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57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遗迹歧异度(ichnodisparity):另眼看寒武纪生命大爆发
    刘梦瑶,张立军
    2018, 57(4):415-423. CSTR:
    [摘要](498) [HTML](39) [PDF 3.31 M](1786)
    摘要:
    遗迹歧异度作为评估生物成因构造中形态轮廓变化的概念被引入,它揭示出造迹生物个体轮廓、运动系统和行为过程的主要创新。遗迹歧异度是基于形态结构设计的测量鉴别,而遗迹多样性是指遗迹分类的数量,即遗迹属或遗迹种的数量。本文统计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纽芬兰世、第二世)的88个遗迹属,并鉴定出40个形态结构设计类型,其中前寒武纪包含22个形态结构设计类型,遗迹多样性为32;寒武纪遗迹形态结构设计类型为38个,遗迹多样性为82。前寒武纪-寒武纪之交的遗迹化石资料显示,埃迪卡拉纪和寒武纪幸运期之交是遗迹多样性与遗迹歧异度的突变期,两者数量均显著增加。这表明造迹生物在数量上急剧增加,在形态类型上更加多样,造迹生物的个体轮廓、运动方式以及行为过程都渐趋复杂、多样,有力地支持了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事件。遗迹歧异度和遗迹多样性相结合,将会进一步增强遗迹学在演化古生物学中的重要性。
    2  葫芦虫化石在寒武纪关山生物群中的发现及其意义
    董存治,胡世学,赵方臣
    2018, 57(4):424-428. CSTR:
    [摘要](382) [HTML](54) [PDF 1.19 M](1886)
    摘要:
    报道产自昆明高楼房的寒武纪早期关山生物群中的葫芦虫化石,这是该类动物在全球的第三例化石记录。葫芦虫化石在关山生物群的发现对了解该类动物以及寒武纪动物群生态和演化等均有着重要意义。
    3  贵州寒武纪始海百合类萼部形态定量评价及其意义
    王德智,彭 进
    2018, 57(4):429-443. CSTR:
    [摘要](375) [HTML](21) [PDF 2.68 M](1726)
    摘要:
    始海百合类是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代表性化石类群。产出杷榔动物群和凯里生物群的的杷榔组和凯里组主要由灰绿色、灰色的泥、页岩组成,始海百合类化石保存在2个组中上部的泥、页岩中,化石保存好,丰度高,是陆棚斜坡深水环境生态类群的典型代表。本文基于来自杷榔组的36块Guizhoueocrinus yui Zhao,Parsely and Peng,2007,29块Protogloboeocrinus yini Zhao,Peng and Wu, 2015标本,和凯里组的20块Sinoeocrinus lui Zhao et al.,1994,20块Globoeocrinus globulus Zhao et al.,2008标本,采用几何形态测量方法和传统形态测量方法,对每块标本萼部选定了4个界标点(landmark),进行数理统计和几何形态的定量分析。发现寒武纪始海百合类的萼部尺寸上差异较小,在形态上,杷榔组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Guizhoueocrinus yui萼形相似,均偏细长形,而凯里组的Sinoeocrinus lui和Globoeocrinus globulus萼形差异较大,口部区域宽度均出现增大,萼茎连接处宽度则出现变大和变小两种趋势。结果说明:同一生态环境下寒武纪早期的Guizhoueocrinus yui,和中期的Sinoeocrinus lui的萼在演化上具连续性,细长的萼与长茎能够让始海百合个体更有效捕食上部水域的食物,而寒武纪早期的Protogloboeocrinus yini和中期的Globoeocrinus globulus的萼在形态上具有演化上的连续性。球状的萼配合粗短的茎,可以增强始海百合个体的稳定性,以适应更强的水动力环境, 表明出现了生态位的扩张。
    4  华南特马豆克期笔石地层分带及全球对比
    李 明,王文卉,冯洪真
    2018, 57(4):444-459. CSTR:
    [摘要](371) [HTML](20) [PDF 7.12 M](1716)
    摘要:
    特马豆克阶是奥陶系底部第一个阶,笔石是特马豆克阶高分辨率地层划分与对比的重要化石类群。江南斜坡带是我国早奥陶世特马豆克期漂浮笔石分异度和丰度最高的相区之一,位于该区的湖南益阳南坝剖面,发育有完整的上特马豆克期笔石地层,特马豆克阶-弗洛阶界线附近地层连续,上特马豆克阶笔石地层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但下特马豆克阶地层缺乏系统研究。近年来,通过对该剖面笔石标本的不间断采集,新识别出下特马豆克阶笔石带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带,到目前为止,湖南益阳南坝剖面特马豆克阶可以识别出5个笔石带,自下而上依次为:Rhabdinopora flabelliformis parabola 带、Adelograptus tenellus带、Aorograptus victoriae带、Araneograptus murrayi带以及Hunnegraptus copiosus带。基于目前已识别出的笔石带,参考国内外同期笔石地层资料,本文详细讨论华南特马豆克期笔石带序列,并与国内外同期地层进行精确对比。
    5  奥陶纪双头笔石类的分支起源研究
    宋妍妍,张 怀,张元动,刘鹏举
    2018, 57(4):460-473. CSTR:
    [摘要](421) [HTML](21) [PDF 3.58 M](1853)
    摘要:
    根据浙西胡乐组、鄂西庙坡组的笔石材料,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开展早期双头笔石类及其相关类群的分支系统学研究。该分支分析共选择13个生物分类单元,其中,早期双头笔石类群包括Jiangxigraptus mui,J. wuningensis,J. sextans,J. vagus,J. intortus和Dicranograptus irregularis,相关的双列笔石类群包括Undulograptus austrodentatus,U. sinicus,Archiclimacograptus caelatus,Dicaulograptus hystrix,Undulograptus ?praesextans 和 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外类群为Exigraptus uniformis。针对该分析类群特点,共选择“始端发育及构造”、“胞管形态特征”等25个性状。另外,还特别选择“生物地层时代属性”,作为性状之一进行对照分析。分析结果显示,早期双头笔石类是一个独立的单系群,其起源经历两枝分叉—攀合—再分叉—仅始部攀合的演变过程。始部攀合、末端分叉的Dicranograptus很可能由完全分叉的Jiangxigraptus或Dicellograptus衍生而来。分类单元的地层延限分布与这一演化序列的分支节点基本相符,因此从地层发生的角度也验证了Dicranograptus的“始部攀合”是一种衍征。含与不含“生物地层时代属性”这一性状的对照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反映所选分类单元的起源先后关系与其地层记录具有较好的相关性,无“幽灵谱系”现象。该分支分析还表明,以Undulograptus dicellograptoides和Jiangxigraptus mui为代表的“两枝单列上斜”的特征在达瑞威尔期可能独立发生两次,这一现象很可能是一种趋同或重复演化,而不是系统演化关系。
    6  北京西山石炭-二叠系蜚蠊类化石的发现兼论北京地区昆虫化石的时代
    黄迪颖,苏祎桐,李昕然,王向东
    2018, 57(4):474-480. CSTR:
    [摘要](541) [HTML](29) [PDF 1.41 M](1934)
    摘要:
    报道产于北京西山门头沟区色树坟石炭-二叠系太原组的一块蜚蠊类前翅化石,可归入Phyloblatta,代表一新种Phyloblatta beijingensis sp. nov.,以狭小的爪区别于该属其他已知种类。Phyloblatta蜚蠊类在我国山西省下二叠统山西组曾发现多种类型。对北京地区以前报道的昆虫化石所属时代和地层均进行厘定,如土城子组、大灰厂组、夏庄组中的昆虫化石。
    7  江西武宁地区二叠系瓜德鲁普统䗴类生物地层研究
    孙 力,柯 学,朱黎宽,骆满生,王盛栋,王丽君,胡 昆,刘 祥,黄 兴,张雄华
    2018, 57(4):481-494. CSTR:
    [摘要](409) [HTML](109) [PDF 8.33 M](1752)
    摘要:
    在江西武宁的二叠系栖霞组、茅口组和龙潭组下部获得?类化石8属30种,并对其中10个属种进行系统描述。对获得的?类化石自下而上建立六个?带,分别是Schwagerina anhuiensis-Schwagerina chihsiaensis带、Schwagerina chihsianesis regularis带、Chusenella conicocylindrica带、Chusenella douvillei带、Chusenella ishanensis带和Pseudodoliolina pseudolepida带。通过与南京栖霞山,贵州盘县火铺镇等地的?类化石带对比,本研究区的栖霞组上部、茅口组和龙潭组中下部的地质时代分别为罗德期、沃德期和卡匹敦期。
    8  吉林延吉晚白垩世恐龙动物群的初步报道
    金东淳,张军龙,徐 星,金昌柱,金 锋,蔡瑶瑶
    2018, 57(4):495-503. CSTR:
    [摘要](467) [HTML](76) [PDF 5.89 M](1802)
    摘要:
    2016年在吉林省延吉市南部龙山和西部太阳河白垩系龙井组地层中,发现大量恐龙类、鳄形类和龟鳖类骨骼化石。目前龙山剖面发现5个化石层,累计厚约10.6 m,其中第3和第5化石层稳定、连续,其它三层呈透镜状断续分布,间隔分布于河流相沉积序列中。根据区域测年数据推测龙山化石地层年龄为距今100—91 Ma,结合化石和地层对比,确定化石地层属于晚白垩世最早期。
    9  湖北淅川盆地上白垩统蜥脚类幼年个体新材料
    莫进尤,谭庆伟,胡永国,谭 琳,徐 星
    2018, 57(4):504-512. CSTR:
    [摘要](361) [HTML](13) [PDF 1.64 M](1700)
    摘要:
    描述湖北郧县淅川盆地晚白垩世地层中产出的蜥脚类恐龙化石。标本不关联保存于马家村组中段灰绿色含钙泥质粉砂岩中,材料包括牙齿、脊椎和肢骨化石等。从愈合特征(如分离的椎体和椎弓)分析,这些化石至少由2个未成年个体组成。这些化石体现出的特征组合,如股骨近端外侧突出,近端外缘向内侧倾斜,荐前椎气腔构造发育,以及牙齿呈细长的棒状,表明湖北郧县马家村组地层发现的蜥脚类可归入巨龙形类中的多孔椎龙类或者更进步的类群。新材料的发现对于进一步了解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白垩纪晚期的蜥脚类恐龙分布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10  太湖东部平原平望孔全新世环境演变地层记录
    李 冰,马春梅,朱 诚,李开封,朱笑虹,谭 燕,王坤华,郭天虹,贾天骄
    2018, 57(4):513-523. CSTR:
    [摘要](390) [HTML](30) [PDF 3.72 M](1766)
    摘要:
    本文通过对太湖东部平原平望钻孔的年代、有孔虫和孢粉分析,探讨了该区域全新世植被变化与环境特征。结果显示全新世(11.5 kaBP)以来,太湖东部平原未受到广泛海侵的影响,主要是以淡水湖泊-沼泽沉积为主。11.0—9.1 kaBP,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花粉浓度较小,木本植物和水生湿生植物花粉含量增加,整体环境温凉偏干,但湿度逐渐增大,指示东亚季风逐渐加强。9.1—5.8 kaBP,花粉浓度最大,木本植物花粉含量略有减小,草本植物含量明显增加,主要是水生、湿生花粉的含量增加明显,平均达到32%,藻类含量为整个钻孔最大,其中在8—7 kaBP前后常绿类花粉含量较大,水生湿生花粉、淡水藻类的含量达到整个剖面最大,推测此时区域湿度最大,东亚夏季风最为强盛。5.8—1.3 kaBP常绿阔叶林百分比含量增加,落叶阔叶花粉含量减少,陆生草本植物的含量增加,水生湿生草本的含量减小,主要以常绿-落叶阔叶林为主,环境较前一带略干,东亚夏季风减弱。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