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第61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贵州剑河寒武系乌溜阶褶颊虫类三叶虫Eosoptychopariaguizhouensis的蜕壳研究*
    陈圣光,赵元龙,陈争鹏
    2022, 61(2):165-176.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48 CSTR:
    [摘要](273) [HTML](0) [PDF 13.97 M](2086)
    摘要: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凯里组中保存了大量三叶虫化石, 并见有众多三叶虫蜕壳记录。本文从308块贵州东方褶颊虫(Eosoptychoparia guizhouensis)中选取出25块蜕壳标本进行研究, 根据头盖、活动颊及腹边缘板等结构单元的保存状态将这些标本归为Somersault模式、Harrington模式及Henningsmoen模式, 并对其形成过程进行简要讨论。E. guizhouensis蜕壳标本的保存模式常表现为活动颊与腹边缘板连接为一个整体从头甲中脱落后置于老壳之下或四周, 头盖多与胸甲保持连接状态或轻微裂开。现有材料表明E. guizhouensis主要通过头部缝合线(面线及腹边缘线)的断开来完成蜕壳, 由于在蜕壳过程中不同的运动方式而形成以Somersault模式、 Harrington模式及Henningsmoen模式保存。文中通过对E. guizhouensis蜕壳标本的保存模式、蜕壳方式及蜕壳过程进行阐述, 为褶颊虫类三叶虫的蜕壳模式及蜕壳过程研究提供重要依据。
    2  湘南地区晚奥陶世的江西笔石(Jiangxigraptus)*
    高诗佳,杜明浩,王文卉
    2022, 61(2):177-196.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4 CSTR:
    [摘要](205) [HTML](0) [PDF 78.22 M](1864)
    摘要:
    湘南地区在晚奥陶世发育深水坳陷盆地相沉积, 完整记录了晚奥陶世桑比–凯迪期笔石页岩相生物地层序列。本论文在湘南地区祁东双家口 B 剖面开展笔石化石系统采集和生物地层学研究, 针对特征的江西笔石 (Jiangxigraptus)开展研究, 根据最新的分类学方案鉴定出江西笔石 1 属 6 种, 包括 Jiangxigraptus alabamensis (Ruedemann)、 Jiangxigraptus divaricatus (Hall)、 Jiangxigraptus gurleyi (Lapworth)、 Jiangxigraptus intortus (Lapworth)、Jiangxigraptus sextans (Hall)和 Jiangxigraptus vagus (Hadding)。此外, 本文还讨论了该属在全球范围内的分布, 认为在华南等地, Jiangxigraptus 可作为全球上奥陶统底界笔石生物地层对比的辅助属, 对识别上奥陶统桑比–凯迪阶的地层具有重要意义。
    3  湘西—鄂西中-晚奥陶世头足类动物群*
    方翔,陈挺恩,王文卉,张允白
    2022, 61(2):197-216.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40 CSTR:
    [摘要](289) [HTML](0) [PDF 10.86 M](2102)
    摘要:
    湘西–鄂西地区具有中–晚奥陶世连续过渡、出露良好的地层序列, 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我们选择了位于该地区的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和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开展头足类研究工作, 采集化石标本1000余块, 鉴定出了24属46种。本文描述了其中6个新种, 归属于3目3科5属。在中–晚奥陶世头足类动物群研究基础上, 本文在湖北宜昌陈家河剖面宝塔组和临湘组自下而上识别出Sinoceras chinense带和Richardsonoceras simplex带两个头足类化石带; 在湖南桃源茅草铺剖面牯牛潭组、大田坝组和宝塔组下部识别出4个头足类化石带, 自下而上分别是Proterovaginoceras incognitum带、Ancistroceras undulatum带、Cyclolituites带以及Sinoceras chinense带。在此基础上, 结合前人已发表的数据, 本文厘定了中扬子地区牯牛潭组到宝塔组的5个头足类化石带, 自下而上分别是: Proterovaginoceras incognitum带、Meitanoceras-Ancistroceras带、Lituites–Cyclolituites带、Sinoceras chinense 带和Richardsonoceras simplex带, 为该地区生物地层划分对比提供了头足类信息。
    4  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修订及兼论早期李氏叶肢介类(leaiins)的形态特征
    沈炎彬,吴肖春
    2022, 61(2):217-225.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4 CSTR:
    [摘要](200) [HTML](0) [PDF 3.75 M](1832)
    摘要:
    1962 年, M. J. Copeland 报道了加拿大北极梅尔维尔岛中–上泥盆统梅尔维尔岛组的叶肢介化石。2014 年秋, 作者对馆藏在加拿大地质调查所的模式标本进行了观察、照相, 发现了一些新的重要的分类特征, 在此予以补充修订。1、壳瓣具有 3–5 条放射脊的翼李氏叶肢介属(Pteroleaia)是梅尔维尔岛泥盆纪最具特色的类型, 与其保存在同一层面上还发现有另一类个体十分微小的棒叶肢介属(Rhabdostichus), 该属与美国中北部及加拿大艾伯塔地区同时代的叶肢介可以对比, 之前这一类型的标本仅见于该地区中–晚泥盆世地层, 其在北极地区的出现为首次报道。同时对归于棒叶肢介科(Rhabdostichidae)的另外两属(Rhabdostichops 和 Archaeositum)的含义进行了甄别, 认为前者建属特征不成立, 后者不应属于该科。2、产于梅尔维尔岛 Dundas 半岛的叶肢介, 个体数量多且密集堆积, 曾被鉴定为 Asmussia canadensis 的那些个体的壳顶都发育有一个细小的、凸起的卵形瘤状构造, 依据这一重要鉴定特征, 其分类位置应属于锥顶叶肢介亚科(Vertexiinae)的犄叶肢介属(Cornia), 从而使这一属的地质历程从石炭纪追溯到中泥盆世。这些化石的修订, 丰富了我们对加拿大北极地区泥盆纪叶肢介面貌的认识, 为研究相关类群的起源、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文中也讨论了李氏叶肢介亚目(Leaiina)三个早期叶肢介类群之间的相互关系, 认为 Pteroleaia (Rostroleaiidae)代表了形态特殊的一个演化分枝, 早仅见于泥盆纪并很快灭绝。壳瓣具有两条放射脊的叶肢介科(如: Leaiidae)被认为是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演化主干, 兴盛于石炭纪和二叠纪。广东中泥盆世早期(Givetian)桂头群中的叶肢介组合以 Hepuleaia (Praeleaiidae)为主, 并包含壳瓣具两条放射脊的种类, 该组合是迄今已知李氏叶肢介亚目的最早代表, 这表明该亚目应起源于中国而非欧洲。
    5  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地质时代及植物区系探讨*
    辛存林,狄国芸,王晶菁,焦志鹏,刘松欣,赵涵
    2022, 61(2):226-23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34 CSTR:
    [摘要](175) [HTML](0) [PDF 8.63 M](1972)
    摘要:
    本文对甘肃宝积山盆地中侏罗世植物群地质时代及植物区系进行了探讨, 共统计植物大化石 18 属 53 种, 主要包括银杏纲 10 属 24 种, 真蕨纲 5 属 22 种, 苏铁纲 1 属 3 种, 松柏纲 1 属 2 种, 楔叶纲 1 属 2 种。该植物群在组成特征上表现为银杏类、真蕨类植物繁盛, 其他植物类群相对贫乏。基于该植物群特征与国内其他植物群的对比, 提出其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 Aalenian 期–Bajocian 期。通过哈曼、欧式距离、罗杰斯–塔尼莫特和索卡尔–施尼斯 4 种方法对宝积山盆地及中国北方其余 11 个中侏罗世植物群进行系统聚类分析,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划分了中国北方植物区系。通过计算属、种相似性系数,探讨宝积山邻近植物区系间的亲缘关系, 结果表明宝积山植物区系与同属西北地区的华亭植物区系关系较为亲近。
    6  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堆积新发现的早更新世鼠科化石*
    王元,黄柏挺,王一飒,徐繁,金昌柱
    2022, 61(2):239-255.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3 CSTR:
    [摘要](224) [HTML](0) [PDF 13.10 M](2156)
    摘要:
    中国长江流域沿岸的洞穴和裂隙堆积物中常含有属种丰富的更新世哺乳动物群, 其中小哺乳动物化石由于标本数量多且演化速率快, 因此在第四纪生物地层对比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系统研究了产自长江下游南岸的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的鼠科化石, 包括: Apodemus cf. A. asianicus、Micromys minutus、Chiropodomys cf. C. primitivus、Vandeleuria sp.、Niviventer cf. N. preconfucianus、Leopoldamys sp.、Berylmys cf. B. bowersi 和 Rattus sp., 共计 8 属 8 种, 其中绝灭种和现生种的比例分别为 37.5%和 25%。依据化石属种的形态差异和演化水平, 东裂隙鼠科动物群的性质比安徽繁昌人字洞和重庆巫山龙骨坡都要明显进步, 比湖北建始龙骨洞的鼠科组合也显得稍进步, 兼具早—中更新世的特点, 但更偏向早更新世, 其地质时代很可能为早更新世晚期。此外, 本文还初步建立了长江流域早更新世鼠科动物群的层序, 从早到晚依次为: 安徽繁昌人字洞(距今约 220–256 万年)和重庆巫山龙骨坡(距今约 220–250 万年)—湖北建始龙骨洞(距今约 120–160 万年)—安徽繁昌癞痢山东裂隙(估计距今约 78–120 万年)。
    7  脊椎动物古病理学研究现状及其中国中生代化石记录
    王董浩,邢立达
    2022, 61(2):256-26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013 CSTR:
    [摘要](385) [HTML](0) [PDF 6.88 M](1870)
    摘要:
    古病理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 涉及病理学、生物学、体质人类学、考古学等领域。近年来, 中生代古脊椎动物的研究案例日益增加, 在化石骨骼上发现了破坏、体积变化、变形、增生和肿瘤, 其提供的信息愈发引起学术界关注。中国的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记录相当丰富, 已经在恐龙类(包括: 鸟类)、有鳞类、似哺乳爬行类中发现了骨折、划咬伤及感染、椎体融合、关节炎及牙病等疾病记录。具有古病理学特征的标本在中国尚有较大的发现与研究空间。本文介绍了病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国际研究进展, 并以已发现的中国中生代脊椎动物化石的骨骼古病理学实例为基础, 分析讨论这些病变的致病原理、潜在的行为学信息及其病变对动物生存和生态的影响, 展望了该交叉学科的发展方向, 包括: 利用病理研究古生物的形态功能、社会性行为等。
    8  计算流体力学在古生物学中的应用——以寒武纪始海百合在COMSOL软件中的模拟为例*
    栗聪,赵元龙,兰天
    2022, 61(2):269-27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58 CSTR:
    [摘要](241) [HTML](0) [PDF 12.40 M](2072)
    摘要:
    关于古生物生态位和功能形态学方面的研究通常是推测性的, 而定量分析工作较少。此外由于缺少现生生物做对比等诸多因素, 使得有些假说存在争议。计算流体力学 CFD (computational fluid dynamics)在验证这些推测性假说上具有极大的潜力, 并为了解古生物的生活环境以及解释生物在进化过程中的形态变化提供了新的契机。COMSOL Multiphysics 作为一款多物理场仿真软件, 适用于对古生物的 CFD 模拟, 本文以凯里组始海百合 Globoeocrinus 模型在 COMSOL 中的流体实验为案例, 来论证关于 Globoeocrinus 螺旋的腕会使附近的水体形成湍性流动进而帮助滤食这一假说的可能性。流体模拟结果表明在水流流速 0.01–0.5 m/s 的范围内, Globoeocrinus 腕周围并没有出现湍性流动的涡, 而是形成了低流速域。低流速域的形成有利于增加始海百合滤取食物的概率。同时文章详细介绍了在 COMSOL 中进行案例研究的操作步骤, 以期望帮助更多的古生物研究者理解和应用 CFD 技术。
    9  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
    徐洪河,聂婷,郭文,陈焱森,袁文伟
    2022, 61(2):280-290. DOI: 10.19800/j.cnki.aps.2022007 CSTR:
    [摘要](185) [HTML](0) [PDF 3.50 M](1986)
    摘要:
    基于古生物学的研究现状和各大科研机构对化石标本的收藏情况, 提出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包含十项元数据元素以及一项元数据实体, 即, 标题、数据标识符、许可证标识符、关键词、 描述、化石标本参数、数据链接地址、创建者、创建时间和访问限制, 以及作为元数据实体的数据提交机构。十项元数据元素之一的化石标本参数, 又可分为古生物化石标本的实物信息、古生物系统分类信息、地层信息和高维信息。建立古生物化石标本元数据标准旨在于完善古生物化石标本数据的规范化与标准化、利于化石标本数据的整理、汇交, 跨平台操作、检索、共享和使用, 促进数据驱动的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新范式研究变革。
    10  定量地层对比常用方法的比较和适用性分析*
    赵莹莹,王玥
    2022, 61(2):291-304. DOI: 10.19800/j.cnki.aps.2021111 CSTR:
    [摘要](274) [HTML](0) [PDF 9.55 M](2175)
    摘要:
    定量地层学以生物地层学原理为核心, 将地层学信息定量化, 运用数学模型进行地层对比, 作为传统地层学对比的重要补充。传统的生物地层学根据经验选取标准化石来建立生物地层序列, 但同时也丢失了大量的化石信息。定量地层学则能够利用所有的化石信息, 在传统生物地层学的基础上得到更高分辨率的地层对比结果。现阶段定量地层对比常用的方法主要有图形对比法、约束最优化法和单元组合法三种, 但对于这三种方法各自适应的数据情况方面, 目前成果较少。本文对这三种方法的原理进行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并建立数据模型, 从标准化石的可对比性、数据集的物种总数、剖面间共有物种和单延限分子的比例四个方面对三种方法的适用条件进行了讨论。其中图形对比法更适用于单延限分子较少、标准化石可对比性强的数据集。单元组合法对数据集中物种间相互关系的复杂程度较为敏感, 共有物种较多的数据集有更好的对比结果, 但数据集中物种总数的增加会对其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需要依靠进一步的人工调整。约束最优化法则对数据集各方面的优化均有响应, 对物种总数较大的数据集有较好的对比结果, 且剖面间共有物种占比越大, 对比结果越理想。
    11  2021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及成果简介
    Secretariat of 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022, 61(2):305-327. CSTR:
    [摘要](128) [HTML](0) [PDF 8.54 M](677)
    摘要:
    12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成功召开
    Secretariat of Palaeontological Society of China
    2022, 61(2):328-328. CSTR:
    [摘要](109) [HTML](0) [PDF 359.67 K](1516)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