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第56卷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湖北秭归三叶虫Ushbaspis hubeiensis新材料及其研究意义
    林天瑞
    2017, 56(1):1-9. CSTR:
    [摘要](29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文中通过对Ushbaspis hubeiensis (Lin,1978)新材料的研究,对该种三叶虫躯体构造特征做了重要补充,使人们对它有更全面的认识,也将为今后进一步对乌什巴盾壳虫类(ushbaspid) 三叶虫的分类、系统演化的研究以及对寒武纪第二世生物地层划分,提供一些重要依据。文中还就张文堂等(1980)将采自贵州湄潭的Kepingaspis sp.标本鉴定为Metaredlichioides constrictus Qian and Yao,1974提出质疑。
    2  昆明盾壳虫(Kunmingaspis Chang,1964)模式种的修订
    高 健,袁金良
    2017, 56(1):10-19. CSTR:
    [摘要](26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文中阐述了Kunmingaspis属模式种在鉴定中所出现的问题,即将难以观察辨认的性状连接关系简单地当作确切的分类依据,造成非规范化的系统描述。指出张文堂(1964)区分Kunmingaspis和Yuehsienszella两属特征显著差别之一的“眼脊内侧由头鞍的前侧角向外伸出”的论据不可靠,应改正为头鞍前叶或头鞍前外缘是否壮大或弯曲状态。Jell和Hughes(1997)延用并根据两属的模糊概念,在没有全面考察King(1941)标本头尾性状组合的情况下,将Ptychoparia sakesarensis归入Yuehsienszella szechuanensis欠妥。文中通过描述采自云南宜良县上伍营龙肇寺东山坡陡坡寺组下部的新材料,分析P. sakesarensis King,1941和Yuehsienszella szechuanensis (Sun in Lu,1939)的形态差别,证明Kunmingaspis yunnanensis Chang,1964为P. sakesarensis晚出异名。故Kunmingaspis属的模式种应更名为Kunmingaspis sakesarensis。文中还简单地论述了早期褶颊虫类分类的相关问题。
    3  辽东寒武纪三叶虫Redlichia (Pteroredlichia) murakamii Resser et Endo的蜕壳
    庞崇进,韩乃仁,陈贵英,温淑女
    2017, 56(1):20-24. CSTR:
    [摘要](282)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华北辽东本溪寒武纪三叶虫Redlichia murakamii蜕壳标本完好地保存了头盖向下翻转的蜕壳状态,为寒武纪Redlichia的蜕壳模式提供了新的视角。此标本自由颊未保留,胸尾相连,头盖与胸部分离,头盖向下翻转,基本保持原位,为原地埋藏的蜕壳标本。蜕壳过程如下:面线裂开,头盖耸起卷曲并翻转,与胸部分离,胸部扭动,虫体摆脱老壳向前爬出。此蜕壳方式在McNamara (1986) 报道的澳大利亚寒武纪Redlichia的蜕壳类型中并未出现。
    4  寒武系杷榔组Redlichia (Peteroredlichia) chinensis(Walcott,1905)个体发育研究
    梁博焱,彭 进,文荣琴,刘 帅
    2017, 56(1):25-36. CSTR:
    [摘要](23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贵州东部寒武纪的杷榔组发育,化石丰富,含有杷榔动物群;其中掘头虫类、莱德利基虫类三叶虫保存好,序列完整,提供了研究这些类群属种个体发育的重要材料。本文据杷榔组Redlichia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Walcott,1905)的300多块标本的分析数据,详细讨论和重点研究了其从幼虫期、分节期至成虫期个体发育特征,分析各个阶段的形态变化及个体发育演化趋势。丰富了R.(Pteroredlichia) chinensis个体发育的资料,对莱德利基虫属种厘定起到积极的作用,提供了属种分类对比的重要证据。
    5  重庆石柱漆辽地区中、上奥陶统牙形刺序列—揭示达瑞威尔阶下部至桑比阶之间的沉积间断
    王志浩,甄勇毅,马 譞,张元动
    2017, 56(1):37-53. CSTR:
    [摘要](23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本文详细描述了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达瑞威尔阶(Darriwilian)牯牛潭组至凯迪阶(Katian)宝塔组的牙形刺序列及其对比。牙形刺序列由上而下可分为:宝塔组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和Amorphognathus superbus生物带;大田坝组的Baltoniodus alobatus,Baltoniodus variabilis和 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牯牛潭组的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其中Hamarodus brevirameus生物带至Baltoniodus alobatus生物带上部为凯迪阶,B. alobatus生物带下部至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上部为桑比阶(Sandbian),而Yangtzeplacognathus jianyeensis生物带下部,Yangtzeplacognathus crassus生物带和Lenodus variabilis生物带归入达瑞威尔阶。根据文中所识别的牙形刺序列,该剖面显然缺失了达瑞威尔阶中上部的牙形刺生物带如Pygodus serra 生物带(即Yangtzeplacognathus protoramosus和Y. foliaceus生物带), Eoplacognathus suecicus和Dzikodus tablepointensis生物带。因此,在重庆石柱漆辽剖面奥陶系牯牛潭组和大田坝组之间的地层是不连续的,存在一明显的沉积间断,缺失了相当于牯牛潭组标准剖面中上部的地层(达瑞威尔阶中上部)。而这一沉积间断所发生的时间正好与达瑞威尔中晚期全球海平面下降相吻合。
    6  扬子台地西北缘志留纪笔石Oktavites spiralis (Geinitz, 1842)发育过程研究
    王 欣,王 健,张 举
    2017, 56(1):54-67. CSTR:
    [摘要](19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Oktavites spiralis(Geinitz,1842)是志留系特列奇阶(Telychian)的笔石带化石,其形态特征明显,在全球范围内广泛分布,地层对比意义较强。然而,该种宽泛的化石定义以及缺乏居群差异研究,造成了对该化石延限的争议,不利于地层的精确对比。笔者对产自陕西紫阳、岚皋地区特列奇阶Oktavites spiralis带至Cyrtograptus lapworthi笔石带的45个Oktavites spiralis不同发育阶段的幼体标本进行研究,建立了较完整的发育序列,从而对该种的始部特征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增加了描述的精确性。同时,通过始部特征的对比研究,可将Oktavites spiralis和与之共生的Oktavites contortus (Perner,1897)明确区分为2个独立的种。此外,对Oktavites spiralis和Oktavites contortus发育过程的研究,也可成为该属进一步精确厘定的主要依据之一。
    7  滇东北昭通箐门的泥盆纪珊瑚(二)——中泥盆世晚期的四射珊瑚
    廖卫华,马学平
    2017, 56(1):68-81. CSTR:
    [摘要](32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云南省昭通市东北郊箐门出露了一条比较完整的泥盆纪浅海相地层剖面,下、中、上三个统均有出露,浅海底栖生物化石丰富,研究基础也相对较好,是研究滇东北地区泥盆纪地层的一条理想剖面。由于地层剖面比较长,沉积厚度比较大,此前我们已经描述了早泥盆世和中泥盆世早期的四射珊瑚,本文继续描述该剖面的中泥盆世晚期的地层及其四射珊瑚,讨论它们的地层划分、珊瑚群对比与古生物地理。至于晚泥盆世的珊瑚,由于篇幅的关系,我们拟另文继续描述。
    8  四川江油渔洞子下三叠统飞仙关组巨鲕灰岩中疑似蓝细菌及早三叠世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
    周志澄,罗 辉,Willems H,许 波,王学恒,蔡华伟,陈迪舒,刘实佳,陈金华
    2017, 56(1):82-93. CSTR:
    [摘要](20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二叠纪末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导致海洋底栖生物的大灭绝及早三叠世蓝细菌的爆发,有关这一时期我国华南蓝细菌化石的报道主要来自早三叠世早期的微生物岩。四川江油渔洞子剖面下三叠统飞仙关组下部巨鲕灰岩中首次发现有丰富的疑似蓝细菌,在种类和结构上与以往所报道的蓝细菌有着明显区别。疑似蓝细菌在巨鲕内和围岩中的富集,表明巨鲕灰岩的成因与疑似蓝细菌的活动有关,与飞仙关组底部微生物岩在成因上有着密切联系,显示早三叠世早期在这一地区发生了疑似蓝细菌的双幕式爆发,同时,暗示着这一地区二叠-三叠纪之交至少发生了两次海洋环境恶化及动物灭绝事件。疑似蓝细菌的爆发性生长,对于海洋生态环境的修复和海洋含氧条件的改善,进而为早三叠世末、中三叠世的生物全面复苏、辐射有着重要意义。
    9  甘肃华亭中侏罗统延安组植物群组成及古气候指示
    李琪佳,李 军,安鹏程,唐德亮,朱玉婷,丁素婷,吴靖宇
    2017, 56(1):94-107. CSTR:
    [摘要](25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对甘肃华亭延安组植物化石进行了宏观形态和表皮构造分析,经鉴定共有24属49种。该植物群特征为:真蕨纲(28.6%)、银杏纲(38.8%)繁盛,松柏纲(16.3%)、楔叶纲(8.2%)和苏铁纲(4.1%)占一定比例,石松纲和种子蕨纲未见。与国内、外侏罗纪植物群或组合,特别是与我国北方中侏罗世11个研究较为系统的植物群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和分析。结果表明,当前植物群明显具有中国北方Coniopteris–Phoenicopsis植物群早期组合的特点,其地质时代归为中侏罗世早期,大致相当于阿林期(Aalenian)至巴柔期(Bajocian)。华亭延安组化石植物以温暖湿润气候下繁盛的植物类型为主,兼具少数亚热带、热带气候下的植物成分,说明甘肃华亭地区中侏罗世为偏湿润的暖温带气候。
    10  太白山表土花粉和气孔器与植物类型的关系研究
    李永飞,李春海,徐柳园,许 斌,庞有智
    2017, 56(1):108-116. CSTR:
    [摘要](28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通过太白山13个样点表土花粉组合特征和气孔器及其与植物类型之间关系的分析,结果发现:针阔混交林花粉组合能很好地反映植物类型特征,落叶阔叶林和针叶林花粉组合能较好地与植物类型相对应,高山灌丛草甸花粉组合未能反映植物类型数量特征;主要花粉类型松属、铁杉属和桦属花粉具超代表性,胡桃属和榆属花粉具适宜代表性,落叶松属、冷杉属、杜鹃花科和槭属花粉具低代表性;DCA(Detrended Correspondence Analysis)分析表明,通过花粉数据能够较好区分不同植被类型,结合气孔器特征能够准确反映植被特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