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57卷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论元古宙有机壁微体化石Tappania的生物与地质意义*
    尹磊明,牛长泰,孔凡凡
    2018, 57(2):147-156.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1
    [摘要](213) [HTML](0) [PDF 807.12 K](1345)
    摘要:
    有机壁微体化石 Tappania,最初发现和描述自我国山西永济地区约17—14亿年前古老的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早期汝阳群北大尖组。随后,该形态属标本相继从印度、澳大利亚、西伯利亚、美洲等地的同期地层被发现和报道。无疑,它成为该地质时期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微体化石证据。由于它是自前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记录以来,被认定为最初具有动态细胞支架和膜系统的复杂有机壁真核微体化石,它成为干群真核生物在该古老地质时期演化趋异的见证。本文旨在认识 Tappania的形态特征及其生物亲缘,并探讨它的生活、繁衍生态环境和地质背景。结合已知古地理和地球化学研究资料,可推测Tappania 的出现与该地质时期的重大地质事件相关联。在古元古代晚期至新元古代早期的海水盆地中,尽管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蓝菌和单细胞藻类,但是,具有渗析营养功能的多细胞真核生物在适宜生态环境已繁衍。
    2  三维X射线显微技术与小型-微体化石高分辨率无损成像*
    吴素萍,殷宗军,孙玮辰,赵多多,吴若琳
    2018, 57(2):157-167.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2
    [摘要](310) [HTML](0) [PDF 1.17 M](1350)
    摘要:
    在古生物学研究中,以 X 射线断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为代表的三维无损成像技术可以在不破坏化石标本的前提下,同时获得标本外观形态和内部结构的信息,相比传统的可见光成像手段有着明显优势。为推动化石三维无损成像技术在国内古生物学领域的发展,本文系统介绍一种新型显微 CT 技术———三维 X 射线显微术(Three-Dimensional X-ray Microscopy)。与基于几何放大和吸收衬度成像的传统显微 CT 技术相比,该技术有若干优势:(1)将同步辐射 X 射线显微断层成像的光学成像系统引入基于实验室 X 射线源的显微 CT 系统中,在几何放大的基础上增加了光学放大,优化了传统显微 CT 的系统架构,弥补了传统显微 CT 单纯依靠几何放大的不足,提高了空间分辨率;(2)采用可移动的 X 射线源和优化的光学成像系统,实现了低能 X 射线相位衬度成像,可以三维重构传统显微 CT 技术无法有效探测的、低吸收衬度的化石标本;(3)基于新的成像架构和成像算法,实现了厘米-分米级较大标本内部“感兴趣区域”(Region of Interest)精确导航和局部高分辨率(微米-亚微米空间分辨)成像;(4)可以实现小型扁平标本(宽厚比>4,宽<10cm)高效率、高分辨率成像和长条形微体标本长轴方向自动分段无缝拼接的微米至亚微米级高分辨率重建,弥补了传统工业显微 CT 针对小型扁平标本和长条形微体标本高分辨成像效果不佳的缺陷。这些优势使得基于实验室 X 射线源的显微 CT 成像技术可以获得接近同步辐射 X射线源的成像质量,从而有效推动化石生物学研究。
    3  贵州寒武纪杷榔动物群的古生态学初探*
    刘帅,彭进,文荣琴,王秋军,杜光映
    2018, 57(2):168-180.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3
    [摘要](220) [HTML](0) [PDF 1.30 M](1310)
    摘要:
    贵州剑河辣子寨村辣子寨剖面杷榔组的杷榔动物群是近期发现的一个化石丰度较大的产地。目前已发现了海绵动物、刺细胞动物、曳鳃动物、腕足动物、软舌螺动物、节肢动物、棘皮动物、藻类等 8大类群的化石代表,计有63属80种。本文依据辣子寨剖面杷榔化石库下化石层的生物组合及各类群的生态特性、埋藏特征,探讨杷榔动物群的生态系及生活环境。杷榔动物群的生物群落,包括了底栖固着、内栖钻孔、表栖游移、漂游和游泳的生物类群,且生物群生活在赤道地区以北开阔海盆的透光区至弱透光区、水域含氧、海底有氧—弱氧、盐分正常、快速沉积事件频发的陆棚较深水环境。其古生态特点为:生物种类丰富,具有滤食、食草、食泥、食肉和食腐的动物;而捕食-被捕食的食物网的关系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金字塔型的营养结构。
    4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清虚洞组”三叶虫DuyunaspisZhangandQianinZhouetal.,1977*
    陈争鹏,赵元龙,杨兴莲,王铭坤
    2018, 57(2):181-191.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4
    [摘要](198) [HTML](0) [PDF 1.64 M](1335)
    摘要:
    Duyunasp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是黔东、湘西北杷榔组掘头虫类三叶虫的重要分子。本文描述剑河八郎“清虚洞组”的 Duyunaspis,这些新材料的头鞍中部膨大且向前略有收缩,前颊类型面线,成虫具10个胸节;而杷榔组的 Duyunaspis duyunensis Zhang and Qian in Zhou et al.,1977头鞍桶状,背沟较平直,后颊类型面线,成虫 10 个胸节,二者明显不同。本文将 “清虚洞组”的 Duyunaspis 定为一个新种:剑河都匀盾壳虫Duyunaspis jianheensis sp.nov.。研究显示,D.jianheensis与杷榔组的 D.duyunensis具有形态相似性,后者可能为其祖先种。
    5  中国Abadiella三叶虫的种级分类
    林天瑞
    2018, 57(2):192-201.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5
    [摘要](236) [HTML](0) [PDF 467.11 K](1274)
    摘要:
    通过对我国己经正式发表的abadiellid类三叶虫的18个种(包括2个属和1个亚属)模式标本的头盖特征进行 Q 型聚类分析,并结合传统定性分析后,再次证明 Parabadiella Chang,1966,Parabadiella(Danangouia)Chen,1985和 Guangyuanaspis Chang and Qian,1974均是 Abadiella Hupé,1953的晚出异名;另将该属的18个种归并为9个种:A.huoi(Zhang,1966),A.elegans(Lee,1978),A.longmenshanensis(Lee,1978),A.yunnanensis(Luo,1981),A.elevata(Lee,1978),A.hanzhongensis(Chen,1985),A.modaoyaensis(Chang and Qian,1974),A.shaanxiensis(Zhang and Lin,1980),A.wudingensis(Zhang and Lin,1980)。本文将对研究我国寒武纪三叶虫系统演化、生物地理分区以及生物地层划分和时代的确定,提供重要依据。
    6  高性能微区X射线荧光光谱仪在寒武纪特异保存软躯体化石研究中的探索:以腕足动物化石为例*
    梁悦,张志飞
    2018, 57(2):202-211.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6
    [摘要](214) [HTML](0) [PDF 1.64 M](1467)
    摘要:
    随着国家对基础研究的日趋重视,我国的古生物学,包括早期生命和寒武纪大爆发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研究手段和仪器设备日益改善和提高,例如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 X 射线显微断层成像技术(Micro-CT)的使用已经十分广泛。本研究以我国滇东地区寒武纪澄江化石库和乌龙菁组关山生物群特异保存的腕足动物化石为例,运用高性能微区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对化石标本和围岩的成分进行了定性和半定量分析。由于 X 射线有一定的穿透能力,且生物体与围岩的组成元素不同,因此对标本的定性分析可快速清晰地显示出某些生物体在光学显微镜下未显示出的生物解剖结构;对化石中化学元素(Na-U)和化合物的半定量分析数据可大致揭示澄江生物群与关山生物群沉积矿物元素的区别,并且筛选出更适合用于高精度元素分析的标本。微区 X 射线荧光光谱仪在测试和扫描前对样品普遍不用进行前期处理,可用于样品表面扫描和微区分析,操作快捷、有效,加之其较大的样品台空间,是一种先进的高灵敏度、非破坏性的元素分析手段,能为对比研究诸如澄江生物群与关山生物群等不同时代生物群的特异埋藏条件和沉积环境提供新的信息。
    7  湖北利川二叠纪生物礁的埋藏学特征及其环境意义*
    李阳,吴亚生,姜红霞
    2018, 57(2):212-227.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7
    [摘要](197) [HTML](0) [PDF 2.58 M](1387)
    摘要:
    二叠纪钙质海绵礁的研究已逾百年,但缺乏埋藏学方面的研究。本文选取鄂西利川典型钙质海绵礁剖面,对造架生物的属种组成、保存状态(直立还是倒伏)、个体大小、古石孔藻包壳和泥晶含量进行统计研究。共鉴定出17个属种的钙质海绵和一个属种的水螅;通过统计研究发现,含钙质海绵的灰岩厚98m,其下部4/5厚度所含钙质海绵以倒伏的为主,上部1/5厚度以直立的为主;含倒伏钙质海绵的灰岩中藻包壳(古石孔藻)不发育,钙质海绵以直立为主的灰岩中,藻包壳发育;钙质海绵的个体大小由海绵灰岩下部而上增大不明显;泥晶基质的含量自海绵灰岩的下部而上明显减少。由此推断:下部的钙质海绵灰岩形成时由于没有藻包壳,大多被风浪打倒。上部具有藻包壳的钙质海绵灰岩,尽管形成时的水动力能量更强,但由于有藻包壳,其抗风浪能力得到加强,所以大多直立保存。
    8  重庆万州下侏罗统自流井组湖相遗迹化石新类型及其古环境意义*
    张锋,周羽漩,葛润青,胡旭峰,熊璨,易万成
    2018, 57(2):228-236.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8
    [摘要](179) [HTML](0) [PDF 877.62 K](1324)
    摘要:
    描述在重庆万州区铁峰山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大安寨段首次发现的遗迹化石,鉴定为新种 Palaeophycus tiefengshanensis。该种以潜穴表面瘤状凸起特征与较大的潜穴尺寸区别于古藻迹其他遗迹种。遗迹组构分析表明该遗迹化石产出层位的层面生物扰动指数为最高级5,说明原始沉积环境的食物供给充足,氧含量高,造迹生物大量繁盛并活动频繁。根据沉积相变化特征,四川盆地东部地区自流井组沉积期经历了与四川盆地北部地区类似的古环境变迁即湖退过程。两者区别在于四川盆地东部自流井组局部层段可能更适宜底栖动物生存。
    9  云南剑川盆地上始新统双河组双壳类新材料及其地质意义*
    郑国栋,徐亚东,张克信,覃琼,吴旌,吴顺宝
    2018, 57(2):237-248.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09
    [摘要](250) [HTML](0) [PDF 1.15 M](1350)
    摘要:
    青藏高原东南缘一直被认为是高原隆升造成物质逃逸的主要场所,很好地记录了反映高原隆升的沉积、构造和生物演化事件。剑川盆地是青藏高原东南缘的一个拉分盆地。作为剑川盆地最主要的沉积地层,双河组内仅有少量双壳类化石的报道,缺少详细的化石对比研究。本文系统描述双河组最新发现的双壳类共 4属 9种,分别为Unio,Acuticosta,Cuneopsis和Anodonta 4属,Acuticosta huoerguosica,Acuticosta sp.,Acuticosta sub-immutata,Acuticostacf.chinensis,Acuticostacf.cuspidata,Acuticostacf.semiretiaria,Unio cf.subparallelus,Cu-neopsis cf.subceltiformis和Anodonta cf.subpiscinalis 9种,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其中 Acuticosta 和Cuneop-sis为现代东亚的特征属,Acuticosta chinensis 和 Cuneopsis subceltiformis 为长江以南的现生种,而 Acuticosta chinensis以往只在新疆有过化石记录。结合双河组的侵入脉体的年龄和介形虫标准化石的研究确定双河组的时代为晚始新世,故本次研究不仅为相关双壳类的产出时代可以延伸至晚始新世提供了有力的证据和新材料,而且反映出剑川盆地双河组在晚始新世为亚热带的淡水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的沉积环境。
    10  云贵高原抚仙湖近13300年的花粉/炭屑记录*
    孙启发,沈才明,王敏,蒙红卫,张虎才
    2018, 57(2):249-259.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10
    [摘要](304) [HTML](0) [PDF 910.00 K](1341)
    摘要:
    抚仙湖是云贵高原著名的断陷深水湖,其沉积物蕴藏着流域地质历史时期丰富的环境信息。对钻取自该湖的900cm 湖泊沉积物岩芯进行花粉/炭屑分析及花粉数据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抚仙湖流域的植被、气候与火灾在过去的13 300年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1)13 300—10 400cal.a BP,植被以松林为主,伴有山地暗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表明该时期气候较为冷湿,森林火灾多发,在后期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森林火灾愈加频繁。(2)10 400—5 700cal.a BP,松林收缩,常绿阔叶林扩张,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阔叶林,显示该时期气候偏暖偏干;此阶段早期随着气候变暖变干森林火灾的发生延续上阶段高发的状态,直到9 500cal.a BP后随着湿度的增加森林火灾明显减少。(3)5 700—1 800cal.a BP,松林变化较小,常绿/落叶阔叶林比重增大,首次出现了暖热性的枫香林,显示该时期暖湿的气候特征,火灾发生频率低。(4)1 800—500cal.a BP,松林扩张,阔叶林收缩,本阶段后期草本植被比重开始增加,显示该时期气候相对冷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较高。(5)500cal.a BP至今,松林收缩,落叶阔叶树种增多,草本植物花粉明显增多,显示该时期气候温凉偏干,森林火灾发生频率降低。
    11  新版Tilia软件:中文指南和使用技巧*
    舒军武,黄小忠,徐德克,陈炜,宋兵,崔安宁,Eric Grimm
    2018, 57(2):260-272.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2.011
    [摘要](593) [HTML](0) [PDF 1.78 M](1500)
    摘要:
    Tilia软件一直是微体古生物学特别是孢粉学科使用最为普遍的一款专业计算机程序。该软件主要将样品数据经统计计算分析,将每个样品化石科属类型含量以图谱的形式依据地层深度或时间顺序排列显示,使化石数据转换为地层图式。基于各科属特别是优势或建群类型含量上下层位变化特点和规律,划分生物组合带,以图的形式直观解读生物群落的地史演替和环境变化等科学问题。由于此软件一直在英文语境下运行,功能多样,操作较为复杂,往往令国内初学者难以入手和深入。本文将以新版 Tilia 2.0.45软件为对象,基于先期积累的使用经验,结合我国学者的思维方式,通过简单的孢粉数据实例,图解步骤和过程,力求通俗易懂。为此,推出“基础版”和“高阶版”两种使用说明以满足不同层次的人员需求,前者针对初学者旨在短时间内快速入门掌握孢粉百分比图谱制作的基本技巧,后者面向有一定操作经验学者力求在浓度图谱、通量图谱及“深度-年代”模型和 Neotoma全球生态数据库等方面拓展提高。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