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62卷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艾苏贝(Nisusia)研究*
    吴凯伦,杨兴莲,陈争鹏,魏步青,冯荣
    2023, 62(3):333-34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74 CSTR:
    [摘要](333) [HTML](0) [PDF 29.65 M](712)
    摘要:
    贵州剑河寒武系甲劳组中发现大量艾苏贝(Nisusia), 经鉴定共1属2种(贵州艾苏贝Nisusia guizhouensis、瘤点艾苏贝Nisusia granosa), 1未定种(Nisusia sp.)。其中Nisusia guizhouensis丰度高、保存好, 壳体上具明显的壳刺构造, 与同区下伏地层凯里组和清虚洞组中已报道的N. guizhouensis有一定区别。定量形态学分析结果显示, 从清虚洞组到甲劳组N. guizhouensis的腹壳和背壳的主端和侧缘位置相对向外扩张, 壳体前缘部分相对向内收缩, 其体腔也相应变小; 腹壳的变化略大于背壳, 且从凯里组到甲劳组的变化大于清虚洞组到凯里组的变化, 但主成分分析(PCA)显示这些差异都属种内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由于不同层位的N. guizhouensis所处的沉积环境差异所致, 其壳体形态和特征的变化可能是适应更强水动力环境的结果。本研究丰富了甲劳组腕足动物的组成, 为 Nisusia系统分类和形态学研究提供新材料, 还为腕足动物对环境适应性演化提供了证据。
    2  西欧晚泥盆世法门期早期石燕贝类腕足动物*
    王艺凝,马学平,Volker Ebbighausen,R.Thomas Becker
    2023, 62(3):350-375.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30 CSTR:
    [摘要](150) [HTML](0) [PDF 50.80 M](713)
    摘要:
    比利时新基尔里斯(Senzeilles)地区是西欧晚泥盆世地层研究的一个经典地区, 也是法门期石燕贝类腕足动物的重要比产区。然而针对本区弓石燕类的现代研究却较为匮乏,此外, 早期的分类工作已难以满足现代专题性的课题资料要求(即层位清楚、鉴定准确的系统分类工作), 因此对比利时地区法门期的“弓石燕属”足动物进行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及对比具有重要意义。当前研究在华南现有成果的基础上, 通过对壳面特征(贝体大小、基面特征、微细纹饰特征、中槽壳褶发生方式)及内部构造(齿板特征、内窗板特征等)的系统研究及对比, 拓展了 Plicapustula属的定义, 即: 褶上和褶间均发育微瘤纹饰。欧洲的Plicapustula属分子褶间均发育放射状细瘤微细纹饰, 而华南的该属分子褶间均缺失微瘤纹饰。由于该特征存在明显的地域性, 因此当前研究以此为依据建立了 Paraplicapustula亚属, 并将欧洲的标本归入该亚属。此外, 本文还首次识别并描述了欧洲的Sinospirifer属。大部分西欧Sinospirifer属和Plicapustula属与华南地区相比, 在种级组成上存在明显的差异, 包括标本大小、齿板是否增厚、壳褶数目及分枝情况、微细纹饰类型等。本文共描述了上述2属的5种, 包括1新亚属、3新种[Plicapustula (Paraplicapustula) eleganta subgen. et sp. nov. Ma and Wang, Plicapustula (Paraplicapustula) magna subgen. et sp. nov. Ma and Wang, Sinospirifer transversus sp. nov. Ma and Wang, Plicapustula (Paraplicapustula) sp.及Sinospirifer subextensus (Martelli, 1902)]。
    3  黔西水城晚二叠世长兴期钙藻和有孔虫及其古环境意义*
    党志英,沈玉林,陈飞扬,张立军,杨天洋,金军,赵勇
    2023, 62(3):376-389.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6 CSTR:
    [摘要](179) [HTML](0) [PDF 8.28 M](691)
    摘要:
    在黔西水城地区的K576井长兴组共鉴定钙藻3属3种, 包括Gymnocodium bellerophontisPermocalculus sp. 和Tauridium kurdistanensis; 有孔虫8属10种, 其中?类2属2种, 有孔虫动物群主要由Reichelina sp. indet.、 Nankinella sp.、Pachyphloia schwageriPachyphloia sp.、Geinitzina sp.、Nestellorella sp. indet.、Howchinella sp.、 Hemigordius aff. saranensisHemigordius sp.和Midiella sp. indet.组成。将本井按照生物特征分为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有孔虫-腕足类 -介形虫组合、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和介形虫组合等7个组合。按照层序地层划分、垂向沉积序列特征和测井资料的分析, 有孔虫-钙藻-介形虫组合(SQ3-3)和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SQ3-4)时期地层为三角洲前缘环境。介形虫-双壳类-腹足类组合(SQ4-1)时期地层为混合坪环境。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SQ4-2)、有孔虫-腕足类-介形虫组合(SQ4-3)和有孔虫-钙藻-双壳类组合(SQ4-3)时期地层为潟湖环境, 介形虫化石组合(SQ4-3)时期地层为砂坪环境。整体上黔西水城地区长兴期发育三角洲和障壁-潟湖的沉积体系, 为一个低能、平静和温暖的近岸浅海环境。 此外, 在上述化石组合分析中发现, 当在潟湖环境同时出现有孔虫和钙藻时, 生物多样性增加明显。
    4  江西晚三叠世安源叶肢介属重要分类学特征的发现*
    李罡
    2023, 62(3):390-397.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31 CSTR:
    [摘要](112) [HTML](0) [PDF 25.90 M](647)
    摘要:
    通过扫描电镜重新研究产自江西省萍乡市安源镇三湾上三叠统安源群的近方形安源叶肢介(Anyuanestheria subquadrata Zhang and Chen in Zhang et al., 1976)的模式标本。电镜照相揭示了光学照相无法分辨的重要分类学新特征, 其中包括壳瓣背部生长带上的多边形中–大网装饰, 以及腹部生长带上的两种装饰类型: 每条生长带上部为稀疏纤细的线脊装饰, 每条生长带下部中–大网装饰装饰。网状装饰的特征是网壁纤细, 网底平浅, 印在外膜上表现为彼此濒临的多边形平台。基于以上观察, 本文重新修订了安源叶肢介属壳面装饰特征。
    5  福建中新世中期三宝木属(大戟科)一新种及其古气候与古生态学意义*
    郑清丹,董俊玲,郑栋宇,孙柏年
    2023, 62(3):398-409.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44 CSTR:
    [摘要](187) [HTML](0) [PDF 13.00 M](858)
    摘要:
    本文描述了发现于福建省漳浦地区佛昙群的三宝木属(Trigonostemon)一新种: 漳浦三宝木(Trigonostemon zhangpuensis sp. nov. J.L. Dong et B.N. Sun)。该化石叶片呈倒披针形, 基部窄, 顶端渐尖; 中上部的叶缘具细齿, 近叶基1/3的部位全缘; 叶脉为羽状环曲脉, 中脉粗壮, 向上逐渐变细; 气孔器为无规则型, 气孔呈长椭圆形, 分布稀疏, 无规则排列; 平周壁不光滑, 具褶皱。化石种与现生种剑叶三宝木(Trigonostemon xyphophyllorides (Croiz.) L.K. Dai et T.L. Wu)在叶片形态特征方面最为相似。剑叶三宝木分布在我国的海南省, 基于化石种与最近亲缘现生种的生态幅基本一致的假设, 漳浦地区在中新世中期的气候特征可能类似于现今海南省。化石种叶片上共划分13种损伤类型, 属于6类功能性取食组, 包括孔洞取食(hole feeding)、边缘取食(margin feeding)、留脉式取食(skeletonization)、表面取食(surface feeding)、造瘿(galling)和刺吸式取食(piercing and sucking), 体现了当时以漳浦三宝木为食的昆虫种类可能较为丰富。
    6  云南保山盆地新近纪云杉属针叶化石及其古海拔指示意义*
    宗浩然,王年,黄永江
    2023, 62(3):410-423.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11 CSTR:
    [摘要](243) [HTML](0) [PDF 2.56 M](751)
    摘要:
    松科(Pinaceae)云杉属(Picea A. Dietrich)花粉化石记录丰富, 大化石则以木材和球果居多, 而针叶化石报道较少且缺少微形态研究。云南保山盆地新近纪羊邑组产大量三维立体保存的云杉属针叶化石。这些针叶化石呈扁平条形, 叶尖急尖, 叶基截形, 无叶柄; 上表面中脉隆起, 中脉两侧各有一个气孔带, 每个气孔带有5–6条气孔线, 气孔线多连续, 少数不连续, 气孔呈椭圆形至长椭圆形, 非气孔带表皮细胞矩形至长矩形, 细胞壁波浪状弯曲; 下表面中脉亦隆起, 无气孔, 表皮细胞多为矩形至长矩形, 细胞壁波浪状弯曲。通过与现生云杉属针叶的宏观形态和微形态对比发现, 该化石与油麦吊云杉(Picea brachytyla var. complanata (Mast.) W. C. Cheng ex Rehder)在形态上最为相似。但由于缺少其他植物器官(如球果), 难以判断化石是否真正代表了这个现生种, 因此, 将其暂定为似油麦吊云杉。基于云杉属在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海拔分布范围(2000–4000 m), 以及考虑到新近纪比现在更为温暖的气候环境, 推测保山盆地在新近纪时期具有比现在(1650 m)更高的海拔。该推断进一步丰富了青藏高原东南缘的海拔演变历史。
    7  论二次抽样以矫正多样性统计偏差的经典、发展与应用*
    黄浩,文蝶,黄汉晖
    2023, 62(3):424-435.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4 CSTR:
    [摘要](117) [HTML](0) [PDF 1.27 M](668)
    摘要:
    稀疏标准化是定量古生物工作中矫正多样性统计偏差的常用方法。相比基于样本大小的传统稀疏化, 基于采样充分度的改进能更忠实反映多样性信息。然而一些案例对于稀疏化的适用性不够重视, 尤其是改进的方法鲜有国内文献介绍。本文阐述了稀疏化的原理, 强调了应用的注意事项和改进方法的优势。稀疏化的原理是从大小不同的样本中二次抽样出彼此“公平”的子样本, 以比较其分类单元丰富度。传统方法据样本大小衡量公平, 改进的方法据采样充分度评估公平, 要求子样本在群落中代表的个体频率总和相等。两种思路均可通过计算机模拟多次重复二次抽样或公式推导来计算, 已有PAST和iNext等软件可以实现。采样是否充分代表了古生物群落是有效应用该方法的首要前提。
    8  几丁虫研究现状及展望*
    梁艳,唐鹏,Olle Hints,Jaak N?lvak,张琳娜,陈焱森
    2023, 62(3):436-450. DOI: 10.19800/j.cnki.aps.2023003 CSTR:
    [摘要](126) [HTML](0) [PDF 4.70 M](674)
    摘要:
    几丁虫是古生代海洋中一类重要的微体生物化石, 迄今已有近百年的研究历史。作为一类有效的生物地层工具, 几丁虫在奥陶纪和志留纪生物地层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早古生代油气-矿产资源勘探提供可靠的地层对比资料, 还为一些重大地质-环境-生物事件的全球对比提供可靠依据, 特别是那些缺乏笔石和牙形类的地层。然而, 随着现代古生物学的快速发展以及几丁虫资料的不断积累, 几丁虫研究目前正遭遇着瓶颈期, 主要体现在: (1)受制于有限的技术手段及尚未形成规范的研究标准, 不少早期建立的几丁虫分类单元存在着明显的问题, 如描述简单、展示标本过少、光学显微成像无法很好地揭示壳表的形态特征等, 使得后期相关属种的鉴定存在争议; (2)在全球古生物数据不断被数字化和可视化的进程中, 几丁虫相关工作进展迟缓。目前尚未能对全球的几丁虫数据进行有效汇总, 影响了几丁虫宏演化及生物地层学研究, 同时也使得几丁虫古生物地理学与古生态学这类薄弱研究环节一直未能形成突破; (3)几丁虫的生物学属性近来虽有进展, 但仍有争论, 亟待寻求新的证据及思路以解决这一问题。为了能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 促进几丁虫学科的持续发展, 建立一个涵盖系统分类、鉴定特征、标本影像、定量数据、产地、层位、剖面及文献出处等多维度信息的几丁虫开源数据库正逢其时。相关从业人员均可对数据进行检索、录入、厘定、导出及分析研究, 切实增进几丁虫数据的可用性和便捷性。在进行数据库建设的同时, 运用一系列高新技术手段, 逐步对早前建立的信息不完备的、或有争议的几丁虫进行再研究, 完善其形态学特征, 对争议属种进行厘定。该研究不仅有利于推动基于大数据的几丁虫古生物学研究, 为数据驱动的基础研究新范式提供典型案例, 还将有效促进以几丁虫为代表的微体化石的学科发展, 最终提升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国际学术影响力。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