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用排行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蛇绿岩带中二叠纪放射虫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王玉净,樊志勇
    1997(1):58-69.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1.005
    [摘要](4) [HTML](0) [PDF 470.89 K](80) [Cited by](73)
    摘要:
    内蒙古西拉木伦河北部杏树洼蛇绿岩带硅质岩中首次发现放射虫11属9种1相似种4末定种及伴生的1个台型牙形类Mesogondolela sp.,这些化石常见于日本西南部,北美西部Oregon、Nevada等地区,菲律宾巴拉望,泰国东南部,中国广西钦州地区和云南西部孟连地区中二叠世Guadalupian期地层中,它们属于Folicuculus scholasticus- Foventricosus带,Fo.bipartitus-FoCharveti带或Neoalbailela optima-Neo.ornithoformis带中的重要分子。这个动物群的时代最有可能是Guadalupian中、晚期的,这个时间也可能是蛇绿岩带形成和蒙古洋最后封闭形成缝合线的时间。该蛇绿岩带应属于海西期板块构造活动的产物。西拉木伦河断裂是中朝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的缝合线,其北部蛇绿岩带不是属于中朝板块北缘,而是属于西伯利亚板块南缘造山带的一部分
    2  鄂西中生代含煤地层中的孢粉组合
    黎文本,尚玉珂
    1980(3):201-219. DOI: 10.19800/j.cnki.aps.1980.03.004
    [摘要](5) [HTML](0) [PDF 4.05 M](134) [Cited by](44)
    摘要:
    鄂西中生代含煤地层素称“香溪群”,典型剖面在秭归县香溪镇。这一煤系早年曾被划分为上三叠统和下侏罗统两部分(谢家荣、赵亚曾,1925)。后来,斯行健(1949)研究了其中的植物化石,认为其时代为早侏罗世,“香溪煤系”始以“香溪植物群”而闻名中外。近年由于工作的深入,不少地质工作者又提出了“香溪群”下部属上三叠统的可能性,但化石却一直没有系统地采集和研究。
    3  峡东震旦系陡山沱组宏体生物群*
    陈孟莪,萧宗正
    1992(5):513-521. DOI: 10.19800/j.cnki.aps.1992.05.001
    [摘要](3) [HTML](0) [PDF 4.46 M](137) [Cited by](34)
    摘要:
    描述了陡山沱组宏体化石11属11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这一发现表明,多细咆后生动、植物在震旦纪陡山沱期已经繁荣.在后生动物中,除有大量软躯体动物外,具有内、外骨骼的动物已有少量出现,这是生命发展史上的重大事件.有的属种,有着复杂化的内部器官,或许代表着一个生物进化方向.在后生植物中,高级藻类已显示出初步的形态分化,在生态系中起了重要作用.它们排挤或取代了几乎与地球历史同样悠久的微生物群落.
    4  华南晚奥陶世的动物群分异及生物相、岩相分布模式
    戎嘉余,陈旭
    1987(5):507-535.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5.001
    [摘要](1) [HTML](0) [PDF 2.47 M](140) [Cited by](33)
    摘要:
    一、引言奥陶纪是显生宙中一个相当独特的纪。它的特色至少表现在以下8个方面:1)全球稳定地块上陆表海(epicontinental 或 epeiric seas)的分布范围几乎比其它任何一个纪更为广泛(Jaa-nusson,1984);2)当时有一个极区,位于现今非洲与南美洲部位,发育单极大陆冰盖(Beufet al.,1971);3)古板块的碰撞造成强烈的火山活动,超过任何一个纪的规模(Stillman,1984);4)海平面的上升曾达到与白垩纪相当的史期最
    5  贵州瓮安—开阳地区陡山沱期含磷岩系的大型球形绿藻化石*
    薛耀松,唐天福,俞从流,周传明
    1995(6):688-706. DOI: 10.19800/j.cnki.aps.1995.06.003
    [摘要](0) [HTML](0) [PDF 1.21 M](88) [Cited by](30)
    摘要:
    通过对瓮安陡山沱组上段的白云质生物屑磷块岩和磷质白云岩标本进行酸处理和切片后,获得大量个体硕大的球形绿藻化石,共鉴定了7属13种,其中多数是新属新种。这些绿藻化石与红藻、疑源类及骨骼化石共生,构成一个特殊的生物群,其分布与成磷区一致,显然受到环境因素的控制。南沦冰期后气温上升,引起海平面升高,海洋贫氧带扩展和上涌洋流的活跃,给台缘浅水区带来丰富的磷质和其他营养物质,促使生物繁盛和成磷作用的发生。
    6  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梅树村阶的软舌螺纲及其它化石
    钱逸
    1977(2):255-278. DOI: 10.19800/j.cnki.aps.1977.02.007
    [摘要](2) [HTML](0) [PDF 3.05 M](105) [Cited by](26)
    摘要:
    本文记述华中西南区早寒武世的软舌螺纲、寒武骨片目及一些分类位置尚有疑问的化石,共14属、33种,其中11新属、28新种。讨论了产这一古老的多门类带壳动物化石的地层时代,属早寒武世早期,作为寒武纪的第一个阶,命名为梅树村阶。
    7  长白山区弧山屯沼泽地13000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
    刘金陵
    1989(4):495-511. DOI: 1
    [摘要](321) [HTML](0) [PDF 0.00 Byte](9) [Cited by](23)
    摘要:
    8  内蒙古包头石拐煤田早、中侏罗世孢粉组合
    刘兆生
    1982(3):371-379.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3.014
    [摘要](1) [HTML](0) [PDF 2.32 M](92) [Cited by](22)
    摘要:
    内蒙古包头石拐古城塔头道沟至二道沟,是下侏罗统五当沟组,中侏罗统召沟组、长汉沟组的标准地点,也是我国北方早、中侏罗世的典型剖面之一.此地的早、中侏罗世地层发育良好,为山间盆地型陆相碎屑岩沉积.
    9  中国始新世中、晚期哺乳动物群
    童永生
    1989(5):663-682. DOI: 1
    [摘要](323) [HTML](0) [PDF 0.00 Byte](13) [Cited by](22)
    摘要:
    对于哺乳类来说,始新世中、晚期是一个很重要的“更新”时期。许多古老的哺乳动物明显地衰退,甚至绝灭,同时,更为进步的种类的出现,却为现代动物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这一哺乳动物发展的重要时期的研究,在我国起步较晚,但也有近百年的历史。 1892年,俄国著名的地质学家V.A.Obruchev在内蒙古采到一块雷兽的牙齿碎片(见Osborn,1930),这也许是我国中、晚始新世哺乳类化石第一次有纪录的发现。在本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国外学者在我国进行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奠定我国中、晚始新世哺乳类研究基
    10  西藏吉隆白垩纪末期浮游有孔虫的发现及其年代意义
    万晓樵 丁林
    2002(1):89-95. DOI: 1
    [摘要](386) [HTML](0) [PDF 0.00 Byte](6) [Cited by](22)
    摘要:
    西藏吉隆县宗卓组顶部发现了丰富的浮游有孔虫动物群,其时代为晚白垩世马斯特里赫特期G.gansseri带的上部至A.mayaroensis带的下部,年龄值在68-70Ma之间。据江孜至吉隆一带地层和古生物学的研究与对比,认为特提斯-喜马拉雅北亚带的半深水至远洋环境是在康潘晚期至白垩纪末期由东向西逐步结束的,在吉隆地区的结束时间至少已接近白垩纪和第三纪的界线时期。
    11  论图瓦贝Tuvaella的时空分布和生态环境
    苏养正
    1981(6):567-576. DOI: 10.19800/j.cnki.aps.1981.06.010
    [摘要](10) [HTML](0) [PDF 1.80 M](92) [Cited by](21)
    摘要:
    无洞贝族的图瓦贝Tuvaella,地理分布范围有限,地质历程不长,形态构造颇为特殊,与共生的腕足动物,称为图瓦贝动物群。这一动物群最早发现于图瓦盆地(唐努乌梁海)及蒙古西部湖区(1937)。在我国,唐克东和苏养正(1966)最先报道它产于在小兴安岭西北部。实际上,早在五十年代后期,就已经在大
    12  华北地台南部中寒武世徐庄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杨式溥,王勋昌
    1991(1):74-89.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6
    [摘要](7) [HTML](0) [PDF 3.28 M](90) [Cited by](21)
    摘要:
    华北地台南部中寒武世徐庄组为一套以砂、页岩和灰岩为主的碎屑和碳酸盐沉积,下部以碎屑沉积为主,上部主要是碳酸盐岩,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和下伏地层毛庄组均为整合接触。徐庄组内除了含有三叶虫实体化石外,还含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产在下部的碎屑岩中。关于徐庄组顶、底界线,我们采用卢衍豪等(1953)的划分方案,下部以Hsuchuangia带为底界,上部以Bailiella带为顶界。本文所研究的遗迹化石分别采自山东张夏、汶南,江苏徐州和河南鲁山的中寒武世徐庄组。通过遗迹化石的研究,我们在徐庄组建立了Cruziana barbata-Rusophycus ramellensis遗迹群落,结合三叶虫实体化石,相分析等,探讨了徐庄组的沉积环境。
    13  贵阳附近下二叠统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一新属
    袁金良,赵元龙,毛健全
    1992(1):39-52. DOI: 10.19800/j.cnki.aps.1992.01.004
    [摘要](13) [HTML](0) [PDF 3.57 M](81) [Cited by](21)
    摘要:
    本文描述了贵阳西北郊探矿厂对面山坡上发现的早二叠世晚期茅口组双切尾虫亚科三叶虫的1新属——棘菲利普虫属(Acanthophillipsia),计4新种:Acanthophillipsia guiyangensis, A. abrota, A. abnormisA.granurosa,丰富了我国二叠纪三叶虫动物群的资料,对研究二叠纪三叶虫的分类、演化和古生物地理分区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14  黑龙江西三江地区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黎文本
    1992(2):178-189. DOI: 10.19800/j.cnki.aps.1992.02.003
    [摘要](4) [HTML](0) [PDF 2.95 M](124) [Cited by](21)
    摘要:
    本文研究黑龙江东部西三江地区中生代煤系地层3个岩组中的孢粉组合。其中城子河组孢粉组合丰富,时代属欧特里期至巴列姆期,但目前材料尚不能对城子河组进行有意义的孢粉地层再分。穆棱组下部与城子河组的孢粉组合相似,反映植物群的渐变过程。东荣组的孢粉组合及其与邻区地层的对比关系亦有讨论,其时代有属凡兰吟期的可能。
    15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
    赵元龙,袁金良,黄友庄,毛家仁,钱逸,张正华,龚显英
    1994(3):263-271.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1
    [摘要](3) [HTML](0) [PDF 0.00 Byte](0) [Cited by](21)
    摘要: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由10个以上门类化石组成,包括棘皮动物、水母状化石、蠕虫、海绵、软舌螺、三叶虫、腕足类、单板类、菌藻类、疑源类、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及遗迹化石。这一动物群形成于浅海陆棚环境,它是继我国已发现的、世界闻名的澄江动物群之后,在我国寒武系发现的另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
    16  晚震旦世的特种生物群落──庙河生物群新知*
    陈孟莪,萧宗正,袁训来
    1994(4):391-403.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1
    [摘要](2) [HTML](0) [PDF 1.63 M](85) [Cited by](21)
    摘要:
    描述了庙河生物群13属14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进一步证实了陡山沦期后生植物的大分异与辐射。动物化石很可能已具有有机质骨骼,包括内骨骼和外骨骼。后生植物的进化稍早于后生动物的进化或者二者同步,前者对后者可能有重要影响。
    17  松辽盆地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的演化
    高瑞祺
    1982(2):217-224. DOI: 10.19800/j.cnki.aps.1982.02.009
    [摘要](1) [HTML](0) [PDF 2.03 M](106) [Cited by](20)
    摘要:
    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沉积了一套河湖相地层.由于目前发现的均为陆相化石,未见海相夹层,地层时代的详细确定比较困难,时代划分意见分歧很大,建阶工作也未进行.松辽盆地中、晚白垩世地层厚度大,发育全,化石丰富,被子植物花粉在剖面上表现出明显的演化规律,与北美西部白垩纪地层中的被子植物花粉相似,两者同属一个古植物地理区,有许多化石可以进行对比,甚至有些化石为同属同种.北美西部白垩纪被子植物花粉研究得比较详细,其演化时间是通过海相夹层中的沟鞭藻、凝源类或有孔虫确定的,因而它的演化阶段的时间概念是准确的.这样,通过两者的详
    18  SOME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IGHT NAUTILOIDS FROM HUNAN AND KANSU
    LAI CHAI-GEEN
    1964(2):334-339. DOI: 10.19800/j.cnki.aps.1964.02.016
    [摘要](7) [HTML](0) [PDF 922.04 K](123) [Cited by](20)
    摘要:
    The straight nautiloids are not abundant in the Lower Carboniferous strata of China.The works of studing and collecting have been greatly neglected.Recently,a few speci-mens were collected by Messrs.H.Liu and Y.T.Lin.Among them Mr.Liu describedtwo species from Hunan.In this paper the following species(comprising a full re-description of Liu’s species)are described:Rayonnoceras hunanense(Liu)Rayonnoceras sp.Dolorthoceras guijangense Lai(sp.nov.)Euloxoceras orientale Lai(sp.nov.)Michelinoceras sp.
    19  柴达木盆地甘森区介形类化石
    黄宝仁
    1964(2):241-255. DOI: 10.19800/j.cnki.aps.1964.02.007
    [摘要](0) [HTML](0) [PDF 4.54 M](72) [Cited by](20)
    摘要:
    本文所描述的介形类化石,系某地质队于1955年秋在柴达木盆地甘森区北部一层淡黄色泥岩中采集的。样品野外编号G467。化石层的地质时代,据野外队的意见,很可能是上新世至第四纪的。与介形类共生的化石,有轮藻一种Chara gansenensis Wang(王水,1961)属上新世或更晚一些;腹足类经余汶同志初步鉴定,为上新世至现代的种属,有Planorbis sp.和Limnaea sp.;植物和鱼骨,因过于破碎,未作鉴定。化石保存状况:介形类绝大多数壳体白色透明,仅少数微带淡褐黄色。轮藻和腹足类呈乳白色。鱼骨碎片为深褐色。植物仅具印痕。
    20  上扬子区早志留世(兰多维列世)的海平面变化
    戎嘉余,马科斯·约翰逊,杨学长
    1984(6):672-694. DOI: 10.19800/j.cnki.aps.1984.06.002
    [摘要](0) [HTML](0) [PDF 5.37 M](103) [Cited by](20)
    摘要:
    一、前言利用地质历史时期海域深度的各类资料,研究海平面的升降变化,人们已做出有益的成果。开始是对新生代海平面变化的研究,后又涉及到中生代。有关古生代海平面振荡的模式是近十余年才提出来的,其中包括晚石炭世(Saunders等,1979:英国与美国),晚泥盆世(Dennision等,1975:阿巴拉契亚山区;Johnson,J.G.,1971:北美西部和加拿大极区),早志留世(Johnson,M.E.,1975、1977:北美;Johnson等,1980、1981:北美;Johnson等,1982:北欧),奥陶一志留纪(McKerrow,1979:北美与欧洲),以及晚寒武世(Lochman-Balk,1970:北美)的等。这方面的研究主要是依据能反映海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