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56卷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寒武纪大爆发———早期后生动物辐射之谜:序言*
    张志飞陈飞扬
    2017, 56(4):409-414.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1 CSTR:
    [摘要](259) [HTML](0) [PDF 1.47 M](1831)
    摘要:
    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和国家政府对基础研究的日趋重视,我国科技投入力度正在逐年加大,包括古生物学在内的地球科学基础研究近十年来取得长足的进步和发展。近些年,我国的古生物学已开始在多门类起源、系统演化和环境背景研究中处于国际领先,在部分研究方向开始发挥重要国际引领作用。加之华南、华北保存的化石材料优势和若干国家重大项目的稳定、持续支持(Zhu et al.,2016a;Zhu and Li,2017),使我国在科研队伍、
    2  陕南寒武系下部宽川铺组帽球状化石*
    张金,郝欣,胡滢,杨晓光,王星,姚肖永,沈阳,韩健
    2017, 56(4):415-424.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2 CSTR:
    [摘要](169) [HTML](0) [PDF 6.67 M](1697)
    摘要:
    陕南寒武纪早期宽川铺组微体球状化石类型多样,如何正确辨别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是当前早期生命演化古生物学研究中的一个难点。我们在宽川铺组中发现了一类为数众多,具有一个或者多个不规则的帽状隆起结构以及翻边帽沿的帽状化石。研究表明这些帽状化石均为不完整的个体,其完整形态呈不规则的凹球形。根据帽球状化石帽身的数量和相对位置,这类化石可划分为“单帽型”、“双帽型”和“复帽型”三种类型。这些凹球状化石呈双层壳壁,内壁光滑,外壁粗糙。因为凹球状化石形态及其表面小孔与微体藻类、后生动物的胚胎以及壳体化石差异都非常显著,所以推测这类化石可能与带壳原生动物亲缘关系最为紧密。
    3  陕南张家沟剖面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Olivooidesmultisulcatus的新材料*
    张亚楠,刘云焕,秦嘉琛,张虎,邵铁全,张婷,王凤,魏荣浩,罗磊,张宏泽,尹春涛
    2017, 56(4):425-432.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3 CSTR:
    [摘要](190) [HTML](0) [PDF 2.70 M](1756)
    摘要: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寒武系下部统宽川铺组发现了大量特异埋藏化石,这些珍贵化石为三维磷酸盐化精美保存,在探索早期生命起源与演化方面意义重大,也是早寒武世前三叶虫时代生物地层对比的重要依据。本文主要对其中一类保存有软躯体的特异埋藏 Olivooides multisulcatus Qian,1977进行描记,该类化石1977年曾在陕西宁强宽川铺生物群首次报道,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根据在西乡生物群发现的新材料,与 Olivooides multisulcatus进行特征对比,对属征及种内变异特征进行了补充。
    4  陕南张家沟剖面寒武纪早期微体化石Hexaconularia sichuanensis的新材料*
    张虎,刘云焕,秦嘉琛,张亚楠,邵铁全,张婷,魏荣浩,王凤,张宏泽,罗磊,尹春涛
    2017, 56(4):433-439.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4 CSTR:
    [摘要](182) [HTML](0) [PDF 1.56 M](1683)
    摘要:
    陕南西乡张家沟剖面的寒武系下部岩层中发现了大量原始锥石类,根据整体形态特征和原始锥石类化石分类方案将其归属到六方锥石属 Hexaconularia。前人对于六方锥石分类方案众多,本文对其进行重新厘定。本文报道的六方锥石新材料在中央锥面上具有两条不连续的角沟,这不仅丰富了种内特征,而且为六方锥石的壳体演化趋势提供了依据。前人发现的该类化石与本文描记的化石类型相同,产地不同,因而具有地层对比意义。
    5  陕南寒武系宽川铺组具多级四分体细胞结构的微体化石*
    郑亚娟,姚肖永,韩健,郭俊锋
    2017, 56(4):440-448.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5 CSTR:
    [摘要](181) [HTML](0) [PDF 4.64 M](1662)
    摘要:
    我国华南扬子板块埃迪卡拉纪—寒武纪的含磷地层中产有丰富的呈现分裂特征的多细胞球状化石。由于有效信息的缺乏,长期以来,这些球状化石的生物属性及分类存在争议。我们在陕南寒武系宽川铺组获得的一些保存精美的分裂型球状化石,具有明显的多级四分体结构,通过与同层位产出的动物卵裂期胚胎化石、瓮安生物群中四分体结构的藻类化石对比,结果表明这些分裂球形化石很可能为多细胞藻类。
    6  寒武纪宽川铺生物群中球状胚胎化石表面刺状结构及其意义*
    姚肖永,郑亚娟,韩健,郭俊锋
    2017, 56(4):449-460.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6 CSTR:
    [摘要](198) [HTML](0) [PDF 8.84 M](1832)
    摘要:
    以宽川铺生物群中获取的磷酸盐化立体保存的胚胎化石为研究材料,对胚胎化石表面超微结构和内部解剖结构进行观察并对比分析。结果显示,大部分胚胎化石表面被一单层光滑卵膜结构所包裹,卵膜之下胚胎形态多样;刺状结构位于卵膜之下,为原生质胚胎分泌而成的保护层,出现在不同大小和不同类型的胚胎中。结果表明:1)单一依靠胚胎大小或者表面结构不能作为胚胎的分类依据;2)与现生海葵等动物胚胎表面微绒毛相似,Olivooides表面刺状结构可能具有保护胚胎和生态扩散的功能;3)带刺 Olivooides很可能发育成为动物演化早期最简单的带刺幼虫形式,是动物间接发育的证据。
    7  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研究进展和展望*
    郭俊锋,强亚琴,宋祖晨,郑亚娟,姚肖永,肖良,李相传
    2017, 56(4):461-475.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7 CSTR:
    [摘要](208) [HTML](0) [PDF 17.37 M](1787)
    摘要:
    埃迪卡拉纪-寒武纪转换时期动物的起源、演化和“寒武纪大爆发”一直是国际古生物学界研究的热点问题,其中寒武纪早期小壳化石群与埃迪卡拉纪化石群和寒武纪早期澄江化石库之间的内在关系是古生物学界研究的难题,其主要原因是寒武纪早期与小壳化石群伴生的宏体动、植物化石的缺乏。发现于峡东地区的寒武纪早期岩家河生物群填补了这一缺失环节,该生物群包含宏体动物、宏观藻类、小壳化石、球形化石(可能的胚胎化石)、微古植物和蓝菌类等化石,部分宏体化石显示了从埃迪卡拉纪向寒武纪过渡色彩。化石保存方式有碳质膜、黄铁矿化、磷酸盐化、硅化。因此对岩家河生物群生物多样性和埋藏学进行综合研究,将可提供纽芬兰世(梅树村期)碳酸盐台地—碳酸盐台地内部的局部凹陷盆地相的一个较完整的生物景观图,对探索“寒武纪大爆发主幕”前夕生物的辐射、演化模式及保存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8  显微CT技术在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研究中的应用—以Misszhouia longicaudata为例*
    赵婷,侯先光,翟大有,吴迪,陈红,臧少刚,刘煜
    2017, 56(4):476-482.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8 CSTR:
    [摘要](225) [HTML](0) [PDF 3.72 M](1728)
    摘要:
    本研究以云南寒武纪澄江生物群节肢动物周小姐虫 (Misszhouia longicaudata)为例,使用显微 CT(Computed 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的简写)技术对其保存在化石围岩内部的结构信息进行提取。通过Drishti软件对 CT 数据进行处理后,研究者可以在不破坏标本的前提下复原该动物腿肢较为完整的三维细节。此研究方法一方面对传统研究方法进行了重要补充,另一方面在研究中也对保存精美的澄江生物群化石起到保护作用,对这类标本的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9  华南峡东地区最早的乳孔贝类腕足动物壳体超微结构和发育研究*
    张志亮,张志飞,Lars Holmer
    2017, 56(4):483-503.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09 CSTR:
    [摘要](226) [HTML](0) [PDF 13.72 M](1790)
    摘要:
    乳孔贝(acrotretids)是一类繁盛于寒武纪晚期—奥陶纪并灭绝于泥盆纪的微型腕足动物,其特殊的壳体形态及柱状结构使其与其它舌形贝型腕足动物的系统学关系模糊不清。华南峡东地区寒武纪早期(第二世)水井沱组薄层灰岩中发现最早的精美保存的乳孔贝类腕足动物 Eohadrotreta zhenbaensis(镇巴始壮贝)。本文首次解析 Eohadrotreta的壳体形态和三级壳层结构。通过壳体显微结构的研究,解译出其个体存在的4个壳体发育阶段,即胎壳(protegulum)、幼年壳(brephic shell)、少年壳(neanic shell)和成年壳(mature shell),从而揭示乳孔贝悬浮滤食生活的幼虫阶段及其后的变态发育过程。更重要的是,在对这些壳体化石进行扫描成像过程中还发现精美保存的表皮细胞印模结构(epithelial cell moulds),它们在壳体内表面的分布规律反映了其与相应的软躯体附着区之间的紧密联系,揭示了其潜在的分类价值。随着对乳孔贝研究的深入,华南地区最早的乳孔贝类 Eohadrotreta相继报道于扬子板块上的陕南、峡东、黔中地区,可能的华北板块南缘,以及喜马拉雅和澳大利亚南部地区,表明Eohadrotreta不仅是华南而且是不同大陆间寒武纪第二世洲际地层对比的重要化石。
    10  关山生物群中始海百合化石的再研究*
    吴迪,刘煜,赵婷,陈红,侯先光
    2017, 56(4):504-515.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10 CSTR:
    [摘要](196) [HTML](0) [PDF 43.58 M](1680)
    摘要:
    关山生物群是继澄江生物群之后云南寒武纪早期地层中发现的又一个特异埋藏的化石宝库。现已报道10多个门类的化石动物,对研究寒武纪生命大爆发、后生动物起源及演化、寒武纪早期生态系统的复原等重大学术问题具有特殊的意义。始海百合属于棘皮动物门海蕾亚门,于寒武纪早期出现,志留纪灭绝。笔者将荧光显微镜等先进成像方式与传统的研究手段相结合,对新采集到的关山生物群始海百合化石标本进行深入细致的系统古生物学研究,对其精细形态学构造和生活习性获得更深入的了解。这对于认识寒武纪早期的生物多样性和棘皮动物的演化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1  湖北秭归茅坪镇下茶庄剖面石牌动物群初探*
    刘璠,陈飞扬,陈延龙,张志飞
    2017, 56(4):516-528.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11 CSTR:
    [摘要](172) [HTML](0) [PDF 21.60 M](1665)
    摘要:
    报道湖北秭归长江以南茅坪镇下茶庄剖面发现的寒武系下部(第2统第4阶)石牌动物群。该剖面石牌组出露良好,顶底界线清楚,总厚度208m。初步采集结果表明该剖面具有较大的开采潜力,化石数量上以腕足动物和软舌螺为主,同时还包括数量较多的三叶虫、双瓣壳节肢动物、开腔骨类和少量的鳃曳动物等,其中的腕足动物保存良好,数量丰度较大,壳体多以密集立体保存的内模形式出现,这是石牌组腕足动物大量壳体化石的首次报道。化石采集发现鳃曳动物与腕足动物可在相同的层面同时出现。与澄江动物群鳃曳动物化石相比,下茶庄剖面鳃曳动物的环纹保存的立体程度明显较强,但还未见到任何吻部和肠道结构保存。石牌动物群最早发现于长江以北宜昌三峡人家旅游风景名胜区内的王家坪剖面,但该地区石牌组覆盖严重,顶底未见出露,使王家坪剖面石牌动物群的后续研究存在较大困难。因此,石牌动物群在下茶庄剖面的发现和进一步采集和研究对深入揭示石牌动物群的组成、富集层位、群落结构和地理分布范围有重要的意义。
    12  贵州剑河八郎寒武系甲劳组太阳女神螺类Oelandiella*
    段晓林,杨兴莲,王圆
    2017, 56(4):529-537.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12 CSTR:
    [摘要](293) [HTML](0) [PDF 13.42 M](1809)
    摘要:
    首次报道贵州剑河八郎地区寒武系甲劳组下部粉砂质、砂质页岩中的太阳女神螺类化石小厄兰岛螺属(Oelandiella Vostokova,1962)1相似种:Oelandiellacf.accordinonata(Runnegar and Jell,1976)emended Yang et al.,2012。剑河甲劳组 Oelandiella可见较为显著横过背脊并在壳体两侧对称的同缘褶,推测其可能是在正常浅海环境中形成,因此,该化石的发现和研究将有助于了解甲劳组的沉积环境,为深入探讨其沉积环境提供新的证据。同时,确认寒武系第三统台江阶的甲劳组是 Oelandiella在黔东地区的最高产出层位,为研究寒武纪太阳女神螺类软体动物的分类、演化等提供更多的化石材料。
    13  主成分分析法在壳斗科植物化石鉴定中的应用*
    贾慧,孙柏年,David Kay Ferguson,孟祥宁
    2017, 56(4):538-548.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13 CSTR:
    [摘要](278) [HTML](0) [PDF 5.06 M](1665)
    摘要:
    壳斗科化石是北半球新生代地层的优势分子,然而由于其属种众多,叶片属种间特异性不明显,该科叶片化石的鉴定是古植物学研究的难点之一。面对化石标本不完整的性状特征信息,如何剔除冗余特征,重点考虑具有鉴定意义的标本特征,就显得非常必要。本研究通过调研多种降维算法,考虑到植物特征编码及赋值的数值特性,选用主成分分析法,以壳斗科青冈亚属植物叶片为例,对可能在化石叶片上观察到的22个性状特征(变量)进行降维处理,挑选出对于壳斗科化石叶片分类鉴定起主要作用的10个性状特征,并将其应用于化石鉴定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仅考虑经过主成分分析法压缩挑选的10个主要性状特征,仍然能够实现壳斗科化石植物的准确鉴定。主成分分析法应用于壳斗科性状特征的降维处理效果良好,剔除冗余特征对标本鉴定结果没有影响。
    14  基于植物大化石定量重建云南景谷早中新世古气候*
    李相传,郭政宏,何文龙,肖良,戴静,孙楠,王楠,李瑞云,吕荐阔
    2017, 56(4):549-561. DOI: 10.19800/j.cnki.aps.2017.04.014 CSTR:
    [摘要](233) [HTML](0) [PDF 1.23 M](1614)
    摘要:
    运用叶缘分析法(LMA)、气候叶相分析多变量程序(CLAMP)和共存因子分析法(CA)定量重建云南景谷中新世植物群的古气候。对不同方法的结果进行分析比较和交叉验证,得出景谷古气候主要参数:年均温为16.0±1.3 ℃、最暖月均温为26.3±1.5 ℃、最冷月均温为6.2±2.6 ℃、生长季为8.6±0.7个月、生长季降雨量为1 492±218mm、连续3个最湿月降水为701±139mm 和连续3个最干月降水为170±41mm。这些数据反映了景谷中新世气候应属于南-中亚热带气候类型。同时,该植物群含有大量热带植物区系成分,也支持这一结论。另外,景谷地区早中新世温度、降水量季节性差异可能暗示了当时已经出现较弱的季风信号,但强烈的典型季风气候体系在当时可能尚未建立。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