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0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封面介绍: 缅甸白垩叉毛蚊(新属新种), 缅甸胡康河谷, 上白垩统。
    王博提供 李苓伟拍摄(见本期论文李苓伟等 )。
    2021, 60(2).
    [摘要](322) [HTML](0) [PDF 18.71 M](1836)
    摘要:
    2  牙形动物取食方式推测——来自华北寒武纪晚期−奥陶纪早期牙形刺化石的证据
    陈欣然,杨爱华,杜圣贤,陈军,胡春林
    2021, 60(2):201-214.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52
    [摘要](45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牙形刺作为牙形动物的咽部进食器官, 具有其独特的生物学特征。基于山东青州尧王山寒武系?奥陶系剖面产出的较丰富的牙形刺化石资料, 本文讨论了牙形刺在牙形动物行使滤食等进食功能时产生的生理性磨损, 与前人对石炭纪牙形刺的磨损类型的三种: 破裂(指牙形刺的突出部分受外力而折断、脱离牙形刺主体的现象)、剥落(外层的生长层被剥落, 而露出内层的生长层)、磨光(指牙形刺表面的纹饰在磨蚀作用下变浅或变得光滑)进行了对比, 并提出一种新的磨损方式: 磨花(与磨光类似, 然而原有纹饰变浅或消失之后, 继续磨蚀而使刺体表面变得不光滑的现象), 以及磨损后修复的现象。根据磨损类型分析,将牙形动物的取食方式分为“沙粒翻找型”与“浮游捕食型”两种。为推测牙形动物的取食方式提供佐证。
    3  鄂西奥陶系庙坡组海林檎Cheirocrinus penniger (Eichwald, 1842)的发现
    毛颖颜,方翔,于深洋,宋妍妍,李越
    2021, 60(2):215-223.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35
    [摘要](296) [HTML](0) [PDF 6.72 M](1602)
    摘要:
    鄂西地区中–晚奥陶世之交的庙坡组由数米厚的页岩夹少量薄层灰岩构成, 沉积于扬子陆表海区凹陷带中, 深度位于最大浪基面下, 含有多样性、丰度高的化石组合。宜昌北部的陈家河剖面以及远安真金剖面庙坡组中–上部页岩属晚奥陶世桑比期Nemagraptus gracilis笔石带。笔者在该层位首次采获30余枚海林檎化石, 经系统古生物学鉴定均为Cheirocrinus penniger (Eichwald, 1842)。远安真金剖面产出的C. penniger标本多以萼部区数个不同类型压扁的骨板形式保存, 1枚标本保存有完整的茎部; 宜昌陈家河剖面的C. penniger标本均以单个萼部骨板形式保存。奥陶纪的Cheirocrinus广泛分布于多个板块, 本文描记庙坡组的Cheirocrinus化石记录实例, 扩展了该属在华南板块的时空分布, 它可以从黔南三都早奥陶世斜坡相的同高组延续到晚奥陶世台内凹陷带的庙坡组。
    4  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太原组拥挤始莲座蕨(新种) Eoangiopteris congestus sp. nov.
    孙文俊,李丹丹,周卫明,Bek Ji?í,刘陆军,王 军
    2021, 60(2):224-24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12
    [摘要](31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报道发现于内蒙古乌达煤田早二叠世太原组顶部火山凝灰岩层中的莲座蕨类植物一新种Eoangiopteris con-gestus sp. nov., 标本包含有机连生的辉木型茎干, 栉羊齿型营养羽片和始莲座蕨型繁殖羽片。其中营养羽片为三次羽状复叶, 末二次和末次羽片均为线形, 小羽片栉羊齿型, 卵圆形, 中脉下延, 侧脉分叉一次, 属于东方栉羊齿Pecopteris orientalis (Schenk) Potonié类型。繁殖小羽片与营养小羽片同形; 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成单列分布在中脉两侧, 排列拥挤, 由6–8个孢子囊组成, 通过一个薄壁组织构成的聚合囊托与叶片相连; 孢子囊呈纺锤形, 无环带; 孢子囊面向外的壁2–3层细胞厚, 面向内的壁厚度仅1层细胞。原位孢子为三缝孢, 椭圆形至圆形, 表面具小刺状纹饰, 可与分散孢子属Apiculatisporites对比。当前始莲座蕨属植物的发现代表其在华夏植物群目前最早的化石记录。此外, 这些两侧对称的聚合囊明显区别于以往报道中与东方栉羊齿叶型化石连生的辐射对称聚合囊类型(星囊蕨Asterotheca), 表明在古植物学研究中一种化石羽片类型可能对应多种繁殖器官类型。
    5  白垩纪中期克钦琥珀毛蚊科(双翅目: 毛蚊总科)昆虫一新属新种
    李苓伟,张青青,肖传桃
    2021, 60(2):243-252.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18
    [摘要](477) [HTML](0) [PDF 3.14 M](1475)
    摘要:
    毛蚊科是双翅目长角亚目的一类昆虫, 其种类丰富, 广布世界各地。毛蚊化石记录较为丰富, 但往往都是保存于湖相沉积地层中, 琥珀中的化石较为罕见。本文根据缅甸北部克钦地区产出的白垩纪中期琥珀中保存的昆虫标本建立了1新属新种——缅甸白垩叉毛蚊(Cretpenthetria burmensis gen. et sp. nov.), 归入毛蚊科。本新属与毛蚊科其他属的主要区别在于: 1) 触角细长, 长度是头部长度的2倍; 2) Sc终止于翅中部且于R 2+3+4+5基部1/3处; 3) R2+3与R2+3+4+5和Rs长度相等。该标本的发现不仅提高了白垩纪克钦琥珀中毛蚊类的生物多样性, 也为毛蚊科的早期演化提供了重要的三维形态学证据。
    6  新疆准噶尔盆地早侏罗世掌鳞杉科植物化石 及古大气CO2浓度
    李 婷,杨小菊,邓胜徽
    2021, 60(2):253-26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19
    [摘要](411) [HTML](0) [PDF 11.81 M](2019)
    摘要:
    植物化石气孔参数分析是目前恢复古大气二氧化碳浓度较为精准的方法之一, 银杏类和松柏类等是恢复古大气CO2浓度常用的化石类群。本文利用新疆准噶尔盆地下侏罗统三工河组的松柏类掌鳞杉科Brachyphyllum (Hirmeriella?) sp.化石对早侏罗世大气CO2浓度进行了重建, 获得早侏罗世大气CO2浓度为~1200 ppm, 丰富了早侏罗世大气CO2浓度信息, 进一步说明掌鳞杉科植物通过气孔比率法在重建侏罗纪大气CO2浓度方面的可靠性。掌鳞杉科植物的旱生构造和较高的大气CO2浓度表明早侏罗世Toarcian期大洋缺氧事件在陆地生态系统内可能产生了一定的响应。
    7  冀北滦平盆地三岔子剖面土城子组和大北沟组孢粉 组合及其意义
    林妙琴,李建国
    2021, 60(2):263-280.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72
    [摘要](23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冀辽一带的土城子组和大北沟组对中国北方侏罗系–白垩系划分对比具有重要的意义。关于它们的时代目前还存在不同的看法, 相关的孢粉地层学研究也比较粗略。本文研究了冀北滦平县井上村三岔子剖面土城子组和大北沟组的孢粉组合, 共观察统计到50属28种及若干未定种。土城子组Classopollis–Cooksonites–Ephedripites组合以Classopollis含量最为突出, 同时含有白垩纪分子Cooksonites variabilis、Crybelosporites punctatusEphedripites (E.), 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erriasian期。大北沟组Bisaccates–Foraminisporis组合以松柏类两气囊花粉占绝对优势, 见有Crybelosporites punctatus、Ephedripites (E.) crassistriatusForaminisporis wonthaggiensisJiaohepollisRugubivesiculites spherisaccatus等具有时代意义的分子, 其时代为早白垩世Valanginian中–晚期。本研究首次报道了土城子组一段顶部的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提出了中国北方侏罗系–白垩系界线位于土城子组一段内的新意见。孢粉组合对比表明当前冀北滦平盆地大北沟组Bisaccates–Foraminisporis组合与辽西金岭寺–羊山盆地土城子组三段顶部及其上覆义县组下部的孢粉组合非常相似。因此, 从孢粉植物群的发育来看, 滦平盆地大北沟组可能与金岭寺–羊山盆地土城子组三段顶部至义县组下部相当。
    8  海底玄武岩玻璃中蚀变微结构: 探索海洋深地生物圈的新材料
    陆炫臣,颉 炜,罗 茂,韩喜球,余 星,刘吉强,邱中炎
    2021, 60(2):281-298.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71
    [摘要](25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玄武岩玻璃中的生物蚀变微结构为微生物摄取玄武岩玻璃中营养成分, 通过新陈代谢产生有机酸溶解玄武岩玻璃而形成的微米级孔洞或钻穴。生物蚀变微结构在现代海洋洋壳及代表古老洋壳残片的蛇绿岩和绿岩带中广泛存在。研究玄武岩玻璃中蚀变微结构的形态特征、形成机制及其时空分布, 不仅对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和演化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也为研究海洋深地生物圈的微生物组成及其时空演化提供了新材料。形态学上, 生物蚀变微结构分为颗粒和管状微结构。某些非生物成因微结构与生物蚀变微结构相似, 识别生物蚀变微结构还需结合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有机质及DNA检测等方面研究手段。对全球玄武岩中生物蚀变微结构的时空分布总结表明其在地质历史时期普遍存在, 并在洋壳垂向分布上可能密切受控于岩石的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同海底环境, 如氧化还原条件、酸碱度、深度、温度及孔隙度等都会影响微生物群落及其代谢方式, 从而形成不同类型的生物蚀变微结构。具体哪些因素对玄武岩玻璃中生物蚀变微结构起主要控制作用还需进一步探索。
    9  松柏类木化石生长轮的定量研究方法与应用
    缑旭东,冯 卓
    2021, 60(2):299-313.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63
    [摘要](38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树木生长轮记录了植物生长期的气候环境信息及其生理响应过程, 而这些信息可以通过定量分析生长轮的解剖学特征获得, 因此生长轮的定量分析被广泛应用于林学、地理学、古气候学和古生物学等研究领域。我国虽然保存了丰富的木化石, 但前人多从系统分类学角度研究木化石, 而较少利用木化石生长轮定量分析方法开展古气候环境的研究。本文主要结合松柏类木化石生长轮定量研究的案例, 对生长轮定量研究的主要方法和常用参数进行了系统比较和讨论, 包括: 生长轮宽度(Growth-ring Width)、年敏感度(Annual Sensitivity)、平均敏感度(Mean Sen-sitivity)、生长轮显著度指数(Ring Markedness Index)、晚材率(Percentage Latewood)、细胞减小率(Percentage Diminution)、脆弱性指数(Vulnerability Index)、中生形态指数(Mesomorphy Index)、生长轮类型的划分以及细胞直径与直径平均值差值的累计代数和(cumulative algebraic sum of each cell's deviation from the mean of the radial diameters, CSDM)。生长轮定量研究的参数和方法在松柏类木化石中的应用, 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环境信息, 而且在树叶寿命推算方面也有重要应用潜力。因此, 松柏类木化石生长轮的定量研究在揭示古气候、古环境和古物候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10  浅析应用CONOP软件构建复合地层剖面的过程和Penalty的选择——以晚泥盆世菊石地层的定量研究为例
    陈修花,季 承
    2021, 60(2):314-326.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03
    [摘要](33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随着定量地层学和古生物学研究的发展, 约束优化法(CONOP)在定量分析古生物分类单元多样性演化和地层划分对比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简要介绍了CONOP的原理、算法, 以及应用CONOP软件进行定量地层对比分析的过程, 包括地层古生物数据的选取、厘定与输入, 复合剖面的构建, 以及最终获得多样性曲线的过程, 并以泥盆纪法门期菊石地层的定量研究为例分析了选择不同的Penalty (Penalty = “Interval”和Penalty = “Level”)对复合剖面带化石顺序和多样性结果的影响。对比发现, 当不同剖面间的事件顺序没有较大差异, 剖面沉积相对较厚较均匀且采样精度较高时, 对带化石在复合剖面中的顺序以及多样性曲线的趋势影响不大, 使用Interval和Level两种测量方式都可以。当不同剖面的事件顺序差异较大时, 如果剖面沉积相对厚且均匀, 建议选择Interval测量方式, 因为它是根据剖面厚度进行运算; 如果剖面总体采样精度较高, 建议选择Level测量方式, 因为它是基于事件数量进行运算, 从而避免剖面沉积速率不同造成的偏差。
    11  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及成果简介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处
    2021, 60(2):327-346.
    [摘要](210)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按照中国古生物学会2021年工作计划和十二届五次常务理事会议关于开展“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的决定, 我会开展了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推荐和评选工作。提名推荐阶段学会秘书处共收到理事和分支机构推荐的提名成果22项。 经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成员和荣誉理事(含院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投票评选, 评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审定, 学会功能型党委审核, 2020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如下(按照得票高低排序): 进展一 基干兽类听觉和咀嚼器官模块式演化分离节点 进展二 古基因组揭示中国南北方人群迁移与混合历史 进展三 澄江动物群“章氏麒麟虾”的发现揭秘节肢动物的起源 进展四 青藏高原中部中始新世湿润低地的亚热带“香格里拉”生态系统 进展五 二叠纪?三叠纪大灭绝事件对生物古地理格局的影响 进展六 三叠纪?侏罗纪之交气候变化与森林火灾事件: 来自中国华南的化石证据 进展七 白垩纪琥珀揭示昆虫和介形虫的早期演化 进展八 环南中国海地区海岸带沉积环境演变与史前水稻农业扩张 进展九 澄江动物群的核心价值: 动物界成型人类基础器官诞生 进展十 寒武纪大爆发时期发现最早包壳窃食寄宿关系化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