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05(4). DOI: 1
    [摘要](16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本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坚持党和国家的出版政策,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推广和传播科学研究成果,促进古生物学的发展,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学科动态、学术讨论、论著评述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为进一步提高《古生物学报》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特作如下稿约。1.本刊为中文版,附有较详细的英文摘要和30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中文提要以第三人称写,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关键词一般不超过8个词组,每…
    2  陕南新元古代末期微体管状疑难化石
    华洪 陈哲 张录易
    2005(4):487-493. DOI: 1
    [摘要](28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末元古纪以Cloudina为代表的管状动物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公认最早的具矿化骨骼的生物类群,在世界许多地区都有发现,但它并不是当时唯一的矿化生物类型,更多的动物骨骼化化石证据在寒武纪大爆发之前的沉积物中时有发现。作者在处理陕南末元古纪的化石过程中,发现了大量不同形态的微体管状化石(直径大多小于150μm),包括末端封闭的粗短管体,不分枝管体,末端扩展的骨针状构造及具多种分叉样式的分枝管体。这些化石的亲缘关系仍不清楚,但它们为我们提供了动物演化和矿化初始阶段的化石记录。
    3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双壳类雏蛤动物群
    夏遵义 白志强
    2005(4):494-504. DOI: 1
    [摘要](28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藏南喜马拉雅地区晚侏罗世地层中雏蛤化石丰富,其它化石仅有少量箭石和菊石,而且属种单一,多为地方种,无法进一步划分和对比,因此,雏蛤属(Buchia)的组合特征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结合菊石Uhligites和Substeuraces,作者在藏南喜马拉雅地区上侏罗统中识别出:1)Buchia concentrica-Buchia spitiensis;2)Buchiamosquensis- Buchia rugosa;3)Buchia blanfordiana- Buchia piochii等3个雏蛤动物组合;在下白垩统中识别出Buchiasubokensis雏蛤动物组合,其中,Buchia mosquensis-Buchia rugosa组合为证明拉弄拉地区存在晚侏罗世晚基末利期至早提塘期地层提供了新的证据,并与斯匹提地区、北美等地区进行了动物群和地层的对比,初步探讨了本区雏蛤动物群在生物地层方面的研究价值。
    4  甘肃酒泉盆地下白垩统Pseudofrenelopsis(掌鳞杉科)的发现及其意义
    邓胜徽 杨小菊 卢远征
    2005(4):505-516. DOI: 1
    [摘要](45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甘肃酒泉盆地早白垩世地层中发现的两种掌鳞杉科植物化石Pseudofrenelopsis dalatzensis(ChowetTsao,1977)Cao ex Zhou和P.gansuensissp.nov.。其中,归入P.dalatzensis的标本无论是小枝形态还是表皮构造都与产于吉林延吉盆地大砬子组的模式标本一致。定为新种的标本小枝较粗,可能只有一枚叶;节间角质层厚25—30μm,表面没有乳突和表皮毛,气孔器和表皮细胞均规则成行排列;气孔器圆形或椭圆形,较大,整体下陷。副卫细胞通常5—7个,少数可达8—9个。保卫细胞仅部分保存。已发现的Pseudofrenelopsis均分布于北半球,时代限于早白垩世,且多为早白垩世晚期,其中P.dalatzensis在模式标本产地与丰富的被子植物共生,应为早白垩世Aptian到Albian期。该种在酒泉盆地中沟组的出现说明该组的时代最高可到Aptian或Albian期。已有资料还表明,Pseudofrenelopsis主要生活于有季节变化、盐度较高或较干旱的环境中,这与酒泉盆地早白垩世沉积物和其他门类的化石所指示的环境特征相符合。
    5  新疆准噶尔盆地白杨河中侏罗世植物化石新材料
    苗雨雁
    2005(4):517-534. DOI: 1
    [摘要](29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系统描述了准噶尔盆地西北缘白杨河地区西山窑组植物化石15属25种,首次在新疆地区发现侏罗纪真蕨类重要分子Coniopteris hymenophylloides的原位孢子及其孢子囊群,并对Phoenicopsis ( Phoenicopsis) an-gustifolia的叶角质层进行了研究。白杨河地区西山窑组迄今已知植物化石24属39种,以富含蕨类、茨康类、银杏类及松柏类,少见苏铁类等为特征,属于较为典型的内陆型、温带或暖温带植物群;其时代为中侏罗世,且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该植物群应属于欧亚大陆早、中侏罗世植物地理区系中的西伯利亚区,反映了温暖潮湿、具季节性变化、并有利成煤的环境。
    6  滇西耿马县小新寨中二叠世沙子坡组"Rugososchwagerina"的再研究
    史宇坤 杨湘宁 金小赤
    2005(4):535-544. DOI: 1
    [摘要](23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中二叠世的Eopolydiexodina-Rugososchwagerina类动物群是一个具有重要地层及古地理意义的动物群,也是滇西保山地块沙子坡组的一个指示性动物群。文中详细研究了耿马小新寨沙子坡组“Rugososchwageri-na”标本的形态学特征,阐明了其与RugososchwagerinaMiklukho-Maklay,1956的模式标本在特征上的显著区别。依据幼壳形态特征在类个体发育及系统发生研究中的重要性,对小新寨“Rugososchwagerina”标本的属级分类提出质疑,并建议建立新属Xiaoxinzhaiellagen.nov.。
    7  云南保山地区二叠纪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
    黄浩 杨湘宁 金小赤
    2005(4):545-555. DOI: 1
    [摘要](30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系统研究了云南保山市卧牛寺附近大凹子组“破灰岩”中的Shanita有孔虫动物群,鉴定出其中特征分子Shanita和Hemigordiopsis8种(包括2新种,不含未定种和比较种),其他非有孔虫10属。研究结果表明,保山地区Shanita动物群的特征属和整体构成与缅甸、泰国和我国西藏等地的Shanita动物群相似,时代为茅口期晚期(冷坞期)至吴家坪期早期。但是,总体属级分异度较低,个别地方性种的出现及共生类的缺失,又使得保山地区的Shanita动物群具有一定的地域色彩。
    8  台湾南投县中寮乡中新统鹦鹉螺动物群
    陶锡珍 胡忠恒
    2005(4):567-583. DOI: 1
    [摘要](375)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鹦鹉螺动物群产于台湾南投县中寮乡大坑溪谷源头,化石埋藏于中部中新世石门层。石门层主要为青灰色厚层中至细粒砂岩,夹有深灰色页岩及砂页岩薄互层,岩层含石灰质,致密坚硬,主要含鹦鹉螺、腹足类、双壳类,其它则有螃蟹、藤壶、海胆、鲨鱼牙齿、鱼类、腕足类,以及小化石等。化石种类多且含量丰富,自成一个完整的动物群落,尤以鹦鹉螺及翁戎螺为其特产,可称为一个特殊而独立的化石生物群,特命名为鹦鹉螺动物群。
    9  云南石林二叠系茅口组叶状藻化石一新属
    董宝清 刘家润 施贵军 王超
    2005(4):584-590. DOI: 1
    [摘要](250)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叶状藻类是广泛分布于石炭-二叠系的钙质藻类,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美国。根据产自云南石林地区茅口组的标本,建立并描记了藻体巨大、表面具有独特纹饰、内部可能具有生殖构造的一新属Archaeoudotea和新种Archaeoudotea shilinensis;其系统归属虽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但新属可能属于红藻的珊瑚藻类,营底栖固着生活于水能量较弱的碳酸盐台地。
    10  苏北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的孢粉记录与气候地层学的初步研究
    萧家仪 王丹 吕海波 赵志军 舒强 陈晔 张茂恒 郭平
    2005(4):591-598. DOI: 1
    [摘要](441)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苏北盆地是我国西部高原至东部海洋之间的过渡地区,该地区的气候演变史对揭示东亚季风的时空变化有着重要的意义。根据气候地层学的原理,用孢粉分析的方法,结合^14C测年数据,再造了兴化地区自倒数第二次冰期以来的古植被与古环境,其演变史能与深海氧同位素记录进行良好的对比,孢粉带Ⅲ、Ⅳ、Ⅴ、Ⅵ、Ⅶ分别对应深海氧同位素阶段5、4、3、2、1,且孢粉带Ⅲ细分的5个亚带与MIS 5a-5e也有良好的对应。此外,从该地区末次冰期孢粉记录中检索出6次冷事件,通过与格陵兰冰芯及会宁黄土记录对比,推测这些冷事件可能对应于末次冰期气候变化中的Heinrich事件。
    11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学术年会在广东中山大学召开
    王伟铭 李建国
    2005(4):598-598. DOI: 1
    [摘要](28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孢粉学分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七届一次学术年会于2005年6月23—26日在广州中山大学及中山大学珠海校区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来自全国各科研、高等院校、石油与地质等系统的近90位代表出席了本次会议。本次大会共收到论文摘要63篇,会议编印了论文摘要集,组织
    12  痕迹化石在识别东濮凹陷古近纪河口湾环境和下切谷中的作用
    吴贤涛
    2005(4):599-610. DOI: 1
    [摘要](34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河口湾砂岩储层,在下切谷型油气勘探类型中极具潜在经济价值,因而引起众多沉积环境研究者的关注。河口湾是河水、海水相互作用的场所,具明显的三重沉积结构,即在河口湾内侧,河流淡水沉积具主导;在河口湾外侧,则以潮汐或波浪等海水水流沉积占优;而河口湾的中央地带,是海水和淡水汇合区,表现出咸水水体和低能环境的沉积特征。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四段,低位期形成的下切谷和高位期转变成河口湾的过程,由沉积柱子中的海水生物痕迹、咸水生物痕迹及淡水生物痕迹记录下来,这些适应于不同水体的造迹生物所留下的痕迹,弥补了这一地区缺乏标志性实体化石带来的认识障碍,为识别其沉积环境真面目找到了新途径。由Cylindricum-Scoyenia为代表的淡水痕迹化石组合,以Tigillites和喜盐植物根迹为代表的咸水生物痕迹和以Thalassinoides,Teichichnus为代表的海水生物痕迹,在东濮凹陷沙河街组四段钻取的岩芯中多次出现,证实了那里河口湾沉积的三重结构和下切谷的存在。
    13  贵州罗甸边阳镇关刀剖面三叠纪牙形石序列及阶的划分
    王红梅 王兴理 李荣西 魏家庸
    2005(4):611-626. DOI: 1
    [摘要](325)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关刀剖面可初步划分15个牙形石带和动物群,自下而上为:Hindeodus parvus- H. anterodentatus组合带,Neospathodus dieneri延限带,Ns. pakistanensis间隔带( ?) ,Ns. waageni- Parachirognathus动物群,Ns.crassatus延限带,Ns.symmetricus- Ns .homeri间隔带,Chiosellati morensis延限带,Nicoraella germanicus- Nic .kockeli间隔带,Paragondolella bulgarica延限带,Neogondolella constricta间隔带,Ng. constricta cornuda间隔带,Budurovignathus truempyi延限带,Bv. hungaricus间隔带,Bv. mungoensis间隔带,Metapolygnathus polyg-nathiformis动物群。根据牙形石对比划分了阶。安尼阶(或青岩阶)底界年龄可能为247 Ma。
    14  日本手取群研究的新进展
    陈金华 小松俊文
    2005(4):627-635. DOI: 1
    [摘要](358)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介绍日本中生代晚期手取群研究的最新进展,并简要评述与中国的对比。手取群从下到上分为九头龙亚群、石白亚群、赤岩亚群。庄川地区九头龙亚群御手洗组新发现菊石,属Tithonian-Berriasian期,改变了以往Callovian期的传统意见。石白亚群发现菊石,属Late Hauterivian-Early Barremian期;亚群上部发现海相双壳类,属Hauterivian期,半咸水相和淡水双壳类也与外带Hauterivian期的对比;绝对年龄测定为135±7Ma和128±8Ma,分别属Hauterivian早期和Barremian早期,其中135Ma被普遍接受;植物群反映的古气候特征与俄罗斯东部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温湿化一致。石白亚群的时代综合为Valanginian-Hauterivian期。赤岩亚群的Trigonioides(Wakinoa)tetoriensis也发现于外带,时代属latest Hauterivian-Early Barremian期;绝对年龄测定数据不稳定,自127±8Ma(Barremian中期)至106±7Ma(Albian中期)。对亚群的Nippononaia ryosekiana作了修订,认为应属N.linhaiensis,与浙江馆头组的同种,比濑林组(Lower Aptian)的N.ryosekiana原始,故时代早于Aptian期。赤岩亚群的时代综合为Barremian期,但不排除上延的可能。区域对比结果认为,中国东北龙爪沟群及绥滨地区的相当地层可与九头龙亚群和石白亚群对比;馆头组、下城子组可与赤岩亚群对比;热河群上部沙海组-阜新组煤系地层可与石白亚群对比;并对义县组的时代提出了看法。
    15  古生物学报第44卷2005年总目次
    2005(4):636-639. DOI: 1
    [摘要](261)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第1期西藏北部安多地区中侏罗统(巴通阶—卡洛夫阶)菊石……………………………………………………………阴家润(1)蒙古南部新金斯特地区下泥盆统洛霍考夫阶察甘安布拉格组牙形刺的新记录……………………………………………………………………………………………………王成源K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