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塔里木盆地北部晚泥盆世孢子组合*
    朱怀诚
    2000(2):159-176. CSTR:
    [摘要](5) [HTML](0) [PDF 984.63 K](208)
    摘要:
    塔里木盆地北部草 2井东河塘组产丰富的、保存完好的孢子化石 ,计 37属 73种 ,据此建立Apiculire-tusisporahunanensis-Ancyrosporafurcula (HF)孢子组合带。对一些孢子的已知地质分布记录及其与西欧和塔西南晚泥盆世孢子组合带序列的对比讨论 ,表明HF孢子带的时代为晚泥盆世法门期 ,大致与爱尔兰晚泥盆世LL +LE孢子带时代相当。描述孢子 3新种 ,图示孢子 61种
    2  东昆仑山西段上石炭统的四射珊瑚
    赵嘉明,周光第
    2000(2):177-188. CSTR:
    [摘要](9) [HTML](0) [PDF 605.56 K](213)
    摘要:
    青海柴达木盆地西南缘祁曼塔格山一带的上石炭统分下部缔敖苏组和上部四角羊沟组 ,该组的珊瑚化石自下而上可分两组合 :1 )Bradyphyllum stereomarginatum-Cystophorastraea molli-Skolekophyllum bullitabulatum组合 ,2 )Amygdalophylloides mangnaiense-Neokoninckophyllum petilum-Pseudotimania delicata组合。描述珊瑚化石1 0属 9种和 3未定种 (其中包括 6新种 )。它们与我国西南地区、原苏联莫斯科盆地、顿涅茨盆地、北美及南斯拉夫等同时期的珊瑚面貌十分相近 ,都属于晚石炭世晚期。这些珊瑚生长在水较浅、能量较高的近岸环境
    3  孟加拉国巴拉普库利亚煤矿上Dupi Tila组孢粉植物群*
    李建国,张一勇
    2000(2):189-196. CSTR:
    [摘要](4) [HTML](0) [PDF 544.26 K](202)
    摘要:
    标本采自孟加拉国北部巴拉普库利亚煤矿晚第三纪上Dupi Tila组 ,孢粉化石组合中被子植物花粉占优势 ,其次是蕨类孢子 ,裸子植物花粉较少且类型单调 ;被子植物花粉中棕榈科花粉特别繁盛 ,草本植物花粉含量比较丰富 ,主要是禾本科和蓼科花粉。通过与现代植物亲缘关系的对比 ,推断当时该区主要生长有木本棕榈科、蕨类植物及草本被子植物。植被反映当时气候炎热、降水量充沛 ,可能是一种热带森林沼泽环境。该孢粉组合与印度Assam盆地和Siwalik盆地相应地层所产孢粉组合可以对比 ,时代为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综合分析表明 ,晚中新世至上新世孟加拉国北部地势较平坦 ,与印度北部Siwalik盆地可能已有较大的地势差异
    4  牙形石Ancyrodella早期演化与广西六景中-上泥盆统界线
    丁干,江大勇,白顺良
    2000(2):197-204. CSTR:
    [摘要](8) [HTML](0) [PDF 426.18 K](264)
    摘要:
    通过对广西六景地区谷闭组下部的牙形石Ancyrodella类群的早期个体分析 ,识别出Ancyrodella bino-dosaAncyrodella rotundilobaAncyrodella alataAncyrodella gigas的演化谱系。以中上泥盆统界线层型剖面为准 ,由Ancyrodella rotundiloba early form的首次出现为标志 ,将六景地区中上泥盆统界线置于谷闭组底界之上1 .80m处 ,这条处于Ancyrodella早期演化系中间的界线是一条可靠的和高分辨率的界线 ,能与层型点进行精确对比
    5  峡东地区庙坡组栉虫类、宝石虫类和斜视虫类三叶虫*
    林天瑞,彭善池,李越
    2000(2):205-216.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796.95 K](243)
    摘要:
    系统描述湖北宜昌和秭归新滩晚奥陶世庙坡组三叶虫动物群中的 3科 6属 6种。根据化石保存状态 ,挤压变形以及个体发育特征 ,对前人所报道的产于同一层位的有关三叶虫的研究成果作了重新厘定
    6  吉林二道沟组的床板珊瑚型珊瑚*
    邓占球,郑春子
    2000(2):217-229. CSTR:
    [摘要](2) [HTML](0) [PDF 942.00 K](203)
    摘要:
    二道沟组床板珊瑚型瑚珊群含有常见于欧亚地区下泥盆统的一些重要属种 ,如Favosites multiplicatus,Squameofavosites gurjevskiensisPachyfavosites rariporosus,同时未发现常见于上志留统的分子。据此 ,二道沟组珊瑚群时代应是早泥盆世而不是过去所谓的晚志留世。二道沟组与南天山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可能相当 ,同属于下泥盆统下部。描述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 8属 1 6种 ,其中 4新种 :Pachyfavosites impurus sp .nov .,Squameo-favosites vescus sp .nov .,Paraheliolites obvellatus sp .nov .,Pseudoplasmonora yaokengensis sp .nov .;2新亚种 :Favosites polaris similus subsp .nov .,Mesofavosites jilinensis yongjiensis subsp .nov
    7  陕西岐山“孙家沟组”海相叶肢介化石*
    刘淑文,和政军
    2000(2):230-236. CSTR:
    [摘要](9) [HTML](0) [PDF 452.46 K](191)
    摘要:
    陕西岐山后周公庙剖面的“孙家沟组”是一套厚 524m的早三叠世海陆交互相地层 ,最近首次发现了叶肢介化石 ,并发现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密切共存。这一新发现充分证明了在地质历史中确实存在海相叶肢介。叶肢介与海相双壳类出现在“孙家沟组”上段的上部 ,海相双壳类定名为“Bakevellia sp .,共生的叶肢介化石为Palae-olimnadia cf.machaolingensis,Palaeolimnadia cf.diannanensis,Protomonocarina sinensis,它们产出于海侵体系域的滨浅海沉积环境中。根据沉积相和层序地层分析 ,这套海相地层沉积于滨面或内陆架环境 ,由海侵体系域 (TST)和高水位体系域 (HST)组成 ,产叶肢介化石的岩层主要沉积于海相的海侵体系域
    8  东北地区中生代化石木异木属及其古生态*
    丁秋红,郑少林,张武
    2000(2):237-249. CSTR:
    [摘要](6) [HTML](0) [PDF 752.29 K](261)
    摘要:
    迄今为止 ,我国共发现异木属 (Xenoxylon)化石木 1 0种 (包括 2新种 ) ,它们是X .latiporosum ,X .conchylianum ,X .liaoningense ,X .japonicum ,X .ellipticum ,X .hopeiense,X .peidense,X .yixianense,X .fuxinense sp .nov .,X .huolinhenese sp .nov .。文中对该属的古生态作了初步探讨 ,并对新种进行了描述
    9  论寒武纪三叶虫Prodamesella*
    袁金良,尹恭正
    2000(2):250-262. CSTR:
    [摘要](8) [HTML](0) [PDF 586.16 K](356)
    摘要:
    根据贵州东部万山镇之南羊尾舟至寄马冲剖面中晚寒武世花桥组和车夫组所产丰富的新材料 ,将Pro-damesella分成 3个亚属 :Prodamesella (Prodamesella) Chang 1 957,Prodamesella (Metaprodamesella) subgen .nov .,Prodamesella (Neoprodamesella) subgen .nov .;鉴于头盖和尾部的特征 ,将Prodamesella从Damesellidae科移至Missisiquoiidae科 ,并扼要地讨论该科内属的系统演化关系。此外 ,记述 5新种 (新亚种 ) :Prodamesella (Pro-damesella)lata sp .nov .,Prodamesella (Prodamesella)cylindrica sp .nov .,Prodamesella (Metaprodamesella)tri-angulataprisca subgen .et subsp .nov .,Prodamesella (Metaprodamesella) granulosa subgen .et sp .nov .,Prodamesella (Neoprodamesella) spinosa subgen .et sp .nov
    10  陕西宁强早志留世灰泥丘中微生物及其造岩意义*
    张廷山,边立曾,俞剑华,兰光志,孙蓬育
    2000(2):263-266. CSTR:
    [摘要](6) [HTML](0) [PDF 341.18 K](165)
    摘要:
    通过扫描电镜分析 ,在陕西宁强早志留世深缓坡微晶灰泥丘中发现 3种微生物化石 ,分别为 :( 1 )表面光滑卵球体 ,其大小为 5μm× 3μm ,壳体表面光滑 ,长轴端具有圆形凹坑或凸起 ,可能为芽体及芽痕 ;此类化石能与真菌类菌孢对比 ;( 2 )表面粗糙的椭球体 ,其大小为 60 μm× 50 μm ,壳体表面粗糙 ,具蠕虫状断续条纹 ,并有方解石胶结物生长 ;( 3)网格状结构 ,由钙化的胶质席状物及枝状物组成 ,网呈枝状分叉 ,盖覆于灰泥之上并参加造岩。经能谱分析 ,所有微生物化石均由碳酸钙组成 ,他们在灰泥丘的形成过程中起了重要的造岩作用
    11  滇西保山地区丁家寨组生物群的时代——兼评化石再沉积假说*
    方宗杰,王玉净,石光荣,周志澄,肖荫文
    2000(2):267-278. CSTR:
    [摘要](3) [HTML](0) [PDF 678.26 K](198)
    摘要:
    首次系统描述保山地区丁家寨组的?类化石 ,详细讨论丁家寨组所产?类和腕足类动物群及孢粉植物群的时代和性质 ,提出丁家寨组的时代应与华南早二叠世的紫松阶相当 ,即相当于国际上的Asselian阶至Sakmari an阶。确认丁家寨组不存在不同时代化石的再沉积混杂或大量化石时代倒置的异常现象。丁家寨组出现特提斯型Eoparafusulina动物群 ;腕足类组合属介于西澳区和泰马区之间的过渡动物群 ,西澳区的色彩较浓 ;孢粉组合则属具有一定北方色彩的亲澳大利亚孢粉植物群。这些不同来源的生物群共同出现在丁家寨组 ,显然与保山地块当时在古特提斯中介于南北之间的中间位置相关
    12  湖南泥盆纪棋子桥期层状礁的对比研究
    柳祖汉,杨孟达,刘新华,杨荣丰
    2000(2):279-284.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363.54 K](158)
    摘要:
    湖南泥盆纪棋子桥期的生物层状礁分布很广 ,类型也很复杂。根据它们不同的古生态特征 ,可分为 6种类型。不同类型分布在不同的古地理位置上 ,分别形成不同的沉积环境。某些类型的层状礁与其后形成的边缘礁关系密切 ,对寻找边缘礁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13  中沙、西沙群岛微型腹足类、双壳类表层沉积组合与环境意义*
    冯伟民,蓝
    2000(2):285-294. CSTR:
    [摘要](8) [HTML](0) [PDF 447.65 K](253)
    摘要:
    中沙、西沙群岛海底 2 1个表层沉积样中发现微型腹足类 176种 ,微型双壳类 48种 ,形成 3个组合类型 :水深 0— 60m为Tricolia (Hiloa)variabilis-Cadellasemitorta组合 ,水深 60— 120m为Cerithiopsis-Ringicula-Varicorbula组合 ,水深大于 800m为Anatomia-Gastrochaena组合。腹足类、双壳类沉积组合包括原地埋藏和异地埋藏两种类型 ,而第二组合的异地埋葬分子显著增多 ,使其分异度和丰度均明显高于第一组合。第一组合为典型的热带动物群 ,而第二组合除热带动物群分子外 ,也出现较多的温带种类 ,但它们的分布深度显然比温带的同类深得多。比较Tricolia (Hiloa) variabilisCellana等典型热带分子的沉积分布与其活体生态分布的差异 ,发现水深约 20m ,50m ,90m处可能为本区自全新世海平面上升以来发生过间歇性停顿的界面
    14  江苏句容宝华山全新世中晚期的花粉与环境*
    韩辉友,李升峰,张立新,周曙,张建新,吴胜光,王富葆
    2000(2):295-300. CSTR:
    [摘要](9) [HTML](0) [PDF 392.26 K](197)
    摘要:
    根据宝华山华山口和官塘头两个剖面的花粉、地层资料 ,结合植物大化石和14 C年代资料 ,揭示该地区从 >6700— 5600aBP为稳定的温暖湿润时期 ;自 5600— 5100aBP为全新世中期气候的转型时期 ,冷暖干湿变化较大 ,前期转凉 ,旱涝频繁 ,中期暖湿 ,后期转冷 ;大约从 4400— 4000aBP又变为稳定的暖湿气候。还根据自然保护区现代植被与花粉的关系和与植物大化石共生的沉积物花粉 ,阐明长江下游新石器时代以来 ,因受人为影响 ,其地区青冈栎与栲的花粉之和占孢粉总数的 10 .0 %左右便可能有中亚热带性质的森林存在。本地区的沉积特征表明 :侵蚀和次生黄土堆积反映不稳定气候 ,与海面下降相关 ;淤泥、泥炭堆积阶段为温暖湿润气候 ,受海面升高影响。此情况在长江下游具有一定代表性
    15  迁移——达尔文进化论的一个基本命题
    徐炳川
    2000(2):301-306.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381.10 K](179)
    摘要:
    生物迁移命题是由Darwin( 1859)提出来的 ,他在《物种起源》一书中认为 ,一个物种只能有一个起源中心 ;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 ,它会从这个中心迁移到力所能及的地区。当Buckman( 1922 )的“迁移飞机”理论问世后 ,迁移研究几乎陷于停顿状态近 50年。越来越多的事实证明了达尔文迁移思想的生命力。经常见到的化石“穿时”现象和时代差异 ,大量生物地理的新资料 ,使人们从不可知论的阴影下逐渐摆脱出来。 80年代以来 ,掀起了重新认识迁移的高潮。迄今为止 ,迁移的研究方法可概括为 :最低层位的地理追索方法 ;演化程序的地理追索方法和相应环境的追索方法。迁移如同演化 ,在达尔文的“全弥漫作用”下时刻进行着。迁移与其说是生物自身的一种能力 ,倒不如说是环境给予的一种机会。迁移创造并维系着丰富多彩的自然生态系统 ,迁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16  关于辽西孔子鸟层时代的讨论*
    蒋福兴,陈金华,曹美珍,小松俊文
    2000(2):307-311. CSTR:
    [摘要](5) [HTML](0) [PDF 329.63 K](177)
    摘要:
    SwisherⅢ等报道的辽西孔子鸟层同位素年龄 ( 124 .6Ma)的准确性存在可疑处 ,其取样点地层受后期侵入岩床的烘烤 ,因此“巴列姆期”的时代结论不可靠 ;罗清华等的取样点和数据 ( 147Ma)较为可信。对义县组动物群与欧洲Solnhofen层动物群的对比讨论 ,表明两生物群基本同时代 (Tithonian期 ) ,并不是“超过 20Ma”的“长寿动物群”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