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西藏南部白垩纪岗巴群的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文世宣
    2000(1):1-27.
    [摘要](1) [HTML](0) [PDF 1.46 M](164)
    摘要:
    描述双壳类化石 42种 ,建立 1 0新种 :Grammatodon (Nanonavis) minum sp .nov.,Propeamussium (P .)tibetense sp.nov.,Plicatula himalayensis sp.nov.,Pseudolimea duodecicostata sp .nov.,Pycnodonte (Phygraea) gambaensis sp.nov.,Nototrigonia (N .)himalayensis sp.nov.,Linearia (L .) gieumalensis sp.nov.,Icanotia xizan gensis sp.nov.,Panopea xizangensis sp.nov.,Cuspidaria tibitica sp.nov.。它们均产自西藏南部岗巴地区的岗巴群。其中大部分标本产自岗巴群的下中部 ,时代为Aptian至Albian期 ,少量产自岗巴群上部 ,时代大致为Cenomanian至Coniacian期。Aptian—Albian期双壳类有地区性属AstartoidesYoldioides以及众多地区性种 (约占 6 1 % ) ,标志着一个地区性中心的存在。同时 ,它们又表现出与澳大利亚Aptian—Albian动物群有密切的联系 ,澳大利亚特有的属Eyrena,Maccoyella,Nototrigonia和特有的种 (约占 2 9% )在岗巴群下中部被找到 ,都是在北半球的首次记录。这个动物群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北同时期的动物群差别很明显 ,后者与东亚、西亚和欧洲的双壳类有密切的联系。这些事实说明 ,在Aptian—Albian时期 ,印度次大陆已经开始向北漂移 ,但漂移的距离还不远 ,位于印度次大陆北部边缘浅海的岗巴
    2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黎文本
    2000(1):28-45.
    [摘要](1) [HTML](0) [PDF 1.22 M](92)
    摘要:
    根据建组剖面和 4个钻井剖面舒善河组孢粉化石的研究 ,建立 5个孢粉组合 ,自老而新为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 ,C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 ,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组合 ,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Lygodium-sporites组合和Dicheiropollis高含量组合。根据舒善河组出现多种海金沙科孢子及该组底部含大量Schizaeois-poritescertus,上部产丰富的Dicheiropollis etruscus的事实 ,确定舒善河组的时代为早白垩世早期。描述 3新种 :Ly-godiumsporites equilabiatus sp.nov.,Impardecispora delicata sp.nov.和Lygodioisporites tarimensis sp.nov.。
    3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晚期海相沟鞭藻类*
    何承全,孙学坤
    2000(1):46-62.
    [摘要](0) [HTML](0) [PDF 993.02 K](73)
    摘要: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 (包括南部条带海相层 ,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 15属 19种 ,含 1新种和 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 :Odontochitina operculata-Muderon-giatetracantha组合 (下部)和Vesper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 (上部) ;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 ,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 ,认为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的时代为Hauterivian晚期。据此 ,推测城子河组下部 ,即海相层及其下的地层时代属Valanginian晚期—Hauterivian晚期。
    4  论奥陶纪三叶虫属ReedocalymeneKobayashi,1951*
    彭善池,林天瑞,李越
    2000(1):63-75.
    [摘要](6) [HTML](0) [PDF 795.65 K](102)
    摘要:
    由于建立Reedocalymene一属的模式种标本保存甚差 ,长期以来 ,这一属的概念一直不甚明了。研究了峡东地区庙坡组新发现的丰富且保存完好的Reedocalymene expansa Yi材料 ,其中完整背壳系首次发现。新材料揭示了以往Reedocalymene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背面和腹面形态 ,从而有可能对该属进行全面的修订。讨论了R .ex-pansa的某些重要特征 ,如面线、前坑、腹边缘板、前舌以及壳面装饰等。R .expansa标本中的形态变异和保存差异表明 ,以往描记的所有产自峡东地区庙坡组的其他种都是它的晚出异名。目前归属于Reedocalymene的只有模式种R .unicornisR .expansa两个种
    5  二叠纪菊石属Shengoceras的特大型标本在广西的发现*
    周祖仁,B.F.Glenister,W.M.Furnish
    2000(1):76-80.
    [摘要](15) [HTML](0) [PDF 336.41 K](103)
    摘要:
    An exceptionally large specimen of Permian ammonoid genus Shengoceras is reproted from Guangxi South China.T he giant size and the matured stage of the suture extend the definition of this genus and its subfamily intaxonomy of Permian cyclolobids.
    6  辽宁西部晚侏罗世晚期义县组的似麻黄属植物
    郭双兴,吴向午
    2000(1):81-91.
    [摘要](7) [HTML](0) [PDF 781.89 K](109)
    摘要:
    《辽西义县组单子叶植物化石的发现》中被归入被子叶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和禾本科的化石 ,经与现代麻黄科植物对比研究后 ,发现它们应归入裸子植物门麻黄科似麻黄属。讨论似麻黄属植物的命名、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7  朝鲜南部的Pseudoglyptagnostus(三叶虫)并论朝鲜寒武纪斜坡相的意义
    张文堂
    2000(1):92-99.
    [摘要](5) [HTML](0) [PDF 358.20 K](93)
    摘要:
    朝鲜南部Machari组Olenoides带的Agnostus(Ptychagnostus?)orientalis Kobayashi一种应归于Agnos-totes(Pseudoglyptagnostus)Lu,1964一属 ,时代是晚寒武世长山期 ,不是早期中寒武世。小林贞一的Olenoides带是中及晚寒武世三叶虫混杂在一起的一个化石带。他建立的该组 5个化石带也有问题。Coreolenus,Cheiruroides,Pagetia,Oryctocephalus,Tonkinella,Glyptagnostus,Pseudoglyptagnostus,Hedinaspis在朝鲜北部中和及朝鲜南部闻庆、宁越等地区 ,早至晚寒武世地层内的存在 ,说明上述地区为斜坡相区。这一斜坡相区依附于华北或中朝地台边缘并向着太平洋一方。朝鲜的斜坡相区是华南江南带从越南北部经广西西部、贵州东部、湖南西部、江西北部、安徽南部、浙江西部、江苏南部(包括上海地区) ,呈东北方向伸向朝鲜。江南带是连续的 ,在地理位置上没有位移。这清楚地显示中朝地台及扬子地台(或有些作者所指的华北地块及华南地块 ) ,如现代地理图上所指的 ,仍然保持北、南的地理位置。寒武纪中朝地台及扬子地台可能属于同一个大的地台区 ,没有位移或分离的证据。Agnostus(Ptychagnostus?)orientalis Kobayashi,193 5及与其共生的Irvingella sp.,Pseudagnostus sp.3种这里作了新的记述。Komaspis Kobayashi,193 5可能是
    8  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生物带的全球对比*
    陈旭,戎嘉余,樊隽轩,詹仁斌,张元动,李荣玉,王怿,米切尔,哈帕尔
    2000(1):100-114.
    [摘要](4) [HTML](0) [PDF 662.10 K](82)
    摘要:
    详述扬子区晚奥陶世晚期 (阿什极期 )至兰多维列世初期的生物带序列 ,修正部分的笔石带 ,与全球各重要地区进行对比。研究表明 ,全球奥陶系顶部赫南特亚阶及其上下地层在我国的扬子区发育最好 ,地层连续发育并广泛出露 ,生物带发育齐全 ,不但有连续的笔石带 ,而且有世界广布的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 ,有望在我国建立赫南特亚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
    9  陕南奥陶纪圆尾虫类三叶虫的丰度及海平面变化*
    周志强,周志毅,袁文伟
    2000(1):115-119.
    [摘要](13) [HTML](0) [PDF 303.40 K](90)
    摘要:
    上扬子区北缘米仓山地区 3个宝塔组剖面的远岸水中浮游圆尾虫类三叶虫丰度变化研究表明 ,该区海域在兰维恩晚期至阿什极尔早期曾出现 4次海平面跌落和 3次海平面上升 ,与同期全球海平面变化有一定的可比性。证明圆尾虫类丰度变化的研究可能是揭示奥陶纪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的一个有效手段。
    10  茅口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的影响*——以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组剖面为例
    刘家润,杨湘宁,施贵军,冯洪真,陈云棠,周建平
    2000(1):120-125.
    [摘要](4) [HTML](0) [PDF 336.55 K](86)
    摘要: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 ,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构成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 ,并对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造成类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末期和下降末期 ,海平面的大幅度抬升或下降是造成类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的重要原因 ,海平面的持续缓慢上升或下降有利于类物种丰度的增加和新种的出现 ,而海平面快速上升或下降则是一个不利的因素。茅口期晚期最大的一次类物种绝灭高峰可能与这一时期三级海平面上升初期的海平面快速抬升有关。十米级相对海平面变化较为频繁 ,对类背景演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是导致类动物群物种更替的主要原因。
    11  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生物地理及其群落生态*
    廖卫华
    2000(1):126-135.
    [摘要](11) [HTML](0) [PDF 528.72 K](108)
    摘要:
    中国泥盆纪可识别出 6个珊瑚生物地理区 :南天山区、古特提斯区、华南区、华北北缘区、准噶尔兴安区和保山区。其中 ,前 4个区均处于当时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 ,属于老世界大区 ;而后 2个区则可能分别位于北温带和南温带区域内 ,不在老世界大区范畴内。中国泥盆纪珊瑚群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温暖浅海近岸陆棚上富氧透光带中的群落 ,其分异度、丰度和密度各有不同 ,大致属于海洋底栖生物组合BA3—BA4;但也有的生活在远岸大陆斜坡、波基面之下的宁静环境 ,属于底栖组合BA5—BA6
    12  “热河生物群”蚜类昆虫的讨论*
    张俊峰
    2000(1):136-150.
    [摘要](8) [HTML](0) [PDF 672.63 K](93)
    摘要:
    对“热河生物群”中蚜虫类的科级分类、演化和地质时代进行讨论并提出不同意见。Sinaphididae应予保留 ;Sunaphis应移至Sinaphididae;Petiolaphis,PetiolaphioidesExpansaphis laticosta科级分类位置未定 ;Oviparosiphidae不能与Callaphididae合并 ,Penaphis应归入前者。它们反映出中生代晚期蚜虫类的许多原始特征 ,都应归入这个地质历史时期生存的绝灭科。山东莱阳组可与辽西义县组对比 ,均为晚侏罗世沉积。
    13  探讨笔石反射率对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的指示作用
    曹长群,尚庆华,方一亭
    2000(1):151-156.
    [摘要](7) [HTML](0) [PDF 357.81 K](96)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江苏等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笔石反射率的研究 ,以该地区有机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指标为中介 ,分析笔石反射率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之间的对比关系 ,建立笔石反射率对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标准。认为笔石最大反射率、随机反射率对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发现笔石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 ,由于笔石纺锤层等生物结构的存在 ,使温度成为影响笔石热演化程度的主要因素。笔石的热演化有其自身的特殊性 :在R0max约为 4 %以下时 ,笔石的热演化方式与煤岩镜质体相似 ,并且可能在很晚才进入石墨化作用阶段
    14  第8届国际化石刺丝胞与多孔类学术会议在日本仙台举行
    俞昌民,廖卫华
    2000(1):156-156.
    [摘要](9) [HTML](0) [PDF 131.63 K](87)
    摘要:
    15  一种观察被子植物压膜化石细微叶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
    冷琴
    2000(1):157-158.
    [摘要](8) [HTML](0) [PDF 156.46 K](116)
    摘要:
    压膜化石;细微叶结构;方法;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