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63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江苏徐州寒武系第二统猴家山组顶部小壳化石初探*
    付饶,胡亚洲,刘璠,宋宝鹏,张志飞
    2024, 63(3):283-309.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48 CSTR:
    [摘要](91) [HTML](0) [PDF 71.42 M](129)
    摘要:
    华北板块寒武系第二统小壳化石丰富, 为小壳动物分类学、寒武纪地层划分与洲际对比以及古地理重建提供关键证据。近年来, 华北板块寒武系底部小壳化石被广泛研究, 而猴家山组作为华北板块寒武纪最早沉积地层之一, 其顶部的小壳化石组合却缺乏研究。本文首次报道了苏北地区张楼剖面寒武系猴家山组顶部海绿石灰岩中经酸蚀处理得到的小壳化石, 并对其化石组合进行了丰度统计与系统描述。该小壳化石组合共计12属12种, 其中以软舌螺类的多样性及丰度最高, 包括4属4种: Cupitheca decollateaParatriplicatella sp.、Neogloborilus spinatusTriplicatella xinjia; 腕足类共3属3种: Eoobolus sp.、Schizopholis sp.、Hadrotreta sp.; 开腔骨2属2种: Chancelloria cf. eros、Archiasterella teraspina; 高肌虫2属2种: Alutella cf. datongensisMongolitubulus aspermachaera; 似软舌螺: Hyolithellus cf. micans。此外还有未定属种的离散海绵骨针与棘皮动物骨板等。苏北地区张楼剖面猴家山组顶部的小壳化石组合属于三叶虫Redlichia chinensis带, 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其软舌螺类、腕足类、开腔骨等基本延续了辛集组的小壳化石组合面貌, 但在软体动物的组成上具有显著差异, 分析认为极有可能受到了Sinsk事件的影响。结合小壳化石和三叶虫组合特征与其他板块进行综合对比认为, 猴家山组顶部在时代上应属于寒武纪第四期中期(龙王庙期/Toyonian)。本文极大丰富了华北板块南缘寒武纪第四期的小壳化石材料, 扩展了小壳化石的发育层位, 后续将对邻区相似地层中的小壳化石发育情况继续进行系统研究, 以探究Sinsk事件对华北板块寒武纪早期生物群的影响。
    2  湖北宜昌下茶庄剖面寒武系第四阶天河板组微生物—古杯礁及其古生态学意义*
    郑家炜,朱杨格,刘丽静,沈锦文,王睿,庄蔚菱
    2024, 63(3):310-329. DOI: 10.19800/j.cnki.aps.2024001 CSTR:
    [摘要](56) [HTML](0) [PDF 36.04 M](405)
    摘要:
    古杯是最早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造礁作用的后生动物, 首次出现在西伯利亚地台幸运阶底部, 直到寒武系第四阶基本灭绝。湖北宜昌第四阶的天河板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是华南目前已知含古杯生物礁的最高层位, 但是在全球范围内第四期的古杯礁报道非常少。本文首次报道了宜昌下茶庄剖面天河板组的钙质微生物—古杯礁, 为研究第四阶古杯类衰落阶段的古杯和微生物组成的礁群落古生态特征提供了新材料。该生物礁群落组成包括造礁生物原古杯Archaeocyathus yichangensis及多种钙质微生物, 包括GirvanellaKordephytonBotomaella、粗管状蓝细菌、EpiphytonRenalcis, 附礁生物包括三叶虫、腕足动物、开腔骨及棘皮动物。总体来说, 造礁生物表现出古杯类物种单一而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高的特征, 且钙质微生物EpiphytonRenalcis与古杯的附生关系可能与现生海绵与其上的附生微生物关系类似。原古杯和钙质微生物是天河板组生物礁的主要组成部分, 生物礁造礁模式分析显示, 在原地生长的原古杯作为造礁者构成一级格架后, Girvanella附着于原古杯体壁生长从而稳定下覆的沉积物, 较小的EpiphytonRenalcis个体附着于Girvanella包壳上继续生长, 也可以与格架中的席状或团块状Girvanella共生, 生长于原古杯间的空隙构成二级格架, 加固礁体; 在形成交错的网状格架之后, 由体积更小的RenalcisEpiphyton个体填充空隙; 最后由细粒沉积物填充孔隙。华南地区天河板组含古杯生物礁横向对比表明不同古杯礁群落面貌的微小差异可能与水动力背景差异有关。此外, 寒武纪早期世界范围内钙质微生物—古杯礁演化的对比表明第四期钙质微生物—古杯礁群落中古杯的多样性明显降低, 而其中钙质微生物多样性较第三期有所增加, 此发现对揭示含古杯的生物礁群落的衰落有重要意义。
    3  贵州赫章早泥盆世植物化石的新材料*
    汪瑶,刘炳材,白姣,徐洪河
    2024, 63(3):330-345. DOI: 10.19800/j.cnki.aps.2024015 CSTR:
    [摘要](46) [HTML](0) [PDF 6.44 M](104)
    摘要:
    早泥盆世是陆生维管植物演化与多样性分异的重要时期, 该时期植物群在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及我国的华南等地均有广泛分布。本文基于华南板块贵州赫章下泥盆统丹林组采集的植物化石新材料, 识别出了Zosterophyllum sp.和1种未知茎轴及1种具刺植物。新发现的化石标本丰富了赫章早泥盆世植物群的面貌, 进一步证实了工蕨纲植物在华南早泥盆世植物群中的优势地位。综合本文与之前对于赫章早泥盆世植物产地的研究结果, 并与全球早泥盆世相关典型植物群对比发现, 该植物群拥有的Demersatheca contigua (Li et Cai) Li et Edwards在华南多地均有产出记录, 而Zosterophyllum Penhallow为世界广布性的属。另外, 新发现的具刺植物在华南早泥盆世植物中较为罕见, 可能与华南泥盆纪植物群的独特性有关, 其古生物学特征与古生态学意义有待进一步研究。
    4  豫西济源盆地中—上三叠统谭庄组幻蝉类的首次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英文)*
    张前旗,杜旭恒,赵显烨,张海春
    2024, 63(3):346-353. DOI: 10.19800/j.cnki.aps.2024028 CSTR:
    [摘要](50) [HTML](0) [PDF 2.63 M](101)
    摘要:
    本文根据一枚产自华中地区豫西济源盆地谭庄组上段的昆虫化石标本建立1新属新种——济源三叠幻蝉(Triasomaguviopsis jiyuanensis Zhang Q. et Zhang H. gen. et sp. nov.), 归入原蝉总科幻蝉科(半翅目, 蝉亚目)。本新类群以盖翅较小且具瘤、ScP+RA在盖翅中部初次分支、MP脉三分支且初次分支水平处晚于ScP+RA脉、CuA脉弯曲无分支为特征。幻蝉科的古地理分布范围扩展至济源盆地,该科分异度增加并具备生物地层对比潜力。谭庄组的昆虫化石可归入鄂尔多斯盆地的“铜川昆虫群”, 并且“铜川昆虫群”与吉尔吉斯斯坦的“Madygen昆虫群”关系密切。
    5  厚脉栉羊齿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 emend. Liet al.的羽叶复原*
    吴怡菲,李丹丹,孙文俊,张宜,王军
    2024, 63(3):354-371. DOI: 10.19800/j.cnki.aps.2024008 CSTR:
    [摘要](52) [HTML](0) [PDF 30.24 M](107)
    摘要:
    厚脉栉羊齿(Pecopteris lativenosa Halle emend. Li et al.)自1927年建立以来, 在华北晚古生代陆相地层中多有报道, 但皆为不完整的营养羽片, 且形态差异较大, 导致其鉴定较为混乱。本文依据内蒙古乌达煤田太原组火山凝灰岩植物群(即二叠纪“植物庞贝”)中大量较为完整的厚脉栉羊齿标本, 探讨其羽状复叶的完整形态;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该种末次羽片形态分为UP3、UP7、UP2和UP1共4种类型, 末二次羽片分为PP1、PP2、PP3、PP4、PP5和PP6共6种类型。对厚脉栉羊齿的三次羽状复叶进行了复原, 修订了各级羽片的鉴定依据, 并补充了变态叶和茎干等相关信息。与该种的模式标本进行对比, 推测模式标本中各羽片类型可能代表了复叶末三级轴顶部的PP2型和PP3型末二次羽片, 为厚脉栉羊齿的鉴定提供了依据。
    6  真蕨植物化石Cladophlebis kwangyuanensis在重庆云阳上三叠统的发现及其古气候意义*
    贾子策,林志成,瞿雪姣,刘文有,杨江超,徐松,王世文,贾思怡
    2024, 63(3):372-385.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59 CSTR:
    [摘要](46) [HTML](0) [PDF 20.10 M](114)
    摘要:
    重庆地区晚三叠世真蕨植物发育且类型丰富。本文报道了重庆云阳龙角镇须家河组第三段保存良好的真蕨植物化石标本。经详细的形态学研究和对比分析, 鉴定为Cladophlebis kwangyuanensis Li, 1964 (广元枝脉蕨)。该植物是在重庆云阳地区上三叠统中首次发现, 丰富了广元枝脉蕨的化石记录, 同时表明该属向四川盆地东部进一步扩展。结合伴生植物类型及数量和化石植物形态学特征(小羽片边缘锯齿明显, 叶质较薄, 叶脉羽状、稀疏而纤细), 认为云阳地区晚三叠世气候为温暖、潮湿的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通过对四川盆地Cladophlebis的化石记录统计, 发现该属植物在三叠纪集中分布在四川盆地东缘。综合木化石年轮和古土壤的古气候重建结果表明, 在晚三叠世四川盆地东部受古特提斯洋水汽和东侧环太平洋海滨水汽的双重影响, 超强季风使得大量水汽进入盆地, 降雨量增加。因此, 盆地东部的气候条件非常适宜当时蕨类植物生长。
    7  河南渑池中始新世鬣猫类新材料*
    盛家瑔,毕顺东,李茜
    2024, 63(3):386-403. DOI: 10.19800/j.cnki.aps.2024004 CSTR:
    [摘要](82) [HTML](0) [PDF 16.81 M](124)
    摘要:
    本文描述了产自河南渑池河堤组任村段上部化石层中的鬣猫类新材料, 并创建了渑池东方翼齿兽(新种) Orienspterodon mianchiensis sp. nov.。其与属型种O. dahkoensis主要区别在于: p4三个主尖排列于一条线上, 下跟座中下次尖明显; 下臼齿均存在更为清晰的下后尖, 下原尖与下前尖舌侧侧扁, 下三角座从m1—m3依次增大; m1—m2中下跟座更为发育、开阔, m3下跟座较为退化。基于标准贝叶斯的系统发育研究, “全兼容”树中显示O. mianchiensisO. dahkoensis为姐妹群, Orienspterodon归属于鬣猫亚科(Hyainailourinae)中。根据下裂齿平均长度的回归分析, 重建Orienspterodon的体重约为155—174 kg。根据牙齿测量数据,并结合牙齿表面釉质结构的显微特征, 推断O. mianchiensis的饮食中肉类成分占据绝对优势, 其并不具备大量食骨的能力。
    8  孤立笔石标本获取方法改进及微纳结构分析*
    王华清,张红勇,张元动
    2024, 63(3):404-414. DOI: 10.19800/j.cnki.aps.2024005 CSTR:
    [摘要](42) [HTML](0) [PDF 11.00 M](106)
    摘要:
    由于保存状态等因素, 很多笔石标本的始端发育型式和微观形态尚未被完全认识。立体或半立体保存的笔石实体标本, 以原始状态保存了笔石的大部分微细构造, 是研究笔石化石的最佳材料。然而, 这种保存状态在世界范围内都很罕见, 且分离困难。这些立体的标本可以通过特定的溶解方法分离出来, 但经常因破损和碎裂, 导致很多重要的笔石标本无法正常获取。本文介绍一种用发烟硝酸提高孤立笔石获取率和完整度的化石酸处理方法。该方法以黑色泥岩样品为处理对象, 并适用于从其他类似岩性样品获取孤立标本。通过选样品、放样品、酸处理、除杂质等流程, 本研究成功在溶液中分离出孤立笔石标本, 并使用发烟硝酸对标本进行改性, 有效避免了易断裂标本在处理过程中(带离溶液、转移容器和微观试验分析)发生碎裂, 从而显著提高了孤立标本的获取率和完整性。获得保存精美的孤立实体标本,在此基础上使用双束电镜对其开展微纳结构实验分析, 开展对背曲笔石属(Campograptus)的新探索。微纳结构实验分析展现了背曲笔石属的胞管新形态细节、体壁微纳结构以及内部空隙分布。首次观察到胞管口部具有半圆形、唇片状的口檐(thecal apertural lobe), 并发现了胞管的口部侧上方发育成对的、粗短的口刺(thecal apertural spine)。首次在胎管内壁上发现外皮条带(cortical bandages)。通过微纳结构研究首次证实了“胎索”结构存在于背曲笔石属的胎管中, 为笔石分类、系统发育及页岩油气生储潜力等研究提供了重要依据。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