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论志留纪陕西珊瑚属Shensiphyllum Ge et Yü,1974
    唐兰
    2006(3). DOI: 1 CSTR:
    [摘要](218)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ShensiphyllumGeetYü,1974为丛状复体珊瑚,以发育一列马蹄型鳞板,羽榍扇形排列为主要特征,是志留纪四射珊瑚已知唯一发育马蹄型鳞板的属。该属在我国上扬子区广泛分布于上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特列奇阶(Telychian)中,主要产自川北、陕南的宁强组、云南大关的大路寨组(中、上Telychian阶))、湖北长阳的纱帽组及四川朝天的王家湾组(下特列奇阶)。文中报道和描述川北朝天王家湾组中发现的3个新种Shensiphyllumsimplexsp.nov.,S.proliferumsp.nov.,S.intermediumsp.nov.。王家湾组是已知ShensiphyllumGeetY櫣产出的最低层位。详细讨论该属的骨骼构造特征、生长繁殖方式,探讨该属起源及其演化,根据新资料修订该属的属征,赞同将该属置PhacellophyllidaeWedekind科。
    2  黔北晚奥陶世Hirnantian期观音桥层四射珊瑚新资料及其地质意义
    何心一 陈建强 唐兰 王巍巍
    2006(3):293-310. DOI: 1 CSTR:
    [摘要](31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报道黔北毕节、仁怀和石阡地区晚奥陶世Hirnantian期观音桥层中首次发现的四射珊瑚Axiphoria,Bodophyllum,Dalmanophyllum,Leolasma,Brachyelasmaunicum(Neuman),Grewingkiaanguinea(Scheffen),结合前人报道的该层所产的Borelasma,Kenophyllum,Streptelasma,Ullernelasma等属,进一步表明黔北观音桥层四射珊瑚动物群与斯堪的纳维亚(Scandinavia)、中亚、阿尔泰地区同期珊瑚群关系密切。该动物群对阐明晚奥陶世四射珊瑚古地理关系具有重要意义。黔北观音桥层四射珊瑚十分丰富,总计有18属39种。文中共描述10属12种,其中1新属3新种,即AmplexobrachyelasmaHeetChengen.nov.,GrewingkiadensicolumnaHeetChensp.nov.,KenophyllumfossulatumHeetChensp.nov.,LeolasmaqianbeienseHeetChensp.nov.。
    3  《古生物学报》编辑出版工作会议纪要
    《古生物学报》编辑部
    2006(3):307-307. DOI: 1 CSTR:
    [摘要](20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2006年4月30日,古生物学报主编戎嘉余院士召开编辑部有关人员工作会议,出席会议的有副主编和编辑部全体成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学报挂靠单位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沙金庚研究员,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杨群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图书资料信息中心主任张允白博士应邀出席了会议。
    4  西藏北部色哇-安多地区侏罗纪菊石类与缺氧黑色页岩相
    阴家润 高金汉 王永胜 张树岐 郑春子 徐德彪 白志达 孙立新 苏新
    2006(3):311-331. DOI: 1 CSTR:
    [摘要](32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西藏北部色哇和安多地区32°-33°N,88°-91°E范围内的菊石化石证明了东特提斯北缘侏罗纪土阿辛期(Toarcian)和阿林期(Aalenian)地层的存在。文内描述11种,大多数属种都在国内首次报道,包括相当于土阿辛期末期的aalensis菊石带和阿林期中期的murchisonae菊石带的种,它们分别隶属于2亚目、3超科、5科、9属,其中以Hildocerataceae超科的类型占主体。藏北菊石动物群和西特提斯地中海区同期菊石动物群具有更加密切的亲缘关系。土阿辛阶的种有Dumortieriasp.,Dactyliocerascf.directum(Buckman),Hildocerassp.,Clevicerascf.elegans(Sowerby),Clevicerassp.,PolyplectusdiscoidesZieten,Phymatocerascf.binodata(Buckman),Pleydelliacf.aalensis(Zieten)。阿林阶的种有Phyllocerassp.,Planammatocerascf.lepsiusi(Gemmellaro),Erycitessp.。菊石和沉积岩资料表明,在早土阿辛末期和晚土阿辛末期至早阿林期是藏北地区缺氧黑色页岩沉积时期;菊石动物群的扩散和黑色页岩相的发生是全球高海平面的地区性响应。
    5  内蒙古早三叠世的Scalaroxylon及其演化意义
    张武 李楠 杨小菊 王永栋 傅小平 李勇 郑少林
    2006(3):332-344. DOI: 1 CSTR:
    [摘要](33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产于内蒙古下三叠统老龙头组木化石梯纹木属的一个新种ScalaroxylonjalaidqienseZhangetZhengsp.nov.及一个新联合种S.multiforium(ZhengetZhang)ZhangetZhengcomb.nov.。Scalaroxylon原产于德国上三叠统考依波层,当前报道的产自内蒙古的新材料是该类型化石在中国的首次发现。该属以次生木质部为代表,生长轮不存在,它的主要特征是管胞径向壁纹孔全为梯纹纹孔;木射线1至多列,异形;射线细胞的水平壁无孔,端壁通常具孔,弦向壁多数具孔。根据次生木质部管胞的纹孔类型和木射线构造特征对该属在植物系统演化上的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它代表了种子蕨类到苏铁类之间的中间环节。
    6  早寒武世原始脊椎动物云南虫鳃丝的发现
    陈爱林 黄迪颖
    2006(3):345-350. DOI: 1 CSTR:
    [摘要](35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云南虫类(yunnanozoans)是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重要的原始脊椎动物,包括云南虫(Yunnanozoon)和海口虫(Haikouella)。由于保存原因,对云南虫的形态学了解十分有限。海口虫鳃弓保存了明显的鳃丝构造,而这个特征在云南虫中却没有报道。通过最近观察研究云南澄江小滥田5.3亿年前下寒武统帽天山页岩中采集的云南虫化石标本后,发现了类似海口虫的鳃丝构造,为该类动物的相互联系及脊椎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根据。
    7  南天山西部泥盆纪Zdimir腕足动物群的发现
    陈秀琴 廖卓庭
    2006(3):351-358. DOI: 1 CSTR:
    [摘要](42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新疆乌恰县西部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含Zdimir腕足动物群的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一直被视为中泥盆统托格买提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托格买提组的含义应该是分布在托格买提东一带及阿赖山东部以片岩、千枚岩、石英砂岩或以厚层灰岩为主、含腕足动物Stringocephalus,Bornhardtina和珊瑚Temnophyllum,Neospongophyllum等化石群的地层,主体时代为Givetian期。斯木哈纳边境口岸北侧边境线附近中厚层灰黑色生物碎屑灰岩与托格买提组的岩性差异较大,应另建新组名。对Zdimir动物群详细研究后证实,这套地层的时代大致为早泥盆世晚期(Emsian期)。
    8  新疆巴楚中-晚奥陶世牙形刺研究的新进展
    熊剑飞 武涛 叶德胜
    2006(3):359-373. DOI: 1 CSTR:
    [摘要](29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新疆巴楚新测一间房剖面分析出牙形刺24属47种。以带分子首现为标志,该剖面中上奥陶统自上而下可划分出8个牙形刺带。其中,恰尔巴克组3个带:Baltoniodusalobatus,Prioniodusvariabilis,Pygodusanserinus;一间房组3个带:Eoplacognathuscrassus,Lenodus(Amorphognathus)variabilis,Microzarkodinaparva;鹰山组2个带:Paroistoduscf.originalis;PteracontiodusexilisScolopodusbicostatus组合带。这些牙形刺带完全可与我国浙江常山黄泥塘金钉子剖面以及华南达瑞威尔阶及其上下的牙形刺带进行对比,证实一间房组几乎与达瑞威尔阶完全相当;恰尔巴克组可与华南庙坡阶对比。据牙形刺带有缺失的认识,结合地震、物探资料认为巴楚塔河阿克库勒等凸起地区,奥陶系中、上统之间有间断存在。
    9  论志留纪陕西珊瑚属Shensiphyllum Ge et Yǖ,1974
    唐兰
    2006(3):374-383. DOI: 1 CSTR:
    [摘要](29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Shensiphyllum Ge et Yǖ,1974为丛状复体珊瑚,以发育一列马蹄型鳞板,羽榍扇形排列为主要特征,是志留纪四射珊瑚已知唯一发育马蹄型鳞板的属。该属在我国上扬子区广泛分布于上兰多维列统(Llandovery)特列奇阶(Telychian)中,主要产自川北、陕南的宁强组、云南大关的大路寨组(中、上Telychian阶))、湖北长阳的纱帽组及四川朝天的王家湾组(下特列奇阶)。文中报道和描述川北朝天王家湾组中发现的3个新种Shensiphyllum simplex sp.nov.,S.proliferum sp.nov.,S.intermedium sp.nov.。王家湾组是已知Shensiphyllum Ge et Yǖ产出的最低层位。详细讨论该属的骨骼构造特征、生长繁殖方式,探讨该属起源及其演化,根据新资料修订该属的属征,赞同将该属置Phacellophyllidae Wedekind科。
    10  昆明地区早寒武世三叶形虫新属——Panlongia Liu et Luo gen. nov.
    刘琦 罗惠麟 陈良忠 胡世学
    2006(3):384-392. DOI: 1 CSTR:
    [摘要](330)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简述早寒武世关山动物群的研究现状及重要意义。重点描述该动物群中一三叶形虫新属PanlongiaLiuetLuogen.nov.及其两个新种:即个体小、拥有等大的头甲和尾甲、边缘没有明显突出刺状物的PanlongiatetranodusaLiuetLuogen.etsp.nov.及头甲后侧和尾缘具刺的PanlongiaspinosaLiuetLuogen.etsp.nov.。三叶形虫在关山动物群中的首次发现为寒武纪生命大爆发以及古地理、古板块恢复的研究提供了有益的证据。
    11  辽西下白垩统九佛堂组长腹细蜂(昆虫纲,膜翅目)化石一新种
    段冶 程绍利
    2006(3):393-398. DOI: 1 CSTR:
    [摘要](30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的昆虫化石产自辽西朝阳县大平房乡原家洼九佛堂组。该化石为一新种,命名为原家洼始长腹细蜂(Eopelecinusyuanjiawaensissp.nov.),归入长腹细蜂科(Pelecinidae)。该科是昆虫纲膜翅目中一个现生小科,仅包括1属3种,分布在美洲大陆。该科在白垩纪曾广泛分布于欧亚大陆,在我国曾发现于辽西的义县组和山东的莱阳组中。
    12  藏北申扎地区下石炭统永珠组下部孢子组合的特征及意义
    纪占胜 姚建新 高联达 武桂春 蒋忠惕 傅渊慧
    2006(3):399-409. DOI: 1 CSTR:
    [摘要](38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报道藏北申扎永珠区德日昂玛—下拉剖面的永珠组孢子组合,发现孢子43属,70余种(包括未定种)。组合特征如下:1)缺乏欧美植物地理区早石炭世典型的石松类植物的小孢子Lycospora属及早石炭世晚期(维宪期)重要孢子属;2)出现较多早石炭世早期(杜内期),甚至泥盆纪晚期分子。呈现出新老化石的混合现象;3)北半球和南半球孢子的混合组合,同时也是冷、暖微古植物群混合,既有相当于中国早石炭世晚期大塘期以及西欧维宪期典型属种,又有南半球澳大利亚(包括巴西和非洲大陆)的维宪期的典型种。从孢子化石混合现象看,永珠组应为近岸浅水或滨海条件下的沉积,下伏地层的孢子化石再沉积现象说明当时有一次很大的海平面下降,在邻近地区出现了大面积的剥蚀区。说明杜内期末期—维宪期初期,申扎地区出现一次由冈瓦纳大陆冰川发育造成海平面相对下降。形成区域上不整合界面———洛工组或“巴日阿朗寨段”底部的不整合界面。混合孢子组合中的寒冷气候条件下的孢子化石的发现,印证了杨式溥、范影年和林宝玉推断的冈瓦纳冰川自早石炭世维宪期(大塘期)开始就影响到西藏申扎的推论。
    13  再论南京直立人和北京直立人的年代与环境
    刘金陵 王伟铭
    2006(3):410-415. DOI: 1 CSTR:
    [摘要](311)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以更新世全球性气候变化规律为基准,结合深海氧同位素阶段的划分,以及中国冰期与其对比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对以往学者所提出的一些更新世事件与氧同位素时段的对比关系进行了检验。结果佐证了南京直立人生活于昆仑主冰期,年代约为距今642ka—620ka,可能与MIS16相当的观点。研究同时表明:北京直立人可能生存于前大间冰期(MIS15—13)的初期,推测最早的北京直立人的年代为距今约620ka。
    14  松辽盆地白垩纪三大生物群评述
    孔惠 陈春瑞 党毅敏 杨建国 黄清华 赵传本
    2006(3):416-424. DOI: 1 CSTR:
    [摘要](32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松辽盆地白垩纪生物群发育,分布广,在盆地演化的不同时期,先后出现过热河生物群,松花江生物群和明水生物群。文中较系统地总结了每个生物群的主要特征,揭示了盆地内整个生物群发育的总体面貌,纵向演化的基本特征及其在生物地层、生态环境、古气候研究中的意义。
    15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在孢粉学研究中的应用
    王春朝 茅永强
    2006(3):425-429. DOI: 1 CSTR:
    [摘要](350)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透射电子显微镜作为常规的显微镜工具,已被广泛运用于观察研究生物组织超微构造,20世纪60年代开始在生物化石的研究中得到应用,特别是孢粉学,如大孢子、花粉、疑源类等的研究。通过对处理后的化石样品进行超薄切片,可观察到生物组织中保存下来的有机质壁及内含物的显微构造,对孢粉系统分类学及个体发育学的研究有重要的作用。即使是古生代的或更早期的生物样品也有一些保存下来的有价值的组织可供于超微构造的研究,只是样品在进行前期处理及超薄切片过程中会遇到一些技术问题。文章简要阐述这些具体技术问题。
    16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在孢粉研究中的应用
    卓二军 唐领余 张海春
    2006(3):430-436. DOI: 1 CSTR:
    [摘要](30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在MRC1000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具有自发荧光的孢子、花粉、沟鞭藻以及疑源类等不同时代的化石标本,发现现代和第四纪孢粉具有较强的自发荧光,古生代的孢子自发荧光强度最弱。后者很难聚焦成清晰的二维投影图像。在观察孢粉样品过程中,选择合适的激光波长及激光扫描强度是关键的技术问题。一般以氪、氩离子激发为效果最佳,以波长488,568,647nm最合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