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2004(3). DOI: 1
    [摘要](123)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2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04(3). DOI: 1
    [摘要](137)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本刊是古生物学及其相关的生物地层学综合性学术刊物 ,坚持党和国家的出版政策 ,贯彻“百花齐放 ,百家争鸣”的方针 ,开展学术讨论和经验交流 ,推广和传播科学研究成果 ,促进古生物学的发展 ,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本刊主要刊载古生物学及其相关学科的原创性研究论文 ,学科动态、学术讨论、论著评述以及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等。为进一步提高《古生物学物》的学术质量、编辑质量和出版质量 ,特作如下稿约。1.本刊为中文版 ,附有较详细的英文摘要和 30 0字左右的中文提要。中文提要以第三人称写 ,说明论文的主要内容和研究结果。关键词一般不…
    3  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动物群
    何心一 陈建强
    2004(3):303-324. DOI: 1
    [摘要](34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对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Ludlow晚期一Prodoli早期)四射珊瑚群详细研究并对某些珊瑚属种作了修订。文中特别对关底组和妙高组的珊瑚群特征及其分布加以论述。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共有22属,44种(包括关底组、妙高组与玉龙寺组产的珊瑚)。其中泡沫珊瑚类Holmophyllum,Cystiphyllum和Ketophyllum占优势,其次是柱珊瑚类Kyphophyllum,Micula和Pilophyllum等属,而扭心珊瑚类代表很少,仅有Brachyelasma,Rukhinia和Phaulactis属首次发现在滇东晚志留世地层中。滇东曲靖地区晚志留世四射珊瑚群与西秦岭同期四射珊瑚有密切联系,同时,与乌拉尔(Ural)同期珊瑚群也有些相似。文中共描述四射珊瑚17属,23种,其中3新种,即Cystiphyllum minutum sp.nov.,Ketophyllum qujingense sp.nov.,Phaulactis vesicularis sp.nov.。
    4  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稀有节肢动物新材料
    徐光辉
    2004(3):325-331. DOI: 1
    [摘要](46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3块新的标本,分别是节肢动物Pisinnocaris sp.,Tanglangia longicaudata Luo et Hu,1999和Pygmaclypeatus daziensis Zhang,Han et Shu,2000。新的标本进一步增进我们对其形态结构特征的了解。通过与相关属种的比较,简要讨论其系统位置问题。
    5  Parahorologinella gen.nov.--松辽盆地早白垩世孢形体一新属
    何承全 黎文本
    2004(3):332-337. DOI: 1
    [摘要](31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Parahorologinella gen.nov.是一类多细胞、单层的定形群体化石,亲缘上可能与绿藻植物门有关。属下仅一种:P.ciconica gen.etsp.nov.,产于松辽盆地东南部登楼库组第三段。据同层孢粉化石的研究,时代为早白垩世阿尔必期,代表微咸一淡水的沉积环境。
    6  黑龙江省东部早白垩世的一些海相和半咸水相腹足类
    潘华璋 朱祥根
    2004(3):338-348. DOI: 1
    [摘要](25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上云山组和大架山组腹足类化石4属(Mathilida,Uchauxia,Nododelphinula,Trochactaeon)7种,其中2新种:Uchauxia yunshanensis sp.nov.,Nododelphinula dajiashanensis sp.nov.。它们均是特提斯海区早白垩世腹足动物群中常见分子,根据这些腹足类化石的分布和对比,其地层时代应为早白垩世阿普第期一阿尔必期。文内阐述上云山组沉积环境——近高潮附近的泥滩或泥湾,而大架山组沉积环境——低潮线附近浅水。
    7  鲁西地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孢粉组合及其分界
    王明镇 张锡麒 赵秀丽
    2004(3):349-365. DOI: 1
    [摘要](356)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为解决鲁西地区上、下石盒子组分界问题,在相关地层共采集处理孢粉样品100多块,经系统研究建立本区上、下石盒子组两个孢粉组合,自下而上为:1)Sinulatisporites sinensis-Patellisporites meishanensis组合;2)Anticapipollis reticor pus-Macrotorispora gigantea组合。根据所建立的孢粉组合特征,经与华北各地二叠系孢粉组合广泛对比,进一步阐述各孢粉组合的地质时代,并为本区二叠系上、下石盒子组的分界提出了较为可靠的意见。该界线与区内中期华夏植物群晚期和晚期华夏植物群早期植物群界线基本一致。
    8  新疆南天山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
    廖卫华 弗朗西斯科·索托
    2004(3):366-376. DOI: 1
    [摘要](29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出露于新疆南天山东部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属于近岸、富氧、温暖的浅海沉积。该组自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创建以来,有关它的地质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论,作者根据珊瑚(包括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介形类和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主张将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置于下泥盆统下部的洛赫柯夫阶。
    9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的疑源类化石组合及其生物地层学意义
    洪天求 贾志海 尹磊明 郑文武
    2004(3):377-387. DOI: 1
    [摘要](359)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淮南地区新元古代九里桥组主要由砂质和泥质灰岩、叠层石灰岩以及白云质灰岩组成,含有著名的“淮南生物群”的重要分子。研究采用浸解法在该组碳酸盐岩中发现了大量的疑源类化石,它们以球形亚类为主,在组合面貌上继承了其下伏刘老碑组的疑源类组合特征。但化石个体较大,多细胞植物碎片含量明显增加,化石在不同层位的分布不均匀是九里桥组疑源类组合的显著特征。另外在该组中还发现了一些新的疑源类化石如:Bailikania diligena,?Lomentunella vagtinata Hermann。文中还对九里桥组的凝源类组合与宏体化石、叠层石礁体的发育之间的关系等进行了探讨。
    10  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哺乳动物群及其伴生植物
    李晓晨 薛祥煦
    2004(3):388-399. DOI: 1
    [摘要](29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了发现于陕西镇安黄家湾早更新世晚期的一个大型哺乳动物群。动物群包括哺乳动物4目、11科、24种,它们是:Canis variabilis, Hyaenidae gen. et sp. indet. , Homotherium sp. , Megantereon sp. , Lynx cf. shansius , Panthera pardus , Elephantidae gen. et sp. indet. , Equus qingyangensis , Hesperotherium sinense , Ancylotherium sp. , Megatapirus augustus, Rhinocerotidae gen. et sp. indet. , Dicerorhinus lantianensis, Sus sp. , Moschus moschi ferus , Cervus unicolor , Cervus sp. 1, Cervus sp. 2, Hydropotes sp. , Capreolus sp. , Strepsiceros annectens , Leptobos sp. , Bubalus sp. 和 Budorcas taxicolor等。动物群伴生植物孢粉分析表明,当时在化石产地生长着下列植物:Selaginella sp. , Pinaceae gen. et sp. indet. , Picea sp. , Cotinus coggygria , Juglans regia , Quercus sp. , Myrica rubra , Meliaceae gen. et sp. indet. , Celtis sp. , Oleaceae ( Syringa sp. ?) gen. et sp. indet. , Chenopodiaceae gen. et sp. indet. ,Kobresia sp. , Scrophulariaceae gen. et sp. indet. , Humulus sp. , Gramineae gen. et sp. indet. , Ranunculaceae gen. et sp. indet. , Sparganium sp. ,Celastraceae gen. et sp. indet. ,Elaeagnaceae gen. et sp. indet. ,Compositae gen. et sp. indet. ,Aremisia sp. , Xanthium sibiricum 和Carex sp.等。分析了动物群生活时栖息地的气候、植被和地貌特征,结果表明,动物群栖息在温暖、湿润、有森林、灌丛草地并富有水体的生境中,当时秦岭腹地存在着相当开阔的河谷地带,山势没有现在这么险峻,因此阻断秦岭南北动物交流的天然屏障当时可能还未真正形成,秦岭南北两侧的动物可以沿着开阔的河谷地带随季节和气候的变化互相扩散迁移。
    11  西藏岗巴地区始新世介形虫化石组合
    李国彪 万晓樵
    2004(3):400-406. DOI: 1
    [摘要](270)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对西藏岗巴盆地层位最高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所含介形虫化石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共鉴定出22属、33种,建立两个介形虫组合:Paracypris mayaensis sp. nov.-Bairdia zongpuxiensis sp. nov. 组合(下部)和 Phlyctenophora zongpuensis-Semicytherura subsyrnmetros组合(上部);讨论介形虫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世界上其它地区有关地层进行对比,结合与之共生的有孔虫组合的时代特征,认为含该介形虫组合的海相地层——遮普惹组的时代应为始新世Ypresian-Priabonian早期。描述6种,其中有2新种:Paracypris mayaensis sp. nov.和Bairdia zongpuxiensis sp. nov.。
    12  贵州遵义松林黑沙坡早寒武世牛蹄塘生物群中镇巴虫的发现
    彭进 袁金良 赵元龙 杨荣军
    2004(3):407-415. DOI: 1
    [摘要](30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贵州遵义松林中南村黑沙坡下寒武统牛蹄塘生物群下部层位产有大型三叶虫,计有2属3种,1未定种:Zhenbaspis subconica S. G Zhang in Lu et al. , 1974, Z. longa Zhou in Lee et al. , 1975 ; Zhenbaspis sp. , Runnania similis Lee in Yin et Lee, , 1978, 确认 Zhenbaspis (Zhenxiongaspis) Lin et Yin in Yin et Lee, 1978,为 Zhenbastn‘sChang et Chu in Lu et al. ,1974的同义名。探讨Zhenbaspis的古地理分布及演化趋势。论文还描述与Zhenbaspis,Runnania共生的Tsunyidiscus及Mianxiandiscus,其中Mianxiandiscus产于下生物群即牛蹄塘组近底部,再次证实牛蹄塘下生物群的时代早于澄江生物群。
    13  广西寒武纪三叶虫Dictyella完整虫体的发现及其意义
    韩乃仁 陈贵英
    2004(3):416-419. DOI: 1
    [摘要](288)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Dictyella属自1933年T.Kobayashi建立以来至今未发现完整虫体,最近在广西靖西果乐发现的tyella longispina Zhou的完整虫体标本以及其尾部的内模、外模对其分类位置的确定有重要的意义。依据其面线(为等称虫型面线)及头鞍、尾部特征,把Dictyella归于Asaphacea超科Asaphidae科和Isotelinae亚科较为合适。
    14  奥陶纪三叶虫Omeipsis zhenxiongensis Luo,1974的新材料
    罗惠麟  周志毅
    2004(3):420-423. DOI: 1
    [摘要](23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对滇东镇雄羊场桃子崖(北纬27°36′53″, 东经104°37′42″)和芒部刘家沟(北纬27°36′22″, 东经104°52′30″)早奥陶世晚期湄潭组下部所产Omeipsis zhenxiongensis Luo, 1974新材料作了研究,得以揭示Omeipsis Kobayashi, 1951的完整形态特征.该属除尾部具有一长一短两对边缘刺外,其头鞍向前逐渐扩张并发育有粗壮前刺.Renhuaia Yin in Yin and Li, 1978应为Omeipsis的晚出异名,因为两者头盖并无显著差异.
    15  皖南震旦系蓝田组沉积岩有机碳同位素记录
    王金权
    2004(3):424-432. DOI: 1
    [摘要](30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皖南地区震旦系蓝田组是新元古代冰期后形成的岩石地层,它的中下段以黑色页岩沉积为主,上段为白云质灰岩。黑色页岩段的分析结果表明:底部有机碳同位素数值较低(8^13Corg平均值为-31.9‰),总有机碳(TOC)和总有机氮(TON)含量处于较低值;在底部之上,有机碳同位素数值缓慢升高(从靠近底部的-32.6‰升至顶部的-28.3‰),而TOC和TON含量分别可达17.7%和2.7‰。这一分析结果应归于冰后期在缺氧条件下大量有机质埋藏所致。可以推测,这种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新元古代全球性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变化和生物演化规律:冰期结束之后,海洋中的低等浮游藻类的底栖藻类在温暖气候条件下得以繁盛,伴随着这些还原性有机碳的沉积并大量进入岩石圈中,藻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进入大气圈,可能正是由于有机碳的沉积导致的氧气含量升高促使了真核多细胞生物在此之后得到了大发展。蓝田组上段白云质灰岩分析结果表明:有机碳同位素和无机碳同位素分别呈现出较强的负漂移(8^13Corg:-26.8‰— -35.3‰;8^13Ccarb:-8.5‰— -10.2‰),而总有机碳(TOC)含量呈现明显降低趋势。这一变化趋势可能主要归之于沉积有机质的氧化作用。可以推测,随着新元古代全球性大冰期结束后气候变暖,海洋藻类大量繁殖,藻类的光合作用产生大量的O2,海水中O2/CO2比值上升,海洋沉积环境由缺氧逐渐向富氧条件转化。
    16  古生物多样性统计中的偏差及其校正
    沈树忠 张华 李文忠
    2004(3):433-441. DOI: 1
    [摘要](42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多样性统计中的偏差是普遍存在的。文中以奥陶纪海洋生物和二叠纪腕足动物分异度为例介绍和讨论古生物多样性统计中的偏差问题。认为在研究某些时段分异度时不能依靠单一的种、属或科的数量来建立分异度模式,而需要用生物分异度、灭绝率和新生率等多种计算方法来综合分析。同时古生物分异度的研究受到化石记录的完整性、研究、保存和采集程度、时间段的不均一性等多种因素影响,因此,大多需要应用稀疏标准化法等对不同时段或化石群在同等量化标准的基础上进行比较和校正后,才能得到比较符合实际的分异度模式。
    17  纪念美国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古尔德(1941-2002)
    王玥 苗德岁
    2004(3):442-446. DOI: 1
    [摘要](636)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美国古生物学家史蒂芬*杰*古尔德(Stephen Jay Gould)因癌症于2002年5月20日在曼哈顿的家中辞世,享年60岁.笔者在这里缅怀这位杰出的科学家,不仅是因为他的博学和在进化理论上作出的重大贡献,更是因为他在科学论证上的执着和在科学普及方面的杰出成就.
    18  更名--以Guizhoueugnathus和Guizhoubrachysomus分别代替Guizhouella Liu,2003,和Brachysomus Liu,2003
    刘冠邦
    2004(3):447-447. DOI: 1
    [摘要](34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最近,动物学记录(Zoological Record)的生产干事J.K.Page博士来信告知Guizhouella和Brachysomus(刘冠邦等,2003)两属名分别已被杨式溥(1978)在描述贵州下石炭统的腕足类和Schoenherr(1823)在描述鞘翅类昆虫时首先使用了。因此,作者建议以新属名Guizhoueugnathus和
    19  中国寒武纪双壳类研究之评述
    方宗杰
    2004(3):448-457. DOI: 1
    [摘要](37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长期以来,双壳类研究者虽未将扬于蛤(Yangtzedonta Yu)纳入到双壳类早期系统演化的研究范畴,支却又难以予以完全否定。最近,钱逸的工作终于解决了这一悬案,这是寒武纪带壳软体动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进展。然而,钱逸对双壳类早期演化的理解仍存在着误解,例如,将Xianfengoconcha Zhang当作是“最古老的双壳类”,为此有必要对近二十年来我国寒武纪双壳类的研究进行回顾与总结。Xianfengoconcha发育有两侧对称排列的所谓“片状齿”,实属腕足类小圆货贝型铰合构造。化石证据表明,真正的片状齿是由古栉齿型铰齿演化而来,因此,古异齿型不是双壳类最古老的铰齿类型。目前,我国没有争议的寒武纪双壳类只有.Pojetaia Jell一属。
    20  裸子植物的盛世--评价"《Heyday of the Gymnosperms:Systematics and Biodiversity of the Late Triassic Molteno Formation》.John M.Anderson and Heidi M.Anderson,2003.Strelitzia,15,1-398pp.National Botanical Institute,Pretoria,South Africa"
    周志炎
    2004(3):458-459. DOI: 1
    [摘要](29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21  裸子植物的盛世
    周志炎
    2004(3):458-459. DOI: 1
    [摘要](20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近日南非比勒陀利亚国家植物研究所约翰·安特生和海迪·安特生博士寄赠他们多年辛勤研究的成果 ,专著《裸子植物的盛世 :晚三叠世摩尔丹诺组繁殖器官的系统分类和生物学多样性》一本并嘱为其写一个评述。自 196 7年伊始 ,约翰·安特生博士等就开始专心致力于南非晚三叠世摩尔丹诺组(MoltenoFormation)植物化石的研究。这是他们迄今为止完成的第三部有关的专著。前两部书都分别发表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 ,研究的内容为冈瓦纳三叠纪植物群的代表性分子二叉羊齿Dicroidium和其它裸子植物的营养器官 (AndersonandAnderson ,1983,1989)。由于收…
    22  中国古生物学会在苏州召开第八届第四次理事会
    夏广胜
    2004(3):460-460. DOI: 1
    [摘要](29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八届第四次理事会会议于2004年4月24—25日在江苏省苏州市举行,出席会议的有荣誉理事金玉歼院士,理事长沙金庚,副理事长朱敏、汪啸风、郝守刚,秘书长杨群,常务理事万晓樵、朱怀诚、季强、张维、姚建新、曾勇、童金南,理事王向东、王成文、尹崇玉、叶捷、冯伟民、孙卫国、孙柏年、刘武、武涛、赵元龙、张云翔、欧阳辉、袁训来及副秘书长朱祥根、白志强和秘书处工作人员共34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