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古生物学报第41卷2002年总目次
    2002(4). DOI: 1 CSTR:
    [摘要](148)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第1期序.…...…..............................................…..…..............….....….....…沙金次云南元谋盆地f:新世}j‘棠组植物和孢粉组合及其占气候意义..……..…..……..刘耕武李代芸黄翡傅腑龙(1)湖北宜昌大坪奥陶纪阿仑尼克期三叶虫生态组合.……….…...….…..……...….….s.T.图J、L伊 周志毅(10)华中两南区一条国际前寒武系与寒武系界线层型补充剖面........钱 逸 朱茂炎 李困祥蒋志文 I{evo van Iten(19)汀苏句容青L』J早-二替世鱼类...….…..….…….…...…..…....刘冠邦冯洪真 王菊香炅铁民崔忠华(27)天…
    2  化石菌类的分类系统
    宋之琛 黄翡
    2002(4):471-477. DOI: 1 CSTR:
    [摘要](301)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讨论化石菌类及其孢子的分类系统,即自然分类及人为分类系统,自然分类系统在孢粉学发展初期曾被广泛采用,随着孢粉学的发展,一些化石菌类缺乏明显的自然属性,其分类采用人为分类系统,Elsik依据细胞数目及萌发器特征首次建立了化石菌类的人类分类系统,但该分类系统未被广泛接受,Norris研究了加拿大第三纪菌类化石,但他未将菌类孢子的形态属归入相应的科、目和纲,宋之琛主要根据菌类孢子的萌发器特征,建立了菌类孢子分类系统,并将菌类孢子及其遗留体分为以下类型:无萌发器类型,单孔类型,双孔类型,三孔类型或三岐菌丝类型,子囊果状或多细胞类型及其他,依据宋之琛及Elsik分类系统及隔壁孔的特征,系统整理了已发现的中国第三纪化石菌类孢子,并将其归入相应的分类位置。
    3  俄罗斯北部平原(VYCHEGDA河盆地)全新世植物群和植被
    O. K. Borisova
    2002(4):478-486. DOI: 1 CSTR:
    [摘要](310)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对Vychegda河流域靠近Baika村(61°16'N,46°44'E)洪积平原的一个剖面进行了孢粉学研究.化石点位于泰加林带中部,靠近欧洲云杉林和亚乌拉尔-西伯利亚云、冷杉-西伯利亚松林界限附近.该河流盆地森林覆盖率高达98%.根据放射性碳年代测定,沉积涵盖了全新世大约自9000 yrs B.P.以来的大部分地层.主要运用化石植物群组成来恢复这一地区全新世以来的植被和气候变化,通过某些化石植物群的全部植物种类的现代地理分布的分析,可以发现与过去植被最接近的现代对应植被类型的位置,通过确定所有植物种现代生长地区的景观和气候来推测与古环境最接近的景观和气候.整个孢粉组合序列中云杉、松和桦占统治地位,但是植物群的成分和植被有变化.暖温带树种,如椴、榆及栎等在森林中的含量有变化,在全新世最暖期,相当于中晚大西洋期(6000-4500 yrs B.P.)达到最高.这些变化通过对应的现代植物群在俄罗斯平原的"迁移"反映出来,从中、南乌拉尔向西至Sukhona河盆地然后再返回到研究区的Vychegda河下游.运用古植物群的方法定量恢复的主要气候指标表明在大西洋期7月份月均温比现代高2.5℃,1月份月均温比现在高出1℃,年降雨量和现在接近.这段时间可以认为是本地区全新世的气候最适宜期.
    4  热带雨林的孢粉垂直分布规律——以海南岛现代孢粉雨为例
    郑卓 P.Cour 邹和平 覃朝锋
    2002(4):487-496. DOI: 1 CSTR:
    [摘要](27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热带地区环境变化对研究全球气候变化显得越来越重要,热带地区的古环境记录,特别是孢粉记录是恢复过去气候的重要方法,东亚热带地区在冰期-间冰期的气候影响下,生态环境主要表现为山地植被带的垂直升降,因此,定量恢复热带地区第四纪植被垂直移动的幅度,以及作为古气候的替代性指标进行数量化转换是热带地区孢粉研究的关键,然而,我国热带地区现代孢粉雨和植被的关系研究程度较低,给热带第四纪孢粉古生态的恢复和对比带来困难,本研究较系统地总结了海南岛从低地平原到五指山1860m的垂直植被带表土的孢粉散布规律,为热带地区孢粉古环境的重建提供了新的基础数据。研究结果表明,孢粉组合的变化与垂直植被带紧密相关,孢粉的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其中针叶类随海拔升高而增加,蕨类孢子则相应减少,在低地和低山丘陵,孢粉组合显示出为干扰的影响,如防风雨的主要树种木麻黄(Casuarina),行道树台湾相思(Acacia richii)和人为砍伐后大面积生长的芒箕(Dicranopteris)群落等在一些孢粉谱中特别高,尽管如此,孢粉组合反映的垂直植被带变化仍然是清楚的,海南岛由下至上可划分出5个表土孢粉组合带-低地人类强烈干扰带(<400m):Mallotus,Casuarina,Pinus,Myrica,Palmae,Poaceaae,Dicranopteris:--低地质陵地带(400-800m):Quercus,Castanopsis,Mallotus,Myrica,Platea,Meliaceae和大量孢子(包括Dicranopteris);--山地下带(800-1200m):Castanopsis,Quercus,Podocarpus,Dacrydium,Cyathea和单缝孢子;--山地上带(1200-1600m):Dacrydium,Pinus,Altingia,Quercus,Castanopsis;--山顶带(>1600m):Pinus,Rhododendron,Dacrydium,Symplocos.
    5  东欧黄土-古土壤剖面的孢粉和气候地层学记录及其与ESR测年的海相地层对比
    N.S.Bolikhovskaya A.N.Molodkov
    2002(4):497-507. DOI: 1 CSTR:
    [摘要](426)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记述东欧平原黄土-古土壤剖面多重年代地层的划分结果,评估黄土地区更新世主要的古地理事件的对比,建立东欧平原黄土-古土壤发育时期的17个期-9个间冰期和8个冰期,间冰期内次一级单元是吸热凉温阶(endothermal coolings)(冷时段,cold speels),干热阶,湿热阶(thermoxerotic and thermohygrotic stges)和间冰期中次级气候韵律,以及冰期内的冰阶(Stadials),间冰阶(Interstadials),中间阶(interphasials),湿冷阶(cryohygrotic),干冷阶(Cryoxerotic stages) 和冰期中的次级气候韵律,其中吸热凉温阶占据了间冰期的大部分。东欧平面黄土-古土壤形成时期的环境和植被演化由以下剖面的孢粉资料构成:上Oka(Likhvin-Chekalin section),上Don(Strelitsa Section),中Kuma(Otkaznoe,setion),中Dniester(Molodova section,Ketrosy section)和中Desna (Arapovichi section),根据孢粉-气候地层研究获得的原始资料,本文重建了欧亚大陆北部60万年以来的古气候事件,古基岩沉积,冰川,冰缘,外冰缘带沉积,并进行了周期的确定和远距离对比,在综合年代地层柱上的古环境事件及其相应的带和年代地层的对比,是依据亚化石化的软体动物外壳的电子自旋共振分析结果,已知的间冰期集中在58万年,40万年,31万年,22万年及14.5-7万年之间,这些孢粉序列,电子自旋共振测年的气候温暖事件及其他文献记载 的古环境事件的对比关系都标注在上部11个氧同位素阶段里。
    6  中国东部花粉比值与气候的关系及其在定量古气候重建中的应用
    邓韫 郑卓 黄赐璇
    2002(4):508-516. DOI: 1 CSTR:
    [摘要](36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在中国东部连续的尘土孢粉样基础上,用转换函数的方法研究中国东部孢粉与气候的定量关系,研究结果证明,中国东部现代花粉的分布与年均温有密切关系,某些草本植物花粉之间的含量变化很大程度上与太阳辐射量和不同纬度的温度变化有关,因此定量重建古植被带的迁移及古气候的变化就成为可能,通过对比,选择Artemisisa与Poaceae的比值作为温度替代指标,Arte/Poac与纬度相关系数的平方值(R2)为0.9579,它与年均温的相关系数平方值也达到0.9162,用回归方程定量重建了中国东部海域钻孔DGKS-9602的古气候,由于末次盛冰期草本植物花粉丰富,获得的气候值可信度最好,即年均温比现代降低了8℃左右(6-10℃),植被带向南推移了约8-10纬度,这一结果与前人的研究结果基本吻合。
    7  印度库茂恩喜马拉雅纳尼塔尔温带地区晚全新世古植被和古气候
    A.Gupta
    2002(4):517-523. DOI: 1 CSTR:
    [摘要](47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根据从印度库茂恩(Kumaun)喜马拉雅纳尼塔尔(Naini Tal)温带地区获得的85cm钻井的孢粉资料,恢复了1720+/-130年以来晚全新世古植被演变史,并推测了当地的古气候,当前孢粉资料说明了该地区当时发育有栎树混交林和波动的温暖润气候,孢粉组合序列的初始阶段,森林距沉积盆地较远,但是,由于气候变得更加温暖潮湿,森林也很快茂密起来,约1200年前,因气候恶化,森林变得稀疏,而在约124年前,气候再次转好,麦类及其他作物花粉资料证明农耕活动大约开始于1460年前左右。
    8  末次冰期以来北海道、萨哈林岛及亚洲东北部落叶松林演变史
    Y.Igarashi M.Murayama 等
    2002(4):524-533. DOI: 1 CSTR:
    [摘要](36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萨哈林岛(库叶岛)和北海道的末次冰期沉积丰富的落叶松花粉,为了搞清楚落叶松花粉百分比和实际森林密度的关系,我们系统地分析了从苔原,森林苔原以及泰加林的表土样品,根据孢粉资料恢复了两个岛屿3万年以来的植被和气候,两个岛上3万年前后 以云杉与落叶松共生的森林为主,松和冷杉现在比现代相对较冷和干的气候条件下,萨哈林在末次冰盛期的草原和泰加林主要由落叶松和松组成,和现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的泰加林相似,在北海道末次冰盛期的草原和泰加林主要由落叶松,松以及云杉组成,气候更加干冷,在新仙女木期森林苔原分布到中萨哈林岛,而北海道的草原和泰加林以落叶松为主,气候可能比末次冰盛期还要冷,在1万年前两个岛的落叶松含量都开始下降,6000年前在北海道消失,萨哈林岛的落叶松则残存至今。
    9  贝加尔湖-钻孔(BDP 96-1)的孢粉分析
    H.Kataoka Y.Hase 等
    2002(4):534-538. DOI: 1 CSTR:
    [摘要](30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贝加尔钻探计划(BDP)中的96-1井位于贝加尔湖中央的科学湖脊,1996年冬从位于332m水深以下的钻井采样,钻孔从湖底向下深2000m,根据古地磁资料,钻孔年代推测为5.1Ma,Tsuga,Lepidobalanus,Ulmaceae,Tilia和Corylus发现于钻孔的下部约60m,因为这些化石花粉目前在贝加尔湖地区已经消失,说明该钻孔上部的气候比下部的冷,因此,第四纪的气候比晚第三纪的更为干冷。在亚北极的西伯利亚,冰期时期以草本植物花粉占统治地位,花粉浓度较低,而在间冰期时期以木本花粉为主,花粉浓度较高,在间冰期时期硅藻及有机物总量增加,潮湿度(wet density)及氧同位素比率都降低,相反,在冰期时期硅藻含量及有机物总量降低,而潮湿度(wet dendity)和氧同位素比率都增加。
    10  孢粉及其他标识重建和PMIP模拟末次大冰期年均温——协调资料-模型比较法尝试
    A.V.Kisloy P.E.Tarasov 等
    2002(4):539-545. DOI: 1 CSTR:
    [摘要](24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气象资料检测证明了气候模型模拟现代温度比用更复杂的湿度平衡模型好得多,而根据地质资料在山区和沿海地区重建和模型模拟的可信度要低一些,所以在比较地质资料和过去气候模拟时要考虑这个实际情况,在当前研究中我们进行末次大冰期资料一模型比较时以年均温为例,在使用所有点的资料时出现了模拟和重建之间的不一致,相反,当去掉那些模棱两可的地点后结果变得意外的好,在少数情况下结果不同时,边界条件不确定或者资料太少是模型和资料不一致的主要原因,通过使用模拟和资料的区域性平均值,我们证明了PMIP能够正确地模拟出地球陆地上区域性的年均温,在区域性研究中因经常使用未经选择的资料作为模型确认值,因而很难获得这一重要的结论。
    11  波兰森齐舒夫Malopolski附近Wolica Lugowa的全新世孢粉植物群
    J.Madeja
    2002(4):546-549. DOI: 1 CSTR:
    [摘要](314)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报道了波兰东南部森齐舒夫(Sedzizow) Malopolski附近Wolica Lugowa的全新世冰期后孢粉植物群演变历史,当前研究结果证明,这一地区与其周围环境相比,Wolica Lugowa全新世孢粉植物群个有不同的历史特征,很少受到人类干扰。
    12  摩尔达瓦新石器时代环境变化与农业发展的孢粉学证据
    S.Medeanic O.Larina 等
    2002(4):550-557. DOI: 1 CSTR:
    [摘要](315)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新石器居民点Sakarovka(Krish文化)位于摩尔达瓦西北部,它代表了欧洲第一个农业文明,这一文化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广泛分布于前南斯拉夫和现匈牙利,罗马尼亚及摩尔达瓦地区,这些地区Krish文化层的14C同位素年代为6650+/-50年,或者公元前5600-1480年,现有的孢粉资料显示,当时的森林-草原植被生长在比现代更好的气候环境下,谷物(Triticum,Avena,Hordeum)花粉及伴生的杂草花粉可以证明当时的农业活动,在Krish文化的末期,森林面积减少和喜旱的禾草类增加是由于气候干旱化,木材开发以及开辟新的可耕地引起的。
    13  我国6ka BP植被变化的气候模拟研究
    于革 刘健 陈星 薛滨
    2002(4):558-564. DOI: 1 CSTR:
    [摘要](38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根据花粉恢复的古植被表面中国森林区的常绿阔叶,和叶阔叶林以及针叶林在6Ka BP向北扩张,反映了6ka BP夏季和冬季均比现代温暖的气候特征,然而,根据地球轨道参数变化驱动的气候模式,由于6kaBP时北半球夏季太阳辐射高于现代,而冬季太阳辐射低于现代,模拟的6ka BP夏季温度比规划温暖,但冬季比现代寒冷,模拟得出的冬季寒冷与地 冬季增温不一致,说明6ka BP的气候和植被变化并不完全受到太阳辐射变化的控制,针对这一重大缺陷,我们利用具有陆面过程的全球大气环流模型(ACCM+SsiB),采用了外动力太阳辐射变化和古地表状史的强迫边界场进行了古气候模拟试验,模拟结果能够捕捉到亚洲季风地区6kaBP冬季气候变暖的气候特征,初步阐明6ka BP植被变化的气候动力学机制。
    14  德国Palatinat北部爱森贝格盆地早第三纪孢粉组合时代的确定
    M.Hottenrott
    2002(4):565-575. DOI: 1 CSTR:
    [摘要](27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艾森贝格盆地(Eisenberg Basin)位于梅因茨盆地(Mainz Basin)西南部,为莱茵地堑的一部分,因为化石稀少,这里的地层和梅因茨盆地典型的第三纪地层很难对比,因此,它们的地质时代长期处于争论中。对于Lautersheim 1钻孔及Lautersheim附近地层露头的孢粉地层学研究表明,这一地区的第三纪可以三分,Lautersheim 1钻孔的下部属于中始新统,相当于Krutzsch的SPP 15/16带,该钻吉中部的一部分可置入早渐新世,相当于SPP19带;这部分可以再分为上下两部分;下部含大量始新世微体植物化石,而上部此类化石很少,上部属于下渐新统,与含孢粉的Sandpit “Friedlich”可以对比。Lautersheim 1钻孔最上部属于晚渐新世(早Chattian),与“过滤层”顶部及“淡水层”底部可以对比,其所含的孢粉和Marxheim组合可以比较,相当于SPP 20F/G带。
    15  土耳其安纳托利亚中部乔鲁姆-阿马西亚地区始新世孢粉的地层和古环境意义
    F.Akguen
    2002(4):576-591. DOI: 1 CSTR:
    [摘要](25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主要研究安纳托利亚中部昌克勒-乔鲁姆盆地(Cankiri-Corum Basin)始新世含褐煤层中的孢粉与环境,在采尔特克组(Celtek Fm.)30块洋品共发现至少100种孢粉型,包括部分具地层意义的分子,从而确定孢粉组合的时代为中-?晚始新世,孢粉反映本组褐煤层形成于近湖沼泽环境或具有茂密低地植被的泛滥平原,在乔鲁姆-阿马西亚地区的阿姆特鲁组(Armutlu Fm.)中共发现59属,133种孢粉,包括部分现代分布在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地区的曲线红树林分子,为土耳其红树林化石花粉的首次记录,说明沉积时期受到海陆的共同作用,可能为潮间带沼泽环境,奥斯曼诺格鲁组(Osmanoqlu Fm.)的褐煤层中也含有丰富的孢粉,指示地层时代为早渐新世。
    16  副特提斯东部地区Sarmatian期(中-晚中新世)古植物群的演化
    S.Medeanic
    2002(4):592-600. DOI: 1 CSTR:
    [摘要](29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摩尔多瓦位于东特提斯地区内,海相,陆相Sarmatian期沉积都很发育,根据软体动物和有孔虫化石,当地Sarmatian期沉积被分为三段,最后从摩尔多瓦各地37口井下和露头700块样品获得的孢粉结果支持Sarmatian期三分,这些孢粉化石资料说明区域性植被响应气候演变,海进,海退等所发生的变化,含有亚热带种类的山毛阔叶林统池了早Sarmatian期,有时暗针叶林增加,在海退期的晚Sarmatian期,含有喜盐植物(Chenopodiaceae,Amaranthus,Artemisia)的草本类增加。已有的资料显示了在东特提斯地区Sarmatian期植被的周期性变化,伴随着亚热带植物不断减少和禾草类不断增加,说明当时气候在朝年均温逐渐降低,干旱化增加,更加大陆性方向变化。
    17  印度梅加拉亚晚白垩世沉积中的三突口器类花粉
    B.Nandi S.Chattopadhyay
    2002(4):601-610. DOI: 1 CSTR:
    [摘要](39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作者在研究梅加拉亚盆地(Meghalaya)晚白垩世,特别是白垩-第三纪界线附近孢粉时发现大量三突口器类以及其他类型的花粉,这些花粉主要包括:Aquilapolleniotes indicus,A.nemuroensis,A.truncatus sp.nov.,以及新属Farabeipollis,该新属包括3个新种:还有Integricorpus brevicoplatum sp.nov.,Integicorpus langparensis sp.nov., Mancicorpus albertensis,Striaticorpus pyriforme.S.striatum。孢粉地层学研究显示早马斯特里赫期孢粉植物群中正型粉类居统治地位,而三突口器类花粉的种类和数量都较少,三突口器类花粉是在晚白垩世正型粉类消失后才开始分异发育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