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晚期海相沟鞭藻类
    2000(1). DOI: 1
    [摘要](21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2  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生物带的全球对比
    2000(1). DOI: 1
    [摘要](16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3  第8届国际化石刺丝胞与多孔类学术会议在日本仙台举行
    俞昌民 廖卫华
    2000(1). DOI: 1
    [摘要](170)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第8届国际化石刺丝胞与多孔类学术会议(8thInternationalSymposiumonFossilCnidariaandPorifera)于1999年9月12—16日在日本仙台举行。参加会议的除东道主日本之外,还有来自澳大利亚、印度、印尼、俄罗斯、爱沙尼亚、挪威、瑞典、波兰、捷克、英国、比利时、奥地利、德国、西班牙、意大利、加拿大、美国、巴西和中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01位学者。这是国际刺丝胞及多孔类化石学会成立以来,首次在东亚举行的学术讨论会。东道国日本有着109年研究珊瑚化石的历史,先后有60余位学者从事过…
    4  西藏南部白垩纪岗巴群的双壳类及其生物地理意义
    文世宣
    2000(1):1-27. DOI: 1
    [摘要](38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双壳类化石42种,建立10新种:Grammatodon(Nanonavis)minum sp.nov.,Propeamussium(P.)tibetensp ep.nov.,Plicatula himalayensis sp.nov.,Pseudolimea duodecicostata sp.nov.,Pycnodonte(Phygraea)gambaensis sp.nov.,Nototr
    5  塔里木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孢粉组合
    黎文本
    2000(1):28-45. DOI: 1
    [摘要](23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根据建组部面和4个钻井剖面舒善河组孢粉化石的研究,建立5个孢粉组合,自老而新为Classopollis-Schizaeoisporites组合,Classopollis高含量组合,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组合,Classopollis-Dicheiropollis-Lygodium-sporites组合和Dicheiropollis高含量组合。根据舒善河组的时代为早白
    6  黑龙江省东部鸡西盆地城子河组下部早白垩世欧特里夫晚期海相沟鞭 …
    何承全 孙学坤
    2000(1):46-62. DOI: 1
    [摘要](28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黑龙江省东部西盆地典型的城子河组下部海相层(包括南部带海相层,即原“石河北组”)的沟鞭藻类化石15属19种,含1新种和1新组合种。它们可分出两个沟鞭藻组合:Odontochitina operculata-Muderon-gia teltracantha组合(下部)和Vespeopsis zhaodongensis组合(上部);讨论沟鞭藻组合的特征及其地质时代,并与国际上有关地层进行对比,认为
    7  论奥陶纪三叶虫属Reedocalymene Kobayashi, 1951
    彭善池 林天瑞
    2000(1):63-75. DOI: 1
    [摘要](265)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由于建立Reedocalymene一属的模式种标本保存甚差,长期以来,这一属的概念一直不甚明了,研究了峡东地区庙坡组新发现的丰富日保存完好的Reedocalymene expansa Yi材料,其中完整背过 首次发现。新材料揭示了以往Reedocalymene的一些鲜为人知的背面和腹面形态,从而有可能对该属进行全面的修订,讨论了R.ex-pansa的某些重要特征,如面线、前坑、腹边缘板、前舌以及壳
    8  二叠纪菊石属Shengoceras的特大型标本在广西的发现
    周祖仁 Glen. BF
    2000(1):76-80. DOI: 1
    [摘要](29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当前研究标本壳体之大,在此类菊石中是罕见的,而且它的缝合线保存亦十分完美.标本体室虽已剥落,仅存留气室,但其壳径仍达101mm,推测完整壳体的壳径至少在150mm以上.标本系由我所张治平一年前得自广西柳州市.根据他所提供的地点及标本本身的特征,推断它可能来自广西柳江、来宾和武宣县一带二叠系的孤峰组.壳形及缝合线表明它即赵金科(1955)所记录、嗣后Ruzhencev(1956)更名为"孤峰菊石( Ku.fengoceras )”的一类化石,只是赵氏记述的标本壳径最大者仅为当前标本的一半左右.
    9  辽宁西部晚侏罗世晚期义县组的似麻黄属植物
    郭双兴 吴向午
    2000(1):81-91. DOI: 1
    [摘要](227)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辽西义县组单子叶植物化石的发现》中被归入被子叶植物门单子叶植物纲莎草科和禾 本科的化石,经与现代麻黄科植物对比研究后,发现它们应归入裸子植物门麻黄科似麻黄属。讨论似麻黄属植物的命名,地理分布和生态环境。
    10  朝鲜南部的Pseudogl yptagnostus(三叶虫)并论朝鲜寒武纪斜坡相的意义
    张文堂
    2000(1):92-99. DOI: 1
    [摘要](254)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朝鲜南部Machari组Olenoides带的Agnostus(Ptychagnostus?)orientalis Kobayasbhi一种应归于Agnos-totes(Pseudoglyptagnostus)Lu,1964一属,时代是晚寒武世长山期,不是早期中寒琥世,小林贞一的Olenoides带是中及晚寒武三叶虫混杂在一起的一个化石带。他建立的该组5个化石带也有问题。Coreolenus,Ch
    11  奥陶—志留系界线地层生物全球对比
    陈旭 米切尔
    2000(1):100-114. DOI: 1
    [摘要](24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详述扬子区晚奥陶世晚期(阿什极期)至兰多维列世初期的生物带序列,修正部分的笔石带,与全球各重要地区进行对比,研究表明,全球奥陶系顶部赫南特亚阶及其上下地层在我国的扬子区发育最好,地层连续发展育并广泛出露,生物带发育齐全,不但有连续的笔石带,而且有世界广布的赫南特贝腕足动物群,有望在我国建立赫南特亚阶的全球层型剖面和点(GSSP)。
    12  陕南奥陶纪圆尾虫类三叶虫的丰度及海平面变化
    周志强 周志毅
    2000(1):115-119. DOI: 1
    [摘要](25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上扬子区北缘米仓山地区3个宝塔组剖面的远岸水中浮游圆尾虫类三叶虫丰度变化研究表明,该区海域在兰维恩晚期至阿什极尔早期曾出现4次海平面跌落和3次海平面上升,与同期全球海平面变化有一定的可比性。证明圆尾虫类丰度变化的研究可能是揭示奥陶纪全球海平面变化规律的一个有效手段。
    13  茅口期相对海平面变化对类动物群的影响——以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组剖面为例
    刘家润 周建平
    2000(1):120-125. DOI: 1
    [摘要](201) [HTML](0) [PDF 0.00 Byte](12)
    摘要:
    分析贵州盘县火铺镇茅口期海平面变化的过程和Ting类动物群的变化规律,研究相对海平面变化对Ting类动物群构及演替的影响。相对海平面的升降变化可引起水深及相关生态条件的改变,并对Ting类动物群产生影响,相对海平面变化的幅度和速率是造成Ting类动物群面貌变化的重要因素,三级相对海平面上升末期和下降未期,海平面的大幅度抬升或下降是造成Ting类物种丰度下降,新种增加量减少的重要原因,海平面的持续缓
    14  中国泥盆纪珊瑚的生物地理及其群落生态
    廖卫华
    2000(1):126-135. DOI: 1
    [摘要](22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中国泥盆纪可识别出6个珊瑚生物地理区:南天山区、古特提斯区、华南区、华北北缘区、准噶尔-兴安区和保山区。其中,前44个区均处于当时赤道两侧的低纬度地区,属于老世界大区;而后2个区则可能分别位于北温带和南温带区域内,不在老世界大区范围内。中国泥盆纪珊瑚群大多数都是生活在温暖浅海近南栅上富氧透光带中的群落,其分异度,丰度和密度各有不同,大致属于海浪底栖生物组合BA3-BA4;但也有的生活在远岸大陆斜坡
    15  “热河生物群”蚜类昆虫的讨论
    张俊峰
    2000(1):136-150. DOI: 1
    [摘要](233)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对“河生物群”中蚜虫类的科级分类,演化和地质时代讨论并提出不同意见。Sinaphididae应予保留:Sunaphis应移至Sinaphididae;Petiola科级分类位置未定;Oviparosiphidae不能与Callaphididae合并,Penaphis应归入前者。它们反映出中生代晚期蚜虫类的许多原始特征,都应归入这个地质历史时期生存的绝灭科。山东莱阳组可与辽西义县组对比,均为晚侏罗世
    16  探讨笔石反射率对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的指示作用
    曹长群 方一亭
    2000(1):151-156. DOI: 1
    [摘要](214)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鄂尔多斯、江苏等地区奥陶系,志留系笔石反射率的研究,以该地区有机地球化学等综合分析指标为中介,分析笔石反射率与等效镜质体反射率之比关系,建立笔石反射率对奥陶系,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的评价标准。认为笔石最大反射率,随机反射率对奥陶率,志留系烃源岩成熟度有良好的指示作用。发现笔石有机质在热演化过程中,由于笔石纺锤层等生物结构的存在,使温度成为影响笔石热演化程度的主要因素。笔石的热演化有
    17  一种观察被子植物压膜化石细微叶结构特征的有效方法
    冷琴
    2000(1):157-158. DOI: 1
    [摘要](20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被子植物叶化石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传统的研究方法一直是以叶宏观特征(leafgrossfeature)为依据的“对图版”方法(“picturematching”method),即寻找宏观特征与化石叶相似的现代植物叶,作为对化石叶进行分类和命名的基础和依据。这种方法其结果的可信度缺乏保障,甚至经常导致错误的结论(Dilcher,1974;KvacekandWalther,1978;Iljinskaja,1978)。Hickey等归纳、总结的叶结构分析法(leafarchitecturalanalysis)将叶的宏观特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