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60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埃迪卡拉纪晚期疑难化石Shaanxilithes在云南会泽朱家箐剖面的首现及其意义
    房瑞森 梁 悦 华 洪 张志飞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35
    [摘要](51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陕西迹(Shaanxilithes)见证了埃迪卡拉纪–寒武纪之交生物演化及生态环境的变化, 是埃迪卡拉纪末期标志性的疑难化石, 具有全球对比意义。本文首次报道了云南曲靖会泽县大海乡朱家箐剖面灯影组旧城段泥质灰岩中新发现的宁强陕西迹(Shaanxilithes ningqiangensis Xing, Yue and Zhang, 1984)。所采集的标本整体形态上呈条带状, 边缘呈锯齿状参差不齐, 可见环状体分布。通过镜下观察, 可发现散落圆盘状单元。将大海乡朱家箐剖面与晋宁六街镇王家湾剖面渔户村组旧城段所产出的Shaanxilithes化石对比后发现, 朱家箐剖面的标本宽度更窄, 长度更长, 碎片化更加明显。通过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μ-XRF)将朱家箐剖面和王家湾剖面的标本进行对比分析后可知, 前者形态在Si、Al、K的元素分布图中显示清晰, 而后者的形态主要体现在Fe元素的分布图上; 前者化石和围岩中Ca元素的含量远远高于后者; S元素仅在前者存在微量的分布, 在后者中未有信号显示。新的化石证据表明Shaanxilithes并非只产出自碎屑岩中, 还可以在灰岩中保存。化石μ-XRF的面扫描和半定量分析表明可能为伊利石矿物交代, 并且说明在不同岩相背景下, 风化作用程度的强弱造成两个产地化石的差异性保存。随着研究区域不断扩大,Shaanxilithes相继在华南板块滇东地区、印度西北缘、纳米比亚、华北板块西南缘等地区晚埃迪卡拉世地层中被发现。此次在滇东会泽地区发现的Shaanxilithes, 进一步表明该化石分布的广泛性, 可作为全球晚埃迪卡拉世地层对比的标准化石。本文结合形态学分析和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讨论了Shaanxilithes的埋藏学信息与亲缘关系, 为探索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过渡时期的生物和生态特征提供了更多视角。
    2  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石板滩生物群定量 古生物学和生态空间分析
    吴承羲 陈 哲 庞 科 王霄鹏 万 斌 周传明 袁训来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69
    [摘要](476) [HTML](0) [PDF 8.19 M](1833)
    摘要:
    埃迪卡拉化石组成了全球埃迪卡拉纪地层中最具代表性的大型软躯体生物群落。根据其时代、化石种类以及岩性等, 埃迪卡拉化石被划分为阿瓦隆、白海、纳玛三个不同组合。产自我国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纪晚期的石板滩生物群是为数不多保存在海相碳酸盐岩中的埃迪卡拉化石生物群。本文利用多元统计分析和网络分析等定量古生物方法划分出四个化石组合, 检验并探讨了石板滩生物群所属的组合类型, 以及初步探讨了石板滩生物群的生态空间利用情况。聚类分析和网络分析的结果, 均倾向于将石板滩生物群划归于纳玛组合。然而在非度量性多维标度变换(NMDS)分析中, 石板滩生物群因其化石属种组成的独特性和复杂性, 离其他典型的纳玛组合化石产地的点位相距较远。石板滩生物群的生活方式以底栖固着和底栖移动类型为主, 其独有的实体化石和丰富、复杂的遗迹化石属种, 拓展了人们关于该时期生物对生态空间利用的认识。从生态空间利用的角度来看, 石板滩生物群要远高于阿瓦隆组合, 接近甚至略高于典型的纳玛组合和白海组合。
    3  湖北宜昌乔家坪村寒武系水井沱组海绵动物化石群
    罗 翠 张 磊 常 珊 冯庆来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01
    [摘要](45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海绵动物是最原始的动物门类之一, 其演化史对于研究多细胞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至关重要。现有的化石记录显示, 水体较深的贫氧环境可能是寒武纪早期海绵动物演化的重要场所之一。前人在贵州、湖南、安徽等多地的斜坡至盆地相黑色页岩中已经报道了数个海绵化石群。在这样的环境中, 由于水动力作用较弱, 海绵骨架结构容易得到原位保存。湖北宜昌秭归乔家坪村剖面的水井沱组为一套寒武系第三阶的台内凹陷沉积。本文描述在此剖面顶部发现的一个海绵动物化石群, 其中包含 sp. nov.、 sp. nov.、 cf. 、? sp.以及三类分类未定的海绵动物化石, 共8类, 分属至少4个属。其中也常见于前人报道的多个同时期深水相海绵动物化石群。除此以外, 作者还识别出了三种根束类型。水井沱组海绵动物化石群所呈现出的形态多样性进一步佐证了在寒武纪大爆发期间, 至515 Ma左右, 海绵动物已成功适应多种环境, 且繁盛于水体较深、大多数动物难以生存的贫氧环境。
    4  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化石 研究现状与展望
    陈湘远 赵方臣 杨爱华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8
    [摘要](3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刺细胞动物是一类具有刺细胞的水生无脊椎动物, 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海洋和淡水中。作为后生动物最早分化出的一支, 刺细胞动物对研究后生动物的起源和早期演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也为研究后生动物系统发育、地层对比和古地理恢复等方面提供了重要的科研线索。本文简要介绍了刺细胞动物早期(埃迪卡拉纪至寒武纪苗岭世)的化石记录和研究现状, 将刺细胞动物的早期演化分为四个时期, 分别为前寒武纪、寒武纪纽芬兰世、寒武纪第二世和寒武纪苗岭世, 并对上述四个时期的刺细胞动物进行论述。目前的研究表明: 1) 前寒武纪的刺细胞动物化石记录虽然比较丰富, 但充满争议, 目前尚未有比较确切的刺细胞动物记录; 2) 寒武纪纽芬兰世如宽川铺生物群中保存了较多的刺细胞动物胚胎及发育序列化石, 是研究刺细胞动物演化的重要窗口; 3) 寒武纪第二世, 以澄江生物群为代表的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了软躯体的刺细胞动物。与此同时, 在第二世中已经出现了最早的珊瑚化石记录; 4) 寒武纪苗岭世刺细胞动物主要以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保存(如布尔吉斯页岩生物群和凯里生物群), 同时期在美国犹他州发现的刺细胞动物印痕化石表明了这个时期几乎所有的刺细胞动物大类已经出现。本文根据上述时期的研究, 对今后刺细胞动物化石的研究提供一些建议和讨论。
    5  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生物群中圆管螺化石 显微结构及显微谱学分析
    苗雨霏 殷宗军 ?? 吴若琳 李国祥 朱茂炎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31
    [摘要](403)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陕南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不仅保存了大量的小壳化石, 还以磷酸盐化的方式立体保存了多种软躯体动物的胚胎和成体化石, 为研究早期动物矿化模式、个体发育方式以及动物躯体构型的早期辐射过程提供了非常关键的信息。然而宽川铺生物群的研究大多聚焦于化石系统分类及亲缘关系探索, 对生物群的沉积背景、埋藏过程和保存模式的分析甚少。本文以宽川铺生物群的核心产出层位——陕西省西乡县大河镇宽川铺组下部磷质碎屑灰岩为研究对象, 对其中的一类管状化石圆管螺及其围岩进行了显微结构学和显微谱学综合分析, 获得了化石显微结构和关键结构对应的元素、矿物成份等信息, 讨论了管状化石圆管螺的埋藏过程和保存模式, 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该研究对理解宽川铺生物群的埋藏机制提供了新的线索。
    6  寒武纪早期四方塔型壳属的胚胎发育及其系统学意义
    赵多多 殷宗军 陈均远 李国祥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58
    [摘要](43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演化史上重要的创新事件。我国澄江动物群(距今约5.18亿年)代表了寒武纪大爆发的高潮, 而产自寒武系最底部, 时代上早于澄江动物群的宽川铺生物群(距今约5.35亿年)则为研究寒武纪大爆发的第一幕提供了重要的埋藏窗口。宽川铺生物群产自陕南宁强、西乡等地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钙质磷块岩和磷质碎屑灰岩中, 以保存了大量动物胚胎和软躯体微型动物而闻名。其中四方塔型壳(Quadrapyrgites)是宽川铺生物群中常见的软躯体动物化石, 因与同层位的橄榄蛋(Olivooides)在发育过程和形态上具有相似性而被认为是后者的姐妹群。但它们在动物树上的位置仍然存在争议。为检验前人提出的各种亲缘关系假说, 本文综合使用电子扫描显微镜成像和超高分辨率X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 重建了四方塔形壳胚胎标本的三维结构, 首次揭示了其内陷式原肠作用类型。新的数据支持了四方塔形壳属于刺细胞动物而非环神经动物的观点。
    7  贵州松桃寒武系清虚洞组Mongolitubulus squamifer 壳体显微结构初步研究
    冯 荣 杨兴莲 魏步青 陈争鹏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59
    [摘要](28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文主要对贵州松桃寒武系清虚洞组灰岩中酸泡获得的管状化石Mongolitubulus squamifer壳体显微及亚显微结构进行研究。研究结果显示, M. squamifer不仅内层广泛发育纵向纤维结构, 具鳞片的外层外壁也发育有微弱的纵向纤维结构, 可能解释了管体外壁广泛发育的纵向开裂现象。在一枚保存有圆卵形鳞片以下部位的标本中发现, 鳞片排列形式是由基部密集的小瘤点状颗粒然后过渡为不规则的圆卵形鳞片, 到管体中上部逐渐形成规则排列的三角形鳞片。通过测量部分已报道的M. squamifer管体宽度与鳞片宽度发现正常发育的棘刺, 鳞片大小与管体宽度有一定相关性。贵州松桃的M. squamifer壳层原始结构为2层, 包括致密的具鳞片的外层和具明显纵向纤维结构的内层, 管体内外层之间发育空隙导致管体容易破损。一些标本近基部断口处的层间空隙容易被次生矿物充填, 导致内层增厚致密纤维结构消失或产生中间填充层。该研究揭示了M. squamifer的鳞片排列特征和壳体微观结构, 为解释其亲缘关系提供新的形态学证据。
    8  山东潍坊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部的腕足动物
    刘 瑶 孙智新 曾 晗 赵方臣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51
    [摘要](31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寒武系腕足动物属种多样性高、个体数量丰富、形态差异明显、地理分布广泛, 具有辅助寒武系三叶虫生物地层划分和对比的潜力。华北板块寒武系苗岭统沉积和化石记录发育良好, 是中国苗岭统的经典研究区之一。前人已针对华北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腕足动物的系统古生物学开展了一系列基础工作, 但这些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辽宁地区, 目前对华北其他地区苗岭统乌溜阶腕足动物的研究程度仍然有限, 相关生物地层学也有待进一步探索。本文首次系统描述了山东潍坊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馒头组上部碎屑岩中的腕足动物, 共鉴定出舌形贝型亚门4属5种, 包括馒头组洪河段的舌孔贝未定种Lingulellotreta sp. indet.以及馒头组上页岩段的山西小舌形贝Lingulella shansiensis (Walcott, 1905)、德姆斯小舌形贝Lingulella damesi (Walcott, 1905)、伊瑞克乳房贝Acrothele eryx (Walcott, 1905)和东方原孔贝Prototreta orientalis (Resser and Endo, 1937)。值得注意的是, 在馒头组上页岩段的3层岩性略有差异的泥岩中, 分布着3层完全不同的腕足动物, 共有4种, 但这3个组合都位于Bailiella lantenoisi带这一三叶虫生物带。腕足动物组合在极短时间内的快速交替现象, 表明了腕足动物对环境背景的微弱变化具有较强的响应。
    9  山东寒武系苗岭统三叶虫消化系统的化石证据
    孙智新 曾 晗 赵方臣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4
    [摘要](407)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三叶虫是寒武纪演化动物群中最引人注目的成员之一, 其内部解剖结构一直以来受到广泛关注。与其他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相比, 三叶虫的消化系统更容易留下化石记录, 为探索其内部结构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文描述了来自山东省潍坊市寒武系馒头组的Proasaphiscus, Lioparia, DeiradonyxIranoleesia, 以及临沂市寒武系张夏组的Maotunia共五个三叶虫属的消化系统。这些保存较好的标本展示了三叶虫的四对头部消化腺, 以及可能的头部消化腺与“嗉囊”共存的例子, 为了解三叶虫消化系统尤其是头部消化系统的结构提供了新的信息。三叶虫非生物矿化软体结构的保存也显示了这些层位有发现布尔吉斯页岩型特异埋藏化石的潜力。
    10  贵州剑河寒武系凯里组褶颊虫类三叶虫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的蜕壳行为*
    陈圣光 赵元龙 杨兴莲 陈争鹏 赵小云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70
    [摘要](302)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贵州东部寒武系苗岭统乌溜阶凯里组中上部保存了大量褶颊虫类三叶虫Xingrenaspis xingrenensis 蜕壳标本, 为揭示这类三叶虫的蜕壳行为提供了良好的材料。对比分析X. xingrenensis 106块蜕壳标本后分为如下3种保存类型: 类型Ⅰ (63块), 轴背构造(头盖、胸甲及尾板连接保存), 未见活动颊及头甲的腹部结构; 类型Ⅱ (2块), 胸尾保持连接状态, 头甲自头胸结合处断开后向后翻转180°, 活动颊及头部腹面结构缺失或压于胸甲之下; 类型Ⅲ (41块), 头盖及胸尾连接保存, 活动颊脱开在虫体周围或压于胸甲之下。从这3种保存类型中发现X. xingrenensis蜕壳方式不仅有通过头部缝合线打开产生的前蜕壳口来进行, 也存在由头胸结合处的断口来完成蜕壳行为。从埋藏学方面来看, 因蜕壳而形成的独特外壳组合的保存必须在静水沉积环境中, 大量X. xingrenensis蜕壳标本的发现为凯里生物群为原地(近原地)埋藏提供了关键的证据。
    11  峡东地区寒武纪水井沱组下段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系统古生物与个体发育研究
    孙 骜 刘 聪 马嘉欣 林威良 吴 雨 傅东静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19
    [摘要](338)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双瓣壳类节肢动物在全球寒武纪海洋中广泛分布, 是寒武纪时期布尔吉斯页岩型化石生物群的重要组成类群和典型代表。它们的起源、演化及生态学研究是对早期后生动物演化研究的重要内容。本文详细描述了峡东地区寒武系第二统第三阶水井沱组下段两种双瓣壳类节肢动物, Caudicaella bispinata (Cui and Huo, 1990) comb. nov.和Sunella grandis Huo, 1965。依据新建的Caudicaella属征, 对孙氏虫科的鉴定特征进行了修订。首次研究了孙氏虫科两属种壳瓣的生长发育模式, 揭示了壳瓣高长比的等速生长和C. bispinata基刺相对于壳长的异速生长关系。元素扫描分析研究表明, 长阳地区天柱山村剖面化石为碳质压膜保存。功能形态学研究认为, C. bispinata是远洋浮游型生物, 其广泛的古地理分布有望为寒武纪早期全球生物地层对比提供新的化石依据。
    12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21版
    《古生物学报》编辑部
    2021, 60(1).
    [摘要](31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本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学术讨论、论著评述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为进一步提高《古生物学报》的学术质量,特作如下稿约。
    1.本刊为中文版,附30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和300单词以上的英文提要,鼓励增加英文内容。少量接收全英文稿。提要以第三人称写,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关键词一般不超过8个词组,每篇文章(包括图、表、参考文献、外文提要)不超过2万字,不连载。简报1000字以内为宜。
    2.来稿要求学术观点明确,文字精练,图表应用得体,文中名词术语、计量单位、人名地名的译名等均应按国家颁发的有关标准书写。需排斜体的外文请斜体。外文字母要分清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标的数字、符号等要标明。建立新分类单元需严格按照国际动植物命名法则和符合正式出版要求。新科、新属、新种等新分类单元必须有英文描述,并提供LSID号。
    3.图表名及其说明须中英文对照,选用六号字,中英文内容分段排。图和图名及其说明排入同一页,最大实用面积为17 cm×23 cm。图中文字选用字体黑体(英文Arial),图中序号以大写字母置于左上角,比例尺与序号的尺寸不宜超过正文字体。
    4. 本刊不单独排列图版。所有化石图片均应制作成插图,安排在正文的适当位置。图示标本须有标本登记号及保存地说明。
    5.参考文献采用“著者-出版年”制,引用文献在正文中由作者和年份组成。中英文文献分开列,中文文献在前,英文文献在后,按作者姓氏字母顺序排列。日文和俄文文献译成英文,后注“(in Japanese)”或“(in Russian)”。中文文献另译英文,后注“(in Chinese)”。凡正文中引证的文献,在参考文献中必须列出,论著作者应全部列出。出版地、出版者、期刊名均不缩写。
    按国家对参考文献著录标准,各论著的著录格式为:
    a. 期刊文章
    作者, 年份. 文题名. 刊名, 卷号: 页码?页码. [无页码则标注DOI].
    b. 专著
    作者, 年份. 书名: 其他书名信息. 版本项. 出版地: 出版者. 页码?页码.
    c. 专著析出的文章/章节
    作者, 年份. 文题名. 见(In): 编者编(ed.或eds.), 书名(卷号). 出版地: 出版者. 页码?页码.
    6.请提交用Microsoft Word软件编排的稿件文档,并使用CorelDRAW、Photoshop绘制图片,每幅图提供400 kb左右的图放在正文中。定稿后另需分辨率600 dpi的JPG格式的图片。
    7.作者应采用《古生物学报》网上投稿系统(http://gswxb.cnjournals.cn/gswxb/author/login)进行投稿,投稿时请按照系统要求填写,并上传文稿及相关材料。作者不可一稿多投。
    8.编辑部收到来稿后将对稿件进行初审, 初审通过后将邀请国内外两位同行专家对稿件进行审稿。修改稿上传投稿系统后, 编辑部和主编将决定是否最终录用该稿件。编辑部有权对来稿做格式和部分必要的文字修改。对于正式发表的稿件,编辑部将按规定核收出版费用,并酌付稿酬,提供论文PDF文档。
    9.为适应我国信息化建设的需要,扩大作者学术交流渠道和本刊的影响,本刊已被国内外多家文摘刊物收录,并加入了国家科技部和清华大学等有关单位数据库。有关作者的著作权使用费已在作者论文发表后本刊一次性付给。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或被收录,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作适当处理。
    本刊编辑部通信地址: 南京市北京东路39号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古生物学报》编辑部(210008)
    电话:025-83282215
    邮箱:gswxb@nigpas.ac.cn
    *稿件格式示例,请下载《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如投审稿时遇到网站问题,请添加勤云公司的技术人员(QQ: 2024065738, 505331320)咨询。
    13  寒武专辑封面介绍: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重建工作模型(见本期特邀论文张兴亮, 2021)。
    殷宗军 赵方臣 张兴亮
    2021, 60(1).
    [摘要](501)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寒武纪大爆发不仅引发了动物门类多样性的形成,而且构建形成了现代生态系统的雏形。背景以澄江动物群化石复原为底纹,预示动物门类构型形成,是现代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体系统起源点,借用中国阴阳,寓意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地球演化形成当今生态系统和宜居环境。
    14  【专辑序言】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序 言
    殷宗军 赵方臣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22
    [摘要](532) [HTML](0) [PDF 451.07 K](1760)
    摘要:
    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是生命史上重要的演化创新事件。为展示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 特组织主题为“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的论文专辑。作为专辑序言, 本文概述了动物起源和寒武纪大爆发领域的科学意义和当前研究趋势, 并简要介绍了本专辑的内容。专辑包含了来自13个研究单位共42位作者的12篇论文, 包括特约综述论文1篇和研究论文11篇。专辑不仅评述了相关领域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也展示了我国学者在该领域取得的部分新进展。这些进展涉及华南和华北数个特异埋藏化石库, 比如埃迪卡拉纪石板滩生物群、寒武纪宽川铺生物群和寒武纪凯里生物群等, 并涵盖了海绵动物、刺细胞动物、腕足动物、三叶虫和双瓣壳类节肢动物以及分类位置尚不明确的疑难动物化石等诸多类群。
    15  【特约论文】寒武纪大爆发的过去、现在与未来
    张兴亮
    2021, 60(1). DOI: 10.19800/j.cnki.aps.2021015
    [摘要](2321) [HTML](0) [PDF 1004.32 K](3845)
    摘要:
    人类探索认识寒武纪大爆发的过程先后经历了神创论、渐变论和爆发式演化思想的影响, 形成了越来越接近真理的重要科学认识。寒武纪大爆发本质上是动物门类的大爆发, 同时伴随着属种多样性的增长、体型增大、生物矿化以及海洋生态系统的重大变革。寒武纪大爆发是多因素制衡的自然历史过程, 任何单因素的内、外因驱动假说都不足以解释寒武纪大爆发的复杂过程。分子遗传基础和宜居环境分别是寒武纪大爆发的内在和外在必要条件, 但不是必要充分条件。因此, 寒武纪大爆发, 与其他所有生命演化事件一样, 必须通过生态作用实现。寒武纪大爆发是在氧气和其他资源不太受限、环境多变、生态荒芜的外在条件下, 基因发育调控系统预先高配的内在条件下, 发生的动物门类大爆发。在埃迪卡拉纪晚期, 多细胞的文德生物与动物采取了不同的体型发育策略和演化途径, 共享海底两千万年后, 文德生物灭绝。此后, 动物在寒武纪最初的两千万年间快速分异演化, 产生了大量演化结局各不相同的动物门类, 生态适应策略同步分化, 形成了以动物为主导的海洋生态系统, 踏上显生宙的演化征程。目前对寒武纪大爆发的探索和研究存在着偏向性或局限性, 主要关注动物门类演化和生存环境氧化还原条件, 没有将海洋生态系统作为统一整体开展全面系统的研究工作。未来探索有必要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广泛全面的研究工作, 揭示寒武纪大爆发时期海洋生态系统的时空演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