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古生物学报第45卷2006年总目次
    2006(4). DOI: 1
    [摘要](9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第1期贵州关岭晚三叠世法郎组瓦窑段鱼类化石初步观察……………………刘冠邦尹恭正罗永明王雪华王尚彦(1)湖北宜昌陈家河下、中奥陶统大湾组腕足动物多样性演变……………………………………………詹仁斌陈朋飞(21)桂西和黔南中三叠世珊瑚……………………………………………………………………………………………邓占球(32)贵州独山与奥地利格拉茨中泥盆世Argutastrea珊瑚群之对比…………………………廖卫华Bernhard Hubmann(52)江汉盆地渔洋组上部的古新世孢粉组合………………………刘耕武李伟同张清如陈钦保肖传桃李群(60)贵州关岭…
    2  西藏南部定日、聂拉木地区早-中侏罗世有孔虫
    蔡华伟 李建国 章炳高
    2006(4):437-452. DOI: 1
    [摘要](27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早、中侏罗世有孔虫13属17种,标本采自西藏南部定日县的卧龙剖面及聂拉木县中尼公路5264km路标处剖面。早侏罗世普普嘎组以产大有孔虫为特征,在卧龙剖面仅有下侏罗统的中、上部,缺失下部地层;中侏罗世聂聂雄拉组以产小有孔虫为特征,基本没有大有孔虫。
    3  早期节肢动物化石对演化发育生物学的启示
    杨敬平 曹巧云 王修强 杨永华 陈均远
    2006(4):453-459. DOI: 1
    [摘要](29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基于特定遗传机制而发生的生物演化过程是生命本质所在,是一个能引起争论和激励思维的研究领域。我国帽天山页岩动物群保存的“中间环节”化石不仅为揭示节肢动物和脊椎动物等重大生物类群起源和早期演化之谜提供可供追溯的实证,而且可能成为探索基因调控机制演化与形态发生的模型动物。生物发育调控基因及其调控机制的变化是导致形态变异的根本原因。因此新的研究领域——演化发育生物学的产生使地质学和生物学联合研究动物起源和演化机制以及某些调控基因的起源和演化成为可能。本研究依据古生物学新的化石发现和研究成果,其中包括最新提出的关于节肢动物头、眼柄、前附肢的原型及其演化模式,分析其对演化发育生物学的影响和启示,并尝试为发育生物学提出新的前瞻性研究课题。因此,早期节肢动物化石的研究不仅将古生物学、演化生物学和发育生物学研究融为一体,而且为发育生物学基因层面研究和古生物学演化层面研究的融合找到切入点。
    4  昆明、武定地区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的双瓣壳节肢动物
    罗惠麟 傅晓平 胡世学 李勇 陈良忠 尤霆 刘琦
    2006(4):460-472. DOI: 1
    [摘要](34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报道采自昆明、武定地区下寒武统沧浪铺阶乌龙箐组下部黄绿色页岩层中的双瓣壳节肢动物Tuzoia和Isoxys,讨论Tuzoia和Isoxys两属的特征和种群、地质、地理分布、软体附肢、分类位置、古生态及其演化趋势。详细描述关山动物群中Tuzoia和Isoxys的3种(其中2新种):TuzoiasinensisP’an,1957,T.tylodesaLuoetHusp.nov.,IsoxyswudingensisLuoetHusp.nov.,和I.sp.。
    5  青海省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孢粉组合
    冀六祥 欧阳舒
    2006(4):473-493. DOI: 1
    [摘要](32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首次对青海中部下三叠统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孢粉组合进行综合研究。共发现孢粉:下岩组59属89种(包括1新种),按在组合中百分含量的平均值,蕨类植物孢子占55.71%,裸子植物花粉占36.3%,疑源类9属2种占7.36%,称之为Lundbladispora-Cycadopites-Veryhachium组合;上岩组86属119种(包括3新种),蕨类植物孢子占46.03%,裸子植物花粉占31.91%,疑源类13属16种占21.64%,称之为Limatulasporites?Cycadop-tes?Tubermonocolpites-Micrhystridium组合。上述孢粉组合特征,大体可与国内外早三叠世孢粉组合对比,因此,巴颜喀拉山群下亚群的时代应属早三叠世。
    6  河南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无脊椎动物化石的首次发现
    王德有 陈丕基 陈金华 曹美珍 潘华璋 李罡 朱世刚 冯祖杰 吴舜卿 庞丰久 李国旺
    2006(4):494-497. DOI: 1
    [摘要](32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河南省西南部西峡盆地以含有大量的恐龙蛋化石而著称。以往研究限于化石证据不足,使得对含恐龙蛋地层时代认识上存在较大分歧。本次研究在西峡盆地含恐龙蛋地层中首次发现了无脊椎动物化石,如双壳类、叶肢介、腹足类和介形类。从而确定含化石层位的时代为晚白垩世中期。
    7  甘肃平凉安国镇白垩系六盘山群的孢粉植物群
    李建国 杜宝安
    2006(4):498-513. DOI: 1
    [摘要](385) [HTML](0) [PDF 0.00 Byte](16)
    摘要:
    对甘肃—宁夏交界处六盘山群一个露头剖面进行了孢粉分析,从和尚铺组、李洼峡组、马东山组和乃家河组中获得了孢粉化石。这些材料表明,六盘山群的孢粉植物群中白垩纪分子丰度高、分异度大,时代可能为晚Aptian—早、中Albian。孢粉反映当时的气候条件中性偏干,其中和尚铺组和乃家河组比李洼峡组和马东山组要更干一些。根据孢粉资料,六盘山群的和尚铺组至乃家河组的沉积可与盆地主体的志丹群的上部即泾川组对比,三桥组则可能相当于罗汉洞组。陕甘宁盆地西部边缘区缺少相当于志丹群宜君组至环河华池组的早白垩世早期的沉积。
    8  陕北米脂上三叠统的进步古鳕类一新属——Mizhilepis
    刘冠邦 申长明
    2006(4):514-522. DOI: 1
    [摘要](36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在陕西北部米脂县李家站乡张崖村上三叠统延长群瓦窑堡组中发现的进步古鳕类一新属新种Mizhilepiszhangyaensisgen.etsp.nov.,它与美国西部上三叠统钦尔组(ChinleFormation)和东北部上三叠统纽瓦克超群(NewarkSupergroup)中的TanaocrossusSchaeffer有密切的亲缘关系。文章还讨论了斯堪的纳维亚鳕科(Scanilepidae)的系统分类位置。
    9  山东东平中寒武世三叶虫Anomocarella的完整个体
    张文堂
    2006(4):523-527. DOI: 1
    [摘要](27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小林贞一曾经描述产自山东蒙阴的Anomocarella两个完整个体,当前描述的Anomocarella的标本产自山东东平,它比蒙阴的标本更完整。
    10  西昆仑地区志留系温泉沟群的疑源类和几丁虫
    姚建新 肖序常 高联达 韩芳林 崔建堂 彭海练 纪占胜 武桂春
    2006(4):528-532. DOI: 1
    [摘要](24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西昆仑地区处于中亚腹地的高寒缺氧地带,区域地质研究程度较低。下志留统温泉沟群中-下部轻变质的碎屑岩中一直未发现可靠的化石证据。最近,在温泉沟地区志留纪地层中发现较丰富的Leiosphaeridia,Flo-risphaeridium,Conochitina,Ancyrochitina,Desmochitina,Eisenackitina,Rhabdochitina,Cyathochitina,Lag-enochitina和?Eremochitina属等疑源类和几丁虫化石分子,为温泉沟群中-下部轻变质碎屑岩的时代确定提供了重要的微体化石方面依据。
    11  西藏申扎地区奥陶纪鹦鹉螺类化石的新材料
    程立人 张以春 张予杰
    2006(4):533-539. DOI: 1
    [摘要](328) [HTML](0) [PDF 0.00 Byte](15)
    摘要:
    塔尔玛桥东-扎扛一带是近年发现的藏北地区第二个有可靠生物化石依据的奥陶系出露区。描述的鹦鹉螺化石是该区鹦鹉螺化石的一小部分,包括1新属、2新种和1未定种,分别是Taermaocerasgen.nov.,Taer-maocerasregularegen.etsp.nov.,Taermaocerasovatumgen.etsp.nov.及Taermaocearssp.。
    12  安徽淮南寒武纪一新三叶虫属——Huaiaspis
    李泉 彭善池
    2006(4):540-548. DOI: 1
    [摘要](39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安徽淮南八公山地区寒武纪毛庄-徐庄期地层出露良好,化石丰富。在老鹰山剖面徐庄组底部的紫色页岩内所采集大量三叶虫标本中发现的一种新的三叶虫,命名为Huaiaspishuainanensisgen.etsp.nov.,它代表了一个尚未描记的且科级分类位置待定的新属新种。该三叶虫特点突出,是头部特征极度消隐且不具眼、眼叶、眼脊的“盲三叶虫”。该三叶虫为小尾型后颊类,主要特征为:壳面光滑,背壳呈次椭圆形,头盖半圆形;头鞍呈钟形向前收缩;背沟浅,仅在侧光下可见;活动颊平滑宽大,具有宽阔的活动颊刺;胸部由14节组成;尾部中轴粗壮,无边缘沟。
    13  内蒙古开鲁盆地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吴炳伟
    2006(4):549-562. DOI: 1
    [摘要](24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自1987年辽河油田分公司在内蒙古自治区开鲁盆地钻探第一口钻井——陆参1井开始,至今已完成各类钻井150余口,对20余口探井1500余块样品进行了分析后,获得了大量保存精美的孢粉化石,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文中通过对近20年地层古生物资料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建立了3个早白垩世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九佛堂组Cicatricosisporites-Concavissimisporites-Classopollis组合、沙海组Cicatricosisporites-Abdiverrucospora-Piceaepollenites组合、以及阜新组Cicatricosisporites-Laevigatosporites-Pilosisporites-Asteropollis组合,叙述了组合特征,并与国内外孢粉组合进行对比,确立了本区早白垩世生物地层层序及地质时代。
    14  三叶虫的构造形变及复原和蜕壳形变
    朱学剑 彭善池
    2006(4):563-567. DOI: 1
    [摘要](29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讨论三叶虫标本随围岩一起遭受构造变形而形成的各种变形,并尝试用计算机对其进行复原。同时讨论刚蜕完壳但仍处于软壳及脆壳阶段的三叶虫标本与正常标本之间的差异。全面了解和分析这些变形和差异对于准确鉴定三叶虫是非常重要的。
    15  皖南休宁新元古界-下寒武统沉积岩的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王金权
    2006(4):568-576. DOI: 1
    [摘要](261)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皖南休宁县蓝田地区震旦系皮园村组和下寒武统荷塘组主要由硅质岩和黑色页岩组成。皮园村组硅质岩的分析结果表明:δ13Corg分析值落在-36.39‰—-31.45‰范围之内,而且从该剖面的底部到顶部呈现出逐步下降的趋势,可能归之于大气和海洋中O2/CO2比值上升,生物氧化作用增强所致;有机碳(TOC)含量<1%,有机氮(TON)含量<1‰,两者均处于蓝田地区埃迪卡拉系—下寒武统地层的最低值,证明晚震旦世时期该地区海洋生物产量比前期(蓝田期)海洋产量显著下降,可能归之于海水加深,不利于海洋生物的繁殖。荷塘组黑色页岩的δ13Corg分析值落在-33‰—-31‰范围之内,TOC和TON含量与皮园村组比较有大幅度提高,尤其黑色页岩下段TOC含量达到13.85%,证明早寒武世海洋生物得到了大发展。由于新元古代冰期后海洋藻类的大量涌现和早寒武世海洋生物得到大发展,生物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导致大气和海水中O2/CO2比值进一步升高,可能是引发“寒武纪生物大爆发”的重要因素。
    16  “远古生命与现代途径”研究的盛大聚会——我国成功举办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
    王永栋
    2006(4):577-580. DOI: 1
    [摘要](19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一)倍受国内外注目、被誉为国际古生物学界“奥林匹克盛会”的“第二届国际古生物学大会”于2006年6月17至21日在北京大学成功举行。中国科协名誉主席周光召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中国科协副主席、书记处第一书记邓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中国科学院副
    17  古生物学报第45卷2006年
    2006(4):581-584. DOI: 1
    [摘要](18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