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57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湖北三峡地区埃迪卡拉系灯影组“蝌蚪状”遗迹化石*
    陈翔,袁训来,周传明,陈哲
    2018, 57(1):1-10.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1
    [摘要](233) [HTML](0) [PDF 870.27 K](1484)
    摘要:
    遗迹化石是埃迪卡拉纪存在两侧对称动物最有力的证据。但多数埃迪卡拉纪遗迹化石为简单、水平的表面爬迹或潜穴。在湖北三峡地区灯影组石板滩段含典型埃迪卡拉软躯体化石的地层中新发现一类形态特别的化石,呈蝌蚪状,一端膨大,一端细管状。通过对化石形态、同位素分析以及沉积学特征的研究,说明该化石为遗迹化石,而不是实体化石。蝌蚪状化石为一种复合迹,垂向活动形成球状的膨大端,平行藻席层活动形成近于水平的潜穴,反映了造迹生物垂向切穿藻席层并沿藻席层进行觅食的行为。该发现说明了在埃迪卡拉纪晚期已有两侧对称动物开始形成较为复杂的潜穴。
    2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清虚洞组”沉积环境初探———以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为例*
    张源,赵元龙
    2018, 57(1):11-20.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2
    [摘要](228) [HTML](0) [PDF 1.60 M](1477)
    摘要:
    贵州剑河八郎地区松山剖面的寒武系“清虚洞组”出露完整,总厚272m,主要由灰岩、泥岩及白云岩组成。文中自下而上将“清虚洞组”分为4个岩性段:Ⅰ段,灰色薄-中厚层含丰富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Ⅱ段,灰白色薄-中厚层含泥质微晶灰岩;Ⅲ段,灰色薄-中层含完整生物碎屑泥质微晶灰岩;Ⅳ段,灰色薄-中厚层含藻屑泥质微晶灰岩和细晶白云岩。Ⅲ段泥岩中产出包括软躯体化石在内的多门类化石,即剑河生物群。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文中通过野外剖面观察、生物化石采集和微相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清虚洞组”四个岩性段的沉积环境及其对应的海平面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清虚洞组”沉积于含氧量较充沛、盐度正常、低能的较深水陆棚-陆棚边缘环境。中上部的特异埋藏化石群指示一个快速的沉积事件。分析结果表明,“清虚洞组”沉积期水体经历了3次变浅和2次变深的交替变化情况。其中,Ⅲ 段沉积期,海底位于氧化还原界面附近;Ⅰ、Ⅱ和Ⅳ段沉积期海底均位于氧化还原界面之上。
    3  早奥陶世SinograptustypicalisMu胞管形态研究补遗*
    韩乃仁,庞崇进
    2018, 57(1):21-24.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3
    [摘要](235) [HTML](0) [PDF 330.01 K](1328)
    摘要:
    早奥陶世Sinograptus typicalis Mu笔石胞管形态对于理解其生态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原有研究基础上,重新解释Sinograptus笔石胞管形态特征及其生态。Sinograptus两个笔石枝均保存了一个完整的胞管,在一个胞管的长度内,共有三个胞管背褶和三个腹褶。第一个背褶是该胞管(thn)的原胞管背褶,随后胞管延伸经过中间的背褶(胞管thn+1的原胞管背褶)下面,有一个曲尺式(L 型)的弯曲,然后在延伸到胞管thn+2的生出位置(thn+2的原胞管褶)时向下延伸成一个与笔石枝呈近垂直的腹褶,胞管末端为胞管口部。左侧笔石枝胞管可见缝状的胞管口,而右侧笔石枝的胞管仅见胞管口部的背方,反映了Sinograptus两笔石枝胞管口的朝向方向是相反的,表明其悬浮于水中时很可能是缓慢旋转的,水动力较弱。Sinograptus发育明显的背褶刺和腹褶刺,表明其为热水型的、具刺的狭温型属。因此,Sinograptus基本上处于温暖的海水,在相对静水中呈悬浮状态。
    4  贵州湄潭志留纪初期三叶虫动物群及其意义*
    魏鑫,詹仁斌
    2018, 57(1):25-39.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4
    [摘要](252) [HTML](0) [PDF 2.45 M](1567)
    摘要:
    志留纪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鲁丹期(Rhuddanian)是奥陶纪末生物大灭绝后的残存期和复苏期。志留纪初期冈瓦纳大陆边缘壳相地层稀少,多数地区为沉积间断或笔石相地层,研究底栖壳相生物残存-复苏期的宏演化普遍缺乏理想材料,而华南上扬子区贵州湄潭地区发育了志留纪早期的壳相地层,即五里坡层(鲁丹阶中部)和牛场组(鲁丹阶上部),为探索这一关键地史时期三叶虫动物群宏演化型式及其背景机制提供了依据。贵州湄潭岩坪剖面和高江剖面的五里坡层和牛场组共发现三叶虫7目11科15属(含亚属)17种(含1新种、3未定种),根据其属级分类单元的时空分布规律,将这些三叶虫识别为5种宏演化类型:即减缩幸存型、扩增幸存型、复活幸存型、新生型和死支漫步型。不同类型的属级分类单元在大灭绝中具有不同的宏演化型式,体现出其应对灾变而采取的不同的生存策略。减缩幸存型和复活幸存型是大灭绝后生态系统复苏和再次辐射的主要源泉,它们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整个生态系统的宏演化进程;新生型的出现则标志着大灭绝后环境的实质性改善,三叶虫的全面复苏也随之到来。
    5  志留纪笔石Oktavitesexcentricus(Bjerreskov,1975)的古生物学特征及地层意义*
    王欣,王健,张举,李忠煜
    2018, 57(1):40-51.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15
    [摘要](218) [HTML](0) [PDF 2.25 M](1466)
    摘要:
    陕西紫阳地区在古地理上位于扬子台地西北缘,区域内志留纪地层发育,其中志留系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特列奇阶(Telychian)笔石相地层出露较为完整,笔石带较为连续。Oktavites excentricus(Bjerreskov,1975)是特列奇阶 Oktavites spiralis笔石带重要的伴生分子,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分布。文中通过对紫阳地区一系列特列奇阶剖面研究后认为,Oktavites excentricus较短的化石延限和广泛的古地理分布使其具备地层对比潜力,这将为Oktavites spiralis 笔石带的进一步细分提供依据。同时,Oktavites excentricus胞管为典型的奥氏笔石式,其笔石体的盘旋方式又与稍晚的Cyrtograptus lapworthi (Tullberg,1883)(笔石带化石,弓笔石类的早期代表)十分接近,因此,对该种的演化过程的研究也为讨论弓笔石的起源过程提供了更多参考。
    6  云南曲靖志留系关底组腕足类无洞贝AtrypoideafoxiJones居群分析*
    周航行,黄冰
    2018, 57(1):52-65.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5
    [摘要](301) [HTML](0) [PDF 1.60 M](1523)
    摘要:
    化石居群具有丰富的生物学与生态学内涵,相关研究是古生物学和古生态学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研究居群,能够了解其生长规模的变化及结构,并推测其生长环境。在云南曲靖龙王庙采石场志留系关底组下部采集到一层腕足类,以无洞贝 Atrypoidea foxi Jones这一种占优势,其中铰合标本共计381枚。通过居群结构分析,其大小-频率曲线呈正态分布且略微负倾,显示成年个体标本占居群的主体;生存分析显示幼年到成年个体曲线略微上凸,成年至老年大个体曲线下凹,暗示多数个体能发育至成体甚至老年大个体,这表明其所属环境适宜其生存。回归分析显示:该种个体生长过程中有些大个体变得较为横宽;大个体的壳厚不稳定;随着个体凸度变大,其槽隆发育程度逐渐增强。考虑到腕足动物个体大小受长宽厚综合影响,用体积作为指标来表达个体大小更为准确。结合已有研究,本文用密度法拟合出腕足动物体型大小公式,可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7  云南曲靖早泥盆世龙华山工蕨(ZosterophyllumlonghuashanenseLiandCai,1977)标本的新观察*
    汪瑶,徐洪河
    2018, 57(1):66-73.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6
    [摘要](268) [HTML](0) [PDF 1021.54 K](1470)
    摘要:
    文中对云南曲靖下泥盆统徐家冲组 Zosterophyllum longhuashanense Li and Cai模式标本进行了重新观察。该模式标本仅保存一段孢子囊穗,由中央穗轴和疏松螺旋排列的孢子囊构成。穗轴中部可见一条宽约0.3mm纵向延伸的维管束痕迹,且较细的条带从中央维管束处分出,延伸向孢子囊。孢子囊侧面观呈三角形或椭圆形,高2.2—3.1mm,侧面宽1.3—2.8mm。孢子囊沿近轴侧开裂为相等的两瓣。该化石植物的形态学特征以及度量数据均与工蕨属的模式种Zosterophyllum myretonianum 极相似,据此,将Zosterophyllum longhuashanense修订为Zosterophyllum cf.myretonianum。
    8  滇东北昭通箐门的泥盆纪珊瑚(三)———晚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
    廖卫华,马学平
    2018, 57(1):74-83.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7
    [摘要](211) [HTML](0) [PDF 1.63 M](1530)
    摘要:
    云南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笔者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晚泥盆世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昭通箐门剖面的上泥盆统主要由白云质灰岩组成,与滇东其它地方的宰格组的岩性基本一致。过去由于宰格组的化石稀少,其地层时代难于确定,因此,昭通箐门宰格组底部珊瑚化石的发现具有重要意义。文中首次描述了箐门放羊冲剖面宰格组底部的四射珊瑚 5属7种,包括 Disphyllum catenatum,Hexagonaria davidsoni,H.magna,Sinodisphyllum simplex,S.variabile,Tem-nophyllum poshiense 和Truncicarinulum temeniophylloides 等,总体显示了晚泥盆世弗拉早期(early Frasnian)的特点。它除了与华南各省的珊瑚群有密切关系外,也与加拿大西部的分子有一定的联系。
    9  晚二叠世长兴期—三叠纪腕足动物类群组成和纬度分布及演变*
    柯妍,张华,侯旭东,曾勇
    2018, 57(1):84-94.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8
    [摘要](214) [HTML](0) [PDF 764.59 K](1520)
    摘要:
    文中通过对晚二叠世长兴期(Changhsingian)至晚三叠世瑞替期(Rhaetian)全球1 421个化石点采集到的9 934条腕足动物化石数据分成九个期进行统计分析,总结出腕足动物随时空分布变化的基本模式。从腕足动物类群的构成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长身贝目分子占全球总属数44%,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其次为占14%的石燕目,另外7目均不超过10%。经过二叠纪末生物大灭绝事件,长身贝目、直形贝目和正形贝目到早三叠世蒂纳尔亚期(Dienerian)完全消失,而小嘴贝目、准石燕目、穿孔贝目和无窗贝目在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Olenekian)之后开始逐渐恢复,共同成为三叠纪中后期腕足动物的主要组成分子。从纬度分布上来看,晚二叠世长兴期,腕足动物主要分布于北纬40°到南纬80°之间,而科级分异度最高的区域则主要位于北纬0—40°和南纬3°—60°;二叠纪末大灭绝事件后,早三叠世格里斯巴赫亚期(Griesbachian)的腕足动物残存于北纬0—40°和南纬50°—60°区间内,到蒂纳尔亚期仅在北纬0—40°范围内有极少量腕足动物记录,奥伦尼克期腕足动物开始恢复也是从北纬0—40°和南纬50°—60°逐渐向两侧扩大,到晚三叠世几乎遍布全球。
    10  吉林汪清早白垩世似卷柏化石*
    徐青,杨小菊
    2018, 57(1):95-104.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09
    [摘要](176) [HTML](0) [PDF 949.55 K](1432)
    摘要:
    文中描述了发现于吉林汪清下白垩统大拉子组似卷柏化石:纤细草本,侧叶和中叶呈四行排列。侧叶互生,卵形,全缘,顶端尖锐,叶片前端略向内侧弯曲,叶背呈龙骨状,基部无柄,略呈鞘状;中叶生于两侧叶之间,形态与侧叶相似,在茎上密集贴生。该化石与报道自我国辽西下白垩统义县组下部尖山沟层的多产似卷柏 Selagin-ellites fausta (Wu)Sun and Zheng特征相似,但由于未保存生殖器官结构,无法进一步详细对比,因此将其定为Selaginellites cf.fausta (Wu)Sun and Zheng。这是我国目前为止发现的距今最近的似卷柏化石,丰富了中国似卷柏的化石记录。
    11  吉林省龙井市葆园屯田营组孢粉化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尚玉珂,程金辉
    2018, 57(1):105-118.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10
    [摘要](237) [HTML](0) [PDF 2.76 M](1457)
    摘要:
    屯田营组为延吉盆地一套中性火山岩夹火山碎屑沉积岩,地质时代长期归于晚侏罗世或中侏罗世,前人对安图县明月镇该组孢粉分析,认为属早白垩世 Berriasian期。本文经对龙井市葆园该组孢粉研究,认为以 Cic-atricosisporites-Pilosisporites-Aequitriradites为代表的孢粉组合时代为 Berriasian期—Valanginian期。从而提出葆园屯田营组应为上部,安图县明月镇该组应为下部的意见。孢粉组合指示龙井县葆园地区这一时期有着繁盛的植被,包括真蕨纲、石松纲的蕨类植物,松柏纲、苏铁纲的裸子植物及少数苔藓类的藓纲植物,推测属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12  宁波北仑全新世有孔虫群落变化及古环境意义*
    王晓燕,李保华,郭启梅,钟石兰
    2018, 57(1):119-124. DOI: 10.19800/j.cnki.aps.2018.01.011
    [摘要](196) [HTML](0) [PDF 416.33 K](1306)
    摘要:
    通过对宁波北仑 NBBL钻孔约6.5m 长柱状样中的有孔虫进行分析及定量统计,结合 AMS14 C 测年结果,恢复了宁波北仑中晚全新世古环境变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该区在全新世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演变过程。早中全新世(~7 300Cal aBP以前),宁波北仑为陆地;自~7 300Cal aBP开始,海水开始影响北仑地区,该区域为滨岸沼泽相;~7 150—2 480Cal aBP演变为近岸浅海环境,此时段为海侵最盛期;~2 480Cal aBP以后,海水影响逐渐减弱;其后海水完全退出该地区,北仑地区变为陆地。
    13  2017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评选结果
    2018, 57(1):125-142.
    [摘要](149) [HTML](0) [PDF 2.68 M](366)
    摘要:
    14  《古生物学报》2017年度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2018, 57(1):143-143.
    [摘要](133) [HTML](0) [PDF 76.12 K](230)
    摘要:
    15  《中国古生物研究丛书》
    季英明
    2018, 57(1):144-146.
    [摘要](126) [HTML](0) [PDF 256.08 K](246)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