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8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陕南寒武系底部宽川铺组微体化石人工智能识别*
    张涛,雷丹博,王宾,牛犇,杨晓光,韩健
    2019, 58(2):141-15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1 CSTR:
    [摘要](747) [HTML](104) [PDF 11.94 M](2105)
    摘要:
    我国陕南寒武纪初期的宽川铺组(距今大约535百万年)以盛产磷酸盐化的微体小壳化石和球状动物胚胎化石而闻名于世,是探索早期动物门类起源和寒武纪生命大爆发研究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窗口。在宽川铺组中寻找微体化石新类型主要依赖显微镜下人工挑选的传统方法日趋低效,迫切需要新的技术手段来解决这些问题。而微体化石数量庞大,大小接近,形态简单,非常适合于采用机器学习的手段进行人工智能分类。我们在宽川铺组微体化石中尝试使用机器学习的手段来进行化石图像识别和机器分拣。采用方向梯度直方图来提取化石图像的主要向量特征,并设计了二叉树型多分类识别器进行化石数字分类。目前处理了5 000多张微体化石照片的人工智能识别,已经取得了较高的准确率。
    2  贵州遵义松林寒武系牛蹄塘组Tsunyiellaluna的个体发育初探*
    曹鹏,杨兴莲,吴维义,王圆,魏步青
    2019, 58(2):152-162.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2 CSTR:
    [摘要](602) [HTML](103) [PDF 13.51 M](1951)
    摘要:
    本文运用形态测量学方法对贵州遵义寒武系牛蹄塘组中高肌虫 Tsunyiella luna 的个体发育进行初步探讨。结果显示遵义地区 T.luna的生长模式为异速生长,在壳高与壳长正交方向异速、非等比生长,高长比值随着壳体生长波动式降低,先增大再减小后增大;铰合线与壳长方向异速、等比生长,其比值随壳体生长成反比例降低;腹边缘均衡生长,蜕壳阶段不确定。个体发育阶段分为早、中和晚三个期,早期构造从无到有,高长比变大;中期前瘤和背缘脊在壳体占比逐渐减小,中背部逐渐增大,高长比逐渐减小;晚期前瘤在壳体占比略增大,背缘脊减小,中背部不明显,高长比变大。T.luna的个体发育探讨为该属种的准确鉴定和演化研究提供重要的信息。
    3  贵州寒武纪杷榔组ChangaspiselongataChien,1961个体发育研究及意义*
    杜光映,彭进,王德智,王一凡
    2019, 58(2):163-177.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3 CSTR:
    [摘要](620) [HTML](117) [PDF 11.07 M](1896)
    摘要:
    根据采自贵州剑河辣子寨杷榔组的张氏虫 Changaspis 296块标本,采用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头部及躯干特征进行度量;结合散点图、简化主轴回归分析及线性拟合对比分析后,确认这些标本均为长形张氏虫Chang-aspis elongata 的标本,厘定出从分节6期至成虫期共计12个连续个体发育序列,揭示其形态变化特点。从分节6期至10期,背壳长、头鞍长、头盖长和宽的增长幅度相对小;随着体节的增多,头盖长度与背壳长度的比值从50%减少至34%;随着头鞍长度的增长,头鞍前部及后部宽均呈线性关系的连续增长趋势;个体发育序列确认该种成虫期有17节胸节,不同以往认为的16节胸节。对比分析及线性拟合的数据比较论证,确认原为C.micropyge和C.placenta2个种的特征应为C.elongata在个体发育变化中的种内差异,确认先前命名的这2种应为 C.elongata的晚出同义名。
    4  贵州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管状微体骨骼化石初步研究*
    王圆,杨兴莲,赵元龙,曹鹏
    2019, 58(2):178-187.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4 CSTR:
    [摘要](486) [HTML](102) [PDF 3.41 M](1859)
    摘要:
    华南寒武系地层中广泛富集微体骨骼化石,为解决某些疑难化石的亲缘关系及研究早期后生动物的演化提供了重要化石证据。在贵州剑河八郎“清虚洞组”中发现一些管状微体骨骼化石。经鉴定后主要有4属,分别为小钻孔螺 Torellella、似软舌螺 Hyolithellus、鞘状螺Coleoloides和表面具鳞片状管状化石 Mongolitubulus squa-mifer。Mongolitubulus分布范围较为广泛,本文结合前人对该化石亲缘关系的探讨及剑河寒武系“清虚洞组”化石的特征,推测 M.squamifer可能是高肌虫的装饰刺。
    5  贵州思南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大息场组的笔石*
    王文娟,陈建文,张银国
    2019, 58(2):188-20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5 CSTR:
    [摘要](607) [HTML](97) [PDF 6.63 M](1952)
    摘要:
    贵州思南奥陶纪末至志留纪初大息场组的笔石研究结果表明,大息场组共产出笔石6属7种:Styra-cograptus chiai(Mu,1949),Normalograptus mirnyensis(Obut and Sobolevskaya,1967),Normalograptus ajjeri(Legrand,1977),Metaclimacograptus hughesi(Nicholson,1869),Avitograptus avitus(Davies,1929),Atavograptus atavus(Jones,1909)和 Korenograptus laciniosus(Churkin and Carter,1970)。自下而上可识别出相当 Dicellograp-tus complexus带、Akidograptus ascensus 带和Cystograptus vesiculosus-Coronograptus cyphus 带的 3个含笔石地层带。虽然大息场组的笔石动物群分异度较低,但全都是上扬子区奥陶-志留系之交的常见属种,除S.chiai(Mu)之外,其它都是全球广布的物种。
    6  甘肃永昌乌拉尔世几种楔叶植物的发现及古地理意义*
    孙凡凯,熊聪慧,王姿晰,王雪莲,孙柏年
    2019, 58(2):202-215.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6 CSTR:
    [摘要](672) [HTML](109) [PDF 20.44 M](2052)
    摘要:
    为了更好地了解晚古生代楔叶属的物种多样性及形态演化,通过对化石宏观形态的研究以及与相似化石种的对比,确定甘肃永昌太原组中几种楔叶植物化石的分类位置。本文共鉴定楔叶植物化石2属5种,其中包括营养叶和繁殖器官。基于这些楔叶属的新材料,对椭圆楔叶以及马齿楔叶的茎轴表面纵纹、叶片分裂次数等特征进行修订。同时报道楔叶穗属一新种 Bowmanites yongchangensis sp.nov.。结合该属在晚古生代的古地理分布情况,表明在乌拉尔世早期该研究区内楔叶属植物呈现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并推测该属植物的起源时间不晚于晚泥盆世法门期,在维宪期由华南地区传入华北地区后,于宾夕法尼亚亚纪晚期传入龙首山地区所在的阿拉善地块。
    7  中国第一个完整的锯齿龙头骨*
    王军有,伊剑,刘俊
    2019, 58(2):216-22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7 CSTR:
    [摘要](1690) [HTML](147) [PDF 2.16 M](2372)
    摘要:
    中国已经命名了7种锯齿龙,但是没有一个有完整的头骨。本文描述一个产自鄂尔多斯盆地孙家沟组的新材料,包括一个近于完整头骨及关连的下颌。根据下列特征将其归入埃尔金龙科(Elginiidae):头骨的膜质骨突起形成长而尖的角,面颊上装饰有显著的锥型角,上颞骨角从头骨一角向侧后方伸出,副基蝶骨细长且腹面中间有凹沟,案骨加大并在中间相互接触,使后顶骨不参与形成头骨边缘。该标本与矮小三川龙(Sanchuansaurus pyg-maeus)有下列共同特征:鼻孔后的上颌骨前背支有小的突起,上颌齿齿冠扇形,9—11个齿尖;但是有以下特征区别于后者:眶下神经两个外开口距离更近且更接近上颌骨腹缘,齿冠不重叠,只有14个牙槽。与柳林黄河龙(Huang-hesaurus)共有以下特征:下颌腹缘直、光滑,隅骨突位于后缘,下颌齿有中脊,17个齿尖;不过其下颌前部厚度比后部大。新标本表明三川龙和黄河龙关系接近,两者都应可能属于埃尔金龙科。根据新标本建立一个新种并暂时归入石千峰龙属,即完整石千峰龙 (Shitienfenia completus);但是目前不能排除这个标本属于二叠石千峰龙的可能性。
    8  川西南峨眉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遗迹组构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陈璐,陆廷清,郭溦,李爽,陈泉均,张矩生,王广强
    2019, 58(2):222-23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8 CSTR:
    [摘要](538) [HTML](104) [PDF 10.81 M](2038)
    摘要:
    川西南峨眉山地区上白垩统夹关组由一套厚层到块状中、细砂岩组成,夹有少量粉砂岩和泥岩,底部有砾岩。本组地层中发育有丰富的遗迹化石,共识别出9属11种。根据遗迹化石的分布情况,划分出了5种遗迹组构,即:Palaeophycus遗迹组构、Arenicolites遗迹组构、Skolithos遗迹组构、Planolites遗迹组构和Scoyenia 遗迹组构;结合它们所分布岩层的沉积特征,认为前三者分别分布于河流环境中水动力强的边滩下部、水动力中等到较强的边滩中上部和边滩向堤岸过渡的环境,后两者分布于水动力较弱的天然堤环境。
    9  三突起类花粉形态学及其度量和描述*
    吴一笑,李建国,朱怀诚
    2019, 58(2):232-248.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09 CSTR:
    [摘要](562) [HTML](135) [PDF 10.63 M](1758)
    摘要:
    三突起类(Triprojectacites Mtchedlishvili,1961emend.Stanley,1970)是晚白垩世—古新世北半球广泛分布的一类被子植物花粉,具有重要的孢粉植物分区和地层意义。其主要特征是发育突出于体的突起和其末端的沟状萌发器。由于形态复杂多变,该类花粉在度量和描述中存在不少难点,缺少明确而统一的标准,制约了其分类的进展。本文根据对松辽盆地白垩系三突起类标本的萌发器、极性、突起形态和纹饰等分类性状的观察,结合对前人在三突起类描述、分类中存在问题的剖析,提出了一套形态学术语、度量方法和参数。它们不仅能有效避免各种误差、准确反映和描述三突起类花粉的形态特征,而且还适用于不同位置保存的标本,有助于建立这些标本之间的联系,为三突起类花粉分类系统提供了科学合理的形态学度量和描述基础。
    10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1井中新世石珊瑚*
    刘新宇,祝幼华,史德锋,廖卫华,罗威,许波,李启剑,朱莉叶
    2019, 58(2):249-255.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2.010 CSTR:
    [摘要](754) [HTML](180) [PDF 5.85 M](1808)
    摘要:
    南海西沙群岛西科 1井 374.95—1 257.5 m 井段发现石珊瑚化石 19 属,分别为 Acropora,Antillo-phyllia,Astreopora,Caryophyllia,Coenangia,Cricocyathus,Cyphastrea,Diploastrea,Enallopsammia,Favia,Favites,Fungia,Goniastrea,Leptastrea,Meandrina,Montipora,Phyllangia,Porites和Turbinaria 等,主要分布于黄流组二段和一段顶部、梅山组二段上部和一段以及三亚组二段。其中 Antillophyllia 分布于渐新世到中新世,Cricocyathus的分布时代为始新世至中新世,说明含上述2属珊瑚的地层时代不晚于中新世。综合有孔虫、大型底栖钙藻和钙质超微化石等的时代划分结果,推断 374.95—1 257.5 m 井段的时代属于中新世。对 Cricocyathussp.,Antillophylliasp.和 Phyllangiasp.等单体珊瑚和群体珊瑚 Goniastreasp.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描述。
    11  2018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2019, 58(2):256-256. CSTR:
    [摘要](135) [HTML](0) [PDF 78.03 K](317)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