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0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化石: 虔州豫俊兽Yubaatar qianzhouensis Hu and Han, 江西首例晚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 江西赣州赣县开发区,上白垩统;
    胡金锋提供,韩凤禄拍摄(见本期论文胡金锋、韩凤禄 )。
    2021, 60(4).
    [摘要](244) [HTML](0) [PDF 7.75 M](367)
    摘要:
    2  贵州寒武纪杷榔组古蠕虫类埋藏特征及意义*
    邵云彬,彭进,王秋军,王一凡,孙全义,张辉
    2021, 60(4):483-498.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17
    [摘要](208) [HTML](0) [PDF 32.63 M](1639)
    摘要:
    贵州剑河寒武纪杷榔组辣子寨剖面含有丰度较高的古蠕虫类化石。化石鉴定为 Wronascolex geyiensis, 主要保存在三个层位。在对三个层位的岩石、沉积特征、化石成因及埋藏特征探讨分析后, 证实 W. geyiensis 化石保存于快速的沉积事件导致的浊流沉积层内, 而化石埋藏的完美程度受到成岩过程中埋藏位置、沉积物中矿物结晶和充填方式的影响, 这些后期的成岩、成矿作用对先期形成的化石精细结构产生了直接和间接的破坏作用。 本文通过对 W. geyiensis 化石体上黏土矿物、草莓状黄铁矿、自形–半自形黄铁矿的成因分析后, 获得最适合保存软躯体化石的环境应该为缺氧且生物体与孔隙水中的硫酸盐无接触的原地和近原地埋藏条件。
    3  黔北上奥陶统宝塔组头足类多样性初探*
    彭庭祖,杨宇宁,王冬梅,池祥日
    2021, 60(4):499-51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30
    [摘要](238) [HTML](0) [PDF 46.61 M](1545)
    摘要:
    上奥陶统宝塔组(桑比阶–凯迪阶)是华南分布广泛的标志性地层单元, 以发育特殊的网纹状灰岩并产出大量头足类化石为特征。黔北桐梓县尧龙山地区的宝塔组厚度较大, 出露极好, 产出数量丰富、保存精美和特征典型的头足类化石。本文在研究区酒店垭、集镇采坑和天域极地 3 个宝塔组剖面采集到大量原域埋藏的头足类化石, 共 8 属 11 种及少量属种未定类型, 以直形壳或盘形壳、体管很小且适合远洋深水游泳的类型为主, 整体上符合扬子台地深水陆棚 Sinoceras–Michelinoceras–Disoceras 生物相特征。基于壳体扩大率、壳径与体管直径比、 气室高与隔壁颈长比、隔壁下凹度、壳径与气室高比等参数变量的主成分分析表明, 在外部特征不显著的情况下, SinocerasMichelinoceras 的直观差别是壳体扩大率, 而 Michelinoceras 属不同种的差异主要体现在气室高与隔壁颈长之比, 其他特征的区分度并不明显。层面上单位面积的化石定量统计显示, 尧龙山地区宝塔组中头足类的多样性较高, 并以 SinocerasMichelinoceras 具有极高的个体丰度为特征。扬子板块在奥陶纪桑比期–凯迪期之交处于高水位的陆表海环境, 栖息环境均一化和生态系统复杂化可能是促进该时期头足类动物的复苏和多样性演化的重要原因。
    4  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迪阶三衢山组的丛花海绵(Corymbospongia)*
    李启剑,那琳,毛颖颜,于深洋,李越
    2021, 60(4):520-529.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23
    [摘要](238) [HTML](0) [PDF 5.48 M](1374)
    摘要:
    串管海绵在中–晚奥陶世经历了的首次辐射演化事件, 在北美、新南威尔士、哈萨克斯坦、西伯利亚和中国西北等地的上奥陶统地层中皆有报道, 但研究程度较低。本文系华南奥陶系串管海绵首次系统古生物学的报道, 详细描述江西玉山上奥陶统凯迪阶三衢山组的 Corymbospongia (丛花海绵属)化石, 并基于 C. amplia Rigby, Karl, Blodgett & Baichtal, 2005和 C. mica Rigby & Potter, 1986的标本展示该属化石外壁的微孔等特征性结构, 这 2 个种具有跨板块的生物地理分布。综合串管海绵产出层的碳酸盐岩微相以及伴生钙藻和珊瑚化石等群落分子的指相参照, 识别 C. ampliaC. mica均具有明显的生态专属性: C. amplia为造礁生物, 在小型微生物岩中出现; C. mica 则代表适应于更浅水生境的平地群落代表。本研究将为从底栖生物群落角度开展扬子区生物地层学及古地理重建提供进一步的依据。
    5  泥盆纪双壳类假似栗蛤属(PseudonuculanaPojeta,ZhangandYang,1986)之修订
    方宗杰
    2021, 60(4):530-537.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45
    [摘要](260) [HTML](0) [PDF 596.78 K](1287)
    摘要:
    Nuculoidea resupina Guo, 1985、Pseudonuculana zhaoi Pojeta, Zhang and Yang, 1986 和 Skyphoconcha beichuanensis Liu and Gu, 1988 这 3 个种进行比较后, 确定了它们的同物异名关系, 确认船形蛤属(Skyphoconcha Liu and Gu)是假似栗蛤属(Pseudonuculana Pojeta, Zhang and Yang)的次异名。澄清了此属的韧带性质, 并对其属征进行修订。鉴于其无弹体窝, 外套线完整, 现将它改归至小帽蛤亚科(Cucullellinae)。根据“国际动物命名法规” 第四版, 作为首异名的 Nuculoidea resupina Guo, 虽享有优先权, 却不可以被引证为本属的模式种; 原始指定的模式种 Pseudonuculana zhaoi 仍保持其模式种携名者的地位不变。
    6  四川广安谢家槽早三叠世底部微生物岩的球状蓝细菌和微生物成因黄铁矿*
    周志澄,罗辉,许波,Willems Helmut,方培岳
    2021, 60(4):538-554.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33
    [摘要](223) [HTML](0) [PDF 6.30 M](1452)
    摘要:
    蓝细菌死后, 容易受到降解作用的影响而腐烂, 难以保存为完好的化石。地史时期保存比较好的蓝细菌化石, 大都在一些特殊的如燧石等沉积岩中。在我国华南二叠纪–三叠纪之交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中, 真正意义上保存完整的蓝细菌化石较为少见, 大部分缺乏蓝细菌的内部结构, 往往只保存有蓝细菌的轮廓或铸模。 本文报道了四川省广安市谢家槽剖面夜郎组底部微生物岩中保存完整且内部存在拟似子细胞的单细胞 Stanieria-like 球状蓝细菌化石及其生态习性。这一发现表明 Stanieria-like 球状蓝细菌的钙化作用, 不仅发生在鞘上和鞘外,也发生在鞘内拟似子细胞上。Stanieria-like 球状蓝细菌化石的较好保存与该地区夜郎组底部的沉积环境(局限海台地)及其区域上有利的海洋地球化学环境如 CO2 分压以及海洋中碳酸盐高饱和度有关。 这一发现对于研究二叠纪–三叠纪之交该地区的海洋环境及海洋古生态都具有重要意义。谢家槽剖面微生物岩中不仅产有莓状黄铁矿, 还产有星点状、斑块状和条带状等其他各种不同形态的黄铁矿, 它们具有各自不同的成因过程。扫描电镜研究发现, 交代作用形成的斑块状和条带状黄铁矿常常为半球形集合体, 类似于围岩中的球状蓝细菌的外形, 推测为球状蓝细菌在黄铁矿化中产生的复制作用。本文首次报道了这一新的发现, 详细描述了各种黄铁矿的形态和结构特点, 并初步分析了它们的成因。
    7  西沙群岛石岛根管石丛的形成分析*
    吴佳宜,葛晨东,左平,谭明
    2021, 60(4):555-564.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67
    [摘要](225) [HTML](0) [PDF 11.09 M](1519)
    摘要:
    根管石是高等植物的化石, 它不仅能证实古土壤的存在, 还是古植被重建、古气候反演和沉积环境重建的良好载体。根管石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石岛东西海岸的潮上带广泛发育, 而在南海其他岛屿鲜有报道。石岛的绝大部分根管石在岩壁及古土壤层中独立分布, 此外还发育了裸露的根管石丛, 形态保存相对完好。本文运用 X-射线断层扫描成像技术(Micro-CT)针对石岛根管石丛进行三维可视化分析, 获取其精细的形态特征, 结合植物生态学特性和根管石丛的微观结构, 探讨了西沙群岛石岛根管石丛的形成, 以此为海岸带环境下根管石的形成机制和沉积环境重建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 X-射线断层扫描得到的石岛根管石丛宏观三维形貌更加直观地展示三层环带状构造。结合岩石薄片, 推测石岛根管石丛内带和中带皆由植物自身交代形成, 而外带则为珊瑚砂固结成岩。植被的形态特征和生态适应性表明石岛根管石丛由茎干形成, 建议使用“根茎石”这一术语更为贴切。同时, 初步推测其原生植被是分布于石岛的优势种草海桐。
    8  虔州豫俊兽(Yubaatarqianzhouensissp.nov.):江西赣州盆地首例晚白垩世哺乳动物化石*
    胡金锋,韩凤禄
    2021, 60(4):565-579.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57
    [摘要](765) [HTML](0) [PDF 9.99 M](1775)
    摘要:
    本文报道了产自江西省赣州市上白垩统赣县河口组的一件多瘤齿兽类标本, 这是江西省报道的首例中生代哺乳动物化石。此标本头骨后部横向扩展, 额骨较小, 后端尖并构成眼眶的内侧边缘, M1 具三列齿尖, 系统发育分析支持其归入纹齿兽超科。与河南晚白垩世的中原豫俊兽形态较为相似, 但是两者间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区别, 因此建立一个豫俊兽属新种——虔州豫俊兽(Yubaatar qianzhouensis sp. nov.), 鉴定特征为: m1 齿尖式为 7︰ 6; M2 齿尖式为 1︰3︰3; m1 颊侧后部存在一道小脊; 虔州豫俊兽 m2 和 m1 的长度比例小于中原豫俊兽; 冠状突呈楔状, 末端尖。虔州豫俊兽的发现不仅扩展了晚白垩世多瘤齿兽类在东亚地区的地理分布和物种多样性, 并且也扩展了中生代哺乳动物的地理分布。
    9  植食性非鸟恐龙胃(肠)容物研究综述*
    马嘉成,周新郢,吴妍
    2021, 60(4):580-593.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78
    [摘要](345) [HTML](0) [PDF 6.23 M](1691)
    摘要:
    胃(肠)容物是一类稀有的化石记录, 可以为古食谱研究提供直接证据。1909 年以来, 仅有十几例植食性非鸟恐龙的胃(肠)容物报道, 标本涵盖蜥脚类(Sauropoda)、兽脚类(Theropoda)、鸭嘴龙科(Hadrosauridae)、有甲类 (Thyreophora)四个主要类群。对胃(肠)容物中植物材料的形态学、分类学鉴定, 辅以孢粉学和地球化学分析, 可以揭示死亡个体的最后一餐, 并为植食性恐龙的消化系统、取食行为以及它们与中生代植物之间的协同演化提供证据。但植物材料的来源(如是否通过流水引入)往往不易判断, 使一部分标本存在争议。此外, 鉴于其特异保存能力, 中国东北热河、燕辽两个生物群的标本值得格外关注。文中回顾了植食性恐龙胃(肠)容物的研究进展和方法学, 并阐述了该材料所蕴含的演化生物学、古环境学及古生态学意义。
    10  希腊莱斯沃斯岛中新世木化石研究进展
    朱衍宾,Nikolas C.Zouros,张建平,王永栋,李亚,崔一鸣
    2021, 60(4):594-615.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46
    [摘要](289) [HTML](0) [PDF 10.92 M](1669)
    摘要:
    希腊莱斯沃斯岛是世界上最为著名的木化石产地之一, 出露有由中新世火山活动而形成的大规模矿化森林, 保存有大量的植物以及部分动物化石。其中大多数木化石横卧或直立原地埋藏, 并保留比较完整的根系, 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新生代矿化森林生态系统。本文对莱斯沃斯岛已报道的木化石进行详细梳理分析, 共计 8 科 15 属 32 种, 包括裸子植物 6 科 11 属 22 种, 被子植物 2 科 4 属 10 种, 并着重介绍了发现自莱斯沃斯的代表性木化石特有类群系统古生物学属性。通过木化石反映的植物类群, 初步恢复莱斯沃斯岛中新世属于北半球亚热带气候, 总体比较温暖潮湿, 有着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特征。最后对莱斯沃斯岛木化石的埋藏环境进行了简要讨论, 并对今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11  基于两级分段式算法的卷积神经网络的浮游有孔虫自动鉴定*
    熊连桥,李建平,谢晓军,岳翔,呼和,方培岳,白海强,张东
    2021, 60(4):616-623.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48
    [摘要](218) [HTML](0) [PDF 2.65 M](1458)
    摘要:
    有孔虫个体微小、数量众多、地理分布广、演化迅速, 是记录海洋沉积环境的重要载体, 在海相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有孔虫属种众多, 传统的属种鉴定需要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员进行人工鉴定且耗时较长, 此外人工鉴定古生物面临人才匮乏和工作量大等问题。卷积神经网络在计算机视觉领域的应用可较好的解决上述问题。利用古生物专家对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化石标注为指导, 根据有孔虫化石不同方向的视角分类, 结合卷积神经网络算法, 开发了有孔虫化石图像识别系统。研究发现, 通过有孔虫化石腹视、缘视和背视角度分类, 采取两级分段式鉴定算法对中新世浮游有孔虫属一级进行识别, 属一级鉴定准确率达到 82%左右。
    12  《塔里木盆地中生代大孢子及孢形体化石》研究专著出版
    李建国
    2021, 60(4):624-624.
    [摘要](186) [HTML](0) [PDF 428.65 K](1324)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