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鄂西宜昌黄陵背斜地区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新材料*
    阳磊,杨犇,杨宇宁
    2024, 63(1):1-15.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47 CSTR:
    [摘要](93) [HTML](0) [PDF 55.87 M](675)
    摘要:
    湖北宜昌地区寒武系下部小壳化石的研究集中于黄陵背斜东翼和南翼, 对西翼地区尚未有详细的报道。 作者在黄陵背斜西翼高岚河剖面灯影组天柱山段下部发现寒武纪纽芬兰世的小壳化石, 既包括扬子板块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标准化石Anabarites trisulcatus, 同时也有Eohalobia diandongensisOelandiella korobkovi等第二生物带标志化石, 以及可能为第三生物带或更晚期化石分子的Paragloborilus tenuis等。该化石组合为多生物带的化石混生, 其层位可能相当于峡东地区(黄陵背斜南翼)的岩家河组顶部。在黄陵背斜南翼的滚石坳剖面岩家河组下部发现小壳化石Anabarites ternarius Missarzhevsky in Rozanov et al., 1969、Kaiyangites novilis Qian and Yin, 1984、 海绵骨针和藻类化石, 属于小壳化石第一生物带Anabarites trisulcatus–Protohertzina anabarica组合带。化石组合与沉积记录表明, 高岚河剖面与东翼如泰山庙地区具有相似的潮坪相沉积, 多发沉积间断, 导致不同生物带化石混生; 南翼滚石坳地区水体较深, 早期沉积间断不显著, 可以识别小壳化石第一组合带。上述新化石材料的发现, 为黄陵背斜周缘寒武系下部地层对比与生物古地理分析提供了新的数据。
    2  节肢动物吐卓虫咬痕化石在云南昆明附近寒武纪早期关山生物群的发现及意义*
    董存治,宋子瑜,刘旭辉,胡世学
    2024, 63(1):16-23.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15 CSTR:
    [摘要](109) [HTML](0) [PDF 1.96 M](736)
    摘要:
    本文报道了一块来自云南省昆明市附近寒武纪第二世第四期关山生物群具咬痕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吐卓虫 (Tuzoia)化石, 系吐卓虫咬痕化石在全球范围的首次发现。该发现证实作为主动捕食者的吐卓虫很可能被大型捕食者(如奇虾类或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等)捕食, 说明寒武纪早期的海洋生物群落已经具有高度复杂化的食物链, 为进一步了解吐卓虫的生态位及深入探讨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食物网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
    3  鄂西奥陶系庙坡组短剑类化石新材料*
    宋佳祺,孙智新,王凯,刘炳材,黄转丽,赵芊,薛岩,王美乐,闫绎纹,王文卉,方翔
    2024, 63(1):24-40.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55 CSTR:
    [摘要](333) [HTML](0) [PDF 31.25 M](707)
    摘要:
    短剑类(Machaeridia)属于环节动物(Annelida), 其主要特征为个体微小且左右两侧对称, 是一类相对稀少但是分布范围广泛的海相动物化石。在摩洛哥Anti-Atlas地区、中国华南、塔里木等地的奥陶系中皆有短剑类的报道, 但是研究程度相对较低。本文报道并描述了产自湖北省远安县嫘祖剖面庙坡组的短剑类标本3枚, 经初步鉴定为Plumulites sp. A (羽毛虫)和Lepidocoleus sp. (鳞鞘虫), 这项发现拓展了短剑类在华南地区的时限和地理分布, 也可看作是华南奥陶纪生物大辐射期间短剑类在扬子台地局部凹陷区域定居的反映。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短剑类的形态特征和分类框架, 认为早古生代的短剑类根据形态特征和骨片结构, 可以划分为3科: 羽毛虫科 Plumulitidae Jell, 1979、鳞鞘虫科Lepidocoleidae Clarke, 1896、塔形壳虫科Turrilepadidae Clarke, 1896。
    4  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的苔藓虫动物群及其形态特异性和古环境意义(英文)*
    托洛孔尼科娃?卓娅,孙语聪,宋俊俊
    2024, 63(1):41-53.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49 CSTR:
    [摘要](146) [HTML](0) [PDF 5.56 M](746)
    摘要:
    本文重新研究了产自新疆西准噶尔晚泥盆世法门期洪古勒楞组和铁列克提组的苔藓虫动物群, 重点关注其形态学特征和古生态学意义。该苔藓虫动物群由隐口目(Cryptostomata)、窗格苔藓虫目(Fenestrata), 变口目 (Trepostomata)和泡孔目(Cystoporata)组成。优势类群隐口目苔藓虫是具有中轴或中板的细枝状和双叶状群体。 它们的虫室具有加厚的外区体壁, 弯曲强烈的自虫室, 数量众多的大虫室(metazooecia)或隐蔽虫室(tectizooecia), 以及径向刺突和/或棘状刺突。多样化的异虫室、刺突、自虫室等结构, 以及不同生长环境中的不同生态组合是新疆西准噶尔法门期苔藓虫成功演化的基础。洪古勒楞组下段和铁列克提组下部的苔藓虫动物群可以划分为三类生态组合(即: No. 1, No. 2和No. 3), 代表前滨—近岸—远岸的沉积环境。其中, 近岸环境的枝状—双叶状—网状苔藓虫组合的属种丰度、分异度最高。
    5  贵州南部铝土矿的孢粉组合特征及沉积时代讨论*
    马义波,谯文浪,王怿,刘锋,谯常,周刘洋,安亚运,彭辉平
    2024, 63(1):54-65.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50 CSTR:
    [摘要](152) [HTML](0) [PDF 9.21 M](665)
    摘要:
    铝土矿是一种重要的工业矿产资源。目前中国大部分的铝土矿依赖进口。因此, 研究铝土矿的沉积模式对我国的资源安全和矿产开发具有重要意义。铝土矿的成矿受多种因素影响, 包括大地构造背景、古气候、侵蚀速率、母岩、时间、古植被和古地形地貌等。要研究这些成矿因素对铝土矿的影响, 并为下一步的找矿勘察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首先需要准确评估铝土矿的沉积时代。然而, 由于铝土矿的沉积过程涉及复杂的土壤化作用和再沉积过程, 其中保存的植物根系化石或遗迹化石数量很少, 因此很难确定铝土矿的最终沉积时间。目前, 综合分析铝土矿中保存的孢粉化石组合是确定铝土矿沉积时代更有效的方法。在中国, 已经确定的铝土矿沉积时代主要集中在晚古生代。华南产出的晚古生代铝土矿主要以贵州铝土矿为代表, 然而长期以来对贵州铝土矿的形成时代存在较多争议。为了解决这些争议, 本研究在贵州龙里县龙山镇和花溪区高坡苗族乡的两个铝土矿地层剖面上进行了孢粉地层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贵州龙里县龙山镇SPM095和花溪区高坡苗族乡SPM097剖面的革老河组、汤耙沟组、丰源层铝土岩和祥摆组底部产出的孢粉组合与西欧密西西比亚纪标准Lycospora pussila (Pu)孢粉组合带基本相当, 表明丰源铝土矿的沉积时代不晚于密西西比亚纪维宪早中期, 这是目前已知贵州地区最早的具有明确化石证据的喀斯特型铝土矿。通过与贵州中部清镇至贵州北部遵义等地铝土矿中发现的孢粉组合进行对比, 发现丰源铝土矿中的孢粉组合比上述地区铝土矿中的孢粉组合大致低一个孢粉组合带 (Perotriletes tessellatus—Schulzosopra camplylotera组合带)或一个牙形刺带(Gnathodus bilineatus带), 时代大概相差420万年。这一发现进一步表明晚古生代大冰期(LPIA)引起的频繁海平面变化导致贵州“南海北陆”的古地理格局由南向北逐次被海水淹没, 并接受沉积, 这是导致贵州不同地区铝土矿呈现由南向北时代梯度递减的主要原因。
    6  新疆准噶尔盆地周边晚石炭世的珊瑚*
    罗正江,石国新,林巍,陈俊,刘金,白海枫,梁昆,要乐,黄兴,郄文昆,王玥
    2024, 63(1):66-93.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13 CSTR:
    [摘要](332) [HTML](0) [PDF 8.74 M](708)
    摘要:
    新疆北部准噶尔盆地周边石炭系广泛出露, 其中上石炭统发育海相火山—沉积序列, 包括西准噶尔地区的哈拉阿拉特组、阿腊德依克赛组, 东准噶尔地区的石钱滩组以及盆地南部的祁家沟组、奥尔吐组等。本文研究在上述各地层的灰岩层或夹层、碎屑岩中获得的四射珊瑚9属17种和床板珊瑚2属3种, 对石钱滩组中的3个新种进行了详细的系统古生物学描述。上述珊瑚化石的地质时代主要为巴什基尔期至莫斯科期。在珊瑚动物群的组成上, 哈拉阿拉特组中新发现Caninophyllum属分子, 结合盆地东、西部共同产出的床板珊瑚Cystodendropora 属分子, 说明整个准噶尔盆地周边的动物群面貌大致类似, 而西准噶尔地区的化石丰度、分异度显著低于盆地东部和东南部。综合前人资料, 目前在准噶尔盆地周边发现的珊瑚化石有约一半为地方性分子。本文认为研究区珊瑚化石的分布和组成特征与晚石炭世准噶尔洋走向封闭或半封闭的演化趋势密切相关。
    7  贵州西部早三叠世浅水碎屑岩相中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化石的发现及其古生态意义*
    蒋观凡,刘径圻,陈安峰,吕文博,张航,张阳
    2024, 63(1):94-1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27 CSTR:
    [摘要](75) [HTML](0) [PDF 7.28 M](688)
    摘要:
    微康奇虫(microconchids)是一种主要营水生固着生活的帚形动物, 在奥陶纪至侏罗纪的地层中均有广泛记录。本文报道了产自贵州遵义市播州剖面及六盘水市六枝剖面下三叠统夜郎组泥质岩中保存的微康奇虫的钙质栖管化石及印模化石。该组内的微康奇虫化石数量丰富, 保存精美, 电镜下可观察到其壳体特有的平行纤维薄层状微晶结构。本文共鉴定出微康奇虫化石共2科2属4种, 为该门类生物在华南早三叠世浅水碎屑岩中的首次报道。古生态上, 微康奇虫群落呈现出低分异度和高丰度的特征, 为早三叠世恶劣海洋环境中具有较强适应能力的典型生态灾难分子。
    8  云南禄丰川街盆地早侏罗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研究*
    赵染尘,张世涛,尤海鲁,王娅明,张茜楠,王涛
    2024, 63(1):102-111.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30 CSTR:
    [摘要](342) [HTML](0) [PDF 2.70 M](999)
    摘要:
    目前中国早期分化的蜥脚型类恐龙化石主要发现于云南省禄丰市早侏罗世地层。本文描述的是一件产自禄丰川街盆地禄丰组的早期分化蜥脚型类恐龙新材料, 包括较完整的颈椎、背椎以及破碎的肩胛骨、耻骨和脚趾骨骼。本文对其进行了详细的骨骼形态学描述, 并与其他早期分化蜥脚型类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 在禄丰组发现的所有早期分化蜥脚型类中, 该标本与禄丰龙(Lufengosaurus)在形态上相似程度较高。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该标本与ColoradisaurusGlacialisaurus构成一个多分支, 该分支又和禄丰龙一起被归入大椎龙科。由于颈椎和背椎的椎体与椎弓未完全愈合, 推测该标本的个体发育阶段为幼年—亚成年。该标本的发现提高了大椎龙科在亚洲的属种分异度, 进一步扩充了对禄丰早侏罗世恐龙动物群的认识。
    9  四川中—晚更新世东方剑齿象化石牙齿形态特征及个体发育分析*
    廖桂兰,刘建,周彧
    2024, 63(1):112-124.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54 CSTR:
    [摘要](123) [HTML](0) [PDF 10.00 M](624)
    摘要:
    四川盆地是中国发现并研究第四纪哺乳动物化石最早的地区之一, 主要研究热点在重庆地区, 而四川地区却少有人研究。东方剑齿象(Stegodon orientalis Owen, 1870)是中国南方中—晚更新世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中最常见种类之一, 但关于其分类与演化特征尚未形成统一认识, 其个体发育情况也还未得到充分研究。本文对产于四川地区、保存在成都自然博物馆(成都理工大学博物馆)的17个东方剑齿象化石的牙齿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阶段进行了研究, 并根据牙齿的萌出和磨蚀状态将其分为5个年龄组, 即婴儿期、幼年期、亚成年期、成年期和老年期。本研究填补了四川地区东方剑齿象牙齿形态特征和个体发育分析方面的空白, 也为进一步厘清西南地区剑齿象的分类、系统发育及演化研究提供基础材料信息。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