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探索地球生命历史——过去15年的中国古生物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沈树忠
    2002(2). DOI: 1 CSTR:
    [摘要](21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2  中国古生物学会第22届学术年会征文通知
    2002(2). DOI: 1 CSTR:
    [摘要](24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3  “探索地球生命历史——过去15年的中国古生物研究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2001年10月10—12日)
    沈树忠
    2002(2). DOI: 1 CSTR:
    [摘要](166)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办的“探索地球生命历史———过去 15年的中国古生物研究”国际研讨会于 2 0 0 1年 10月10日至 1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 40余位专家应邀参加会议 ,其中国内代表分别来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北京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国地质科学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大学、西北大学等高校和自然博物馆等单位 ;国外代表来自美国、英国、德国、澳大利亚和瑞典 ,他们都是活跃在当前国际古生物学领域前沿的古生物学家。会议共收集论文摘要 40篇。为了展示我国 15年…
    4  深切缅怀尹赞勋教授
    中国古生物学会
    2002(2):161-162. DOI: 1 CSTR:
    [摘要](29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今年 2月 2 3日是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 ,我国地质科学重要的行政领导和管理者 ,我们敬爱的师长尹赞勋教授诞辰 1 0 0周年 ,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 ,深切缅怀尹赞勋教授。尹赞勋教授 ,河北省平乡县人 ,1 91 9年进入北京大学学习 ,1 92 3年夏留学法国 ,1 92 6年 6月法国里昂大学毕业 ,1 93 1年 4月获里昂大学博士学位后回国。解放初 ,尹赞勋教授担任中国科协南京分会副理事长 ;1 950年 1 1月担任中国地质工作计划指导委员会第一副主任 ;1 952年 9月担任北京地质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 ;1 956年 6月担任中国科学院生物学地学部副主任委员 …
    5  二叠纪-三叠纪礁相房室海绵演化与灭绝
    吴亚生 范嘉松
    2002(2):163-177. DOI: 1 CSTR:
    [摘要](268)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就礁相房室海绵而言,早二叠世的物种数最少,中二叠世的分异度最高,晚二叠世的其次,中三叠世的较少,卡尼斯的增多,诺利期的更多。礁相房室海绵的演化反映出二叠纪-三叠纪有3次灭绝事件,分别发生在中二叠世末期、长兴期末期、卡尼期末期。这3次灭绝事件的规模各不相同:中二叠世末期的灭绝事件规模较小,它使83.8%的中二叠世礁相房室海绵种灭绝;长兴期末期的灭绝规模最大,它使100%的长兴期种灭绝;卡尼期末的灭绝事件规模也较大,它使97.7%的卡尼期种灭绝。
    6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陡山沱组微体化石新材料
    周传明 陈哲 薛耀松
    2002(2):178-192. DOI: 1 CSTR:
    [摘要](33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江西上饶朝阳磷矿新元古代晚期微体化石产于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上部含磷地层中,微体化石组合包括疑源类Asterocapsoides sp.,Megasphaera inornata,Meghystrichosphaeridium chadianensis,M.gracilentum,丝状蓝绿藻Siphonophycus septatum,S.robustum,S.tpicum,S.kestron,S.soldium,Oscillatoriopsis sp.和Slome nunavutensis,及可能的多细胞藻类。该化石组合的发现为中国南方扬子区陡山沱组含磷岩系中微体化石生物群的研究提供新的材料。
    7  吉林龙井渐新世三合植物群
    郭双兴 张光富
    2002(2):193-210. DOI: 1 CSTR:
    [摘要](25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三合植物群24种(归17科22属),其中17已知种,1新种(Zizyphus orbitofolia)和6未定种。此化石植物群包含蕨类植物1种1种,裸子植物5属5种,被子植物16属18种,其中有2形态属,其余全归现代属。这个植物群的物种数量虽不多,但其多样性是很明显的。植物群中壳斗科有3属5种,是属种最多的科。其次杉科有3属3种,豆科2属2种,其余14科仅有1属1种。植物群中只有Sequoia、Fukienia和Palaeocarya是常绿植物,其余均属落叶植物,是一个针叶和落叶阔叶混交林。三合植物群的成分与朝鲜北部咸镜北道会宁植物群类似,属于渐新世。
    8  底栖藻对扬子地台西缘晚奥陶世生态危机的改善作用
    李越 冯洪真 李军
    2002(2):211-218. DOI: 1 CSTR:
    [摘要](21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晚奥陶世的冈瓦纳大陆冰川导致全球性海退和两幕生物灭绝事件,第一幕,也是高潮幕,发生于Rawtheyan期末;第二幕发生于Hirnantian期末。在经历第一幕事件的过程中,扬子地台西缘的四川汉源地区大渡河组浅水相灰岩和硅质灰岩中出现了极其繁盛的底栖藻类,局部层位中可达到造礁的程度。大量底栖藻通过光合作用改善、缓冲了这一浅海地区的低温、缺氧的灾变环境,并成为生态系统重建的先驱群落。局部浅海环境的正常化为后生动物腕足类、三叶虫和海百合在Hirnantian期南郑组的短暂复苏创造了生存条件。当后生动物再度成为生态系统的主体时,啃食压力的增大使底栖藻的居群数量骤然减低。始于Hirnantian后期冰川消融的海进造成第二幕Hirnantia动物群的灭绝。
    9  陕西南郑中奥陶世三叶虫拾遗
    陈润业 周志毅
    2002(2):219-231. DOI: 1 CSTR: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陕南南郑梁山中奥陶世Llanvin早期7种三叶虫,包括两个新种Bathycheilus sinensis sp.nov.和Pseudocalymene sculpta sp.nov.,其中Bathycheilus一属在我国系首次发现。三叶虫组成和埋葬相特征表明这一动物群的底栖分子应生活于水体安静,深度大于风暴浪基面的灰泥质海底环境。这些底栖三叶虫属于环冈瓦纳动物群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显示了与北欧动物群的一定联系。
    10  依据Altingiaceae和Juglandaceae孢粉化石探讨我国第三纪植物群及气候特征
    黄翡 宋之琛
    2002(2):232-240. DOI: 1 CSTR:
    [摘要](21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依据化石花粉Caryapollenites和Liquidambarpollenites的现存对应植物的生态特征 ,探讨我国第三纪一些孢粉组合的植物群及其所反映的古气候特征。得出 :1)我国第三纪植被 ,从第三纪初至末 ,东西部就有明显区别 ;2 )我国第三纪的孢粉组合所反映的古植被可以和我国现存的植被进行比较 ,从而获得气候特征 ;3)从孢粉资料判断 ,Carya属和Altingiaceae科植物从第三纪初至今 ,生长地带纬向南移了 10°多。
    11  内蒙古晚白垩世似鸟龙与鸭嘴龙骨组织的研究
    姚锦仙 张昀 唐治路
    2002(2):241-250. DOI: 1 CSTR:
    [摘要](28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对采获于我国内蒙古二连浩特晚白垩世达布苏组的蜥臀目兽脚亚目似鸟龙科恐龙(Archaeornithomimius asiatcus)和鸟臀目鸟脚亚目鸭嘴龙科恐龙(Bactrosaurus johnsoni)的胫骨、排骨、股骨、尺骨、肋骨、椎骨骨组织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将它们的骨组织与爬行纲初龙亚钢的现存湾鳄(Crocodylus porosus)和非洲Tuo鸟(Struthio camelus)的骨组织进行直观比较,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及统计方法进行比较研究。结果显示:1)这两种恐龙的骨组织具有相似的基本结构特征,但也存在一些差异;2)两种恐龙的长骨组织均具有快速后生生长特点;3)似鸟龙科恐龙的幼年长骨只速率高,成体则相对减慢;4)似鸟龙科恐龙的幼体肋骨中具有生长轮,成体的肋骨中则生长轮有可能因骨改建而消失;5)两种恐龙、非洲Tuo鸟和湾鳄的长骨的血管分布密度有统计学的显著差异,两种恐龙的骨组织血管密度介于非洲Tuo鸟和湾鳄之间;6)这两种恐龙的骨组织既不同于现代鸟类骨组织,也不同于现代爬行类骨组织,有可能是介于这两种骨组织之间的一种独立的过渡类型或中间类型。
    12  新疆准噶尔盆地西缘晚泥盆世一种新的石松类植物
    徐洪河 王怿
    2002(2):251-258. DOI: 1 CSTR:
    [摘要](30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新疆和布克赛尔晚泥盆世洪古勒楞组中的一种石松类孢子囊穗,该孢子囊穗二歧分叉一次,长纺锤形叶座紧密螺旋排列于穗轴上,每轮6枚;孢子叶披针形,具叶柄,单脉,叶缘具细齿;孢子囊近轴处着生,长椭球形,囊内有4枚大孢子;大孢子圆球形,表面光滑,直径为900-1200μg。通过对比研究,将当前孢子囊穗定为新属、新种,即Hefengistrobus bifurcus gen.et sp.nov.,同时讨论该孢子囊穗在石松类演化上的意义。
    13  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穆棱组真蕨类植物一新种
    杨小菊
    2002(2):259-265. DOI: 1 CSTR:
    [摘要](24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似里白属一新种—Gleichenitesjixiensissp .nov .。新种的叶为二次羽状 ,末次羽片与羽轴成70°—80°角 ,线形 ,互生。小羽片数目达 40对以上 ,以 6 0°— 90°角从小羽轴上伸出 ,互生 ,线形至长三角形。叶片为厚纸质。中脉明显 ,侧脉两歧分叉。生殖羽片与营养羽片同形 ,略小 ,孢子囊群生于小羽片背面 ,位于中脉两侧每组叶脉的前一支脉上 ,无囊群盖 ,由 8个近乎无柄的孢子囊聚合成圆形的囊群 ,孢子囊环带横生。该种的外部形态特征与化石属的GleichenitesporsildiiSeward和现代里白属的Hicriopterislaevissima (Christ)Ching较为相似。
    14  从微体化石群看我国沿海早第三纪含油盆地的差异
    刘传联 祝幼华 赵泉鸿
    2002(2):266-272. DOI: 1 CSTR:
    [摘要](28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对我国沿海3个含油盆地-珠江口、北部湾和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生油岩中的微体化石群进行比较分析。3个盆地中以渤海湾盆地下第三系湖相化石群最为丰富,数量多,分异度高,而且化石群以地方性属种比例高、咸水类型多,存在“海源陆生生物化石”为特征;北部湾盆地,在涠洲组和流沙港组发现较多的介形类化石及个别腹足类和轮藻化石;而珠江口下经三系湖相地层中,微体化石罕见,只在个别层位发现贝壳碎片。据化石群特征,推测渤海湾盆地早第三纪是封闭型的咸水湖泊,而且部分沉积时期,可能是以Cl^-和Na^ 为主的咸水湖泊;珠江口盆地早第三纪是湖水矿化度低、硬度、pH值也低的淡水湖泊;而北部湾盆地早第三纪可能仍属淡水湖泊,但有一定的矿化度。
    15  东海南部陆缘(莆、泉段)全新世沉积硅藻
    王开发 郑玉龙 支崇远 陶明华
    2002(2):273-279. DOI: 1 CSTR:
    [摘要](23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对东海南部陆缘莆田、泉州地区两口钻井岩芯系统的沉积硅藻研究,共发现33属117种(或变种)硅藻化石,根据剖面硅藻组合特征的变化,结合计算机的对应分析结果划分了硅藻带,建立该区全新世的7个硅藻组合序列,恢复当时古环境演变的7个阶段,填补该区沉积硅藻系统研究的空白,丰富了海陆过渡沉积硅藻的研究。
    16  桂林上泥盆统的串管海绵
    邓占球
    2002(2):280-282. DOI: 1 CSTR:
    [摘要](30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串管海绵的Amblysiphonella属在桂林地区融县组的发现,填补该属在晚泥盆世地质历程中的空白。在此之前,国内、外已出版地质文献中未记载该属在泥盆系发现的种。
    17  黔南紫云、晴隆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四射珊瑚
    张雄华
    2002(2):283-294. DOI: 1 CSTR:
    [摘要](25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通过对黔南地区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四射珊瑚的研究,建立4个四射珊瑚组合,自下而上:1)Antheria-Pseudotimania组合;2)Nephelophyllum-Eokepingophyllum组合;3)Parawentzellophyllum-Kepingophyllum组合;4)Anfractophyllum组合。组合1、2以Cyathopsidae科分子和Kepingophyllidae科的原始分子为主;组合3以Kepingophyllidae科的典型分子为代表;组合4以Kepingophyllidae的进化型分子为特征。文中描述四射珊瑚9新种及1未定种。
    18  早期地球的环境变化和生命的化学进化
    齐文同 柯叶艳
    2002(2):295-301. DOI: 1 CSTR:
    [摘要](376)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生命起源是当代最大的科学疑谜之一,也是历来人类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在地球上最早的生物出现之前,有机物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化学进化过程,称为生命的化学进化。地球上生命的化学进化与非生物部分的早期演化过程,是密切地相互关联、相互作用并相互制约的。文章着重阐述与生命的化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冥古宙和太古宙的地球演化历史,指出这两个阶段所形成的还原性原始大气和古海洋条件在生命的化学进行中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且从宇宙形成、太阳系演化和地球环境早期演化的角度,探讨地球生命的化学进化历程;以地球形成初期发生了一系列复杂的有机化学反应过程,由无机分子生成生物小分子,再进一步生成生物大分子,直至最后产生原始细胞。此外,文章评述当前国际上最流行的生命化学进化学说,对早期地球的化学进化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原始海洋、粘土矿物、火山喷发等,或是来源于地球之外的宇宙空间进行了综合的阐述。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