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第59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对三峡地区发现的古老足迹化石的评述
    冯伟民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2 CSTR:
    [摘要](496) [HTML](0) [PDF 896.49 K](1840)
    摘要:
    我国三峡地区发现的已知最古老足迹化石, 使远古动物开启步行时代前推到了5.51亿年前, 为两侧对称动物在晚前寒武纪末就已出现提供了依据, 也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可能开启于寒武纪前提供了有意义的信息。这一发现进一步提高了足迹化石在研究古老动物行为和了解重大生物事件所具有的价值。
    2  贵州松桃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腕足动物 Eohadrotreta zhenbaensis的发现
    魏步青 杨兴莲 曹 鹏 冯 荣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3 CSTR:
    [摘要](380) [HTML](0) [PDF 1.36 M](1900)
    摘要:
    微型腕足动物化石镇巴始壮贝Eohadrotreta zhenbaensis常见于陕南、峡东水井沱组与黔东麻江九门冲组等地寒武纪地层中, 在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薄层灰岩中为首次发现。通过与华南其他地区 E. zhenbaensis的背壳长宽比及中隔板等结构特征比较, 发现松桃盘信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与浅水扬子地台的陕南、峡东地区的E. zhenbaensis壳体内部特征较为相似, 包括肉茎孔形成阶段、肉茎孔封闭阶段及交互沟伸长阶段3个生长发育阶段标本, 与较深水过渡区麻江的E. zhenbaensis略有差异。贵州松桃盘信寒武系第二统清虚洞组E. zhenbaensis的发现, 扩展了该属化石在华南寒武纪第二世的古地理分布, 丰富了该组腕足动物组成面貌, 为研究E. zhenbaensis形态结构特征提供了新材料。
    3  凯里生物群腕足动物与游泳动物 共存现象研究
    刘玉娟 毛永琴 赵元龙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4 CSTR:
    [摘要](287) [HTML](0) [PDF 2.11 M](1902)
    摘要:
    腕足动物是贵州凯里生物群中重要的化石门类, 不仅化石数量丰富, 分异度高, 还具有丰富的生态现象。在寒武系的化石记录上, 腕足动物常与海绵、藻类、棘皮动物、水母状生物、软舌螺、威瓦西亚虫、其他腕足动物等保存在一起, 凯里生物群中的腕足动物也有类似的共存现象。本文就凯里生物群中腕足动物与游泳动物的共存现象进行了初步研究, 认为腕足动物与贵州拟轮盘水母Pararotadiscus guizhouensis存在共栖、共埋两种关系,讨论了这两种关系的不同之处;分析了腕足动物与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加拿大虫Canadaspis的共存现象,推测一只腕足动物与Canadaspis共同保存的化石记录表明这两种生物存在共栖关系。本文的研究丰富了凯里生物群物种之间的生态关系, 为凯里生物群的生态多样性提供了更多的证据。
    4  云南武定中泥盆世晚期植物与腹足动物 共生标本的发现及其古生态意义
    王 怿 朱祥根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6 CSTR:
    [摘要](346) [HTML](0) [PDF 2.20 M](1923)
    摘要:
    中泥盆世晚期陆生植物的演化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我国以云南中泥盆世晚期植物群为代表, 称为Lepidodendropsis arborecense-Minarodendron cathaysiense-Eocladoxylon minutum (LME)组合。当前在云南武定中泥盆世晚期地层(西冲组上部)中发现的植物主要有Lepidodendropsis arborescense, Eocladoxylon minutu, Rhipidophyton acanthum等, 其中, 在R. acanthum的茎干基部密集共生有腹足动物Valvata sp.。根据植物表面无动物咬食痕迹, 以及腹足动物生态特性和演化分析, 当前陆生植物与水生动物共生的原因是植物茎干飘落水体后, 为水生的腹足动物提供了新的栖息场所, 并随水流、风浪载运至异地埋藏。这种水生腹足动物寄栖于水中物体的生活方式很普遍, 是腹足动物迁徙、扩散的一种重要途径。
    5  论中国二叠纪四射珊瑚Liangshanophyllum
    王小娟 杜光映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8 CSTR:
    [摘要](385) [HTML](0) [PDF 1.68 M](1819)
    摘要:
    迄今只报道于我国的梁山珊瑚Liangshanophyllum, 以复中柱较小且简单、横板带宽、横板多水平或稍倾的特征区别于卫根珊瑚Waagenophyllum。本文对两属各种的复中柱大小(占体径比值)进行数据统计和差异性分析, 结果表明在这一特征上, 两属没有显著差异; 定性分析复中柱简繁、横板带宽窄和水平横板发育程度,表明这些特征没有高于种一级的分类意义。结合其他的相关研究成果, 建议废除Liangshanophyllum一属(亚属)。
    6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技术在大孢子化石 超微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彭辉平 刘 锋 朱怀诚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10 CSTR:
    [摘要](348) [HTML](0) [PDF 2.03 M](1871)
    摘要: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具有优异的纳米尺度显微成像性能, 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材料科学、物理学和生物学等学科的超微结构研究领域。文中根据应用TEM技术研究大孢子化石壁超微结构的实践体会, 系统归纳和总结了大孢子化石TEM样品制备的前处理过程, 主要步骤包括: 材料选取、梯度脱水、包埋剂配比、梯度渗透、包埋、聚合、超薄切片和染色。运用上述TEM实验技术, 文中以云南省曲靖市沾益区龙华山剖面中泥盆统吉维特阶上双河组分散拟网龙华山大孢(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 Lu and Ouyang, 1978)的壁层超微结构为研究案例, 揭示了这类孢子壁主要由三层薄壁组成, 包括内部基底层、中部疏松层和外部致密层, 其射线唇基底层下部具有近平行排列的多细纹带结构。此类大孢子的多细纹带结构与从加拿大新不伦瑞克省下泥盆统埃姆斯阶Campbellton组同孢植物化石Leclercqia complexa Banks et al., 1972中发现的原位小孢子射线唇基底层下部的多细纹带结构特征非常相似。此外, 两者都具有相似的完全弓形脊和远极表面刺瘤状二型纹饰。因此综合外壁超微结构和纹饰形态特征, 文中认为Longhuashanispora reticuloides的母体植物可能属于同孢植物向异孢植物演化过程中的过渡类型植物, 并与Leclercqia complexa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当前研究表明TEM技术在孢粉化石壁超微结构研究领域中具有独特优势, 可为深入研究大孢子形态分类和揭示其与母体植物的亲缘关系提供新的线索, 也可以被推广和应用到其它微体有机壁类化石的超微结构研究。
    7  植物叶片化石气孔参数与古海拔定量重建: 方法与进展
    许媛媛 李 亚 周 宁 王永栋 鲁 宁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11 CSTR:
    [摘要](499) [HTML](0) [PDF 2.63 M](2245)
    摘要:
    古海拔的定量重建在推演地球动力学模型、大气循环模式、古气候变化以及地球化学循环过程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迄今为止在古植物学和古环境研究领域中古海拔的定量重建仍然存在许多难点。本文在介绍目前古海拔定量重建领域几种方法的基础上, 重点对植物叶片化石气孔参数及其应用与进展进行了讨论, 着重介绍: (1)如何利用植物叶片化石气孔参数法恢复古海拔; (2)方法实践过程中的误差来源与分析; (3)应用实例及展望。
    8  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及简介
    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处
    2020, 59(2). CSTR:
    [摘要](348) [HTML](0) [PDF 2.84 M](2056)
    摘要:
    按照中国古生物学会2020年工作计划和十二届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关于开展 “中国古生物学年度十大进展”评选活动的决定, 中国古生物学会于2020年1月开展了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的推荐和评选工作。提名推荐阶段学会秘书处共收到理事和分支机构推荐的提名成果22项。其中, 科研成果21项, 教学成果1项。 经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十二届理事会成员和荣誉理事(含院士)组成的评审委员会投票评选, 评委会主任和副主任审定, 学会功能型党委审核, 2019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如下(按照得票高低排序):
    9  华南与缅甸奥陶纪末赫南特贝动物群中的无铰类腕足动物
    陈 迪,戎嘉余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1 CSTR:
    [摘要](713) [HTML](0) [PDF 5.20 M](2106)
    摘要:
    在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的两幕之间,海洋底域繁盛着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Hirnantia Fauna)。它数量丰富,分布广泛,历程短暂。以往国内外学者研究这个动物群时,常把有铰类腕足动物作为重点,而无铰类只被简单描述或列出名单,整体面貌不明。无铰类化石尽管材料有限、研究基础薄弱,但只就属的数目而言,占据了全球赫南特贝动物群总属数的近1/5,其群落、演化和环境意义不可小觑。文中专门记述上扬子区(华南古板块)观音桥层(赫南特早中期)与缅甸曼德勒地区(滇缅马苏古地体)Hwe Mawng紫色页岩段(赫南特中期)所产赫南特贝动物群的无铰类化石,计有3目、4超科[Linguloidea(舌形贝超科)、Discinoidea(平圆贝超科)、Craniopsoidea(似髑髅贝超科)和Cranioidea(髑髅贝超科)]的10属、12种,包括5个命名属种[Plectoglossa cf. davidsoni (Barrande),Schizotretinia cf. euxina (Havlí?ek), Pseudopholidops partibilis (Rong),Petrocrania cribrum (Temple),Xenocrania haimei (Reed)]和7个未定种(Trematis sp.,Paracraniops sp.,Acanthocrania sp.,Petrocrania? sp. 1,Petrocrania? sp. 2, Pseudolingula? sp. 和Orbiculoidea sp.),其中,Pseudolingula? sp.和Orbiculoidea sp.两个未定名种因标本不佳,未正式描述。其中,以Pseudopholidops最为常见,其次是Xenocrania和Petrocrania。前两属是华南、滇缅马苏、波罗的卡、阿瓦隆尼亚、佩鲁尼卡等古板块或地体赫南特贝动物群的常见分子。它们已知限于南、北纬30°之间的低纬度地区,这可能与化石采集和研究程度有关,但更可能反映奥陶纪末全球气候仍存在分异现象。研究识别了奥陶纪晚期无铰类腕足动物7个目,可归为3个类群:灭绝目(仅神父贝目Paterinida)、消减目(多样性与丰度大幅衰减,尤其是三分贝目Trimerellida和乳孔贝目Acrotretida在Hirnantian销声匿迹)和延续目(适应能力强、忍耐阈值高,成功穿越大灾难的首幕)。这些分类单元对研究奥陶纪-志留纪交界期腕足动物群的多样性、群落生态、生物地理及宏演化等有重要意义。
    10  双性封印木孢子叶球在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太原组凝灰岩层中的发现
    万 珊 王 军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9 CSTR:
    [摘要](454) [HTML](0) [PDF 4.56 M](2102)
    摘要:
    封印木在石炭纪–二叠纪欧美植物群的沼泽森林中占据重要地位, 化石记录十分丰富, 在华夏植物群中的记录则较为稀少。已知这类植物的孢子叶球都是单性的。本文基于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太原组凝灰岩中的化石材料, 报道了一种石松类双性孢子叶球类型, 与封印木茎干及叶保存于原位埋藏的火山凝灰岩植物群中, 共同构成封印木树冠。该类孢子叶球呈圆柱形, 基部具柄; 孢子叶紧密螺旋排列, 近轴部分为水平伸出的孢子叶柄, 远轴部分为上翘的远端叶片, 两者转折处具明显的踵; 孢子囊单生于孢子叶柄近轴面, 大孢子囊位于孢子叶球的中部-基部, 小孢子囊位于中部-顶部。该类双性封印木孢子叶球的发现增加了封印木繁殖器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为进一步探讨这类植物的系统分类与演化提供了重要信息。
    11  湖南慈利晚二叠世松藻类化石古生态
    吴亚生 蒋子文 姜红霞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7 CSTR:
    [摘要](443) [HTML](0) [PDF 4.32 M](2095)
    摘要:
    研究发现, 湖南慈利虾米洞剖面上二叠统长兴组含有丰富的松藻类和粗枝藻类化石, 并且两者各自成带。松藻类化石包括3属(Anchicodium, Gymnocodium, Permocalculus) 7种; 粗枝藻类化石包括3属(Epimastopora, Mizzia, Macroporella)。基于形态结构和矿物组构的相似性, 本文建议将以前归入裸海松藻科的化石属全部归入松藻科。松藻类化石分布在代表低能环境的粒泥岩和泥粒岩中; 而粗枝藻类化石产出在松藻类层位之上代表高能环境的亮晶颗粒岩中。由于对光线的依赖, 本文把晚二叠世松藻类的古水深范围限定在20–80 m, 把粗枝藻类的生活环境限定在水深约为20 m以浅的浪基面之上的较高能浅水环境。认为该剖面从下部的松藻类群落演替到上部的粗枝藻类群落的主控因素是水深的变浅。
    12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中泥盆世晚期的四射珊瑚(二)
    廖卫华 梁 昆
    2020, 59(2). DOI: 10.19800/j.cnki.aps.2020.02.05 CSTR:
    [摘要](586) [HTML](0) [PDF 3.74 M](1843)
    摘要: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镇至翁赖村一带出露中泥盆统上部浅海底栖相翁赖组(新名), 该组以陆源碎屑沉积居多、沉积厚度较大、群体珊瑚很少而单体珊瑚却比较发育为主要特征。其中, 翁赖组上部层位与贵州独山剖面独山组鸡窝寨段相当, 时代为中泥盆世吉维特期的晚期(late Givetian)。翁赖组上部之底非常特征的中华海绵珊瑚化石(Sinospongophyllum)与中泥盆统上部吉维特阶标准的腕足类化石鸮头贝(Stringocephalus) 共栖。该属与华南地区中泥盆世晚期标准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的内部骨骼构造非常相似, 仅外部形态不同。在华南地区, 内板珊瑚和中华海绵珊瑚的层位非常稳定, 大致相当于吉维特阶的下varcus带。文中描述翁赖组上部四射珊瑚8属13种, 包括Calceola intermediata inflata Yoh, Cystiphylloides kwangsiense Yoh, C. secundus (Goldfuss), C. sp., Paramixogonaria wangyouensis sp. nov., Grypophyllum? sp., Mictophyllum shawoziense He, M. sp., Sinospongophyllum planotabulatum Yoh, Temnophyllum waltheri Yoh, T. poshiense Wang, T. complicatum Wang和Thamnophyllum crassum (Kong)等。它们与华南其它地区以及亚洲、欧洲、北非、澳大利亚和北美西部的同期分子都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同属于老世界生物地理大区(Old World Realm)。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