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福建上杭晚石炭世类Profusulinella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李建成 洪祖寅 陈国庆
    2004(2). DOI: 1
    [摘要](212)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对福建上杭晚石炭世类Profusulinella动物群的系统研究 ,共鉴定类化石 4属 1 7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 ,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两个亚带 :Profusulinella带 ,2 ) .Profusulinellawangy櫣i Eofusulinatriangula亚带 ,1 ) .Profusulinellastaffellaeformis亚带。通过与华南、华北、西北沉积区和欧美同期地层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Profusulinella动物群的地层应归于上石炭统达拉阶下部 ,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上部至莫斯科阶下部
    2  福建上杭晚石炭世(竹蜓)类Profusulinella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2004(2). DOI: 1
    [摘要](251) [HTML](0) [PDF 0.00 Byte](4)
    摘要:
    3  黄汲清教授简介
    2004(2). DOI: 1
    [摘要](396)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黄汲清(1 90 4 - 1 995 )地质学家。四川仁寿县人。1 92 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 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UniversityofNenchatel)理学博士学位。先后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俄罗斯科学院外籍院士。黄汲清是中国现代地质科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毕生倾力于中国的地质事业,其科学活动涉及地球科学的众多领域,尤其在大地构造学、古生物地层学、区域地质学、石油天然气地质学等方面功绩卓著。2 0世纪2 0年代末至30年代初,他对秦岭、四川、云南和贵州的开拓性考察和研究后撰写的专著《中国南部二叠纪地层》,奠定了中国二…
    4  黄汲清先生与中国的二叠系
    盛金章 李星学
    2004(2):161-163. DOI: 1
    [摘要](22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值此黄汲清先生100周年冥诞之际,我们深切地感念先生对后学的奖掖提携,十分钦敬先生早年在我国二叠系学术园地里的辛勤耕耘和丰硕成果。令人感动的是先生以耄耋之年,仍然关注和督促着我国二叠系的研究,并且在二叠系“三分”和下界国际化的认识回归中作出无人可以替代的重大贡献。
    5  我国西南地区早寒武世小壳化石Sinosachites
    岳昭
    2004(2):164-178. DOI: 1
    [摘要](30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采自四川峨嵋和云南会泽的磷酸盐化的Sinosachites骨片显示出中央沟和侧沟结构,并区别出三种不同类型的骨片(palmate,cultrate and siculate)。这一发现证实,产于澳大利亚的Thambetolepis(Jell,1981)是Sinosachites的晚出同义名。基于上述结构,该产地一些原定为Sachites和Halkieria的标本亦应归入Sinosachites。在Sinosachites属中确认出两个种,即产于华南的Sinosachites flabelliformis He和产于澳大利亚的Sinosachites delicatus(Jell)。在前一种中,左右型对称骨片的存在证实该动物两侧对称。骨片的基部通常保存为磷质内核,表明它比骨片壁更容易磷酸盐化,在组织学上它与骨片壁不同。骨片的基部可能原为有机质或部分矿化。在Sinosachites中,无帽状和束状骨片可能表明在coeloscleritophorans中halkieriids是一个介于wiwaxids和siphogonuchitids之间的类群。
    6  扬子区中、晚奥陶世和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起源、扩散及生物古地理关系
    何心一 陈建强
    2004(2):179-191. DOI: 1
    [摘要](37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扬子区中奥陶世—志留纪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产出丰富,尤以兰多维利世最为繁盛。目前已报道的123属(包括中奥陶世4属,晚奥陶世25属,兰多维利世94属)中,有30属最早出现在扬子区,尔后扩散到欧洲、北美和其它邻区。例如:Calostylis最早出现在川南的中奥陶世(Llandeilo)地层中;Aphyllum和Cantrillia最早出现在浙西的晚奥陶世中Ashgill地层;扭心珊瑚类Briantelasma,Pycnactis和Tunguselasma等,最早出现在黔东北晚Ruddanian地层;柱珊瑚类Ceriaster、Stauria、Amplexoides、Synamplexoides等,泡沫珊湖类Maikottia,Rhizophyllum等均最早出现在黔东北的中兰多维利统(Middle Llandovery)。根据这些资料,我们认为扬子区应该是奥陶纪和志留纪四射珊瑚起源中心之一。文中论述扬子区中奥陶世—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动物群特征及其生物古地理关系。该区中奥陶世珊瑚以穿孔珊瑚类的Calostylis和Yohophyllum为特征。下扬子区浙西晚奥陶世三衙山组(中Ashgill)四射珊瑚群有某些澳大利亚分子Hillophyllum和Bowanophyllum;而上扬子区晚Ashgill观音桥层的四射珊瑚动物群与北欧同期珊瑚群有高度的相似性。这表明扬子区当时与欧洲具有较密切的古生物地理关系。扬子区兰多维利世四射珊瑚群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澳大利亚同期珊瑚具有较密切的联系。
    7  安徽巢湖地区早三叠世菊石序列
    童金南 YuriD.Zakharov 吴顺宝
    2004(2):192-204. DOI: 1
    [摘要](43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由于地处低纬度下扬子碳酸盐缓坡台地较深水区,安徽巢湖地区的下三叠统由一系列泥、灰岩旋回层组成,并含有丰富的菊石化石。通过对巢北平顶山和马家山一带上二叠统顶部和下三叠统多条剖面的系统研究,建立了在华南乃至低纬度特提斯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以属级分类单位为基础的下三叠统菊石生物地层序列(从下而上):Ophicerns—Lytophiceras带、Gyronites-Prionolobus带、Flemingites—Euflemingites带、Anasibirites带、Columbites—Tirolites带和Subccdumbites带。在提议的全球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层型候选剖面——巢湖平顶山西坡剖面上,Flemingites-Euflemingites带之底与牙形石Neospathodus waageni首现点比较接近,可以作为本界线主要辅助标志之一。记述采自该区上二叠统顶部及下三叠统,尤其是印度阶-奥伦尼克阶界线附近的一些具有年代地层意义的菊石化石资料,以供该界线层型确定和选择参考。
    8  内蒙古西部雅布赖盆地中侏罗世晚期植物群
    邓胜徽 刘永昌 袁生虎
    2004(2):205-220. DOI: 1
    [摘要](26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首次报道产于内蒙古自治区西部阿拉善右旗雅布赖盆地红柳沟剖面中侏罗统新河组的7属12种植物化石,主要由真蕨纲和苏铁纲组成。真蕨纲有Gleichenites,Coniopteris和Cladophlebis等,苏铁纲有丰富的Otozamites和Nilssonia,Nilssoniopteris等。地质时代为中侏罗世中晚期,大致为巴通期到卡洛维期。讨论中侏罗世晚期我国植物地理区系的有关问题。
    9  进入分子水平的古生物研究——评述《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
    吕宝忠
    2004(2):217-217. DOI: 1
    [摘要](224)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是2 0世纪自然科学三大成就之一,其重大意义及影响可见诸多种媒体。《分子古生物学原理与方法》(杨群主编,科学出版社,2 0 0 3)的第1章首先简要地回顾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及其后分子生物学的重大进展,接着介绍了分子生物学、分子进化和分子系统学的基本概念,最后对古DNA这个狭义分子化石做出明确界定(因为古DNA是分子古生物学研究的一个热点、难点)。而在该章附录中包含了从古DNA标本的采集到分子古生物实验室设置的颇为详细的介绍。第3章进一步描述了古DNA的研究方法和应用。由于DNA序列不稳定,容易降…
    10  西藏南部洛扎地区中生代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周志澄 H.Willems 夏军 钟华明 童劲松
    2004(2):221-233. DOI: 1
    [摘要](41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详细描述了西藏南部洛扎地区中生代地层中所含的遗迹化石Arenicolites sp.,Beaconites antarcticus,Chondrites sp.A,C,sp.B,C.sp.C,C.sp.D.?Cruziana semiplicata,Palaeophycus tubularis,Phycodes circinatum,Protovirgularia dichotoma,Skolithos verticalis,Teichichnus rectus和Unarites sulcki计10遗迹属13遗迹种,并讨论它们的环境意义。
    11  新元古代叠层石微构造突变事件及其发生背景
    华洪 曹瑞骥
    2004(2):234-245. DOI: 1
    [摘要](38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在新元古代,从十三里台期向马家屯期,胶辽徐淮地区的叠层石面貌发生根本改变,稳定展布的生物层礁为各种形态的丘状生物岩礁所替代,同时叠层石微构造发生突变,以半球状放射纤维组构为特征的微构造突然在不同类型的叠层石中同时出现。与此同时,伴随着碳氧同位素的负偏移,可能代表全球性海洋化学条件的变化,具有基本等时的特点。半球形放射纤维状组构可能是一类颇为特殊的初期钙化蓝藻构造,代表一个重要的生物事件。暂时性海洋分层现象及大洋底部缺氧海水的上涌可能是导致蓝藻钙化及碳氧同位素负偏移的根源,而850—800Ma左右海洋中由大量新生陆壳的形成及超大陆的裂谷化作用所引起的高热流异常是海洋分层及蓝绿藻钙化作用增强的原动力。
    12  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硅体形态
    黄翡 KealhoferLisa 黄凤宝
    2004(2):246-253. DOI: 1
    [摘要](387)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运用地层中植硅体组合解释过去草原植被及气候变化的关键之一,是要了解研究区现代植硅体形态及表土植硅体组合与现代植被的关系。文中研究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植物根、茎、叶、芒以及种子等不同部位的植硅体,对其中的12种主要禾本科植物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进行分类及统计。研究表明:内蒙古典型草原禾本科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可分为8种特殊形态类型。C3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形态多样。几乎所有早熟禾亚科都能产生圆型硅酸体,以贝加尔针茅(85.5%)、大针茅(89.7%)、克氏针茅(90%)以及芨芨草(96.6%)中的圆型硅酸体含量最丰富。针茅哑铃型主要见于针茅植物叶表皮短细胞中,克氏针茅的针茅哑铃型含量相对较高。羊草中未见针茅哑铃型硅酸体。浴草、披缄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齿型为主,分别含87.3%和57.2%,齿型在硬质早熟禾中也占一定比例。沙生冰草中的脊圆型占优势,含74.4%。C3植物早熟禾亚科的叶表皮短细胞产生的截锥型硅酸体含量较少。C4植物虎尾草亚科中的糙隐子草叶表皮短细胞硅酸体以黍哑铃型、简单哑铃型、鞍型为主;黍亚科狗尾草则以黍哑铃型占优势(82.9%)。
    13  云南曲靖盆地晚新生代孢粉植物群
    王伟铭 舒军武
    2004(2):254-261. DOI: 1
    [摘要](34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根据曲靖盆地曲参-井60块样品的分析结果,共识别出5个孢粉组合带,反映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面貌及变化过程。植物群在总体构成上比较单调,第一组合带中,栎属占绝对优势,组成栎树林,周围山地则主要分布松树林;栎树林在第二组合带分布范围减少,松属和铁杉属明显增加,可能反映地壳的抬升或气候变冷;栎树林在第三组合带得到全面恢复,反映植物生境转好;第四组合带为一渐变期,反映栎树林再度开始消减,松树林和蕨类植物则递增;孢粉植物群在第五组合带发生明显的变化,松科植物大量分布,栎树林已在很大程度上消退,蕨类植物得到较大的发展,其它草本植物的含量也有所增加,反映植物生境再次发生大的变化。曲靖地区晚新生代植物群具有向上类型略有增多的特点,表现为原始栎树林的消退、扩张、再消退的变化规律。推测当地两次栎树林的消退过程可能分别与发生在3.4Ma和2.5Ma青藏高原隆升以及全球性气候变冷相关。
    14  新疆三塘湖盆地塘参1井晚侏罗世齐古组孢粉组合
    黄嫔 徐晓山
    2004(2):262-280. DOI: 1
    [摘要](33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研究的孢粉化石发现于新疆三塘湖盆地塘参1井齐古组(井深955—1238m),共计53属130种(包括1新属:Santanghusporites gen.nov.和6新种),其中蕨类植物孢子24属40种,裸子植物花粉29属90种。组合以高含量的Classopollis、丰富的松柏类花粉及含少量早白垩世的分子为特征。根据孢粉组合特征,其时代应归为晚侏罗世。
    15  我国石炭系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
    王志浩 张遴信 祁玉平
    2004(2):281-286. DOI: 1
    [摘要](30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滑石板阶标准剖面的牙形刺主要有Neognathodus symmetricus,Declinognathodus noduliferus noduliferus,D.noduliferus inaequalis,D.lateralis,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I.sinuatus和I.sulcatus等,应属N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滑石板阶之底界则在Neognathodus symmetricus带中通过。由此可知,在标准剖面上.滑石板阶的大部应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或北美莫罗阶中部相当。
    16  福建上杭晚石炭世Ting类Profusulinella动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2004(2):287-296. DOI: 1
    [摘要](381)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17  河南西峡上白垩统恐龙蛋化石微量元素组成及古气候探讨
    张玉光 裴静
    2004(2):297-302. DOI: 1
    [摘要](26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对河南西峡晚白垩世地层中恐龙蛋、围岩分别采样进行中子活化分析(NAA),发现恐龙蛋化石的元素组合特征表现出铱(Ir)和锶(Sr)的明显含量异常,推理分析得出高异常铱、锶元素共同作用导致晚白垩世恐龙蛋的结构出现异常和病变,从而未能孵化出壳,这也可能是河南西峡恐龙蛋化石大量“富集”的原因。此外,元素的组合规律初步表明河南西峡晚白垩世时的气候应具有干旱、半干旱的特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