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1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西藏南部聂拉木志留纪笔石新材料*
    陈旭,于深洋,方翔,李文杰,Lucy Muir,张元动
    2022, 61(4):525-540.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9
    [摘要](204) [HTML](0) [PDF 5.60 M](851)
    摘要:
    聂拉木是西藏南部志留纪含笔石地层(石器坡组)的主要产地。近期在该地亚来村新发现一批笔石标本, 包括Normalograptus sp.、Glyptograptus sp.、Campograptus lobiferus、C. cf. lobiferus、C. cf. obtusus、C.? circularis、 Lituigraptus cf. convolutus、Rastrites cf. perfectus、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Streptograptus sp.Torquigraptus decipiens。该组合面貌确定其属于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埃隆阶上部Lituigraptus convolutus带至Stimulograptus sedgwickii带。这一新材料的发现, 使西藏南部的志留纪地层得以作全球对比。
    2  西沙群岛琛科二井中新世和更新世的珊瑚一些化石*
    余克服,廖卫华,廖芝衡,李银强,王文欢,边立曾
    2022, 61(4):541-557.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23
    [摘要](244) [HTML](0) [PDF 29.97 M](1178)
    摘要:
    西沙群岛琛航岛琛科二井(CK-2)有878.3 m厚的新生代珊瑚礁灰岩(Cenozoic reef limestone)。新生代珊瑚礁灰岩自上而下包括了第四系的全新统和更新统以及新近系的上新统和中新统。其中, 中新统厚514.3 m, 产19属石珊瑚(Scleractinia corals)。更新统厚215.6 m, 产21属石珊瑚(Scleractinia)和1属八射珊瑚(Octocorallia)。 珊瑚是营底栖固着生活的动物, 在地层断代方面它没有能像一些浮游动物(例如浮游有孔虫等)那么“精准”。但也有一些珊瑚的地质历程相对比较短暂的, 它们在地层划分和对比方面还是能起到重要作用。本研究在琛科二井井深364–878.3 m的中新世地层中鉴定出有若干只见于中新世或者常见于中新世的珊瑚, 如: 星日珊瑚 (Astrhelia)、安的列斯珊瑚(Antillophyllia)和大安的列斯珊瑚(Antillia)等。另外在井深21.4–237 m的更新世地层中也发现了数只限于第四纪的珊瑚 , 如 : 叶状珊瑚 (Lobophyllia) 、合叶珊瑚 (Symphyllia) 、轮沙珊瑚 (Trochopsammia)和苍珊瑚(Heliopora)等。上述珊瑚的时代分布与有孔虫生物地层鉴定的结果以及古地磁和同位素年代地层测定的数据完全吻合。珊瑚除了在地层的划分对比方面能够起到一些关键作用外, 更重要的是它在恢复和解释古地理、古气候和古生态等方面也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贵州寒武系杷榔组Sphenothallus Hall,1847的发现及古生态意义*
    张辉,彭进,王一凡,罗绣春,王秋军
    2022, 61(4):558-567.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71
    [摘要](166) [HTML](0) [PDF 4.46 M](802)
    摘要:
    Sphenothallus Hall, 1847是刺胞动物中以细长锥管状为特征, 底栖固着的一个属, 始现于寒武纪并延伸至二叠纪。之前该属在贵州寒武纪的牛蹄塘生物群、剑河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中均有报道。位于寒武纪第4阶的杷榔生物群也发现该属的化石, 杷榔生物群的Sphenothallus由S. kozaki和S. kozaki? 2个种组成。杷榔生物群的时代位于牛蹄塘生物群和剑河生物群之间, S. kozaki之前仅出现在捷克Jince组和中国湖北石牌组。杷榔生物群 Sphenothallus的发现增加了该属在寒武纪第4期刺胞动物的多样性古生态、古地理分布及演化信息, 丰富了杷榔生物群底栖固着类群的组合面貌。
    4  皖北地区寒武系芙蓉统炒米店组中上部的索克虫类三叶虫*
    雷倩萍,彭善池
    2022, 61(4):568-58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71
    [摘要](209) [HTML](0) [PDF 29.51 M](1116)
    摘要:
    在安徽省萧县凤凰山剖面炒米店组中上部(江山阶上部到第十阶)岩层中采得丰富的索克虫科三叶虫标本。共计4属6种(含2新种), 包括Eosaukia bella (Walcott, 1906)、E. anhuiensis sp. nov.、Lophosaukia orientalis (Kobayashi, 1933)、Prosaukia campe (Walcott, 1905)和P. xiaoxianensis sp. nov.以及Lichengia onigawara Kobayashi, 1942。在对属征进行修订与讨论的基础上, 通过对比这些属的模式种及其他种, 对4个旧种进行了再研究和种征厘定, 最后对这6个种的谱系关系开展了简要讨论。
    5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海百合茎化石及其古生态*
    姜红霞,杨彦嘉,吴亚生
    2022, 61(4):590-602.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0
    [摘要](112) [HTML](0) [PDF 12.28 M](978)
    摘要:
    塔里木盆地塔中台地奥陶系海百合茎化石丰富。本文通过研究塔中 35 井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和桑塔木组岩芯中的海百合与其共生生物的关系, 讨论了海百合化石的古生态。在塔中 35 井上奥陶统取芯中识别出 7 种海百合茎类型: 圆圆茎、星星茎、星圆茎、椭圆圆茎、星椭圆茎、圆角星星茎和不规则星茎, 根据茎板形态划分为五射茎板组(Pentameri)、椭圆茎板组(Elliptici)、圆茎板组(Cyclici)、特殊茎板组(Varii)四种组合类型; 统计了海百合茎化石各种切面的大小和百分含量; 结合岩性分析了每段地层的沉积环境。研究发现, 在局限泻湖环境下, 蓝细菌–四分珊瑚为主的生物组合中不见海百合化石碎片; 仅见腹足类和介壳类化石的细砂屑滩中, 偶见细小的海百合茎化石; 在开阔海环境中, 海百合广泛与苔藓虫、管孔藻、粗枝藻等共生。在海百合–苔藓虫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类型最丰富多样, 五射茎板组、椭圆茎板组、圆茎板组、特殊茎板组等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存在; 在管孔藻–海百合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主要为圆茎板类型, 粗大、密集, 海百合茎碎片含量最高; 在海百合–粗枝藻组合中, 海百合茎板的数量减少、大小变小, 但茎板的类型比较丰富, 四种茎板组合类型都有。由此认为, 塔中台地上奥陶统沉积期, 海百合生长的首选环境为开阔台地, 并受水动力能量和水体清洁度控制: 水动力能量高, 水体清洁, 海百合繁盛; 水动力能量低, 水体动荡浑浊, 海百合可以生存; 水动力能量低、较为动荡、微生物席发育的环境, 不利于海百合生存。
    6  遗迹化石Trichophycus在贵州仁怀下–中奥陶统湄潭组中的首次报道及意义*
    张小乐,张竹桐,黄璞,王怿,吴荣昌
    2022, 61(4):603-614.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01
    [摘要](192) [HTML](0) [PDF 5.57 M](634)
    摘要:
    遗迹化石研究对揭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 底栖生物在陆棚区定居的具体过程有重要意义。 Trichophycus在寒武系–奥陶系有广泛报道, 但是针对其时空分布、演化轨迹、造迹生物属性和生态等的系统总结和讨论较少。本文首次在贵州仁怀地区下–中奥陶统湄潭组内陆棚沉积中报道了遗迹属Trichophycus。 该遗迹化石由宽的U型、平直或弯曲的潜穴管以前进式方式构成潜穴系统。底部和侧部以纵向排列的、平行或近似平行的抓痕为特征, 发育后退式蹼状构造, 不发育衬里。上述特征支持将其划归到T. venosus Miller, 1879。湄潭组中Trichophycus可能为一类未知的节肢动物居群所建造的觅食/居住遗迹。地质历史中 Trichophycus的造迹生物来自多个类群, 是行为趋同的产物。作为Glossifungites遗迹相的常见分子, 它的出现可能指示沉积物的初始硬结或存在较短的沉积间断。Trichophycus相对狭窄的沉积相分布区间表明它可以作为浅海固底的指相遗迹化石。作为先锋遗迹属, Trichophycus的地史分布表明, 全球各板块底栖造迹生物在陆棚区的定居是不等时的。湄潭组中Trichophycus的出现, 是华南扬子区奥陶纪生物大辐射事件期间, 底栖造迹生物探索陆棚区生态空间的一个缩影。
    7  新疆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页1井宾夕法尼亚亚系至乌拉尔统风城组孢粉地层学研究*
    师天明,张华,肖继南,阿木提·阿丽亚,刘锋,唐鹏,朱莉叶,谢媛,彭辉平
    2022, 61(4):615-627.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75
    [摘要](198) [HTML](0) [PDF 9.28 M](878)
    摘要: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玛湖凹陷风城组主要形成于碱湖环境, 含有优质生烃母岩。对玛页1井风城组岩心样品的孢粉分析建立了Protohaploxypinus perfectus–Lunatisporites tersus (PT)孢粉组合。该组合包括20属29种孢粉化石。PT组合以双气囊具肋花粉占主导, 蕨类孢子含量很低为特征; 孢粉母体植物类群以裸子植物门种子蕨盾籽目为主 , 其次为松柏纲松柏目。该组合与准噶尔盆地南缘塔什库拉组上部至乌拉泊组的 Crustaesporites–Protohaploxypinus–Hamiapollenites孢粉组合可以对比, 均以双气囊具肋花粉为主要特征, 又同时出现重要的属种Gardenasporites bilabiatus, Triangulisaccites boleensisHamiapollenites saccatus。孢粉地层学和同位素年代学资料表明, 玛页1井风城组PT组合的时代很可能属于石炭纪宾夕法尼亚亚纪卡西莫夫期至二叠纪乌拉尔世阿瑟尔期, 玛湖凹陷区整个风城组沉积时代晚于宾夕法尼亚亚纪巴什基尔期, 其上部可能包含部分乌拉尔世阿瑟尔期沉积。风城组黑色页岩中产出的双气囊具肋花粉占绝对优势的孢粉组合和冷水古鳕类化石, 与互层状盐碱层中自生矿物碳镁钠石和碳酸钠钙石共同表明风城组页岩和盐碱韵律沉积很可能形成于冷干和暖干频繁交替的古环境中。
    8  新疆吐鲁番盆地桃树园晚二叠世非海相腹足类*
    朱祥根
    2022, 61(4):628-642.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72
    [摘要](223) [HTML](0) [PDF 3.68 M](856)
    摘要:
    新疆吐鲁番盆地桃树园地区晚二叠世地层称作下仓房沟群, 自下而上分为泉子街组、梧桐沟组和锅底坑组, 为河–湖相碎屑沉积, 剖面连续, 层序清楚, 动、植物化石丰富。文中研究的腹足类标本产于桃东沟剖面梧桐沟组下部和中部的介壳灰岩层和灰岩透镜体中, 见有2层, 计有2科4属6种: Xinjiangospira rotundata Yu et Zhu, Xinjiangospira habita sp. nov.、Hydrobia turpanensis Wei、Hydrobia orientalis sp. nov.、Pseudamnicola taodonggouensis sp. nov.和Valvata complanusa sp. nov.; 与腹足类共生的有双壳类、叶肢介、介形类, 以及植物和脊椎动物化石等, 其中双壳类主要是Palaeanodonta, PalaeomutelaAnthraconauta 等属。该腹足动物群由 Hydrobiidae 和 Valvatidae的属种组成, 标本数量多, 壳体小, 保存完好, 是迄今已知属种最丰富的古生代淡水腹足类动物群。当前梧桐沟组腹足动物群面貌与准噶尔盆地大龙口剖面小龙口组(锅底坑组), 以及非洲罗得西亚南部上二叠统卡鲁系的腹足动物群面貌一致。
    9  贵州盘州中三叠世Mixosaurus panxianensis(盘县混鱼龙)前肢形态差异及种内变化探讨*
    周敏,江大勇,Ryosuke Motani,鲁昊
    2022, 61(4):643-653.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64
    [摘要](228) [HTML](0) [PDF 3.29 M](1035)
    摘要:
    混鱼龙科除Mixosaurus cornalianus之外的其他属种由于化石材料稀少、保存破碎, 此前对其形态解剖学特征, 特别是前肢形态结构特征及其生长发育过程和种内差异认识存在局限。经对发掘自贵州省盘州市(原为盘县)新民乡及邻区多件不同大小的Mixosaurus panxianensis标本前肢进行观察对比和定量研究, 发现其尺骨、桡腕骨、指骨以及豌豆骨显示了一定的随生长发育而发生的特征变化。此外, 桡骨前缘凹口和中间腕骨近端凹口的发育状态在M. cornalianusM. panxianensis中均存在种内变异。
    10  豫西马市坪盆地早白垩世热河昆虫群的发现及其地层学意义*
    张鑫,郑大燃
    2022, 61(4):654-66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11
    [摘要](156) [HTML](0) [PDF 4.34 M](873)
    摘要:
    热河生物群是保存最好的白垩纪陆地生物群, 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特异埋藏化石宝库之一。热河生物群的三阶段演化学说认为该生物群在第二演化阶段往南至秦岭、大别山一带, 包括河南西部和南部地区。早期研究记录表明河南西部地区产出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分子三尾拟蜉蝣化石。本文首次报道了河南西部南召县马市坪盆地南召组衍蜓科稚虫化石, 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简要描述, 同时报道了与之伴生的三尾拟蜉蝣稚虫化石。衍蜓科稚虫是热河生物群的代表化石之一, 先前均记录于辽宁西部义县组及相当地层, 属于热河生物群第二演化阶段的特征分子。河南西部新发现的昆虫化石证实了热河生物群在其第二演化阶段已经到达该地区。同时, 本研究确定马市坪盆地南召组可与辽宁西部义县组相对比, 南召组的地质时代属于早白垩世而非晚侏罗世。
    11  新建迭部蛤(新名) (Tewomorpha)替代晚出名)(Tewoella Ding and Li, 1987 (非)(Tewoella Sun, 1979)
    方宗杰
    2022, 61(4):662-663.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04
    [摘要](120) [HTML](0) [PDF 363.93 K](690)
    摘要:
    在Treatise双壳纲卷修订版的编撰过程中, Joseph Carter教授发现丁保良、李金华为甘肃迭部下泥盆统海相双壳类建立的属名Tewoella Ding and Li, 1987已被蜓类化石属名Tewoella Sun, 1979占用, 来函要求为之另立新名。经本人核实, 孙秀芳(1979, p. 165)为甘肃迭部上二叠统石关群的蜓类化石所创建的属名迭部蜓(Tewoella Sun, 1979; 模式种: Tewoella longa Sun, 1979), 完全符合“国际动物命名法规”有关属级分类群命名的各项要求, 故在此提出一个新的属名Tewomorpha nom. nov., 用以替代Tewoella Sun, 1979的次同义名Tewoella Ding and Li, 1987, 仍使用丁保良、李金华(1987)指定的模式种, 中文译名则无须更改。
    12  主要珊瑚化石类群的中译名:沿革与建议*
    王光旭,崔雨浓
    2022, 61(4):664-671.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35
    [摘要](164) [HTML](0) [PDF 850.39 K](819)
    摘要:
    Rugosa、Tabulata和Scleractinia是显生宙3个主要的珊瑚化石类群, 它们的中文译名曾繁杂不一, 至今未有一致意见。本文在追溯这些类群(及其同名)译名沿革的基础上, 综合考虑它们的出处、准确性和接受度等因素, 提出使用建议。Rugosa应译作目前广泛使用的“皱纹珊瑚”, 而非少见的“皱珊瑚”“皱壁珊瑚”等, 亦不宜译为意思不对应的“四射珊瑚”(因后者对应的是Tetracoralla、Tetracorallia或Tetraseptata, 均属Rugosa的晚出同名, 已被国际学界长期弃用)。Tabulata应译为由来已久(19世纪末)且影响广泛的“床板珊瑚”, 而非出现较晚(20世纪60年代)、 使用相对较少的“横板珊瑚”, 更非鲜为人知的“牀板珊瑚”和“板珊瑚”等。Scleractinia应译作使用早、接受度极高的“石珊瑚”, 而非不常见的“硬珊瑚”。
    13  第六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在泰国召开
    2022, 61(4):672-673.
    [摘要](147) [HTML](0) [PDF 621.22 K](260)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