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赣东北铅山县二叠纪雾霖山组底部含Shouchangoceras的海相动物群的发现
    周祖仁 李富玉 方宗杰 刘陆军
    1999(1). DOI: 1
    [摘要](18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赣东北雾霖山组长期被视为吴家坪期的陆相沉积,在其近底部发现含Shouchangoceras的海相化石群,表明该岩组并非纯陆相沉积,其底部的地层时代亦不排除茅口期晚期的可能。
    2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刘德明 周建平 杨群
    1999(1). DOI: 1
    [摘要](172) [HTML](0) [PDF 0.00 Byte](9)
    摘要: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样品中含有16种生物来源的氨基酸,它们的总含量在P/T界线地层及下伏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是:自下而上减少,这一趋势与正常海相地层中氨基酸含量随地层年代增加而减少的规律相反。P/T界线附近氨基酸总量上的异常变化趋势可能与二叠纪末生物绝灭事件有关,即由于二叠纪末所在海域生物总量的急剧减少所致。此外,检测了被认为是地外氨基酸的α氨基异丁酸及异缬氨酸,两者在所研究的P/T界线地层中均未被发现,因而本项研究不支持二叠纪末发生地外事件的假说。
    3  晚奥陶世鞘藻科化石的发现
    边立曾 刘志礼
    1999(1). DOI: 1
    [摘要](26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三衢山组的鞘藻目化石,并认为该化石可以和现生鞘藻属进行对比.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鞘藻化石记录,也是我国鞘藻化石的首次报道.
    4  青藏高原白垩纪双壳类生物地理
    文世宣
    1999(1):1. DOI: 1
    [摘要](20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5  青藏高原白垩纪双壳类生物地理
    文世宣
    1999(1):1-30. DOI: 1
    [摘要](29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青藏高原白垩纪沉积见于6条东西向延伸的条带内。双壳类主要发育于这些条带的Berriasian,Aptian-Albian,Cenomanian-Turonian,Coniacian-Santonian和Campanian-Maastrichtian5个时期的地层。雅鲁藏布江缝合线为白垩纪双壳类地理分布的主要控制界线。早白垩世期间,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以南的喜马拉雅地区的双壳类Petroceramus,
    6  内蒙古乌海中奥陶统已知最早的扭月贝类腕足动物
    戎嘉余 詹仁斌 许汉奎
    1999(1):31-45. DOI: 1
    [摘要](344)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内蒙古乌海市以南约25km的桌子山地区中奥陶世(earlylateArenig)三道坎组底部产一种原始的扭月贝类腕足动物,经笔者鉴定,为中华西方贝(新种)(Hesperiniasinensissp.nov.),系统切片研究证实其为迄今所知最古老的一种扭月贝类,其双叶型主突起略突伸于铰合缘的后方、低而较弱的铰窝脊向侧后方延伸靠近铰合缘等特征都表明该种属于扭月贝科(Strophomenidae)。实现从褶脊贝类向扭月贝类的演化需要在背壳内部建立这样一些形态上的演化新质:双叶型主突起,一对朝后侧方略弯曲的铰窝脊,横肌脊,以及侧隔板,所有这些构造特征,Hesperiniasinensissp.nov.均已具备,因此,这表明了扭月贝类与褶脊贝类的分化要早于晚Arenig。除H.sinensis外,世界其它地区也有早期扭月贝类的报道,但多产于Llanvirn或更新的一些地层中,如发现于挪威Whiterock组的TrotlandelalokiNeuman(NeumanandBruton,1974),英国威尔士中部Llanvirn地层中的Murinelasp.,‘Macrocoelia’landeiloensiselon
    7  晚奥陶世鞘藻科化石的研究
    边立曾 刘志礼
    1999(1):46-49. DOI: 1
    [摘要](32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记述发现于江西省玉山县王家坝三衢山组的鞘藻目化石,并认为该化石可以和现生鞘藻属进行对比。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古老的鞘藻化石记录,也是我国鞘藻化石的首次报道。
    8  赣东北铅山县二叠纪雾霖山组底部含Shouchangoceras的海相动物群?…
    周祖仁 李富玉
    1999(1):50-55. DOI: 1
    [摘要](20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赣东北雾霖山组长期被视为吴家坪期的陆相沉积,在其近底部发现含Shouchangoceras的海相化石群,表明该岩组并非纯陆相沉积,其底部的地层时代亦不排除茅口晚期的可能。
    9  新疆南部莎车奇自拉夫组晚泥盆世孢子组合及孢粉相研究
    朱怀诚
    1999(1):56-85. DOI: 1
    [摘要](27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新疆南部莎车县奇自拉夫组产孢子24属56种(含10新种),可分为两个孢子组合带:即:Leiotriletes microthelis-Punctatisporite irrasus(MI)带和Apiculiretussispora rasissima-Retispora lepidophyta(RL)带。RL带又进一步细分为两个亚带,即下部的Retispora lepidophyta-Ancyro
    10  Superfamily Strophomenoidea King,1846
    戎嘉余 詹仁斌 许汉奎
    1999(1):64-823. DOI: 1
    [摘要](226)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11  浙江长兴二叠系-三叠系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
    刘德明 周建平 杨群
    1999(1):86-93. DOI: 1
    [摘要](275)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浙江长兴煤山剖面二叠系-三叠系(P/T)界线地层中的氨基酸分析结果显示,所研究样品中含有16种生物来源的氨基酸,它们的总含量在P/T界线地层及下伏地层中的分布规律是:自下而上减少,这一趋势与正常海相地层中氨基酸含量随地层年代增加而减少的规律相反。P/T界线附近氨基酸总量上的异常变化趋势可能与二叠纪末生物绝灭事件有关,即由于二叠纪末所在海域重托叫量的急剧减少所致。此外,检测了被认为是地外氨基酸的α-
    12  甘肃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的双壳类
    颉光普
    1999(1):94-101. DOI: 1
    [摘要](273)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描述了兰州盆地第三系咸水河组中首次发现的5种双壳类化石;它们均属于古异齿目珠蚌科,是现代东方区的特征属种。根据相应层位中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推断,咸水河组中的生存的时代为早浙新世晚期;与欧洲的哺乳动物带MN2-3相当。
    13  海南崖县中寒武统Marocella化石的发现
    林天瑞
    1999(1):102-105. DOI: 1
    [摘要](329)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Marocella hainanensis sp.nov发现于海南岛崖县大茅群,是我国中寒武世地层中首次发现,伴生的Xystriduridae科的三叶虫许多属种是组成中国,澳大利亚和南极洲中寒武世早期动物群的重要成员。
    14  辽东上寒武统长山阶新三叶虫
    张梅生
    1999(1):106-113. DOI: 1
    [摘要](289)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报道产于中国辽东上寒武统长山阶三叶虫的4新属、种。其中Yingziaspis产于本溪营子北沟二道沟Changshania带,其余3新属均产于大连地区,新属Lashushania产于Kaolishania带上亚带K.pustulosa亚带,新属Guohongjunia产于Chuangia带中部;新属Wafangdiania产于Kaolishania下亚K.granulosa亚带。
    15  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的遗迹化石
    李越 袁金良 林天瑞
    1999(1):114-124. DOI: 1
    [摘要](33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产于安徽淮南下寒武统馒头组上部浅水台地相灰岩和棕褐色页岩中的遗迹化石鉴定为5属5种,包括1新种,它们是Beaconichnus ichnosp.Diplichnites ichnosp.,Phoebichnus minor ichnosp.nov.,Thalassinnodes horizontalis Myrow,1995和Helminthoida indet.ichnosp.。对它们的形成方式
    16  京西早白垩世花蚤化石(昆虫纲,鞘翅目)
    黄迪颖 杨俊
    1999(1):125-132. DOI: 1
    [摘要](23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根据采自北京市房山区下白垩统卢尚坟组的一块花蚤化石,建立化石花蚤-新属Cretansapis,讨论了花蚤科昆虫在早期演化中的一些特点,认为在早白垩世花蚤由单一的爬行运动开始向爬行-跳跃复合的运动方式转变,并对相关化石花蚤类以及现代舟花蚤类昆虫的分类位置进行了讨论。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