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黔东北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的似发珊瑚属(Pilophyllia Ge et Y,1974)新资料
    唐兰 何心一 陈建强
    2007(1). DOI: 1 CSTR:
    [摘要](18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Pilophyllia Ge et Y,1974具有典型的包珊瑚型隔壁,是包珊瑚科的主要分子。该属广泛分布于上扬子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地层。首次对采自贵州石阡中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爱隆期(Aeronian)香树园组和雷家屯组的大量Pilophyllia Ge et Y,1974标本进行详细研究,经鉴定,共计有9种,其中包括6新种,1未定种,它们是:Pilophyllia simplex Chen,1986,P.fenggangensis Ge et Y,1974,P.vesiculosa Tang sp.nov.,P.conica Tang sp.nov.,P.ultimuma Tang sp.nov.,P.stylaris Tangsp.nov.,P.raritabulata Tangsp.nov.,P.lei-jiatunensis Tang sp.nov.,Pilophyllia sp.。此外,根据新的研究材料补充和修订Pilophyllia部分属征,并将石阡地区香树园组和雷家屯组的Pilophyllia种群特征与川北、陕南宁强组(Telychian阶)的进行比较。
    2  
    2007(1). DOI: 1 CSTR:
    [摘要](13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3  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底栖介形类及其大灭绝
    王尚启 马学平
    2007(1):1-32. DOI: 1 CSTR:
    [摘要](25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研究的底栖介形类化石采自湖南锡矿山剖面晚泥盆世地层,共30属61种,含1新属,2未定属,13新种和20未定种。在晚泥盆世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之前和以后,根据底栖介形类的演化特征,分为正常期,包括3—5层;灭绝期,即6层;残存期,包括7,8,9a-c,11—13,15层;和复苏期,即20层以上地层。在湖南锡矿山上泥盆统剖面上,底栖介形类动物群遭受到F/F灭绝事件的重创,正常期的37种中仅11种在残存期中幸免于难,24种在本剖面上消失,灭绝种约占65%。对于F/F生物集群灭绝事件的发生机制,虽有多种解释,但造成底栖介形类灭绝的主要原因更可能是缺(贫)氧或含毒环境和气候变化。根据底栖介形类生态组合特征,正常期的介形类动物群代表近岸浅水开阔海台地环境;复苏期的介形类动物群可能代表半局限海台地环境。根据正常期、残存期和复苏期介形类动物群的组成特征,它们所生存的海底为正常的含氧环境。
    4  新疆巴里坤三塘湖志留纪三叶虫
    张文堂 孙晓文
    2007(1):33-44. DOI: 1 CSTR:
    [摘要](418)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新疆巴里坤三塘湖晚志留世阿苏山组三叶虫包括Ananaspis fecunda Barrande,Cheirurus barkolensis sp.nov.和Pacificurus sp.,与准噶尔盆地西北部乌图布拉格,哈萨克斯坦及捷克波西米亚的晚志留世三叶虫关系密切。另外对中国5个地区晚志留世三叶虫地层作了对比。Ananaspis,Pacificurus二属在中国是初次发现。
    5  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记录
    唐领余 李春海 安成邦 汪卫国
    2007(1):45-61. DOI: 1 CSTR:
    [摘要](346)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采集甘肃静宁、定西、秦安等地晚更新世晚期以来几个黄土剖面的孢粉样品,分别以晚更新世每个样品分辨率200—300年,全新世20—200年,揭示了黄土高原西部4万多年以来古植被曾经历过草原、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针叶林以及荒漠草原或荒漠几种植被的多次快速变化。在44.2—11kaBP期间,静宁地区植被主要表现为森林和草原成分的相互消长,其中44—29kaBP期间(MIS3)气候以湿润为主,发育针叶林,温度低于现在;23kaBP之后,气候冷干,以稀疏草原为主,在末次盛冰期植被甚至演化为荒漠草原。全新世大部分时间内是以草原或森林草原(或疏林草原)植被为主。在全新世中期,约7.6—5.8kaBP有近1700年时间发育有森林植被,在这个时期当地自然植被覆盖度较高,而草原或疏林草原发育时期植被往往较稀疏,反映气候相对干冷。根据出现的不同类型植物的孢粉浓度及其生态环境特性,研究区早、中全新世,约8.8—5.8kaBP沉积环境较湿润;自3.8kaBP以后气候环境总的变化趋势是逐渐变干,植被开始向草原荒漠化演变。然而,研究区整个全新世气候环境存在多次干湿交替现象,据孢粉记录,其中可能存在11次气候干寒事件。
    6  西藏申扎地区中二叠世(竹蜓)类动物群
    黄浩 金小赤 史宇坤 杨湘宁
    2007(1):62-74. DOI: 1 CSTR:
    [摘要](27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结合新采集的材料与前人研究,综合分析拉萨地块申扎永珠乡下拉组中类动物群的构成与时代,并将其与同期华南类动物群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申扎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共16属(含1亚属,2存疑属),70种(含比较种与未定种),时代为茅口期,大致相当于Roadian阶上部至Wordian阶。与同期华夏区华南的类动物群相比,下拉组的类动物群在属种构成,尤其是优势类群方面差异显著,其主要特征为Neoschwagerinidae与Verbeekinidae两科的种级分异度很低,Chusenella与Nankinella占优势地位,且缺失了约60%华南的常见属。
    7  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的化石定量分析
    赵方臣 朱茂炎
    2007(1):75-86. DOI: 1 CSTR:
    [摘要](26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通过昆明海口马房村同一个采坑的化石连续采集和统计,对澄江化石库中两种埋藏相(以事件层泥岩和背景层泥岩所代表)内化石保存和组合特征进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1)事件层内化石量并不随单一事件层厚度变化而变化。物种在剖面上不同层位的事件层内分布不均匀,表现为单层富集现象;而背景层内的化石含量与背景层的沉积厚度有关,背景层的沉积厚度越厚,化石数量就越多。(2)事件层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和结构存在很大差异。事件层内化石组合与背景层内化石组合相比具有更多的物种组成和更复杂的古群落结构;而背景层内化石组合面貌单调,在剖面上保持稳定。(3)事件层内化石生物体腐烂发生在埋藏之后,绝大多数化石生物是被活埋后保存下来的;而背景层内化石主要表现为外壳和弱矿化有机质生物表皮在海床表面长时间停滞而堆积形成,明显受到时间均衡作用(time-average)的影响。(4)事件层内化石在埋藏前无搬运作用,或发生近原栖息地的快速搬运,埋藏后无生物扰动。背景层内大量壳体相连的双瓣壳节肢动物化石和完整海绵体化石的存在则表明,背景层代表一个低氧、低能并具有有限生物扰动的沉积环境。
    8  第七届国际侏罗纪大会在波兰举行
    王永栋 邓胜徽
    2007(1):86-86. DOI: 1 CSTR:
    [摘要](34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2006年9月10—14日,“第七届国际侏罗纪大会”在波兰克拉科夫市成功举办。来自英国、法国、德国、美国、加拿大、意大利、西班牙、瑞士、捷克、波兰、匈牙利、葡萄牙、俄罗斯、印度、日本、中国、卡塔尔、伊朗、突尼斯、斯洛文尼亚、沙特阿拉伯等近35个国家的200余位代表参加了这次盛会,其中包括国际地层委员会和侏罗系分会主席、副主席、秘书长、选举委员、通讯委员,国际地球科学计划(IGCP)项目负责人和有关国际工作组负责人等。本次国际会议由国际地层委员会侏罗系分会和波兰环境科学部共同发起主办,波兰华沙大学、波兰地质研究院、克拉…
    9  广西泥盆纪三叶虫Plagiolaria nandanensis Chang的腹边缘
    韩乃仁
    2007(1):87-97. DOI: 1 CSTR:
    [摘要](34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Plagiolaria nandanensis Chang的头、胸肋和尾的腹边缘,指出它的颊角腹边缘与Phacops guang-xiensis Chang近似,头前腹边缘宽,并靠后。胸肋腹边缘保存较好,肋腹边缘上的潘杰尔脊形态变化不大,但前后则有微小差异。尾腹边缘分两部分,在近外侧有一较明显的凹槽,这是当三叶虫卷曲时与头腹边缘结合的相适应的构造。没有发现卷曲标本,在南丹,90%以上几乎全是蜕壳标本,头与胸尾部分离。但是从腹边缘构造看,比Plagiolaria具更完善的卷曲能力,像其他的phacopids一样,头与尾的结合相当完善,胸肋末端在卷曲时插入头颊角腹边缘的锯齿形沟中,各肋端以其腹边缘上的潘杰尔脊挡住后一肋端的前缘。
    10  黔东北志留纪兰多维列世的似发珊瑚属(Pilophyllia Ge et Yü,1974)新资料
    唐兰 何心一 陈建强
    2007(1):98-112. DOI: 1 CSTR:
    [摘要](25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Pilophyllia Ge et Yü, 1974具有典型的包珊瑚型隔壁,是包珊瑚科的主要分子.该属广泛分布于上扬子区志留纪兰多维列世地层.首次对采自贵州石阡中兰多维列世(Llandovery)爱隆期(Aeronian)香树园组和雷家屯组的大量Pilophyllia Ge et Yü, 1974标本进行详细研究,经鉴定,共计有9种,其中包括6新种,1未定种,它们是: Pilophyllia simplex Chen, 1986, P.fenggangensis Ge et Yü, 1974, P.vesiculosa Tang sp.nov., P.conica Tang sp.nov., P.ultimuma Tang sp.nov., P.stylaris Tang sp.nov., P.raritabulata Tang sp.nov., P.leijiatunensis Tang sp.nov., Pilophyllia sp..此外,根据新的研究材料补充和修订Pilophyllia部分属征,并将石阡地区香树园组和雷家屯组的Pilophyllia种群特征与川北、陕南宁强组(Telychian阶)的进行比较.
    11  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植物分散角质层研究
    闫德飞 孙柏年 解三平 肖良 韦利杰
    2007(1):113-121. DOI: 1 CSTR:
    [摘要](295)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在云南腾冲上新统芒棒组中发现保存较好的植物分散角质层,共识别出7种:Reticutissolida,Reticutis tylotis,Fundicutis verriculis,Lusaticutis arizelis,Piliparicutis anfracta,Discrepoparicutis elongata,Enormicutis torquata,可归于6属,4亚类,4类,1个大类,表现出上叶角质层类型和下叶角质层类型的组合特征及上叶角质层类型的优先保存情况。从表皮细胞形态及气孔器等微观特征上看,具气孔的4种之间有着明显的差别,表明它们可能分别来自不同的母体植物;其中3种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极有可能为被子植物,并处于优势地位。滇西当时温暖湿润的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气候,为分散角质层的母体植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而该区植物分散角质层的发现为分析其母体植物和重建古环境提供微体植物化石证据。
    12  青海曲麻莱-治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上三叠统)遗迹化石
    赵小明 牛志军 段其发 汤朝阳 姚华舟 曾波夫 涂兵
    2007(1):122-134. DOI: 1 CSTR:
    [摘要](30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首次对青海南部曲麻莱-治多地区巴颜喀拉山群上部(上三叠统)遗迹化石进行了系统采集,共采获遗迹化石33属54种。据遗迹化石的形态、习性、水深等环境成因特征,可划分为两类组合:一类以Cosmorhaphe,Helminthopsis,Helminthoida,Megagrapton,Paleodictyon等为主,产生于浊流事件前;另一类以Chondrites,Neo-nereites,Palaeophycus,Phycosiphon,Planolites,Zoophycos等为主,产生于浊流事件后,两者均为半深海-深海Nereites遗迹相的典型代表,反映晚三叠世研究区应为浊流沉积发育的复理石相沉积。
    13  四川自贡大山铺中侏罗世蜀龙和峨眉龙长骨骨组织结构的初步研究
    叶勇 彭光照 江山
    2007(1):135-144. DOI: 1 CSTR:
    [摘要](325)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通过对四川自贡大山铺恐龙动物群中两种主要蜥脚类恐龙—李氏蜀龙和天府峨眉龙肱骨和尺骨的骨组织结构观察,并与我国晚白垩世的几种恐龙长骨进行对比,结果发现:1)恐龙的长骨都具有快速的后生生长速率;2)恐龙的生长方式属于非限定生长,即在成年后并不停止生长;3)不同类型的恐龙到了成年以后,其骨沉积速率可能有较大差异;4)不同类型的恐龙在长骨的生长改建过程中,骨组织内部的重吸收作用有较大差异;5)生长轮结构在不同部位的骨骼中或在骨骼的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也有较大差异。
    14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07(1):F0003-F0003. DOI: 1 CSTR:
    [摘要](19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本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学术讨论、论著评述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为进一步提高《古生物学报》的学术质量,特作如下稿约。1.本刊为中文版,附有较详细的英文提要和30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提要以第三人称写,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关键词一般不超过8个词组,每篇文章(包括插图、表、参考文献、外文提要、图版说明)不超过2万字,不连载;图版不超过6幅;简报1000字以内为宜。2.来稿要求学术观点明确,文字精练,图表应用得体,文中名词术语、计量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