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西藏南部岗巴地区白垩纪中期钙质超微化石带和Cenomanian-Turonian界线*
    钟石兰,周志澄,H.WILLEMS,章炳高,祝幼华
    2000(3):313-323. CSTR:
    [摘要](6) [HTML](0) [PDF 526.76 K](370)
    摘要:
    我国西藏南部海相白垩系含有较丰富的钙质超微化石。文中着重研究岗巴地区两个剖面 (即剖面A ,B)Albian Santonian钙质超微化石的分布。根据标志种的存在 ,识别出 5个初现面事件 ,相应地建立 6个钙质超微化石带 ,自下至上是Prediscosphaera cretacea带 ,Eiffellithus turriseiffeli带 ,Lithraphidites acutum带 ,Gartneragoobliquum带 ,Quadrum gartneri带 ,Lucianorhabdus cayeuxii带。同时 ,通过洲际对比 ,建议以G .obliquum初现面作为划分本区Cenomanian和Turonian界线的标志。此外 ,Q .gartneri带和I .cayeuxii带之间缺失多个化石带 ,据此推测Turonian至Santonian期间本区可能存在沉积间断。
    2  《古生物学报》征稿简则
    2000(3):323-323.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127.92 K](146)
    摘要:
    3  震旦纪晚期管壳化石类群及其意义*
    张录易,华洪
    2000(3):326-332. CSTR:
    [摘要](7) [HTML](0) [PDF 458.04 K](191)
    摘要:
    扼要介绍陕西宁强地区震旦系灯影组高家山段种类繁多 ,保存精美 ,实属国内外所罕见的管壳化石类群 ,该类化石暂按管壳形态结构分为单层管壳类和多层管壳类。前者以Chenella为代表 ,后者又分具套管式结构类以Sinotubulites为代表和具叠锥套合式结构类以cloudinids为代表。类似管壳化石在世界已有 11个产地 ,层位稳定 ,对于末元古纪的时代划分和揭示早期动物的演化方向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前寒武纪与寒武纪生物演化的连续性 ,寒武纪之初生物“大爆发”并非“突然”。
    4  苏皖象山群下部一些裸子植物化石及其表皮构造的研究*
    曹正尧
    2000(3):334-338. CSTR:
    [摘要](8) [HTML](0) [PDF 308.01 K](201)
    摘要:
    报道象山群下部的裸子植物 5属 5种 :Otozamites sp .,Ptilophyllum hsingshanense Wu ,n .emend .,Nilssonia cf.saighanensis Seward ,Pseudoctenis sp .,Baiera cf.guilhaumatii Zeiller,对其表皮构造进行详细的描述。标本产自安徽宿松、屯溪和江苏南京、江都的象山群下部。
    5  云南施甸志留纪上人和桥组笔石
    倪寓南,林尧坤
    2000(3):343-352. CSTR:
    [摘要](9) [HTML](0) [PDF 529.50 K](214)
    摘要:
    描述志留纪Sheinwoodian晚期笔石 5属 10种 ,其中Monograptus belophorus (Meneghini) ,M .antennu-larius (Meneghini)和Monoclimacis flumendosae (Gortani)在我国属首次报道。上人和桥组两个笔石带的层序被修正为Cyrtograptus rigidus带在上 ,而Monograptus flexilis带在下。
    6  山西柳林孙家沟组孢粉植物群*
    侯静鹏,欧阳舒
    2000(3):356-365. CSTR:
    [摘要](4) [HTML](0) [PDF 455.36 K](216)
    摘要:
    记述山西晚二叠世晚期孙家沟组的丰富孢粉植物群 ,计有 5 7属 10 9种 (包括相似种和未定种 ) ,讨论孢粉植物群的性质 :以西欧镁灰岩组分子为主体 ,并有相当数量的安加拉亚安加拉 (如新疆北部 )成分参与 ,还有少量华夏植物群的残留分子。
    7  吉林浑江地区早奥陶世亮甲山组的大型短粗壳内角石类*
    朱茂炎,李学森
    2000(3):369-377.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484.73 K](200)
    摘要:
    对产自吉林浑江大阳岔早奥陶世亮甲山组的大型粗壳内角石类进行系统研究 ,共描述 2科 3属 7种和1个科属未定标本 ,其中 1新属、3新种和 2未定种。首次报道Piloceratidae科分子 (Paracassinoceras dayangchaense gen .et sp .nov .)在东亚的首次发现。提出内角石类内体管构造的 4个类型。详细讨论Manchuroceras和Manchurceratidae科的地理分布。通过比较 ,进一步论证早奥陶世鹦鹉螺动物两个地理区的存在 ,即以Manchuro-ceras为代表的西太平洋地理区和以Piloceratidae为代表的大西洋地理区。
    8  晚震旦世高家山生物群化石新材料*
    华洪,张录易,张子福,王静平
    2000(3):381-388. CSTR:
    [摘要](6) [HTML](0) [PDF 419.46 K](148)
    摘要:
    对张录易等 (1992 )所建立的管状骨骼化石Qinella属进行重新修订 ,根据基本宏观特征、壳面装饰和壳壁套管式结构等将Qinella shaanxiensis Zhang ,Li et Dong ,1992和Qinella lijiagouensis Zhang ,Li et Dong ,1992归入Sinotubulites cienegensis Mcmenamin ,1985 ,而Qinella属征限定为管壳外表面光滑的多层壁套管式结构。对Chenella的属征进行厘定 ,建立Chenella regularis Zhang et Hua一新种。根据口部特征的似吸盘状构造 ,建立蠕形动物—新属Yudaiella Zhang et Hua。
    9  巴山酋龙的颌骨
    曹幼枢,尤海鲁
    2000(3):391-394. CSTR:
    [摘要](7) [HTML](0) [PDF 248.31 K](245)
    摘要:
    巴山酋龙 (Datousaurus bashanensis Dong and Tang ,1984)是四川盆地大山铺中侏罗世蜥脚类恐龙 ,亦称大头龙。其主要特征之一为硕壮的头骨。文中对保存于重庆自然博物馆的酋龙上下颌骨新材料进行较详细的记述。保存的前上颌骨长、高 (前端 )、厚分别为 120mm ,125mm和 40mm ;上颌骨长为 280mm ;下颌齿骨高为145mm。估计每侧上、下颌齿数分别为 14和 12枚。牙齿粗大 ,勺状 ,排列紧密。推测头骨长可达 6 7cm ,是已知蜥脚类恐龙中最硕大的。与大山铺同一地点其它蜥脚类相比 ,巴山酋龙的颌骨也不尽相同 ,这为进一步探讨其食性及古环境提供新的线索。
    10  河北秦皇岛地区奥陶纪奇壁角石科分子的发现及意义
    程立人
    2000(3):396-401. CSTR:
    [摘要](6) [HTML](0) [PDF 399.15 K](151)
    摘要:
    奇壁角石科 (Allotrioceratidae)分子在我国华北东部属首次发现。它产于马家沟组下部。界于Deformo-ceras PeripatocerasPolydesmia-Wutinoceras-Eoisotelus组合带之间偏下。奇壁角石科是Flower,R .H .195 5年创立的 ,至今科内已建立 6属 13种和 3个相似种。但以往所描述标本绝大多数仅保存有部分内体管 ,对其它特征所知甚少。文中描述标本不仅保存有内体管、还保存有外体管和罕见的外壳 ,并发现有气室沉积和环珠沉积。根据它的产出层位和该区奥陶纪头足类动物群特征 ,结合它的结构构造特点综合研究 ,认为它是早奥陶世晚期一类内锥高度特化的内角石类 ,并兼有珠角石等类的某些特征。它的发现可以补充Allotrioceratidae建科时特征的不足 ,也为进一步研究内角石类与珠角石类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建立 3新属 3新种和 1未定种 ,暂归内角石目。
    11  西藏南部堆纳地区上白垩统及下第三系遗迹化石及其环境意义
    周志澄,H.WILLEMS
    2000(3):403-412. CSTR:
    [摘要](5) [HTML](0) [PDF 475.12 K](176)
    摘要:
    描述我国西藏南部堆纳地区宗山组下部及基堵拉组中的遗迹化石。宗山组中的遗迹化石组合可归属于Zoophycos遗迹相 ,该遗迹相可进一步划分成产于富氧条件下的Thalassinoides-Planolites遗迹亚相及产于贫氧条件下Zoophycos-Chondrites遗迹亚相。基堵拉组中的遗迹化石组合可归属于在高能的潮下带的临滨和潮间带的前滨环境下产生的Skolithos遗迹相。
    12  珍贵的小龙虾蜕皮化石*
    F.R.SCHRAM,沈炎彬
    2000(3):416-417.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157.80 K](247)
    摘要:
    淡水小龙虾化石在世界上十分少见。龙虾蜕皮的化石还未曾有过记录。文中讨论热河生物群上侏罗统义县组发现的、保存十分完好的蜕皮化石。判断其蜕皮标本的 3个理由是 :没有保存头胸甲 ;步足与体节之间的关节膜很薄以及几乎看不到磷酸盐化的软组织。
    13  Hypermecaspis(三叶虫)的蜕壳
    韩乃仁,王嘉玲
    2000(3):419-422.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254.51 K](163)
    摘要:
    在中国 ,只在浙江江山早奥陶世印渚埠组顶部的Arenig期发现有Hypermecaspis asiata Han一个种。文中的Hypermecaspis采自江山横塘及竹余 ,和江山城北 4km公路两侧的印渚埠组顶部。仅有少数标本保存有头盖 ,大部分只保留有自由颊、胸与尾 ,极少相对移位 ,应为原地埋葬标本 ,所发现的Hypermecaspis几乎全为蜕壳标本。面线起机能作用 ,面线裂开 ,头盖与胸部分离 ,头盖还表现为翻转 ,胸部有时会裂开 ,部分胸节翻转 ,表明在蜕壳时胸部会耸起 ,而后再平复。面线裂开 ,新生虫体顶着头盖爬向前。Hypermecaspis的蜕壳方式应该是Arenig期小尾类三叶虫蜕壳的主要形式。McNamara和Rudkin (1984)以及Heningsmoen (1975 )所叙述的三叶虫蜕壳类型中 ,并没有类似的情况。
    14  新米斯䗴(Neomisellina)旋壁超微构造的研究*
    周建平,张遴信,罗辉
    2000(3):425-427.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207.78 K](159)
    摘要:
    电子显微镜研究表明 ,Neomisellina的旋壁由致密层和很厚的蜂巢层组成 ,无内疏松层。致密层由近等轴细小晶粒无定向排列而成 ,为原生构造 ;蜂巢层早期由近等轴较大晶粒 ,渐渐为粗大的短柱状晶粒替代 ,下端由近等轴晶粒与短柱状晶粒混杂规则排列而成。
    15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组合序列*
    陈中强,孙东立
    2000(3):429-440.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555.82 K](201)
    摘要:
    对塔里木盆地地西南缘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组合序列进行系统研究 ,将其分为 10个腕足动物组合。据腕足类及其共生的类、非有孔虫及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组合的分析 ,将每个腕足动物组合给予较为精确的年代地层范围 ,并讨论乌斯特利茨基 (196 0 )所描述的石炭、二叠系腕足动物群的具体层位和时代。
    16  西藏佩枯错13000-5000aB.P.植被与环境*
    黄翡
    2000(3):441-448. CSTR:
    [摘要](8) [HTML](0) [PDF 598.61 K](205)
    摘要:
    青藏高原的强烈上升对北半球大气环流起重要作用并控制东亚季风的形成和发展。西藏佩枯错 13ka 5kaB .P .高密度样品孢粉分析表明 :约 12 5 0 0aB .P .湿度加强 ,区域性植被中雪松占优势 ,莎草草原大发展 ;约10 76 0aB .P .气候冷干 ,莎草草原分布范围减少 ,雪松成分降低 ,可能与欧洲Younger Dryas事件相当 ;10 0 0 0aB .P .左右是本区气候变化的转折点 ,湿度迅速增加 ,沙棘增多 ,雪松林占优势 ;912 5— 86 0 0aB .P .莎草草原中灌丛成分增加 ,除沙棘外 ,有柳、锦鸡儿、杜鹃等 ;10 0 0 0— 6 80 0a .B .P .干旱逐渐加强 ,约 6 80 0aB .P .达干旱高峰 ;86 0 0— 6 80 0aB .P .间气候冷干 ,禾草、蒿草草原取代莎草草原 ,草原植被中藜科、麻黄、白刺增多 ,区域性植被松、高山栎、铁杉林占优势 ;6 80 0— 6 6 35aB .P .间湖水淡化 ,水生植物狐尾藻、菜等有出现 ;佩枯错 13ka— 5kaB .P .间出现 3次湿润高峰 ,它们分别为 :12 .5ka、10ka、6kaB .P .。湿度的增加可能与夏季风的加强有关。
    17  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
    吴平,张克云,杨群
    2000(3):449-453. CSTR:
    [摘要](8) [HTML](0) [PDF 284.22 K](221)
    摘要:
    后生动物是起源于“寒武纪大爆发”还是经历了一个相对较长的前寒武时期一直是动物进化史上的不解之谜。综述近年来出现的很多利用分子数据推测后生动物起源时间的分子钟研究 ,并就研究中存在的无脊椎动物与脊椎动物之间的进化速率的校正、进化速率恒定基因的判断等问题进行讨论。
    18  古生物物种分异度计算和绘图的计算机化*
    朱弟成,林丽,朱利东
    2000(3):454-456. CSTR:
    [摘要](9) [HTML](0) [PDF 212.36 K](144)
    摘要:
    从Basic程序出发 ,方便、快捷、准确地绘制出了物种分异度图 ,并与其它应用软件资源共享 ,绘制出的图件显得整洁、美观 ,充分显示了计算机技术的优越性。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