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TRIASSIC CONODONTS FROM ZHUGANPO AND “WAYAO” FORMATIONS OF GUANLING, SOUTHWEST CHINA
    CHEN Li De (Research Center of Stratigraphy and Paleontology CGS Yichang Hubei) WANG Cheng Yuan (Nanjing Institute of Geology and Paleontolog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Nanjing Research Center of Paleontology and Stratigr
    2002(3). DOI: 1
    [摘要](17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SYSTEMATICPALEONTOLOGYGenusCelsigondolellaKozur ,196 8  Typespecies Gondolella (Celsigondolella)watznauriKozur ,196 8Celsigondolellabaiyunensissp .nov .(PlateⅠ ,figs .1— 5 )  Etymology NamedfromitsoccurrenceinBaiyunsection ,Guizhou .Diagnosis ArepresentativeofCelsiog…
    2  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庆贺李星学院士 85华诞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溧水召开
    刘陆军
    2002(3). DOI: 1
    [摘要](209) [HTML](0) [PDF 0.00 Byte](13)
    摘要:
    20 0 2年 5月 9— 12日中国古生物学会古植物学分会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暨庆贺李星学院士 85华诞学术讨论会在江苏溧水召开。来自我国高等院校、地质、煤田、石油、博物馆以及中国科学院等单位的 80余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 30余份论文摘要 ,有 2 5人做了学术报告。它们基本上展现了现阶段我国古植物学界所从事的研究内容。“中国辽西早期被子植物研究新进展”、“利用叶相分析定量研究山东山旺中新世植物所反映的古气候”、“最早单歧聚伞花序在中国吉林延边地区大拉子组的发现”、“安徽五河下白垩统被子植物化石”等都从不同侧面展…
    3  早古近纪气候与生物群国际研讨会在怀俄明州召开
    王伟铭
    2002(3). DOI: 1
    [摘要](22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早古近纪气候与生物群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7月 3— 8日在美国怀俄明州西北学院隆重举行 ,来自世界各地 18个国家的共 16 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 ,包括美国 (98)、加拿大(1)、英国 (9)、爱尔兰 (1)、荷兰 (1)、瑞典 (1)、比利时 (5 )、法国 (2 )、德国 (7)、奥地利 (2 )、西班牙 (11)、捷克 (1)、俄罗斯(9)、埃及 (5 )、中国 (2 )、印度 (2 )、澳大利亚 (3)和新西兰 (2 )。本次会议是有关古近纪研究的系列国际研讨会之一部分 ,先前已在美国新墨西哥州 (1997)和瑞典哥德堡 (1999)召开过两届。大会共安排 6 5个报告和 36个展板 ,内容主要涉及古…
    4  第 1 9届美国中部大陆地区古植物学术研讨会在佛罗里达大学召开
    王永栋 王洪山
    2002(3). DOI: 1
    [摘要](172)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第 19届“美国中部大陆地区古植物学术研讨会”(Mid ContinentPaleobotanicalColloquium) (简称“MPC”)于 2 0 0 2年3月 1日— 3日在佛罗里达大学召开。来自美国、加拿大、荷兰、捷克、中国、罗马尼亚等国家的 5 5位古植物学同行、在美访问学者以及研究生等汇聚在佛罗里达大学 ,参加了这次一年一度的美国古植物学术年会。本次研讨会由佛罗里达大学自然历史博物馆主办 ,DavidDilcher教授和StevenManchester教授分别担任会议主席和副主席。参加会议的古植物同行主要来自…
    5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黑林铺组软体动物太阳女神螺
    张文堂
    2002(3):303-307. DOI: 1
    [摘要](475)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云南澄江及梅树村早寒武世黑林铺组(玉案山段及石岩头段)的帽形化石,被命名为云南太阳女神螺(新种),这是澄江生物群内软体动物化石的初次发现。根据梅树村及澄江的地层层位,该种由梅树村阶上部可延至筇竹寺阶,玉案山段软体动物稀少的原因与环境的波动,如潮汐影响近海沉积环境有关。
    6  中国大羽羊齿植物分叉蕨叶的首次发现--兼论亚洲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之异同
    姚兆奇 刘陆军
    2002(3):308-321. DOI: 1
    [摘要](311)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东亚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间的主要差异在于蕨叶的结构:北美大羽羊齿植物的蕨叶为单叶或二歧分叉叶,而东亚的大羽羊齿植物以往只知为羽状复叶或不分叉的单叶,因之,二歧分叉蕨叶在中国的发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使东亚与北美大羽羊齿植物之间的关系变得更为密切,虽然其间仍存在不实质性的差异,同时,对东亚和北美华夏羊齿Cathaysiopteris之间的异同作了较详的讨论。
    7  准大羽羊齿Gigantopteridium中国种与美国种之间的叶结构比较
    刘陆军 姚兆奇
    2002(3):322-333. DOI: 1
    [摘要](28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大羽羊齿植物是一个令人迷惑的类群,这类植物中,Gigantonoclea,Zeilleropteris和Cathaysiopteris是北美和东亚二叠纪植物群共有的3个属,但美国最早发现的大羽羊齿植物Gigantopteridium以前在中国的大羽羊齿植物群中未有确切记录,文中订正和详细描述Gigantopteridium的一个中国种,并对该属中国种的一些相关问题作详尽的讨论,美国大羽羊齿类植物采用小泉源一(Koidzumi,1936),的分类系统,只依据叶脉特征进行分类,它是一人为分类系统(Mamay et al.,1988),根据这一系统,文中涉及的中国和美国标本都应归入Gigantopteridium这一属内,这样,东亚和北美大羽羊齿植物群中的大羽羊齿类植物共同属的数目就由3个增加到4个,在对Gigantopteridium huapingense(Feng)详细描述和订正的基础上,对Gigantopteridium中国种与美国种在叶结构方面的异同进行较为详细的比较,虽然此属目前尚未发现过生殖器官和保存解剖结构的材料。
    8  广西西部二叠纪生物礁中的海绵、水螅动物化石
    范嘉松 王予卯 吴亚生
    2002(3):334-348. DOI: 1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广西西部田林,凌云、凤山地区二叠纪生物礁的造礁生物-海绵、水螅化石保存完美。文中描述串管海绵7属:Stylothalamia,Lichuanospongia,Tebagathalamia,Imbricatocoelia,Intrasporeocoelia,Rhabdactinia,Lingyunocoelis;纤维海绵3属:Peronidella,Intratubospongia,Cavusonella;水螅1属Radiotrabeculopora以及海托盘类Calathium,其中Lingyunocoelia spherica为新属新种,Lichuanospongia guangxiensis为新种,其它均为中国南方二叠纪生物礁内常见分子。Senowbari-Daryan(1990)提出以Discosiphonella来代替Cystauletes,Ascosymplegma,Lichunospongia3属,但Lichuanospongia的房室形状和中央腔缺失横板(泡沫板)显著不同于Discosiphonella,因此文中仍把Lichuanospongia视作独立属,Lingyuncoelia gen.nov。与Sollasia,Girtyocoelia相似,但房室外壁缺乏任何种类的穿孔,因此明显不同于后两属,作者仍把Radiotrabeculopora视为螅纲内的一属,而没有归于纤维海绵目,因为它最明显的特征是发育分布较规则的放射状支柱(不能视为骨纤构造),且那些纵向分布的出水管实际上应视为支柱之间的沟道。
    9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竹杆坡组顶部及"瓦窑组"底部的牙形刺
    陈立德 王成源
    2002(3):349-360. DOI: 1
    [摘要](30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贵州关岭地区三叠系“瓦窑组”以N.polygnathiformis繁盛为特征,关岭新铺巴毛林至小洼一带“瓦窑组”一段与杨守仁等(1995)Neogondolella polygnathiformis带的下部相当,相当于卡尼阶。“瓦窑组”中N.polyg-nathiformis(Budurov et Stefanov)的幼年期个体丰富,为研究这一晚三叠的重要属种的个体发育提供条件,在该区竹杆坡组上部发现的Celsigondolella baiyunensis sp.nov.和Neogondolella parafoliata sp.nov。为研究Celsigon dolella与Neogondolella这间的演化关系提供新材料。
    10  西北地区志留纪温洛克世晚期-罗德洛世早期的一些笔石
    倪寓南 宋礼生
    2002(3):361-371. DOI: 1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记述西北地区志留纪温洛克世晚期-罗德洛世早期笔石5属,11种,进一步肯定罗德洛世早期nilssoni带的地层在陕西紫阳,甘肃迭部和内蒙古额济纳旗的存在,首次确认陕西紫阳和内蒙古额济纳旗发育温洛克世侯默中晚期含笔石地层,大致为parvus带或稍高。
    11  湘东南栖霞组底部石炭-二叠纪有孔虫混生动物群的发现
    张祖辉 洪祖寅
    2002(3):372-375. DOI: 1
    [摘要](23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首次报道湖南省邵东保和堂柳东地区栖霞组底部与史塔夫(Staffella)Ting类群共生的丰富的小有孔虫动物群,包括19属、62种,其中新种2个,该动物群具有非常典型的石炭-二叠纪有孔虫群的混生特点,称Bradyina-Geinitzina组合,它标志着“隆林阶”在湖南地区的首次发现。
    12  福建龙岩中二叠世童子岩组的蛇尾纲化石
    廖卓庭 王小娟
    2002(3):396-402. DOI: 1
    [摘要](22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依据福建龙岩坑柄煤矿童子岩组保存完好的化石材料,建立中二叠世(阳新统)蛇尾纲一新种--Aganaster?fujianensis sp.nov。,并根据蛇尾纲与腕足类,双壳类等共生化石组合的埋葬特征,认为古代蛇尾纲具有与现生蛇尾纲相似的集群而居的生活习性。
    13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叠层石组合
    钱迈平 袁训来 徐学思 胡杰 厉建华
    2002(3):403-418. DOI: 1
    [摘要](34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徐淮地区新元古代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分布广泛,其中由微生物生命活动形成的叠层石十分发育,构成了各种形态及规模的礁体,文内拟就该区地层序列中叠层石组合及其演变过程,讨论其环境的变迁及区域地层对比,根据徐淮地区叠层石组合的层位分布特点,可划分为3个亚组合,自上而下分别为:亚组合I,星散分布于贾园组,赵圩组及九里桥组,以Baicalia,Jurusania,Inzeria,Crassphloem,Grmnosolen及Stratifera为特征,形成小型点礁和生物丘,亚组合Ⅱ。广泛分布于倪园组,九顶山组,张渠组,魏集组,史家组,望山组及四顶山组,包括Conophyton,Jacutophyton,Acaciella,Baicalia,Jurusania,Linella,Tungussia,Anabaria,Minjaria,Katavia,Gymnosolen,Colonnella及Stratifera等多种类型,建造起巨大而复杂的堡礁,堤礁,斑礁,环礁及生物丘/层,亚组合Ⅲ,仅见于金山寨组,以Boxonia,Xiehiella及Anabaria为主,构成中型的点礁及生物丘,这套叠层石组合面貌,造礁规模及多样化程度说明,它们显然形成于新元古代大冰期之前的叠层石繁盛期,其层位大致可与我国华北及东北青白口系上部,俄罗斯上里菲系及澳大利亚苦泉组的叠层石组合对比。
    14  江西玉山晚奥陶世三分贝类一新属--Zhuzhaiia
    徐桂荣 李罗照
    2002(3):419-427. DOI: 1
    [摘要](34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论文描述的三分贝类化石标本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祝宅和马鞍山地区的三衢山组中,新种Zhuzhaiia transitense gen.et sp.nov,的特征是贝体大,两壳近等大,光滑;假铰合面大;腹内肌痕台悬空,无中板;背内肌痕台也悬空,腕腔中部有内向隆起,文中讨论该种的分类位置,根据假铰合面和肌痕台的特征,在总体上可以归入三分贝类,但发育了三分贝科没有的一些特征,如两壳近等大,肌痕台完全悬空,有简单的铰齿和铰窝,所以作者另立新科Zhuzhaiidae fam.nov.,Costitrimerella Rong et Li,1993属的一些特征,如其背壳内肌痕台前部悬空,无中板支持,似乎显示从三分贝科到新科的过渡性质,而新科在许多特征上也显示了从三分贝类到五房贝类的一些过渡性质。
    15  南澳大利亚Officer盆地东部下寒武统Abadiella一新种
    林天瑞
    2002(3):428-433. DOI: 1
    [摘要](353)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描述采用自南澳大利亚Officer盆地东部Manya-6号钻井的下寒武统Ouldburra组的Abadiella三叶虫的一新种-Abadiella officerensis,同时指出Parabadiella是Abadiella的同义名。
    16  广西中三叠世的"克氏蛤"之订正
    陈金华 小松俊文
    2002(3):434-447. DOI: 1
    [摘要](18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报道广西中三叠世地层中一类形态相似于克氏蛤(Claraia)的双壳纲化石,经研究,发现海扇科的关键特征丝梳,认为不属于克氏蛤,而可能是Periclaraia属的一个新种,并初步探讨化石层的生态环境,认为可能是相对隔离的盆地中央区,新种是由海扇类进入隔离环境后经特化形成的,新种与克氏蛤的表面相似性是生活习性的相似性导致的形态趋同现象。
    17  陕南晚震旦世Gaojiashania的保存特征及形态解释
    陈哲 孙卫国 华洪
    2002(3):448-454. DOI: 1
    [摘要](23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陕西宁强地区灯影组高家山段地层中特异原地埋藏的管状化石Gaojiashania Yang et al.,1986为体似蚕状或带状,直或微弯,由密集圆环(或皱脊)彼此连接在一起形成的管状化石,对化石的埋藏及保存特征的研究表明,不同的矿化阶段形成不同的保存特征,早期黄铁矿化对化石保存起着重要作用。Gaojiashania以其特殊的圆环叠置的保存方式,与软躯体蠕形动物化石以及遗迹化石的保存迥然不同,推测Gaojiashania生物体已具有分节现象,在成分上也有差别,圆环部分可能具有一定的矿化,属于较为高等的生物门类。
    18  龙感湖近代沉积硅藻组合与营养演化的动态过程
    羊向东 沈吉 夏威岚 朱育新
    2002(3):455-460. DOI: 1
    [摘要](27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通过龙感湖浅孔沉积物硅藻分析,结合210Pb代代测定和鞘拱对应分析(DCA)方法,恢复近两个世纪以来龙感湖硅植物群演替历史和营养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20世纪初期(1906AD),硅藻种群中小型底禁的Fragilaria类型,Amphora libyca,Pinularia sp.等迅速减少或消失,而浮游种Aulancoseira granulata 增多,与Eunotia类型共同组成优势属种,反映龙感湖开始由贫营养状态向中营养状态转变,为水体富营养化开始发生时间;20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硅藻又逐渐由营附生为主的Cocconeis placentula,Epithemia sp.,Gomphonema,.sp。等占主导地位,反映了营养程度的又一次提高,并呈现加重趋势,硅藻组合变化反映的湖泊营养级的增加与流域人类活动影响有关,早期的湖泊富营养化响应于流域土壤侵蚀速率的增加,而70年代以来湖泊营养程度的加重则与龙感湖流域农业化肥的使用和湿地植被的破坏导致湿地拦截功能的减弱或消失有关。
    19  贵州兴义发现最原始弓鳍鱼
    刘冠邦 尹恭正 王雪华
    2002(3):461-463. DOI: 1
    [摘要](26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在贵州兴义著名的贵州龙化石层(上三叠统卡尼介)中发现的最原始弓鳍鱼而建立了一新属新种-优美贵州弓鳍鱼(Guizhouamia bellula gen.et sp.nov.)。
    20  有关刺丝胞动物分类和古生代珊瑚起源及其亲缘关系研究的最新进展
    廖卫华
    2002(3):464-468. DOI: 1
    [摘要](326)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国际最新研究表明,刺丝胞动物门包括水螅,钵水母和珊瑚3个纲,古生代的床板珊瑚和皱纹珊瑚以及中,新生代的石珊瑚是珊瑚纲中最主要的3个月,分别出现于早奥陶世,中奥陶世和中三叠世,它们在地层的划分,对比和古地理环境的解释方面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寒武纪发现的所谓“珊瑚”化石,大部分不是珊瑚,而应归属于藻类,海绵和苔藓虫,只有其中的一部分可能是珊瑚或刺丝胞,但它们并不属于真正的皱纹珊瑚或床板珊瑚,皱纹珊瑚不是起源于寒武纪的这些所谓的“珊瑚化石”,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具有骨骼的单体海葵,奥陶纪和二叠纪都曾先后出现类似于石珊瑚的化石,但它们并不是中三叠世石珊瑚直接的祖先,石珊瑚也不是起源于皱纹珊瑚而可能是起源于一种或多种带骨骼的海葵,古生代的珊瑚化石是研究生物灭绝,复苏事件最理想的生物门类之一,奥陶纪末的O/S和晚泥盆地的F/F这两次灭绝事件使许多珊瑚分类单元惨遭浩劫,而二叠纪末的P/T灭绝事件则使全部古生代的皱纹珊瑚和床板珊瑚消亡。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