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湖北宜昌埃迪卡拉系陡山沱组天柱山卵囊胞——Tianzhushania的新认识
    尹磊明 周传明 袁训来
    2008(2). DOI: 1
    [摘要](24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我国南方陡山沱组的渗透矿化微体化石为认识埃迪卡拉动物辐射前的生物多样性,提供了异乎寻常的窗口;其中包括一些被视为早期动物胚胎的磷酸盐化球形化石。但是,一些学者将之与现生Thiomargarita sp.比较,把陡山沱组胚胎解释为巨大氧化硫细菌。湖北宜昌晓峰河剖面陡山沱组中发现Tianzhushania的大型具刺疑源类的膜壳中显示有1、2、4、8、16乃至数百个卵裂细胞标本,表明它们应是真核生物,很可能是在滞育卵囊胞中保存的早期卵裂的动物胚胎。此有力地论证了我国南方埃迪卡拉纪陡山沱组动物胚胎化石的保存,并将动物化石记录推前至632Ma前。为了区别Tianzhushania的已知形态种,新建Tianzhushania fissura sp.nov.和Tianzhushania confrerta sp.nov.两个新种,它们分别以含有不同数量卵裂细胞为特征。它们在陡山沱组中、上部的集中保存,可能与海平面变化或其它地质事件密切相关。而这需要更多有效年代地层资料加以合理解释。
    2  云南丽江-大理地区现代表土花粉垂直分布特征
    李春海 童国榜 沈吉 王苏民 羊向东 刘志明
    2008(2). DOI: 1
    [摘要](33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文章主要研究云南丽江-大理地区不同海拔高度表土花粉。虽然松属花粉在各个植被带都占有优势,但是建群种花粉含量相对较高。降趋对应分析法(detrended correspondenc eanalysis,简称DCA)分析显示,表土花粉的分布和海拔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DCA第一轴的值和海拔高度之间的线性相关系数达0.82(r^2=0.82)。此次研究表明,在云南山地,可以通过含量相对较高的花粉来重建古植被。
    3  华东志留纪最早期的华夏正形贝动物群及其宏演化意义
    戎嘉余 黄冰 詹仁斌
    2008(2). DOI: 1
    [摘要](256)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志留纪最早期的腕足动物群在文献中很少记录,与标准笔石相伴者更为稀罕。江西玉山志留系底部因发现Akidograptus ascensus带的笔石而确定该处盛产志留纪初期(鲁丹早期)、多样性较高的腕足动物群。根据组成、性质与层位,它与浙江江山、常山、淳安、余杭等7个地点的同期组合可统一命名为华夏正形贝动物群(Cathaysiorthis Fauna)。它包含了不同群集,都产自细碎屑岩(如泥岩)中,其分布主要受海水深度和距华夏古陆远近的控制。这个动物群生长在奥陶纪大灭绝后的残存期,文章探讨了它的残存特征。研究揭示,奥陶纪末大灭绝对腕足动物演化的一个实质性的贡献在于制约了奥陶纪占优势的A组(正形贝/扭月贝大类群:发育铰合面、窗齿型铰齿、正扭型主突起和简单腕器官)的繁盛态势,滋生了B组(五房贝/无洞贝大类群:发育后转面、弓齿型铰齿和复杂腕器官但缺失正扭型主突起)在志留纪的优势,造成腕足动物宏演化历程中的一次重大转折。文中提出“优势替代滞后型式(Pattern of lag of dominance replacement)”,专指A组类群的优势被B组类群替代的时间不是紧跟在奥陶纪末大灭绝之后,而是距大灭绝结束约4Ma之后。文中描记新属华夏正形贝(Cathaysiorthis gen.nov.)。
    4  鄂尔多斯盆地三叠系延长组葡萄藻形态特征
    吉利明 祝幼华 王少飞
    2008(2). DOI: 1
    [摘要](186)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西峰地区三叠系延长组主要烃源岩层长7^3-长7^2段发现大量藻类化石,丰度高,但分异度很低,属种单凋.主要由极其丰富的光球型疑源类(Leiosphaeridia)和丰富的葡萄藻(Botryococcus)组成。其中,葡萄藻形态各异.多为团块状,也有串珠状、云朵状的群体。团块状化石又可区分为球形、心形、三瓣形、品字形、菊花形等多种形态。透光镜下化石多为桔黄、棕红色。反射荧光强烈.大多呈黄色、浅黄褐色。葡萄藻化石可明显区分为淡水和做成水两种生态类型.前者群体及单个细胞较小,群体边缘呈波状或锯齿状,细胞放射状排列明显。后者群体及单个细胞较大.群体轮廓线较光滑,细胞放射状不十分明显。对葡萄藻生态环境分析和古环境对比研究认为.西峰地区中、晚三叠世葡萄藻繁盛的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恰好是湖盆水域扩大,并逐步达到最大湖泛面的湖进期,气候温暖适宜.雨量充沛。两种生态类型葡萄藻化石的出现表明,延长组长7段沉积时期,湖水的盐度有一定的波动。通过对该层位共生疑源类和其他反映盐度地球化学指标的研究,认为中、晚三叠世鄂尔多斯湖盆正处于逐渐淡化过程.盐度的变化范围比较有限,为典型的淡水湖泊。延长组长8-长7段发现的孢粉组合的生态类型与我国云贵高原抚仙湖中与葡萄藻伴生的孢粉组合较为相似.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晚三叠世古湖泊处于较低地理纬度的暖温带-亚热带气候区。
    5  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后腕足动物是否存在"小型化效应"?
    黄冰
    2008(2). DOI: 1
    [摘要](392)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小型化效应(Lilliput effect)一般是指灭绝事件后生物个体相对于事件前明显变小的一种演化现象。为了更深入研究,文中将它分为狭义与广义两种类型:狭义型是指它的原始定义,专门针对种级分类单元的小型化,因研究条件苛刻而导致相关研究很少;广义型是指高于种级分类单元的小型化,已有一些实例。文章对华南奥陶纪末大灭绝前后“Katian晚期”、“Hirnantian”及“Rhuddanian初期”3个时期的腕足动物个体大小数据,依“属”、“超科”及“目”3级分类单元有选择地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奥陶纪末大灭绝后残存期里较低级分类单元(属级)在个体大小变化方面显示较大的差异性,这与二叠纪末大灭绝后普遍的小型化有很大差别,这可能是因为奥陶纪末的灭绝强度远低于后者所致;同一较高级分类单元中不同属级分子个体变化趋势表现出较为一致的现象,反映出它们可能具有相似的灾难应对机制。
    6  青藏高原常见早熟禾亚科植硅体形态特征初步研究
    秦利 李杰 旺罗 吕厚远
    2008(2). DOI: 1
    [摘要](27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文章对采自青藏高原地区早熟禾亚科(Pooideae)常见的10属19种现代植物进行详细的植硅体形态描述、分类、统计、测量和对比。分析发现:青藏高原现生植物早熟禾亚科(Pooideae)特有的植硅体形态主要包括帽型、齿型、针茅哑铃型和针茅多铃型,同时发育塔型、棒型、尖型、刺球型等其它亚科常见的类型。初步明确了部分属一级的植硅体形态特点,例如,羊茅属(Festuca)、早熟禾属(Poa)等主要发育尖顶帽型;长芒草(Stipa bungeana Trin.)、赖草(Leymus secalinus(Georgi)Tzvel.)等主要发育平顶帽型;针茅属(Stipa)主要发育针茅哑铃型;早熟禾属(Poa)、三毛草属(Trisetum)同时发育较丰富的帽型和齿型。为进一步地深入研究该区草原植被群落的演替过程和规律提供了植硅体形态学分析的基础。
    7  成都平原4 000aBP以来的孢粉记录与环境变化
    罗丽萍 朱利东 向芳 杨文光 阚瑷珂 罗虹 张擎 朱章义
    2008(2). DOI: 1
    [摘要](284)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成都平原晚全新世以来沉积的泥质层发现丰富的孢粉。根据孢粉成分组合特征和生态类型可划分出5个孢粉组合带,结合剖面上6个14^C测年数据,提出在过去的4000a研究区植被类型及气候环境经历了5个阶段的变化:3800-3600aBP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气候暖偏湿;3600-3400aBP为含常绿树种的落叶阔叶林,气候温暖湿润;3400-2600aBP为草/湿地,气温下降,环境更潮湿;2600-900aBP为落叶阔叶林,温度又开始逐渐回升,气候温和偏湿;900-300aBP再次变为草/湿地,偏干冷的气候环境。
    8  陕西宁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中黄铁矿化化石的成岩及风化过程
    蔡耀平 华洪
    2008(2). DOI: 1
    [摘要](243)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陕南埃迪卡拉纪晚期的高家山生物群中部分化石以黄铁矿化三维立体保存软躯体管状化石为主要特征。对野外识别出的具有不同风化程度的3类粉砂岩进行了详细的手标本特征对比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测试对比研究。锥管虫(Conotubus)的化石成岩学特征表明黄铁矿最先沉淀,随后方解石充填于黄铁矿留下的空隙或空腔中。这些化石所经历的第一期风化作用相对较弱,保留了大量的原始化石成岩学信息;第二期风化作用则可能形成于一个氧化条件较强的环境中。
    9  陕西宁强胡家坝地区晚埃迪卡拉世高家山生物群岩相变化与化石保存关系
    马冀 刘卓 蔡耀平 李朋 林晋炎 华洪
    2008(2). DOI: 1
    [摘要](21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我国上扬子陕西宁强-勉县境内产出埃迪卡拉纪晚期高家山生物群,根据大量野外追踪、实地观察与室内岩相分析,对碎屑岩相黄铁矿化软躯体化石的出现与岩相横向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应的埋藏相进行初步探讨,认为胡家坝露头带为相对远离风暴源的沉积序列,最利于化石的保存;高家山露头带则属于相对靠近风暴源的沉积序列,化石保存潜力不如胡家坝露头带的沉积序列。
    10  贵州贞丰三叠纪原始爬行类足迹(Chirotherium)的研究
    杨超 吕洪波 陈清华 孙昶旭
    2008(2). DOI: 1
    [摘要](287) [HTML](0) [PDF 0.00 Byte](10)
    摘要:
    研究和讨论贵州贞丰龙场中三叠统关岭组中发现的一系列足迹。通过与贞丰县牛场足迹进行比较,利用现场采制的石膏拓模以及胶片描图,绘制单个足迹和一系列足迹的图形,并测出步蝠角和趾间角等角度。参照国际上流行的计算方法,利用足迹学的知识对现场足迹进行分析,初步得出造迹动物形态和运动状态的一些特征。同时,通过牛场、龙场两地足迹趾尖印痕的对比,着重讨论手兽在运动时脚掌着地和发力的挣点,从而阐述该造迹动物的一些运动习性。文中还将研究的足迹与恐龙进行简单对比,期待以后对手兽更深入的研究能够更好地认识恐龙的出现。
    11  浙江天台晚白垩世伤齿龙(troodontids)蛋化石的新发现
    钱迈平 姜杨 陈荣 蒋严根 张元军 邢光福
    2008(2). DOI: 1
    [摘要](309)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浙江天台上白垩统赤城山组中发掘出属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化石。研究认为,棱柱形蛋从伤齿龙类恐龙中产出就具有较高刚度的蛋壳,可直接插入松软的泥沙里,明显区别于其他大多数恐龙及现代爬行类所产的韧性蛋壳蛋,韧性蛋壳的恐龙蛋往往因重力作用产生变形而呈扁球形和扁椭球形。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的刚性蛋壳很接近现代鸟蛋的蛋壳,暗示伤齿龙类恐龙生殖系统在蛋壳形成方面与现代鸟类有一定相似性。同时,伤齿龙类的棱柱形蛋或多或少地以向外倾斜的形式排布,反映出伤齿龙类恐龙产卵时可能面向巢穴外,是一种对生存环境的适应行为。
    12  中泥盆世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的命名问题
    徐洪河 王祺
    2008(2). DOI: 1
    [摘要](25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草本石松植物原始鳞木属(Protolepidodendron)一名,最初由Krejci根据波希米亚泥盆纪地层中一种具叶的茎干标本所建立,当时为了强调其与石炭纪鳞木属(Lepidodendron)石松植物的相似性,取名为Proto-Lepidodendron。后来,这种以具有二分叉的叶为特征的草本石松植物相继在捷克、德国、比利时、美国、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地的早、中泥盆世地层中被发现。值得一提的是,对该属及模式种的命名问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存在多种作者引证,甚至还存在不同拼写的种本名。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对化石植物的命名必须依据模式标本。目前,Protolepidodendron的模式标本保存在捷克共和国首都布拉格的国家博物馆。通过对模式标本进行的重新观察,并发现Gothan(1921)首次根据模式标本明确了Protolepidodendron的属征,是该属最早的合格发表作者;后来,模式标本又经过Krausel和Weyland(1929)的研究,唯一合法的种P.scharyanum被确立为模式种,并提出了种征。对Protolepidodendron属及其模式种,尽管后来有大量研究和报道,但都不是基于原始的模式标本。因此。根据国际植物学命名法规,该属及其模式种的合法名称应为Protolepidodendron Krejci ex Gothan和P.scharyanum Krejci ex Krausel et Weyland。
    13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的回顾与进展
    赵丽君 王立亭 李淳
    2008(2). DOI: 1
    [摘要](227)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中国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近10年来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此类化石在华南分布广泛,已见于多个省区的十余处地点,涉及自下三叠统奥伦尼克阶至上三叠统诺利阶的至少7个层位,并显示出由东向西产出层位逐渐升高的趋势。我国的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化石门类齐全,属种丰富,已知类群包括鱼龙类、海龙类、檐齿龙类、始鳍龙类、原龙类、初龙类和湖北鳄类,显示出典型的西特提斯动物群特征,同时也体现了与东太平洋动物群的某些联系,以及一定的地方色彩。这些化石为研究三叠纪海生爬行动物各个类群的起源、演化和绝灭以及海洋环境的变迁提供了新的材料。
    14  关于晚古生代楔叶属(楔叶纲)的名实问题
    熊聪慧 王祺
    2008(2). DOI: 1
    [摘要](300)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简要回顾Sphenophyllum Koenig和Sphenophyllum Brongniart的研究历史,详细讨论该属命名中存在的问题。这两者是基于相同的模式(即Sphenophyllites emarginatus Brongniart,1822)建立的。根据2006年《国际植物命名法规》(维也纳法规)规则32.1,14.4和附录Ⅲ,Sphenophyllum Koenig因没有明确的发表日期(出版年),故为非法名称,应予废弃;而Sphenophyllum Brongniart因广为使用已被提议为保留名,其命名异名Sphenophyllites Brongniart,1822应被废弃。因此,正确名称应是Sphenophyllum Brongniart,1828。
    15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08(2). DOI: 1
    [摘要](19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16  《古生物学报》编辑委员会
    2008(2). DOI: 1
    [摘要](214)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