化信息,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18  海龙的起源和演化
    孙媛媛 崔 杰 刘 俊
    2020, 59(4).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34
    [摘要](1110) [HTML](0) [PDF 1.66 M](4041)
    摘要:
    海龙是三叠纪起源不明的一类海生爬行动物, 与鳍龙和鱼龙共同构成了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捕食者类群。海龙的研究对从高级捕食者的角度理解二叠–三叠生物大绝灭之后生态系统的复苏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海龙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近些年来由于分支系统学等新方法的应用而得到了新的认识。本文从海龙的起源, 物种多样性, 谱系发育重建, 生物地理分布四个方面概述了学界的研究进展。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指出, 在时代更早的地层中进行更深入的野外工作, 对华南海龙属种的系统厘定, 以及海龙骨组织学研究的开展, 是未来海龙研究的主要方向。
    19  寒武纪早期澄江生物群中受创伤的中间型始莱德利基三叶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程美蓉,韩 健,欧 强,张志飞,郭 进,张兴亮
    2019, 58(4).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4.001
    [摘要](1082) [HTML](0) [PDF 124.26 M](3807)
    摘要: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的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还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两千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我们发现了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它伤害而形成的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20  西藏拉萨地块中部扎布耶茶卡一带中二叠世䗴类动物群及其古生物地理意义
    琚 琦,张以春,乔 枫,徐海鹏
    2019, 58(3):324-34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3.007
    [摘要](1029) [HTML](4) [PDF 12.07 M](13703)
    摘要:
    对拉萨地块中部扎布耶茶卡北岸的两个剖面开展?类动物群系统古生物学及古生物地理研究。鉴定出?类 6 属 16 种,包括Yangchienia tobleri Thompson,Yangchienia haydeni Thompson,Chusenella brevipola (Chen),C. schwagerinaeformis Sheng,C. cf. brevis (Chen),C. sp.,Nankinella rarivoluta Wang,Sheng and Zhang,N. complanata Wang,Sheng and Zhang,Kahlerina tenuitheca Wang,Sheng and Zhang,K. pachytheca Kochansky-Devidé and Ramov?,Verbeekina americana Thompson, Wheeler and Danner,V. tenuispira Sheng,Neoschwagerina cheni Sheng,N. colaniae Ozawa,N. craticulifera (Schwager),N. brevis Thompson,Wheeler and Danner。基于Kahlerina属的出现及Neoschwagerina属的厚壁壳体以及第二旋向副隔壁发育较弱的形态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Guadalupian)沃德期(Wordian)。该?类动物群面貌可与拉萨地块的狮泉河地区、措勤夏东地区、申扎地区、林周地区等对比。拉萨地块从中二叠世开始普遍出现暖水?类动物群,这与印度板块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中、晚二叠世时期均以冷水的腕足生物群为主所反映的水体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区在晚三叠世之前仍然连在一起的可能性并不大,拉萨地块可能在瓜德鲁普世沃德期以前已经脱离冈瓦纳大陆。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