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第58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Hiemalorastellaris生物属性及埋藏分析*
    邵叶飞,陈哲,周传明,袁训来
    2019, 58(1):1-10.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1
    [摘要](166) [HTML](0) [PDF 8.60 M](1482)
    摘要:
    Hiemalora stellaris是湖北宜昌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石板滩生物群中数量最为丰富的化石类型之一,由位于中心位置的圆盘和围绕盘缘向外伸出的似触手状结构组成,似触手状结构长度与圆盘直径具有较好相关性。同时也发现少量 Hiemalora与茎干相连,其中一枚产自石板滩段底部的标本保存完整,与茎干连接有叶状体。叶状体呈卵形,可见一级分枝与二级分枝,顶部有呈“牛角状”的尖刺,叶状体形态与 Charniodiscus spinosus相似。结合纽芬兰地区发现的 Primocandelabrum hiemaloranum,表明 Hiemalora作为生物体的固着器官,起到抵御水流冲刷、支撑和固定整个生物体的作用,但与其相连的叶状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类型,表明 Hiemalora 化石可能具有较为多样的生物来源。根据化石的形态特征和埋藏状态分析,Hiemalora 在生物生活时位于藻席层之下的沉积物内,常呈正凸起保存于岩层顶面,而茎干和叶状体位于水体中,生物死亡后,叶状体倒伏在藻席层之上,当岩层沿藻席层劈开后,在顶面保存为凹陷的印痕。
    2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中泥盆世晚期的四射珊瑚(一)*
    廖卫华,梁昆
    2019, 58(1):11-22.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2
    [摘要](154) [HTML](0) [PDF 8.12 M](1446)
    摘要:
    贵州省惠水县王佑至翁赖一带出露的中泥盆世晚期浅海底栖相地层翁赖组(新名)陆源碎屑发育,沉积厚度巨大,单体珊瑚居多。由于受到当地穹窿地质构造的影响,只出露了中泥盆统的最上部,即相当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鸡窝寨段和宋家桥段这二段地层,而相当于鸡泡段及其以下的地层都被掩埋在地下。根据岩性和珊瑚群组合面貌,翁赖组可以分成上、下两个部分:下部砂岩比较多,也有少许灰岩和泥质砂岩,大致可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宋家桥段相当;上部虽然也有砂岩和泥质砂岩,但灰岩和泥质灰岩明显增加,最富有生物地层学意义的是在上部之底发现了中泥盆世晚期的标准珊瑚化石 Sinospongophyllum,表明它可与独山剖面的独山组鸡窝寨段进行对比。无独有偶,独山县的泥盆系剖面是以群体的内板珊瑚(Endophyllum)层作为鸡窝寨段的底界的,Endophyllum 层之上是鸡窝寨段(灰岩);Endophyllum 层之下则是宋家桥段(砂岩)。Sinospongophyllum (单体珊瑚)与 Endo-phyllum (群体珊瑚),虽然它们外部形态不同,但它们的骨骼内部构造基本上是相同的或者是非常相似的,而它们外形的差异主要是受不同海洋生态环境(如海浪的强弱和陆源碎屑物的多少)影响的结果。文中描述了翁赖组下部的四射珊瑚,共有6属7种,含2个新种,分别是:Grypophyllumcf.primum Wedekind,Grypophyllum wangy-ouense (Li in Kong and Huang),Cyathophyllum wenglaiense sp.nov.,Sinodisphyllum litvinovitshae (Soshkina),Temnophyllum majus Walther,Argutastrea quadrigemina (Goldfuss)和 Ceratophyllum simplexsp.nov.。它们都是华南以及亚洲、欧洲、澳大利亚和北美西部等地中泥盆世晚期常见的一些珊瑚属种。
    3  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山西组4,5号煤层底板植物群研究*
    梁荣嘉,万明礼,杨晚,王军
    2019, 58(1):23-46.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3
    [摘要](171) [HTML](0) [PDF 49.07 M](1510)
    摘要:
    基于对内蒙古乌达煤田下二叠统山西组4,5号煤层底板的野外工作,系统采集、鉴定植物化石18属26种,其中以华夏植物群的特有属种或常见分子占绝对优势。沉积环境及植物古生态学分析表明,5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Lepidodendron posthumii Jongm.and Goth.和Cathaysiodendroncf.incertum (Sze and Lee)Lee等组成,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碎屑沼泽植被景观。4号煤底板植物群主要由成煤沼泽植物和碎屑沼泽植物混合而成,原位埋藏的Stigmaria ficoides (Sternb.)Brongn.为成煤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上覆4号煤的成煤植物;由Tingia car-bonica (Schenk)Halle和 Pecopteris arborescens (Schloth.)Sternb.等组成的碎屑沼泽植被类群,代表了三角洲平原上的碎屑沼泽植被景观。综合相关研究资料和当前植物化石分析表明,煤层底板植物群主要代表了地质历史时期中的湿地植被,按照其与形成上覆煤层植物之间的关系可主要分为:上覆煤层形成初期的泥炭沼泽植物群、与成煤作用无关的碎屑沼泽植物群和两者的混合类型。底板植物群的深入研究必须要结合沉积岩石学、地层学以及埋藏学的分析。当前研究显示乌达地区早二叠世沉积时期,湿地植被组成较为稳定,其中石松类植物一直都是重要的成煤泥炭沼泽植被类型;碎屑沼泽植被与成煤沼泽植被多数情况下成分类似,仅存在种一级别的差异。
    4  论中国北方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的区系划分*
    刘陆军,程晨,万明礼,吴秀元,王军
    2019, 58(1):47-7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4
    [摘要](170) [HTML](0) [PDF 11.84 M](1513)
    摘要:
    自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秦岭—大别山一线以北的中国北方地区,二叠纪时大约由准噶尔地块、塔里木地块、中朝板块、佳蒙地块等几个主要陆块和一些小的地块(微板块)组成。在系统整理这些地区晚二叠世植物属种的基础上,根据植物群属种的植物学特征及植物地理属性,将中国北方晚二叠世混生植物地理区划分为6个植物地理省,即:1)准噶尔– 北塔里木安加拉– 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2)北山– 巴丹吉林安加拉– 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3)兴蒙(东北地区)安加拉– 华夏混生植物地理省;4)南塔里木安加拉– 欧美混生植物地理省;5)祁连– 阿拉善华夏– 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6)华北欧美– 华夏– 安加拉混生植物地理省。基于各地块在晚古生代各时期植物群的演替和植物区系性质的变迁,结合古地磁资料,简述了各地块在石炭纪—二叠纪时,在古特提斯洋和古亚洲洋中逐渐由低纬度热带亚热带雨林气候区向北半球高纬度温带干旱气候区的漂移和碰撞过程;并认为晚二叠世混生植物群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各陆块相互间的迁移和拼接,中、晚二叠世形成的联合大陆(Pangaea)给各陆块上植物群的互相交融、侵入提供了良好条件。这种时空关系的改变,导致植物生态系统的改变,不但造成来自不同植物地理区植物的混生,而且产生了不少新的物种和丰富的土著分子。
    5  隆凸克氏蛤(Claraiatumida)(双壳纲)足丝凹口的再研究*
    方宗杰
    2019, 58(1):72-78.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5
    [摘要](232) [HTML](0) [PDF 3.99 M](1370)
    摘要:
    简述Claraia tumida (Patte)的研究历史,依据共模标本再度描述研究其右壳的足丝凹口特征。《中国的瓣鳃类化石》一书中曾描述的本种的半轮状“足丝凹口”,实际上是完全依照裂缝或破口的痕迹修剪而成,与真正的足丝凹口并无关系。这一虚假的 “足丝凹口”近年来曾被广泛引用,企图借以证明本种和克氏蛤属也发育了Claraioides型足丝凹口。凡是由这个虚假的“足丝凹口”派生而来的观点和推论都不能成立。
    6  云南保山上三叠统诺利阶南梳坝组和大水塘组的牙形石及沉积环境特征*
    王小端,杜怡星,时志强,陈彬
    2019, 58(1):79-9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6
    [摘要](595) [HTML](0) [PDF 12.67 M](1516)
    摘要:
    云南保山地块晚三叠世诺利期(Norian)海相沉积发育。通过野外观察、实测保山大堡子剖面,对剖面南梳坝组中部以及大水塘组顶部灰岩进行了牙形石分析,经鉴定有1属3种,分别为 Mockina bidentata,Mockina englandi和 Mockina aff.englandi,时代为晚诺利期 Sevatian1亚期。岩石显微薄片分析显示,南梳坝组中部灰岩和大水塘组顶部灰岩中含大量被方解石完全或部分交代的放射虫,陆源碎屑岩中见磨圆程度不同的碎屑。结合滑塌沉积构造,推测南梳坝组沉积时期大堡子地区为混积陆棚环境,发育了与岛弧(微板块)有关的特殊陆棚沉积模式。
    7  中国西藏发现类三角蚌类祖先闯入非海相领域的证据*
    Frank Stiller,陈金华
    2019, 58(1):92-113.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7
    [摘要](188) [HTML](0) [PDF 9.17 M](1442)
    摘要:
    新发现的双壳类化石命名为 Baxoitrigonia baxoiensis gen.et sp.nov.,产地为藏东八宿林卡家东,化石产于景星动物群之下的拉贡塘组下段,同层位有菊石和其他海相双壳类,时代为晚侏罗世 Tithonian期;化石的外部特征很接近于三角蛤类Iotrigonia属,但前闭肌痕特征又相似于类三角蚌类,被认为是三角蛤类闯入非海相领域后演变成类三角蚌类的产物。此发现提供了生物和地层两方面的直接证据,证明非海相类三角蚌类(Trigo-nioidoidea超科)起源于海相三角蛤类(Trigoniida目),而不是起源于珠蚌类(Unionida目)。海相三角蛤类闯入边缘隔绝的洛隆-八宿地区并演变为非海相类三角蚌类,是一次典型的边域成种事件。
    8  基于层次分析法对白垩纪短脉螽科昆虫后足胫节端距的游泳能力检测*
    李春桃,方艳,张海春,齐欢
    2019, 58(1):114-121.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8
    [摘要](179) [HTML](0) [PDF 2.13 M](1403)
    摘要:
    短脉螽科是直翅目昆虫的一个中生代灭绝类群,其最重要特征之一是后足胫节末端具有3—4根较长的距,可以分为长刺状、棒状和叶状等3种类型。在假设短脉螽科具有游泳能力条件下,利用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探讨短脉螽不同后足胫节端距类型对游泳能力的贡献。分析表明短脉螽科昆虫中,具有叶状端距的类型更有利于提高该类昆虫的游泳能力。短脉螽科昆虫后足端距的高分异度,表明该科昆虫在白垩纪的近水环境不同生态位中均具有较好的适应性。
    9  生长标度———腕足动物异速生长研究中的定量指标*
    张雨晨,黄冰,詹仁斌,Colin D Sproat,周航行
    2019, 58(1):122-129.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09
    [摘要](256) [HTML](0) [PDF 3.95 M](1447)
    摘要:
    “生长标度”定义了在研究腕足动物异速生长时所需的个体生长发育定量指标,其数值大小受到壳长、壳宽、壳厚以及相对应权重的共同控制。将腕足动物待研究性状的测量值与其生长标度作为两个变量进行二元回归分析,可判断该性状是否存在与腕足动物个体发育不等的生长速率,即异速生长。该指标对凯迪期(Katian)(晚奥陶世)腕足动物无洞贝类 Rongatrypa xichuanensis的定量分析表明,该种腕足动物的壳宽与个体发育保持同步,壳长呈负异速生长,壳厚呈正异速生长,指示出该种生物在生长过程中总体向横宽方向伸展,并伴随着壳体的加快增厚。
    10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在瓮安生物群中的应用*
    吴若琳,吴素萍,殷宗军
    2019, 58(1):130-140. DOI: 10.19800/j.cnki.aps.2019.01.010
    [摘要](224) [HTML](0) [PDF 14.87 M](1546)
    摘要:
    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是一种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通过特殊装置“针孔”来过滤离焦光线以提高光学分辨率和对比度的光学成像技术。由于大部分化石不能自发荧光,该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尚未实现大范围的应用。但若围岩能自发荧光而与化石之间具有一定衬度,或化石因含特殊成分能在特定波段激光照射下自发荧光而产生结构衬度,则可以运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获得在普通光学显微镜及荧光显微镜下难以清晰观察到的信息。为推动激光共聚焦技术在古生物学领域中的应用,文中系统介绍了该技术的原理与使用方法,并以埃迪卡拉纪磷酸盐化特异埋藏的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为例,展示了该技术在化石成像中的若干优势。实验结果表明,瓮安生物群微体化石因富含磷灰石可自发荧光实现成像,使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成像技术观察瓮安生物群化石薄片不仅可以获得较好衬度,而且还能提高成像的分辨率和清晰度。此外,在化石薄片的厚度范围内还可以实现化石结构三维重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