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贵州凤冈志留纪晚LLANDOVERY世植物黔羽枝研究综述
    王怿 蔡重阳
    2007(3):269-277. DOI: 1 CSTR:
    [摘要](305)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简要论述贵州凤冈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Pinnatiramosus qianensis Geng(黔羽枝)的研究历史、地层时代、主要特征、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演化意义、争议焦点及其今后的研究途径和展望。P.qianensis代表了一类目前仍鲜为人知、由水生藻类植物向陆生环境过渡的植物类群,具有陆生维管植物某些重要特征,在后续演化过程中,可能是一类不成功的灭绝类群。由于P.qianensis的特有外部形态和复杂的内部解剖特征,对其认识引发了很大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是否属于真正的志留纪植物(产出地层是否为志留纪Llandovery世晚期,是否属于这个时期的早期维管植物或植物根系)。作者认为:我国西南地区是探索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关键地区,通过一系列野外和室内研究,进一步强化对P.qianensis及其共生植物群的研究,并采用多学科交叉的方法,系统揭示P.qianensis的生物学属性、分类系统及其生态环境,在早期植物演化上提出新观点和演化模式,推进早期陆生维管植物起源、演化的研究。
    2  系统古生物研究中的统计新方法初探——以浙赣边区志留纪初期雕正形贝属为例
    黄冰
    2007(3):278-292. DOI: 1 CSTR:
    [摘要](23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对浙赣交界地区志留系兰多维列统底部编号为DK4(浙江省淳安县大坑坞剖面安吉组)与AFL68(江西省玉山县上坞剖面仕阳组)的两批腕足动物化石中的雕正形贝(Glyptorthis)进行度量与描述,并研究其腹壳肌痕面在个体发育过程中的变化,最终将其确定为Glyptorthis wenchangensis(Liang)。在测量方法上,将"协方差分析"(covariance analysis)运用于这两个居群间的性状对比,效果较好。此外,针对系统古生物研究中的传统统计方法——"最小二乘回归"(least squares regression)潜在的问题与不足,作者引入并证明"鲁棒回归"(robust regres-sion)方法的优势所在。
    3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腹足类
    潘华璋 王德有 冯进城 符光宏 朱世刚
    2007(3):293-298. DOI: 1 CSTR:
    [摘要](296)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腹足类化石5属2种、3未定种。根据Bithynia cf.elongata Martinson和Mesolanistes efremovi(Martinson)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对比,含化石地层时代为晚白垩世桑托期(Santonian stage)至马斯特里赫特期(Maastrichitian stage)。
    4  河南西峡盆地晚白垩世含恐龙蛋地层中的双壳类
    陈金华 王德有 冯进城 符光宏 朱世刚
    2007(3):299-313. DOI: 1 CSTR:
    [摘要](41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的双壳类5属(亚属)9种,其中1新种。依据双壳类的地层分布特征,确认含恐龙蛋地层的时代属晚白垩世,很可能为晚白垩世中-晚期(Coniacian-Campanian期)。描述的双壳类化石有:Pseudohyria cf.gobiensis MacNeil,Pseudohyria cf.cardiiformis(Martinson),cf.Plicatounio(Plicatounio)hunanensis Zhang,cf.Plicatounio(Plicatounio)zhuchengensis Ma,Plicatounio(Acclinoplicatounio)cf.nan-anensis Ma et Huang,Plicatounio(Tamuraia)henanensis Chenet Wangsp.nov.,Sphaerium shantun gense(Grabau),Sphaeriumtani Grabau和Sphaerium laiyangense Chen。其中,Pseudohyria属及Tamuraia和Accli-noplicatounio亚属的历程均限于晚白垩世。韩国和日本早白垩世地层发现的Pseudohyria matsumotoi Yang,1979应归Matsumotoina,不属于Pseudohyria;福建禾口组上部原鉴定为Plicatounio(Plicatounio)naktongensis和Pli-catounio(Plicatounio)fujianensis的标本,应改归Tamuraia亚属。
    5  论早寒武世三叶虫大古油栉虫属
    罗惠麟 李勇 胡世学 傅晓平 侯蜀光 尤霆 庞纪院 刘琦
    2007(3):314-326. DOI: 1 CSTR:
    [摘要](419) [HTML](0) [PDF 0.00 Byte](17)
    摘要:
    报道采自云南昆明高楼房及武定石将军乌龙箐组剖面古油栉虫类(palaeolenid)的新材料。详细研究和比较后确认Mansuy(1912)所建立Palaeolenus属的3个种特征明显,特别是P.deprati Mansuy与P.douvillei Mansuy区别较大,不能合并为一个种;以Palaeolenusdeprati Mansuy为模式种建立的Megapalaeolenus Chang,1966应该成立。根据地层分布,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上部的Palaeolenus和Megapalaeolenus两个化石带仍然适用于华中、西南地区早寒武世中期的地层划分,华北和东北南部只存在Megapalaeolenus带的地层,而Palaeolenus带的地层缺失。
    6  陕南早寒武世ANABARITES壳体内部结构及亲缘关系探讨
    李朋 华洪 张录易 张东东 金显宝 刘竹
    2007(3):327-333. DOI: 1 CSTR:
    [摘要](25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陕南灯影组宽川铺段的小壳化石具完好的三维保存方式。Anabarites是三辐射对称、单管底栖群居生物,亲缘关系不明。作者通过对陕南宁强下寒武统宽川铺段进行数次系统采样,经过对样品的醋酸溶蚀处理和电子扫描电镜照像后,发现Anabarites壳体内部具螺旋状微结构;经测试分析后认为该结构可能与中槽的深浅成正相关,两者的形成可能与微环境中水体的变化有关。探讨其可能的亲缘关系及其演化序列。
    7  飘泊海百合类在我国三叠系的首次发现及其意义
    王传尚 汪啸风 陈孝红 程龙
    2007(3):334-339. DOI: 1 CSTR:
    [摘要](30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产于贵州关岭三叠系营浮游生活的漂泊海百合类(roveacrinids)是该类化石在我国的首次发现,描述其中2种:Osteocrinus cf.virgatus和Osteocrinus spinosus。Osteocrinus的形态是以萼部为中心、由位于中背骨之上的5块辐板生长出5个一级腕,从5个一级腕的第2个腕骨后再分出10个二级腕,共同构成一个纤巧的辐射对称的身体结构。鉴于辐板外侧中上部的韧带凹口与冠部中轴近于平行,腕与冠部的中轴近于垂直联结,表明Osteoc-rinus的形态与Saccocoma tenella(Goldfuss)雷同,其生活方式应与之类似,为口面向上的浮游生活方式。
    8  江苏宜兴龙池山现代植被表土孢粉的初步研究
    舒军武 王伟铭 王爱根
    2007(3):340-346. DOI: 1 CSTR:
    [摘要](31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江苏宜兴龙池山森林自然保护区表土花粉分析结果表明,表土孢粉植物群主要以栎属(Quercus)、松属(Pinus)、青冈属(Cyclobalanopsis)、栲属(Castanopsis)/柯属(Lithocarpus)、栗属(Castanea)占优势的木本植物组成,混生有枫香属(Liquidambar)、杨梅属(Myrica)、冬青属(Ilex)、女贞属(Ligustrum)、紫树属(Nyssa)、盐肤木属(Rhus)、黄连木属(Pistacia)等亚热带常见植物类型。研究区不同海拔高度的表土孢粉组合特征基本反映了当地现今的植物构成、植被面貌及其垂直分布规律。结合长江三角洲及其周边地区其他代表性表土花粉资料,首次提出以常绿阔叶木本植物与落叶阔叶木本植物含量之比(E/D),并结合重要优势、标志木本植物科属,初步识别和确立各地带性森林植被的表土花粉指标,为这一地区开展第四纪古植被和古气候等孢粉研究提供参考性依据。
    9  新疆巴楚中奥陶统上部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意义
    李越 王建坡 沈安江 黄智斌
    2007(3):347-354. DOI: 1 CSTR:
    [摘要](38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从建造时代和群落组成的角度,专论新疆巴楚地区一间房组瓶筐石礁丘的演化定位。瓶筐石作为群落的主体造礁始于早奥陶世早期,繁盛于早奥陶世晚期,中奥陶世开始趋于衰落。一间房组发育中小型点礁丘,除礁灰岩中常见的藻屑外,主要由瓶筐石并伴生少量石海绵共同形成礁格架岩。在群落组成上,一间房组的瓶筐礁丘与世界其它地区的瓶筐礁类似,但在建造时间上却显得极为特殊:中奥陶世晚期。这时,一个全新的群落——珊瑚—层孔海绵礁群落开始在世界其它地区起源,却全然不见于一间房组。一间房组的礁丘在时间上完全不吻合于早奥陶世的瓶筐石造礁事件,而是晚于此类礁繁盛期并滞后了约10Ma,是目前所发现这类礁群落在全球范围内的孓遗孤例,是承先而不启后的礁群落。
    10  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晚期角质残植煤中植物角质层的再研究
    孙德伟 王怿 徐洪河 傅强
    2007(3):355-364. DOI: 1 CSTR:
    [摘要](26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通过光学、扫描电子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对云南禄劝中泥盆世晚期角质残植煤层中的植物角质层进行再研究。禄劝的植物角质层定为Orestoviacf.devonica Ergolskaya,1936,具有两种类型:类型Ⅰ,角质层具有规则分布的孔状结构,分布密度为40—45个/mm2,表皮细胞呈不规则多边形或长条形;类型Ⅱ,角质层规则分布似气孔结构,分布密度为50—60个/mm2,表皮细胞呈长方形。根据大植物化石研究,结合生物地层资料,云南禄劝的植物角质残植煤层的成煤时代为中泥盆世晚期(late Givetian)。基于对当时古地理和古气候分析,云南禄劝角质残植煤层的形成主要受控于当时区域古地理环境及其局部古气候条件。
    11  辽宁西部下白垩统反鸟类一新科——Alethoalaorvithidae fam.nov.
    李莉 胡东宇 段冶 巩恩普 侯连海
    2007(3):365-372. DOI: 1 CSTR:
    [摘要](304)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记述发现于辽宁省朝阳县原家洼村中生代地层中的反鸟类一新科:真翼鸟科(Alethoalaornithidae fam.nov.)。由于该科鸟类具有肩胛骨直,第1、2指仍有爪,腓骨和胫跗骨不愈合,趾骨不太钩曲等特征,将真翼鸟科归入华夏鸟目(Cathayornithiformes)。真翼鸟科的特有特征包括:吻尖,齿少,牙齿退化的趋势明显,腕掌骨基本形成,乌喙骨远端宽,肱骨近端具明显的气窝,尾综骨长,跗蹠骨末端三趾骨等长且滑车末端基本处于同一水平面,趾骨爪长,不甚钩曲等。通过对新材料和其它早期鸟类的对比认为,反鸟类的灭绝不仅有自身构造的原因,还有它们所生活的生态环境多变的原因。
    12  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近纪)植物活动痕迹类型及其环境与层序地层学意义
    吴贤涛
    2007(3):373-379. DOI: 1 CSTR:
    [摘要](35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植物活动痕迹即根迹,是层序地层学中识别低位期沉积的重要标志。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古近纪)根迹发育,形态各异,可分为A、B、C、D、E五种类型,分别被解释为五类次级沉积环境下的产物。其中A型根迹、B型根迹与河口湾沉积环境相关,前者见于河口湾陆方一侧的河口沙坝(bay head bar),后者则出现于海方一侧易受海浪冲蚀的盐碱凹地。已有资料证明,植物活动痕迹,结合动物活动痕迹和古生物学、沉积学研究,可为判别河口湾沉积环境、层序界面提供重要实据,从而在层序地层学研究和储层沉积环境探索中显示重要作用。
    13  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生物群分布特征与富烃源岩层的形成
    黄清华 梁万林 叶得泉 曹维福
    2007(3):380-386. DOI: 1 CSTR:
    [摘要](18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松辽盆地是我国白垩纪最大的陆相含油气盆地,晚白垩世两次大的湖侵事件导致了微体生物群的繁盛和富烃源岩层的形成。在论述松辽盆地白垩纪微体古生物群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阐述了以微体生物为核心的松花江生物群的发育与富烃源岩层形成的关系。认为大型富营养湖泊的发育为松花江生物群的繁盛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而湖盆内繁盛的微体生物群则为富烃源岩层的形成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与此同时,长期继承性深水构造凹陷和非补偿沉积则是富烃源岩层形成的有利场所。
    14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07(3):F0003-F0003. DOI: 1 CSTR:
    [摘要](24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本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学术讨论、论著评述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为进一步提高《古生物学报》的学术质量,特作如下稿约。1.本刊为中文版,附有较详细的英文提要和30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提要以第三人称写,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关键词一般不超过8个词组,每篇文章(包括插图、表、参考文献、外文提要、图版说明)不超过2万字,不连载;图版不超过6幅;简报1000字以内为宜。2.来稿要求学术观点明确,文字精练,图表应用得体,文中名词术语、计量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