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62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赓续精神·砥砺前行,守正创新·再创辉煌-纪念《古生物学报》创刊70周年
    2023, 62(4):451-453. DOI: 10.19800/j.cnki.aps.2023102 CSTR:
    [摘要](89) [HTML](0) [PDF 453.74 K](354)
    摘要:
    《古生物学报》自1953年创刊, 至今已有70年历史。70年来, 学报编委会几代古生物学家勇毅担当, 乐于奉献, 砥砺前行, 为推动古生物学科的学术出版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新世纪以来, 《古生物学报》赓续精神, 守正创新, 实行了一系列创新发展举措, 同时坚持中国特色, 国际视角, 不断推进学术内涵提升, 向精品化和高质量发展, 并被国际著名数据库Scopus收录。未来学报将勇于创新, 再接再厉, 依靠广大作者的积极支持和学术成果, 把《古生物学报》办出新水平和新高度, 为积极宣传中国的古生物学科研成果、推动古生物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作出新贡献。
    2  地球生物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谢树成,罗根明
    2023, 62(4):454-462.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25 CSTR:
    [摘要](226) [HTML](0) [PDF 1.00 M](422)
    摘要:
    地球生物学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目前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局面。得益于现代技术方法的大发展, 地球生物学的研究对象经历了从宏体动植物向微体古生物再向地质微生物和地质病毒的发展, 研究主题从气候环境对生物演化的影响进一步拓展到生物演化如何影响气候环境乃至深地过程, 进而回答生命是如何塑造地球的宜居性这个地球科学的根本性难题。研究对象和研究主题的拓展也提升了地球生物学服务人类社会的能力, 资源能源安全的保障、气候—环境—生物多样性危机的协调应对等都需要地球生物学的支撑。同时, 地球生物学的发展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它首先需要技术方法的进一步革新来带动认识的创新, 其次需要回答生物演化的驱动力问题, 更需要破解生物演化如何影响深地过程, 包括板块运动、火山活动等地质过程, 只有这样才能全面而正确地评估生物是否改变了宜居地球的演化方向, 以及如何应对当前人类所面临的诸多全球性难题。
    3  寒武纪生命大爆发新解与地球海洋动物生态系统建立*
    张志飞,梁悦,刘璠,胡亚洲,姚金龙,宋宝鹏,罗梅,张彩彬,王佳悦,陈延龙,郭俊锋,华洪,李国祥
    2023, 62(4):463-515.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51 CSTR:
    [摘要](846) [HTML](0) [PDF 70.33 M](743)
    摘要:
    寒武纪大爆发是地球历史上唯一的动物门类创生事件, 导致所有现生动物门类几乎同时在寒武纪早期海洋中首现——地球动物树成型。显生宙之后的其他重大地质事件甚至动植物登陆过程中地球再无新的动物门类出现。因此, 寒武纪大爆发既是重大生命事件也是地质事件, 成为地球宜居性演化研究的关键。国内外许多研究团队和学者从不同的视角对寒武纪大爆发做了深入探索和思考, 取得了系列成果和认识。基于生命物质的组织层次(organismal hierarchical level)及其地质背景, 本文提出了地球早期生命宏演化包括分子水平进化、细胞水平进化和组织水平进化三大宏演化阶段。据此, 认为寒武纪大爆发的实质是原生生物细胞群“组织化”的必然结果, 并提出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组织“拼图”新假说(Lego Blocks Hypothesis)。寒武纪动物大爆发的突发性和爆发性是在现代板块构造体制建立和异养型消费者生态位空缺的背景下, 在全球圈层联动、全球海洋微生物和化学循环的促使下, 部分真核细胞发生“分化和特化”形成原始组织后, 快速“拼图组装”的必然结果。期间, 地球海洋生态空间(生态位)多样性剧增、动物消费者生态位空缺及其导致的古地理和生殖隔离, 成为寒武纪早期动物门类爆发的生态动力和生物发育内在需求。罗迪尼亚超大陆裂解和冈瓦纳大陆形成过程中, 全板块深俯冲为标志的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建立, 导致全球圈层联动和全球海洋微生物化学循环, 进一步加速了动物门类的生态扩张。显生宙盘古大陆演化和原、古、新特提斯洋发育过程中全球海洋生态空间多样性阈值的稳定甚至减少, 可能成为寒武纪大爆发后地球海洋再无新的动物门类出现的环境条件和地质背景制约。
    4  浅谈大数据语境下的古生物学研究*
    黄冰
    2023, 62(4):516-530.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35 CSTR:
    [摘要](123) [HTML](0) [PDF 598.60 K](599)
    摘要:
    近半个世纪以来, 基于数据的古生物学研究日益占据重要位置。当下的科学研究进入大数据时代已得到公认, 虽然囿于总体上非实验性学科的特点, 古生物学数据产出速度有限, 目前尚难符合大数据的多数基本特征, 但大数据时代及相关理念显然对古生物学研究产生了积极效应, 比如近年来古生物学数据产出的多元化, 数学方法与模型的复杂化均与之密不可分。本文主要基于作者研究经验, 浅议了古生物学定量化研究历史三个阶段, 同时考虑古生物不同门类数据的相通性, 在大数据语境下将古生物学数据分为结构型、半结构型与非结构型, 并简介了基本研究方法。在讨论了定量古生物学与分析古生物学两大研究视角的异同后, 基于古生物学代表期刊最新论文的小样本抽样, 本文强调了分析古生物学的研究思路与统计模型较传统统计方法的优势。近年来古生物学展示了数据驱动型研究的特点, 未来可能需要同时重视模型驱动的研究视角, 将自上而下问题导向的模型设计与自下而上基于数据的收集分析相结合, 以保证古生物学数据研究的可持续发展。此外, 古生物学不是数据密集型科学, 未来将之与地学其他领域的数据有机整合, 会促成古生物学在学科交叉方向的深入。最后, 统计学领域最新的倡议同样需要古生物学者重视, 对统计模型的选择与对数据的解读需要考虑系统的复杂性与多解性, 统计显著性相关的因果规律识别尤其需要慎重。
    5  青藏高原隆升的气候环境效应与脊椎动物演化模式*
    邓涛,侯素宽,吴飞翔,王世骐,李志恒
    2023, 62(4):531-545.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36 CSTR:
    [摘要](149) [HTML](0) [PDF 1.56 M](468)
    摘要:

    在青藏高原逐渐形成的过程中, 本地区的现代生物多样性塑造受到其巨大的影响, 与此同时, 许多起源于高原的物种甚至现代广布类群祖先的洲际扩散也由其驱动。在中生代时期, 青藏高原今天所处的地区覆盖着广阔的海洋, 喜马拉雅山脉的三叠纪海相沉积中产有鱼龙和旋齿鲨等脊椎动物化石。至侏罗—白垩纪, 西藏东南部的部分地区逐渐脱离海洋环境, 在昌都盆地形成了与当时四川盆地相似的淡水湖泊, 恐龙等爬行动物则在湖边活动。新生代早期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使青藏高原逐渐隆起, 一些热带、亚热带鱼类的发现, 表明当时青藏地区内部与东南亚的热带地区之间可能有水系连通。随着这一地区地势隆起幅度显著升高, 环境变干、变凉, 致使喜暖鱼类终于在此绝迹, 并转换为青藏高原特有的裂腹鱼类。青藏高原的快速上升导致季风气候加强, 中亚内陆地区的气候持续走向干旱, 中国西部的中新世动物群主要由耐旱的草原型哺乳动物组成, 还有耐旱的鸟类和爬行动物共生。青藏高原在上新世最终达到现代的高度, 其气候环境已具有冰冻圈的特点, 成为冰期动物群最初的演化中心。2.6 Ma全球气温第一次下降到低于今天的水平, 已经适应了冰冻环境的动物迅速扩散到青藏高原周边以及更遥远的地区, 成为现代动物多样性的基础。青藏高原在地质历史时期经历了复杂而大规模的环境变化, 这一系列的地质运动和地貌演化引发并形成了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气候格局, 促进了本地区生物多样性的发展。

    6  华南地区新生代木乃伊化木化石研究进展*
    黄路亮,Alexei Asafievich Oskolski,全成,金建华
    2023, 62(4):546-566.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46 CSTR:
    [摘要](127) [HTML](0) [PDF 22.44 M](390)
    摘要:
    中国木化石资源虽然很丰富, 但研究程度相比叶片化石要低得多, 且主要集中在中国北部和西南地区, 研究领域大多局限于分类学方面, 而木化石分析与古气候、古生态等领域的交叉和系统研究还很少。大多数情况下木化石的保存方式都为石化或矿化保存, 而木乃伊化保存的木化石则非常罕见。木乃伊化保存的化石在植物分类、系统演化及古气候研究等方面具有独特而重要的价值。近年来, 本团队在华南地区发现大量木乃伊化保存的新生代木化石, 它们分别产自广西南宁盆地晚渐新世邕宁组、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二子塘组以及广东茂名盆地晚更新世地层中。本文总结了这些木乃伊化保存的木化石的研究进展, 包括多样性组成、古植被、古气候及古生态等特征, 并对木兰属、蒲桃属和枫香属的植物地理史进行了讨论。综合分析植物群组成特征和木材生长轮以及木化石中具有气候指示意义的解剖结构特征, 推测广西南宁盆地晚渐新世时期生长着常绿(少数落叶)阔叶林, 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季节性气候; 广西桂平盆地中新世时期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阔叶为主), 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广东茂名盆地晚更新世生长着常绿—落叶、阔叶—针叶混交林, 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至热带季风气候。这是中国低纬度地区首次系统研究木乃伊化保存的木化石, 为新生代植物群的系统演化和古环境分析等提供了重要的木化石依据。
    7  罗马尼亚白垩纪植物群概述(英文)
    Mihai Emilian Popa
    2023, 62(4):567-574. DOI: 10.19800/j.cnki.aps.2023101 CSTR:
    [摘要](54) [HTML](0) [PDF 2.81 M](385)
    摘要:
    罗马尼亚白垩纪植物群以压型植物化石为代表, 其他植物化石类型则包括碎屑和搬运的类群, 并缺乏角质层和孢粉学记录。以压型为代表的白垩纪植物群主要分布在南喀尔巴阡山脉的几个盆地(包括Ha?eg、Rusca Montan?和Ruc?r盆地)、特兰西瓦尼亚(特兰西凡尼亚盆地)和多布罗吉亚(巴巴达格盆地), 在东喀尔巴提亚山脉也有少量分布。这些植物群的时代从Cenomanian到Maastrichtian, 其分类多样性包括蕨类植物(木贼类、真蕨类)、 裸子植物(松柏类)和被子植物(单子叶植物和双子叶植物)。从古植物地理学的角度来看, 罗马尼亚白垩纪植物群属于欧洲省Eurosinian地区, 分布在特提斯地区的北部框架上, 唯一的成煤植物群分布在Rusca Montan?盆地。
    8  中国中生代的马通蕨科植物:化石记录、多样性与时空分布特征
    黄转丽,王永栋,许媛媛,鲁宁,张筱青
    2023, 62(4):575-597.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10 CSTR:
    [摘要](119) [HTML](0) [PDF 23.21 M](391)
    摘要:

    现生真蕨目马通蕨科(Matoniaceae)植物仅存MatoniaPhanerosorus两属, 集中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热带地区。马通蕨科植物在中生代时期全球广布, 且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地区, 有近9个属, 被作为热带、亚热带气候的标志性植物化石之一。本文梳理总结了中国中生代的马通蕨科化石记录并分析其多样性特征, 共计有2属16种, 包括异脉蕨属(Phlebopteris) 15种和准马通蕨属(Matonidium) 1种。对其化石记录和地质地理分布分析表明, 晚三叠世时期, 异脉蕨属植物广泛分布于热带—亚热带湿热气候区, 包括华南一带的四川、湖北、 云南、西藏、福建等地; 早侏罗世时期, 其分布逐渐向北方扩展, 在南、北方植物区系界线附近均有发现; 中侏罗世局限于湖北、青海等地; 早白垩世时仅在黑龙江和西藏少量发现。准马通蕨属仅在黑龙江地区的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整体上, 马通蕨科在中国中生代的分布范围变迁与气候带范围变化相吻合。

    9  中国西北地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原沫蝉科(昆虫纲:半翅目)一新属种(英文)
    张前旗,陈军,王博,张海春
    2023, 62(4):598-604.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32 CSTR:
    [摘要](134) [HTML](0) [PDF 1.38 M](389)
    摘要:
    本文根据一枚产自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昆虫化石标本建立1新属新种——秉氏巨沫蝉(Magnicercopis pingi Zhang, Chen et Zhang, gen. et sp. nov.), 归入已灭绝的半翅目原沫蝉科。本新属的衍征包括: MP脉3分支, 存在横脉im, MP脉分支处于CuA脉分支处的基侧。本文对新属种与中国侏罗纪的原沫蝉科类群, 尤其是Longucercopis xinjiangensis Zhang, Chen et Zhang, 2022进行了详细的翅脉对比: M. pingi盖翅长约为L. xinjiangensis的两倍、MP脉3分支(后者2分支)、MP脉首次分支处位于CuA脉分支处基侧(后者位于CuA脉分支处端侧)、M. pingi具横脉im (后者未见im脉)。这一发现不仅提高了对原沫蝉科多样性的认识, 也丰富了该科的翅脉信息。
    10  《地球生物学》中文教材正式出版
    2023, 62(4):605-605. CSTR:
    [摘要](66) [HTML](0) [PDF 348.57 K](321)
    摘要:
    11  《古生物学报》举办创刊70周年纪念活动暨第二次编委会扩大会议
    2023, 62(4):606-607. CSTR:
    [摘要](39) [HTML](0) [PDF 817.74 K](244)
    摘要:
    12  《古生物学报》被Scopus数据库收录
    2023, 62(4):608-608. CSTR:
    [摘要](28) [HTML](0) [PDF 366.69 K](196)
    摘要:
    13  第二届亚洲古生物学大会在日本东京举行
    2023, 62(4):609-610. CSTR:
    [摘要](30) [HTML](0) [PDF 904.80 K](207)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