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62(2):207-23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49
    摘要:
    扬子台地北缘神农架群发育一套中元古代中期和晚期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 其中台子组是神农架群中部地层, 也是该群古生物化石丰度最高的组。本文利用化学浸泡法对中元古代中期台子组细粒碎屑岩进行微体化石研究, 结果显示: 台子组化石总的特征是组合简单、化石个体较小, 大部分标本直径介于20–50 μm。 本文共鉴定出微体化石7属11种, 包括光面球形类Leiosphaeridia crassaL. minutissimaL. jacuticaL. bicruraLeiosphaeridia sp., 细胞聚合体Synsphaeridium sp.、Eomicrocystis malgica和相对复杂的疑源类Navifusa sp.、 Satka sp.、Germinosphaera sp.与Arctacellularia tetragonala。台子组微体化石组合中原核生物是主要的化石类型, 真核生物丰度很低。其化石多样性和膜壳平均直径远小于邻近时期的生物化石群落, 这可能与台子组沉积期的地表环境特征以及独特的生物群落特征有关。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台子组有机质处于较高的热演化阶段, 埋藏温度约280℃, 过高的埋藏温度也可能降低了台子组化石保存质量。
    2023,62(2):231-244,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3
    摘要:
    本文对在山东济南市钢城区九龙山和辽宁东部大连市白家山寒武系炒米店组底部报道的小凤凰虫, 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修订。根据与小凤凰虫共生的三叶虫对于华北地台区苗岭统与芙蓉统的界线进行了深入探讨, 将产有小凤凰虫的Liostracina simesi–Placosema convexa组合带作为华北地台区苗岭统古丈阶最上部的一个化石带, 而将Prochuangia mansuyi的首现作为华北地台区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 对于华南斜坡相区和华北地台区苗岭统和芙蓉统之间界线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2023,62(2):245-25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2
    摘要:
    五通组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苏、浙、皖一带。近几十年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 使得五通植物群成为全球晚泥盆世属种最为丰富的植物群之一。安徽巢湖狮子口剖面的五通组出露良好, 植物化石丰富。然而, 正式描述及图示的植物仅包括石松类Bothrodendron anhuiense Cai et Wu、Sublepidodendron grabaui (Sze) Wang et Xu、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 Chen和楔叶类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Gothan et Sze。本文对狮子口剖面五通组中的晚泥盆世植物化石进行了再研究, 计有石松类植物Stigmaria ficoides Brongniart、Stigmaria rugulosa Gothan、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Sublepidodendron grabauiLepidostrobophyllum sp., 以及楔叶类植物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和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一些石炭纪的全球常见植物如Bothrodendron Lindley et Hutton、Sphenophyllum Brongniart及Sublepidodendron (Nathorst) Hirmer等已出现在狮子口剖面上泥盆统五通组中, 表明华南很可能是这些类群辐射与演化的中心之一。
    2023,62(2):260-27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50
    摘要:
    奥陶纪是串管海绵早期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 记录了该类群的首次大规模辐射演化事件(属级分类单元达15个)。然而, 现有大部分奥陶系串管海绵的报道来自澳大利亚东部和北美等地, 在中国至今仅发现了两个属, 与前述地区相比研究程度偏低。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对串管海绵进行系统分类描述, 对其滤食策略知之甚少, 因此制约了对此类海绵在奥陶纪底栖生态系统作用的相关探讨。本文系新疆塔里木柯坪地区奥陶纪串管海绵的首次系统古生物学报道, 详细描述凯迪阶(上奥陶统)印干组中保存完好的阔室丛花海绵(Corymbospongia amplia)化石的形态学特征, 并通过研究标本外壁微孔孔径的大小分布, 探讨其滤食选择性。海绵外壁微孔孔径的分析表明: 小型和微型浮游生物可能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 而多细胞浮游动物因个体尺寸大于海绵外壁微孔, 不能被阔室丛花海绵捕获。本研究为奥陶纪串管海绵古生态学及其地球生物学意义的探讨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2023,62(2):271-281,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2
    摘要:
    本文对贵州募役剖面长兴期腕足动物群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和古生态分析, 发现其与前人所报道的华南同时期腕足动物群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以Spiriferellina为绝对优势属, 包含少量华南长兴期的常见分子, 如FusichonetesAraxathyrisPeltichia等。募役剖面的腕足类化石主要产自碎屑岩层位, 与华南同期碎屑岩相剖面的腕足动物群落相比, 该动物群中的优势分子个体较大、壳体较厚且发育较粗大的壳疹, 这可能与长兴期募役剖面动物群所处的特殊栖息地环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硅质碎屑岩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有关。二叠纪末期大规模的火山作用导致水体中碎屑物质含量增加, 影响腕足类的滤食效率, 而募役剖面清澈、水动力弱的水体环境, 为滤食性的腕足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最后, 通过与华南长兴期不同沉积相区腕足动物群落(六枝剖面、稻堆山剖面、中寨剖面、新民剖面、马家山剖面和仁村坪剖面群落)的对比分析, 发现募役剖面腕足动物群与毗邻的六枝剖面腕足动物群在属级组成上的相似度较高, 且过渡岩相栖息地环境下的腕足动物群在生物灭绝事件前也呈现出高优势度、低均匀度的群落结构特征, 指示海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先于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出现了早期危机信号。
    2023,62(2):282-30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0
    摘要:
    本文对云南省东南部的泸西县白水镇小兴安村上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菊石类进行了详细研究, 共发现菊石9属13种, 其中Anasirenites属为华南首次发现。依据各物种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分布情况, 自下而上识别出菊石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带和Austrotrachyceras triadicum带, 时代对应于晚三叠世早卡尼期的Julian 1和Julian 2。该菊石组合不仅记录了卡尼期Julian期Trachyceratidae的辐射事件, 同时该菊石组合与卡尼期特提斯域和泛大洋域的菊石组合均有良好的对比性, 并且为华南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补充材料。另外, 通过对剖面的岩性特征与菊石生物地层特征分析, 认为在滇东南地区由于卡尼期湿润幕事件(CPE)所导致的碳酸盐岩台地消亡起始时间应为Julian 1末期略早于陆源碎屑输入的Julian 2亚期。
    2023,62(2):301-30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09
    摘要: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 包括两个属: 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 Tasch, 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 Shen, 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 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 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 gen. nov.), 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 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 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 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 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 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 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 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 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2023,62(2):309-320,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1
    摘要:
    亚洲新生代藓类植物化石非常稀少, 漳浦琥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低纬度地区唯一含苔藓植物化石的新生代琥珀矿床。漳浦琥珀源自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14–17 Ma)的龙脑香树脂, 温暖潮湿的热带季雨林气候和广泛分布的龙脑香科植物, 为藓类植物的生长、多样性演化和三维立体保存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共报道了漳浦县中中新世藓类植物化石3个属种, 包括: 白发藓属Leucobryum Hampe、牛舌藓属Anomodon Hook. et Taylor和扁枝藓属Homalia (Brid.) B.S.G.。首次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研究了白发藓属化石, 发现其与现生种短枝白发藓Leucobryum humillimum Cardot非常相似, 因此将其命名为短枝白发藓(相似种) Leucobryum cf. humillimum。此外, 当前牛舌藓属Anomodon和扁枝藓属Homalia化石是东亚地区的首例记录。漳浦琥珀中的藓类植物化石揭示了中中新世时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丰富了东亚低纬度地区新生代苔藓植物的化石记录。
    2023,62(2):321-332,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65
    摘要:
    蛋白质作为参与构建生物体的重要生物大分子, 是生物功能与代谢的物质基础, 同时蛋白质的序列信息又源自生物的遗传编码信息, 因此是认识生物演化本质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 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 获取生物化石中的古蛋白质序列信息不再遥不可及, 这为在形态学与DNA序列信息缺乏的条件下对古生物的认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胶原蛋白(Collagen)在动物骨骼中极为丰富, 又因为其特殊的结构, 易于在化石中保存, 故已成为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将以胶原蛋白为例, 对古蛋白质组学现有的研究方法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并对古蛋白质组学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讨论, 旨在展示古蛋白质组学的应用潜力, 并探讨其在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62
    摘要:
    南疆塔里木板块北部轮南油田在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沉积期显示大致由东向西加深的陆表海缓坡地貌,19口钻井岩芯灰岩中可鉴定出钙质微生物Renalcis, Girvanella,Wetheredella,Garwoodia,Phacelophyton yushanensis,Hedstroemia?和Halysis;钙藻类Vermiporella, Dasyporella, Plexavaria,Solenopora;后生动物类型含海绵、珊瑚、苔藓虫、三叶虫、腕足动物、棘皮动物、腹足类、介形类等。连井古生态地层单元对比显示生物礁和灰泥丘主要发育于轮南油田西部井区,而东部井区则多为台内碎屑滩相沉积;海底地貌差异,特别是向西水深加大可视为控制轮南油田良里塔格组生态组合展布的主要因素。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摘要:
    按照中国古生物学会2023年工作计划和十二届五次理事会议关于开展“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的决定, 我会开展了2022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推荐和评选工作。提名推荐阶段学会秘书处共收到理事和分支机构推荐的提名成果31项。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1
    摘要:
    太阳女神螺类(Helcionellids)是寒武纪常见的一类软体动物, 在全球各地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产出, 多见于碳酸盐岩沉积地层中, 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少有报道。贵州剑河凯里生物群是典型的特异埋藏化石库, 产有700余件太阳女神螺类标本, 这在世界各地同时期的布尔吉斯页岩型生物群中是很少见的。本文对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凯里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标本进行了系统研究, 采用几何形态测量学的典型变量分析进行量化分析。几何形态测量学(Geometric morphometrics)是用界标点或轮廓线等来描绘生物的形态或者标记特征部位及器官, 将生物形态特征归纳为数据变化的定量学方法, 其中的典型变量分析(Canonical Variate Analysis)是多变量分析中进行判别分析的一个重要方法, 可以用于多组数据之间的判别。CVA判别结果显示: 利用壳体侧视轮廓线判别Dorispira属中三个种的正确率为92% , 验证了Dorispira accordinonata、Dorispira taijiangensis和Dorispira cf. pearylandica化石种分类合理性。本文研究说明即使壳体形态较为相似的类群, 也可以较为准确地使用CVA量化其中的差别, 从而为几何形态测量学应用于系统古生物分类提供定量化的参考。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36
    摘要:
    首次记载云南镇雄奥陶系顶部尾坝组(赫南特晚期)硅化腕足类, 命名其为幼始准携螺贝群落(Eospirigerina putilla Community)。它与贵州毕节、仁怀观音桥层的德姆-褶窗贝群落(Dalmanella-Plectothyrella Community)(系赫南特早中期赫南特贝Hirnantia动物群浅水代表)的对比表明, 两者面貌差异显著。确认尾坝组与黔北、赣东北和浙西及美国、加拿大、瑞典、挪威、俄罗斯、澳大利亚等赫南特晚期至鲁丹(Rhuddanian)期的化石同属于晚奥陶世大灭绝后第一个、即埃吉伍德-华夏动物群(Edgewood-Cathay Fauna)。它与Hirnantia动物群在组成、多样性、优势度、生态分异、生物地理及共生生物等区别很大。大灭绝第一幕后, 显生宙分布最广、历时最短、源自高纬地区、适应冷水环境的“机会主义”Hirnantia动物群“如鱼得水”, 却成了“昙花一现”的“匆匆过客”。第二幕降临后, 以具有强大生命潜力的减缩型(如五房贝目与无洞贝目)分子等重新集结, 诞生了全新的Edgewood-Cathay动物群。华南产该动物群的地层常超覆在凯迪期地层(如临湘组、文昌组)之上, 这是赫南特期海面先大幅骤降、再快速上升的产物, 也是浙赣边区缺失典型Hirnantia动物群的主因。上述两大动物群的更替发生在奥陶-志留纪交界之“前夕”。本文还简要讨论两幕间动物群的演变, 产Edgewood-Cathay动物群的地层对比, 赫南特期全球环境变化等问题, 期盼其他门类深入研究的成果早日问世。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9
    摘要:
    摘要 早三叠世贵阳花溪地区大冶组中段Phycosiphon数量丰富、保存完整, 为研究其生态行为习性和形态结构提供了良好材料。大冶组Phycosiphon潜穴系统由“U”型叶片状觅食迹和线形爬行迹构成; 对61个样品中的267个“U”叶片的宽、高和边缘管直径统计分析表明, “U”型叶片宽、高比一般在50%-60%之间, 边缘管直径和叶片高之比在12%-18%之间, 并结合线性相关分析认为Phycosiphon造迹生物大小与叶片大小存在一定的关系; 通过对Phycosiphon造迹生物行为习性的分析, 认为叶片的凹曲方向可以指示造迹生物的觅食方向。在形态上, “U”型觅食迹和线形爬行迹可以构成鹿角状、团状、不规则状以及链状四种组合类型。鹿角状和团状多形成于浊流前, 指示低能静水环境; 不规则状一般形成于浊流后, 指示沉积速率大和相对高能的水体环境; 而链状在这两种环境中都有发育, 体现了Phycosiphon造迹生物随机性觅食的特点。早三叠世研究区处于浅海碳酸盐台地斜坡地带, 浊流频发, 整体处于贫氧、低能环境, Phycosiphon在大冶组二段的发育是P-T事件后“错时相”特征之一。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7
    摘要:
    软舌螺动物是华北板块寒武系小壳化石基本组成之一, 也是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在华北地区的重要见证者。本文系统描述了华北板块南缘-西南缘(河南-陕西地区)寒武系第二统辛集组软舌螺化石9属14种及1未定种。包括直管螺类6属9种:Conotheca australiensis, Cupitheca holocyclata, Cupitheca costellata, Cupitheca? decollata, Tegminites hymenodes, Triplicatella disdoma, Triplicatella xinjia, Protomicrocornus triplicensis, Longxiantheca mira; 软舌螺类3属5种及1未定种: Microcornus eximius, Microcornus petilus, Parkula cf. esmeraldina, Parkula bounites, Parakorilithes mammillatus, Parakorilithes sp.。基于大量保存精美的聚合标本, 本文准确重建了锥壳和口盖在软舌螺不同属种中的配置。此外, 新材料显示华北辛集组软舌螺超过一半的属种钙质锥壳内侧发育隔板。其中, Conotheca和Longxiantheca隔板能有效加固和进一步封闭锥壳壳顶; Cupitheca和Microcornus沿隔板具断壳现象; Parakorilithes和Protomicrocornus分别发育特殊的单隔板和多隔板, 能够很大程度上避免软体组织深入锥壳内部。笔者认为软舌螺通过口盖具齿、隔板加固、锥壳断壳等方式能有效增强锥壳-口盖闭合性和钙质外骨骼对海底环境的适应性, 以及通过具触手营养器官进行滤食-腐食-掘食等不同方式生活。这些生存策略和适应性演化特征可能是软舌螺动物快速辐射并繁盛于寒武纪海洋的重要原因。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2
    摘要:
    巢湖动物群化石主要分布在安徽巢湖及邻近地区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南陵湖组中上段地层中, 以大量保存完整且精美的巢湖龙化石为特点, 伴生有鳍龙类、鱼龙形类及多门类海生无脊椎动物。巢湖动物群的研究始于上世纪70年代, 近年来基于巢湖动物群中大量新材料的系统研究为二叠-三叠大灭绝发生之后三叠纪海洋生态系统的快速复苏过程提供了新的依据。本文梳理了巢湖动物群地质背景、研究简史、生物组合特征、地层分布与时代特征、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取得的进展, 并就其群落生态组成进行初步探讨。这项工作对建设巢湖动物群相关国家地质公园、科普教育工作开展、旅游开发等有着积极的意义。
    Available online:2023-03-3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54
    摘要:
    瘦魔蜂属(Leptephialtites Rasnitsyn, 1975)是哈萨克斯坦晚侏罗世卡拉套生物群中魔蜂科魔蜂亚科的一个分异度比较高的类群,也曾报道于我国内蒙古宁城地区中-晚侏罗世道虎沟生物群,但没有描述和图示。本文对产自宁城道虎沟村中-上侏罗统道虎沟化石层的一块雌蜂标本进行了描述,将其归入瘦魔蜂属并建立了一新种:张氏瘦魔蜂(Leptephialtites zhangi Ding and Zhang, sp. nov.)。该新种区别于卡拉套生物群中瘦魔蜂属的所有种:前翅1-Rs脉长为其与翅痣基部距离之半(后者1-Rs脉不长于其与翅痣基部的距离),横脉1rrs完整(或者1rrs残存或完全消失);腹部纺锤状,最宽处在其中部(后者腹部最宽处位于其端半部)。本文还提供了瘦魔蜂属所有已知种的检索表。另外,瘦魔蜂属仅存在于卡拉套生物群和道虎沟生物群,证实了这两个生物群具有密切的关系。
    Available online:2023-03-29,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22
    摘要:
    重庆市巫山县庙宇盆地的玉米洞是一处旧石器时代遗址, 出土了大量的哺乳动物化石, 其中的鹿科动物化石计有3属3种, 且均有保存状态较好的角化石, 为华南中-晚更新世鹿科化石的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大赤麂 Muntiacus muntjak margae以角的尺寸较大为显著特征, 在玉米洞中仅见于中更新世晚期地层中; 黑鹿 Rusa unicolor的角粗壮、纹饰深, 眉枝长且与主枝的夹角为锐角, 二者是华南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的常见成员。葛氏斑鹿 Cervus (Sika) grayi的角相对纤细, 表面纹饰弱, 主枝与眉枝夹角为钝角, 是在西南地区的首次确切报导。R. unicolor化石标本在玉米洞遗址多数地层可见, 而C. (S.) grayi则仅见于代表冰期气候的少数层位中, 显示了玉米洞遗址堆积形成时期的古环境波动。
    Available online:2023-03-2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73
    摘要:
    Halkieria是寒武纪一类躯体上披有骨质鳞片的疑难后生动物, 前后各有一个大壳板, 两侧对称, 其钙质骨片在软躯体上形成几条规律的纵向带。半个世纪以来, 学术界对Halkieria生物系统确切位置的讨论以及Halkieriidae不同属种亲缘关系的探索从未停止。本文总结了Halkieria化石在骨片属种分类、古地理和地层分布、生物系统分类学的研究进展,对当前的生物系统分类归纳出以下几种观点: 1) Halkieria为腕足动物的祖先, 并与托莫特壳类有一定的亲缘关系; 2) Halkieria与Wiwaxia等骨片化石具有单源性, 组成一种新的分类单元Halwaxiidae, 都属于软体动物或冠轮动物的干群; 3) Halkieria为软体动物有刺亚门干群, 与无板纲、多板纲更为亲近; 4) Halkieria为环节动物的祖先。目前, 虽然多数人根据Halkieria与现生多板纲的骨片排列一致将Halkieria归属软体动物有刺亚门的干群, 但新化石材料的发现及壳体发育研究使得Halkieria的系统发育位置出现新的争议。通过对化石分类学的系统厘定和生物分类研究进展的总结梳理, 本文进一步讨论了Halkieria对小壳化石的分类、骨片系重建及冠轮动物各门类的起源和谱系演化关系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并提出当前Halkieria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工作重点。
    Available online:2023-03-27,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60
    摘要:
    贵州剑河寒武系凯里组软舌螺动物化石丰富、埋藏形式多样, 其中以脊状单臂螺Haplophrentis carinatus化石数量最多、保存最为完整。过去有关学者对凯里组单臂螺化石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化石分类学方面, 对脊状单臂螺埋藏特征及与其他生物共生关系缺乏深入探讨。本文对324块脊状单臂螺化石标本进行系统研究对比后发现: 凯里组脊状单臂螺口盖化石埋藏形式有四类: 口盖单独保存、口盖以内模或外模化石形式保存、口盖与锥壳完全绞合保存、口盖与锥壳不完全绞合保存; 附肢保存较少; 锥壳多以内模化石形式保存; 脊状单臂螺内模化石与印痕化石上普遍出现类似软体保存形成的三分叉结构, 这类三分叉结构属于后期埋藏因素造成的次生结构; 文中还对脊状单臂螺与始海百合共生关系进行探讨, 并将二者共生关系归为偏害共生。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2023,62(2):207-23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49
    摘要:
    扬子台地北缘神农架群发育一套中元古代中期和晚期的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 其中台子组是神农架群中部地层, 也是该群古生物化石丰度最高的组。本文利用化学浸泡法对中元古代中期台子组细粒碎屑岩进行微体化石研究, 结果显示: 台子组化石总的特征是组合简单、化石个体较小, 大部分标本直径介于20–50 μm。 本文共鉴定出微体化石7属11种, 包括光面球形类Leiosphaeridia crassaL. minutissimaL. jacuticaL. bicruraLeiosphaeridia sp., 细胞聚合体Synsphaeridium sp.、Eomicrocystis malgica和相对复杂的疑源类Navifusa sp.、 Satka sp.、Germinosphaera sp.与Arctacellularia tetragonala。台子组微体化石组合中原核生物是主要的化石类型, 真核生物丰度很低。其化石多样性和膜壳平均直径远小于邻近时期的生物化石群落, 这可能与台子组沉积期的地表环境特征以及独特的生物群落特征有关。拉曼光谱分析表明台子组有机质处于较高的热演化阶段, 埋藏温度约280℃, 过高的埋藏温度也可能降低了台子组化石保存质量。
    2023,62(2):231-244,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3
    摘要:
    本文对在山东济南市钢城区九龙山和辽宁东部大连市白家山寒武系炒米店组底部报道的小凤凰虫, 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及修订。根据与小凤凰虫共生的三叶虫对于华北地台区苗岭统与芙蓉统的界线进行了深入探讨, 将产有小凤凰虫的Liostracina simesi–Placosema convexa组合带作为华北地台区苗岭统古丈阶最上部的一个化石带, 而将Prochuangia mansuyi的首现作为华北地台区芙蓉统排碧阶的底界, 对于华南斜坡相区和华北地台区苗岭统和芙蓉统之间界线划分和对比具有重要意义。
    2023,62(2):245-25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2
    摘要:
    五通组广泛分布于长江下游地区苏、浙、皖一带。近几十年的古植物学研究工作, 使得五通植物群成为全球晚泥盆世属种最为丰富的植物群之一。安徽巢湖狮子口剖面的五通组出露良好, 植物化石丰富。然而, 正式描述及图示的植物仅包括石松类Bothrodendron anhuiense Cai et Wu、Sublepidodendron grabaui (Sze) Wang et Xu、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 Chen和楔叶类Sphenophyllum lungtanense Gothan et Sze。本文对狮子口剖面五通组中的晚泥盆世植物化石进行了再研究, 计有石松类植物Stigmaria ficoides Brongniart、Stigmaria rugulosa Gothan、Sublepidodendron songzienseSublepidodendron grabauiLepidostrobophyllum sp., 以及楔叶类植物Eviostachya hoegii Stockmans和Hamatophyton verticillatum Gu et Zhi。一些石炭纪的全球常见植物如Bothrodendron Lindley et Hutton、Sphenophyllum Brongniart及Sublepidodendron (Nathorst) Hirmer等已出现在狮子口剖面上泥盆统五通组中, 表明华南很可能是这些类群辐射与演化的中心之一。
    2023,62(2):260-27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50
    摘要:
    奥陶纪是串管海绵早期演化的一个关键阶段, 记录了该类群的首次大规模辐射演化事件(属级分类单元达15个)。然而, 现有大部分奥陶系串管海绵的报道来自澳大利亚东部和北美等地, 在中国至今仅发现了两个属, 与前述地区相比研究程度偏低。早期研究主要基于形态学特征对串管海绵进行系统分类描述, 对其滤食策略知之甚少, 因此制约了对此类海绵在奥陶纪底栖生态系统作用的相关探讨。本文系新疆塔里木柯坪地区奥陶纪串管海绵的首次系统古生物学报道, 详细描述凯迪阶(上奥陶统)印干组中保存完好的阔室丛花海绵(Corymbospongia amplia)化石的形态学特征, 并通过研究标本外壁微孔孔径的大小分布, 探讨其滤食选择性。海绵外壁微孔孔径的分析表明: 小型和微型浮游生物可能是其食物的主要来源, 而多细胞浮游动物因个体尺寸大于海绵外壁微孔, 不能被阔室丛花海绵捕获。本研究为奥陶纪串管海绵古生态学及其地球生物学意义的探讨提供了进一步的依据。
    2023,62(2):271-281,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2
    摘要:
    本文对贵州募役剖面长兴期腕足动物群进行了系统分类鉴定和古生态分析, 发现其与前人所报道的华南同时期腕足动物群存在着显著的差别, 以Spiriferellina为绝对优势属, 包含少量华南长兴期的常见分子, 如FusichonetesAraxathyrisPeltichia等。募役剖面的腕足类化石主要产自碎屑岩层位, 与华南同期碎屑岩相剖面的腕足动物群落相比, 该动物群中的优势分子个体较大、壳体较厚且发育较粗大的壳疹, 这可能与长兴期募役剖面动物群所处的特殊栖息地环境(浅水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硅质碎屑岩盆地之间的过渡地带)有关。二叠纪末期大规模的火山作用导致水体中碎屑物质含量增加, 影响腕足类的滤食效率, 而募役剖面清澈、水动力弱的水体环境, 为滤食性的腕足动物提供了有利的环境条件。最后, 通过与华南长兴期不同沉积相区腕足动物群落(六枝剖面、稻堆山剖面、中寨剖面、新民剖面、马家山剖面和仁村坪剖面群落)的对比分析, 发现募役剖面腕足动物群与毗邻的六枝剖面腕足动物群在属级组成上的相似度较高, 且过渡岩相栖息地环境下的腕足动物群在生物灭绝事件前也呈现出高优势度、低均匀度的群落结构特征, 指示海洋底栖生物群落已经先于二叠纪末期生物集群灭绝事件出现了早期危机信号。
    2023,62(2):282-30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0
    摘要:
    本文对云南省东南部的泸西县白水镇小兴安村上三叠统卡尼阶小凹组菊石类进行了详细研究, 共发现菊石9属13种, 其中Anasirenites属为华南首次发现。依据各物种组合特征及其地层分布情况, 自下而上识别出菊石Trachyceras multituberculatum带和Austrotrachyceras triadicum带, 时代对应于晚三叠世早卡尼期的Julian 1和Julian 2。该菊石组合不仅记录了卡尼期Julian期Trachyceratidae的辐射事件, 同时该菊石组合与卡尼期特提斯域和泛大洋域的菊石组合均有良好的对比性, 并且为华南古地理研究提供了新的补充材料。另外, 通过对剖面的岩性特征与菊石生物地层特征分析, 认为在滇东南地区由于卡尼期湿润幕事件(CPE)所导致的碳酸盐岩台地消亡起始时间应为Julian 1末期略早于陆源碎屑输入的Julian 2亚期。
    2023,62(2):301-30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09
    摘要:
    香溪叶肢介亚科(Xiangxiellinae)以壳瓣胎壳较大、壳上具有一条或两条短脊为特征, 包括两个属: 原单脊叶肢介属(Protomonocarina Tasch, 1962)和香溪叶肢介属(Xiangxiella Shen, 1976)。该亚科化石广布于世界各地, 最早出现于我国晚石炭世, 三叠纪末消失。本文建立的新属叉脊叶肢介(Dicerestheria gen. nov.), 以胎壳上具有两条呈“人”字形向前后分叉的、粗壮的短脊为特征, 与香溪叶肢介的构造特征最为接近。推测新属壳瓣胎壳脊的形成与闭壳肌附着引起的壳瓣变异或与生态环境变化有关。化石产于江西抚州崇礼县礼陂煤矿, 上三叠统安源组徐坊段。 湘赣一带安源组为一套含煤地层, 属于滨海、近海、沼泽沉积区, 产半咸水类型的双壳类, 时代认为卡尼及早诺利期。植物化石Ptiozamites–Anthrophyopsis组合是诺利期的代表, 适宜于热带、亚热带气候, 滨海环境生长的群落。因此推测新属是一个生活在炎热、潮湿, 热带-亚热带气候近海沼泽环境的类型。
    2023,62(2):309-320,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1
    摘要:
    亚洲新生代藓类植物化石非常稀少, 漳浦琥珀是目前已知的我国低纬度地区唯一含苔藓植物化石的新生代琥珀矿床。漳浦琥珀源自中中新世气候适宜期(~14–17 Ma)的龙脑香树脂, 温暖潮湿的热带季雨林气候和广泛分布的龙脑香科植物, 为藓类植物的生长、多样性演化和三维立体保存提供了条件。本研究共报道了漳浦县中中新世藓类植物化石3个属种, 包括: 白发藓属Leucobryum Hampe、牛舌藓属Anomodon Hook. et Taylor和扁枝藓属Homalia (Brid.) B.S.G.。首次利用三维X射线断层扫描技术(Micro-CT)研究了白发藓属化石, 发现其与现生种短枝白发藓Leucobryum humillimum Cardot非常相似, 因此将其命名为短枝白发藓(相似种) Leucobryum cf. humillimum。此外, 当前牛舌藓属Anomodon和扁枝藓属Homalia化石是东亚地区的首例记录。漳浦琥珀中的藓类植物化石揭示了中中新世时期苔藓植物的多样性, 丰富了东亚低纬度地区新生代苔藓植物的化石记录。
    2023,62(2):321-332,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65
    摘要:
    蛋白质作为参与构建生物体的重要生物大分子, 是生物功能与代谢的物质基础, 同时蛋白质的序列信息又源自生物的遗传编码信息, 因此是认识生物演化本质的重要研究对象。近年来, 随着质谱技术的发展, 获取生物化石中的古蛋白质序列信息不再遥不可及, 这为在形态学与DNA序列信息缺乏的条件下对古生物的认识提供了一条新途径。胶原蛋白(Collagen)在动物骨骼中极为丰富, 又因为其特殊的结构, 易于在化石中保存, 故已成为古蛋白质组学研究的重要对象。本文将以胶原蛋白为例, 对古蛋白质组学现有的研究方法与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 并对古蛋白质组学目前面临的挑战与困难及未来研究趋势进行讨论, 旨在展示古蛋白质组学的应用潜力, 并探讨其在生物演化研究中的意义。
    全选反选导出
    显示模式:
    [PDF 40.22 M] (14319)
    摘要:
    本研究记述粤西云开地区中奥陶统东冲组一种奇异的翼形类(双壳类)化石, 建立了郁南蛤超科(新超科) Yunannioidea superfam. nov., 郁南蛤科(新科) Yunanniidae fam. nov., 郁南蛤属(新属) Yunannia gen. nov.及 2 新种: 干坑郁南蛤(新属新种) Yunannia gankengensis gen. et sp. nov.和云开郁南蛤(新属新种) Yunannia yunkaiensis gen. et sp. nov.。讨论了它们的内部构造特征及分类位置。
    摘要:
    杨属是北半球温带森林生态系统中一个重要的乔木属。文中概述了青藏高原古近纪和新近纪的杨属化石记录,并根据最新的地层学和年代学数据,对化石的时代进行厘定。化石记录显示杨属在青藏高原最早出现于始新世最晚期。在渐新世和中新世杨属在青藏高原的南部和北部都有较多的化石,但在高原中部尚未见记录。青藏高原具有杨属的化石植物群大多数都是温带落叶阔叶的河岸植被,进一步证实杨属在其演化历史早期就偏好温带近河岸的环境。青藏高原北部的早渐新世植物群中杨属多样性较高,并占据显著优势,表明这一地区在杨属早期分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摘要:
    人类探索认识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神创论、渐变论和爆发式演化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重要科学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本质上是动物门类的大爆发, 同时伴随着属种多样性的增长、体型增大、生物矿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寒武纪大爆发是多因素制衡的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单因素的内、外因驱动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复杂过程。分子遗传基础和宜居环境分别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内在和外在必要条件, 但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因此, 寒武纪大爆发, 与其他所有生命演化事件一样, 必须通过生态作用实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在氧气和其他资源不太受限、环境多变、生态荒芜的外在条件下, 基因发育调控系统预先高配的内在条件下, 发生的动物门类大爆发。在埃迪卡拉纪晚期, 多细胞的文德生物与动物采取了不同的体型发育策略和演化途径, 共享海底两千万年后, 文德生物灭绝。此后, 动物在寒武纪最初的两千万年间快速分异演化, 产生了大量演化结局各不相同的动物门类, 生态适应策略同步分化, 形成了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 踏上显生宙的演化征程。目前对寒武纪大爆发的探索和研究存在着偏向性或局限性, 主要关注动物门类演化和生存环境氧化还原条件, 没有将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未来探索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全面的研究工作, 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摘要:
    通过对我国己经正式发表的Mufushania三叶虫的18个种模式标本的头盖特征进行Q型聚类分析,并结合传统定性分析后,提出其中Mufushania shalangensis Zhang and Zhou in Zhang et al. ,1980,M. angustilimbata Zhang and Zhou in Zhang et al., 1980,和 M. kailiensis (Yuan in Yuan et al., 2002(= Elrathiella kailiensis Zhou in Lu et al.,1974)等3种应从Mufushania属中删除,对余下15个种,通过修订,转移和归并为2个种:M. nankingensis Lin,1965和M. bella(Yuan in Yuan et al.,2002)。该文将对研究我国寒武纪第二世晚期褶颊虫类三叶虫系统演化、生物地理分区以及华北与华南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依据。
    摘要:
    哈密翼龙及其3D蛋与胚胎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然而,这些化石在离开原始埋藏环境之后,就会出现粉化剥落等严重自然风化现象。本文拟利用XRF等多种方法对代表性化石的赋存围岩样品进行分析检测,以探讨其风化破碎机理。分析表明,化石围岩为含泥砾的砂岩,含有蒙脱石等黏土类矿物,胶结物为钙质和盐类,且围岩中含有大量的Cl-、NO3-、Na+和Mg2+等可溶盐。因此,本文指出围岩产生风化的主要机制是当湿度发生变化时,盐胶结溶解,同时围岩中的可溶盐溶解重结晶产生的巨大结晶压力,以及蒙脱石等矿物吸水膨胀产生巨大的挤压力,促使围岩在巨大内部应力等综合作用下逐渐粉化脱落,最终导致围岩彻底破碎。基于以上认识,也给出了化石的保护建议。
    摘要:
    本文报道了在桂东仁义剖面中上泥盆统巴漆组中一段八十余米厚地层中发现的牙形石 3 属 10 种(包括亚种) 和腕足动物 16 属 17 种(包括属种未定类型)。根据牙形石的组合分布, 识别出 Schmidtognathus hermanni 带、 Polygnathus cristatus 带和 Klapperina disparilis 带上亚带, 表明研究层段属于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部。该段地层顶底各有 1 层腕足化石富集层, 代表了该剖面上 2 个不同的腕足动物化石组合。下化石层位于 S. hermanni 带内, 主要由 Leiorhynchus kwangsiensis 组成, 属种组成单一, 其发现确认了 Leiorhynchus 在华南中泥盆统中的存在。上化石层位于 K. disparilis 带上亚带内, 腕足动物属种组成众多, 至少有 15 属, 是目前已知在华南地区单个剖面上发现的吉维特阶上部腕足化石种类最多的化石层。在动物群组成上, 以小嘴贝类分子占优, 石燕贝类和无洞贝类次之, 兼有其他类群, 但缺乏无窗贝类。在标本数量上, 以 Gypidula、Coeloterorhynchus 和 Spinatrypina 等分子占优。
    摘要:
    对拉萨地块中部扎布耶茶卡北岸的两个剖面开展?类动物群系统古生物学及古生物地理研究。鉴定出?类 6 属 16 种,包括Yangchienia tobleri Thompson,Yangchienia haydeni Thompson,Chusenella brevipola (Chen),C. schwagerinaeformis Sheng,C. cf. brevis (Chen),C. sp.,Nankinella rarivoluta Wang,Sheng and Zhang,N. complanata Wang,Sheng and Zhang,Kahlerina tenuitheca Wang,Sheng and Zhang,K. pachytheca Kochansky-Devidé and Ramov?,Verbeekina americana Thompson, Wheeler and Danner,V. tenuispira Sheng,Neoschwagerina cheni Sheng,N. colaniae Ozawa,N. craticulifera (Schwager),N. brevis Thompson,Wheeler and Danner。基于Kahlerina属的出现及Neoschwagerina属的厚壁壳体以及第二旋向副隔壁发育较弱的形态特征,判断其时代为二叠纪瓜德鲁普世(Guadalupian)沃德期(Wordian)。该?类动物群面貌可与拉萨地块的狮泉河地区、措勤夏东地区、申扎地区、林周地区等对比。拉萨地块从中二叠世开始普遍出现暖水?类动物群,这与印度板块北缘特提斯喜马拉雅地区中、晚二叠世时期均以冷水的腕足生物群为主所反映的水体性质有明显的差异。这表明拉萨地块和喜马拉雅地区在晚三叠世之前仍然连在一起的可能性并不大,拉萨地块可能在瓜德鲁普世沃德期以前已经脱离冈瓦纳大陆。
    摘要:
    三叶虫是寒武纪海洋中的常见动物,其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记录可以反映生态系统内物种之间竞争关系。中国华南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生物群因保存软躯体构造化石而成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古海洋生态群落的绝佳窗口,然而,澄江生物群中三叶虫的受伤愈合现象的化石至今还未见报道。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Eoredlichia intermedia Lu,1940)是澄江生物群的常见物种,也是我国寒武系第二个三叶虫化石带的标准带化石。在两千余枚中间型始莱德利基虫标本中,我们发现了两枚成体标本的头甲侧边缘、颊刺和胸甲肋节保存了不同程度的残缺。据此推测,Eoredlichia intermedia 在生命活动过程中曾受到碎壳型捕食动物的攻击或其它伤害而形成的伤口。伤口部位边缘加厚且光滑,显示了明显的愈合痕迹。这些特征表明始莱德利基虫在受到非致死的伤害后,具备自身修复损伤的能力。这是迄今所知最为古老的,也是在澄江生物群中首次发现的三叶虫受伤并且愈合的标本,反映了寒武纪第三期底栖生态系统中碎壳型捕食者和三叶虫猎物之间的军备竞赛生态关系。
    [PDF 4.04 M] (2348)
    摘要:
    土城子组是一套广泛发育于燕辽地区的陆相红色碎屑沉积岩系, 为中国陆相侏罗系、白垩系(J/K)界线研究的典型。由于陆相化石记录的不完备, 以及生物地层划分与同位素年代学的矛盾, 使该地层时代归属不定。该组所含生物门类比较丰富, 但化石层位较少, 可以识别出叶肢介、介形类、孢粉等化石组合, 但是前人对其时代意见不一。国内外学者在土城子组及其上下地层获得大量同位素测年资料, 指示该组年龄处于156—139 Ma之间, 属于晚侏罗世—早白垩世, 因此J/K界线就划定在土城子组内部。尽管传统的生物地层学研究积淀正被日渐积累的年代地层学数据引发各种挑战, 但毋庸置疑的是, 年代地层单元和地质历史的划分必然需要有可供区域对比的标志, 生物演化始终是地球发展阶段划分的依据。在土城子组生物地层研究精度尚待提高之时, 本文尝试提出一粗略的J/K界线划分方案, 以晚侏罗世叶肢介Pseudograpta-Monilestheria-Sinograpta (P-M-S)组合、介形类Cetacellasubstriata-Mantelliana alta-Darwinula bapanxiaensis (C-M-D)组合与早白垩世叶肢介Yanshanoleptestheria-Pingquania-Lingyuanella (Y-P-L) 组合、介形类Djungarica yangshulingensis-Mantelliana reniformis-Stenestroemia yangshulingensis (D-M-S)组合为界线划分依据。近期孢粉的研究结果显示, J/K界线可以Cicatricosisporites-Lygodioisporites-Jiaohepollis组合的出现为标志。根据化石组合发育特征分析, J/K界线位置大致在土城子组2段与3段之间, 年龄为~145 Ma。建议将北票巴图营乡剖面作为对比标准。由此提出下白垩统底部“巴图营阶”的工作模型, 为中国陆相白垩纪年代地层的建阶工作提供参照。
    摘要:
    文中首次报道西藏聂拉木地区亚来水厂剖面上奥陶统甲曲组介形类16属30种,介形类以古足介目类和圆足介目类为主,少量速足介目类。根据该剖面介形类时代特征,可以推断甲曲组应属于晚奥陶世早期,大致为Sandbian期—Katian期。该介形类生态组合为艾菲尔生态型,指示甲曲组在沉积时为近岸浅水环境。晚奥陶世喜马拉雅地层区与华南扬子区及塔里木介形类面貌相似,应属于相同的生物地理分区。
    [PDF 2.29 M] (2283)
    摘要:
    琥珀是一种经过石化作用形成的天然树脂化石, 亦是一种有机宝石。琥珀在全球范围分布较广, 尤其在欧洲的波罗的海、中美洲的多米尼加-墨西哥、亚洲的缅甸等区域有着大量的发现。全球各地琥珀中, 昆虫包裹体最为常见, 脊椎动物包裹体数量较少。但相对保存于沉积岩中的传统脊椎动物化石来说, 保存于琥珀中的脊椎动物包裹体可以额外提供生物体的软组织、原始死亡状态、生存环境等信息, 且可以保存比传统骨骼化石更直观、立体、精细的生物形态学信息, 为研究生物演化、恢复古环境、古生态和古行为学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文中主要总结了来自全球各琥珀产区迄今为止发现的各种脊椎动物包裹体, 包括了非鸟恐龙、鸟类、哺乳类、爬行类、两栖类等, 以及它们背后隐藏的演化信息, 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与趋势做了初步的展望。
    摘要: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了产自俄罗斯维特奴河流域下三叠统维特奴宽网叶肢介(Loxomegaglypta wetlugiana Novo-jilov, 1958)的正模标本。扫描电镜成像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 其中包括: 生长带饰有圆形、角状或椭圆形小筛坑状装饰(直径15–25 μm), 筛坑被不同形状的隆起包围。均匀分布的针孔(直径4–6 μm)不但出现在筛坑里, 而且布满了筛坑周围的隆起。这种装饰与该属建立时描述的多角状大网格装饰区别较大。在此基础上,本研究修订了宽网叶肢介属生长带的装饰特征。
    摘要:
    文中研究报道产自川西松潘县红土坡的中新统马拉墩组孢子花粉植物群。迄今为止,人们关于青藏高原东北边缘新近纪古植被的所知甚少。红土坡马拉墩组孢粉组合的总体特征是榆科(Ulmaceae)、桦木科(Betulaceae)以及松科(Pinaceae)花粉比较丰富,蕨类孢子稀少。被子植物花粉在整个组合中含量最高,占孢粉总数的52.4%—84.4%;其次是裸子植物花粉,占13.8%—44.1%;蕨类孢子仅占1.2%—5.1%。被子植物中以榆科和桦木科花粉最多。榆科花粉可达孢粉总数的14.7%—28.8%,其中绝大多数是榆属(Ulmus),其他可能包括少许榉属(Zelkova)。桦木科花粉含量也很高,达12.6%—25.7%,主要为桦木属(Betula)和桤木属(Alnus)。此外,杨柳科(Salixaceae)、山毛榉科(Fagaceae)以及胡桃科(Juglandaceae)也有一定含量。这样的孢粉组合代表了以落叶阔叶树为主的针阔叶混交林。与此组成相同或相近的森林在我国现代落叶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植被中很难见到。根据和同期与红土坡纬度相当地区的孢粉组合的对比,推测在早中新世当地的海拔高度已经超过1000 m,甚至达到2000 m左右,也即已经接近或仅略低于当地现今的高度。
    [PDF 3.84 M] (2172)
    摘要:
    根据缅甸北部克钦地区产出的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保存的蜡蝉, 建立了1新属1新种——三瓣残缺蜡蝉(Ayaimatum trilobatum gen. et sp. nov.), 该新属新种属于白垩纪的拟蛛蜡蝉科(Mimarachnidae)。本文对拟蛛蜡蝉科的属种记录进行了综述, 同时探讨了这一灭绝科属种的多样性和形态分异。
    [PDF 5.43 M] (2074)
    摘要:
    本文介绍了一种获取灰岩中弱硅化腕足类化石的酸处理方法。以四川省布拖县浪珠乡万吨山剖面上奥陶统铁足菲克组近顶部的生屑灰岩为实验对象, 通过准备样品、悬吊样品、配酸解液、酸解样品等实验流程, 配合遮盖液(如二乙酸纤维素丙酮溶液)的使用, 可获得保存精美的、弱硅化的腕足类实体化石, 且该化石保存有主突起、铰齿和匙形台等重要的细小结构。相较于传统方法, 该方法可获取硅化程度更低的壳相化石。该方法为灰岩中其他多门类弱硅化保存的化石之酸解分析提供了新思路和参考。
    [PDF 4.51 M] (2062)
    摘要:
    文中简述了襀翅目缅甸琥珀研究概况, 并基于一件保存较好的雌虫标本, 报道了襀翅目襀科新属种Burperla de-colorata gen. et sp. nov.。该化石具有以下重要特征: 体较长, 体色浅, 触须与触角较长, RP脉末端接近翅端部, 下殖板宽大、圆形, 后缘中部突出。这些形态特征显著区别于襀科的其它化石及现生类群。
    摘要:
    文中简述了中国的琥珀研究历史, 并简要介绍了本专辑的内容。本专辑呈现了近年来我国学者对克钦琥珀内含物研究的部分新进展, 包括了来自14个研究单位的26位作者的13篇论文, 涵盖了植物、脊椎动物、腹足类和昆虫等类群。
    摘要:
    40年前于1979年,在苏州召开的中国古生物学会第三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第12次学术年会盛况空前,在中国古生物学发展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中国古生物学研究步入发展的新阶段,优秀成果大量涌现、学术交流频繁;此后的数年里学会活动空前活跃、会员人数大幅增加,从此学会活动正规化;中国古生物学界重新回到国际大家庭,对外交流频繁。
    摘要:
    白垩纪是大洋缺氧及生物灭绝等重大地质事件频发的一个时期,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时期。因此,白垩纪研究对于探讨地质历史时期地球的系统演化,尤其是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协同演化关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西藏定日贡扎剖面保存着上白垩统较为完整的地层序列,文中对上白垩统岗巴村口组和宗山组剖面岩石样品中获得的有孔虫化石进行研究,鉴定出有孔虫化石8属22种,识别出Dicarinella asymetrica、Globotruncanita elevata、Globotruncana ventricosa、Radotruncana calcarata等4个有孔虫化石带。根据有孔虫化石确定贡扎剖面的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顿期(Santonian)至坎潘期(Campanian),桑顿阶/坎潘阶界线位于Dicarinella asymetrica带与Globotruncanita elevata带之间。
    [PDF 1.66 M] (1975)
    摘要:
    海龙是三叠纪起源不明的一类海生爬行动物, 与鳍龙和鱼龙共同构成了当时海洋生态系统的三大主要捕食者类群。海龙的研究对从高级捕食者的角度理解二叠–三叠生物大绝灭之后生态系统的复苏重建具有重要意义。海龙的研究已有100余年的历史, 近些年来由于分支系统学等新方法的应用而得到了新的认识。本文从海龙的起源, 物种多样性, 谱系发育重建, 生物地理分布四个方面概述了学界的研究进展。在目前的研究基础上指出, 在时代更早的地层中进行更深入的野外工作, 对华南海龙属种的系统厘定, 以及海龙骨组织学研究的开展, 是未来海龙研究的主要方向。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