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期刊简介
征稿简则
编委会
出版伦理指南
联系我们
版权许可声明
English
1997年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导出
显示方式:
简洁模式
摘要模式
1
云南施甸志留纪霍梅晚期(Late Homerian)笔石
倪寓南
1997(3).
DOI:
1
[摘要]
(
10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
)
摘要:
首次记述了云南西部施甸地区志留纪文洛克世Homerian晚期笔石2属5种。其中Colonograptuspraedeubeli,Colonograptusdeubeli和Colonograptusludensis是这个时期全球分布的标准种,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它们也是Homerian早期lundgreni事件后辐射演化的产物,又是志留纪晚期一些单笔石类的先躯。
导出
收藏
2
台湾地区上下第三系界线划分的孢粉学证据
雷作淇 黄奇瑜
1997(3):271-294.
DOI:
1
[摘要]
(
34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6
)
摘要:
通过对台湾中部南投县国姓地区北港溪剖面的孢粉样品分析,结合已有的台湾北部基隆地区万里-大武仑露头剖面的孢粉资料,认为台湾地区上下第三系界线置于炭寮地层与十四股层(南投)或公馆凝灰岩与木山层(基隆)之间较为合理。其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出古气候由晚渐新世经含桤木粉-松粉孢粉组合为特征的寒冷潮湿的北亚热带型向早中新世以含榆科、栎属孢粉组合为特征的温暖湿润的南亚热带型过渡趋势。由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北坡的珠海组
导出
收藏
3
华南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礁和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化石
曹瑞骥
1997(3):295-309.
DOI:
1
[摘要]
(
20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
)
摘要:
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礁主要分布在温泉、沙南方土和马路坪3个矿区,其中的磷质叠层石多半是柱状的,可分为3种类型,即Gymnosolen sp.,Inzeria sp.和未定名形。这3类叠层石均含丰富的微化石,分别包含3个叠层石微群落。民礁期间黔中不同矿区似乎存在不同的微环境带,每个微环境带以某些独特的蓝藻菌微群落为特色,而微群落的变化又对叠层石的外形产生深奥的影响。叠层石形态学的变化可能是微
导出
收藏
4
云南施甸志留纪霍梅晚期笔石
倪寓南
1997(3):310-320.
DOI:
1
[摘要]
(
263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6
)
摘要:
首次记述了云南西部施甸地区志留纪文洛克世Homerian晚期笔石2属5种。其中Colonograptus praedeubeli,Colonograptus deubeli和Colonograptus ludensis是这个时期全球分布的标准种,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它们也是Homerian早期lundgreni事件后辐射演化的产物,又是志留纪晚期一些单笔石类的先躯。
导出
收藏
5
河南义马组珠蚌类化石:兼论华南,华北早,中侏罗世珠蚌类生物群对比
陈金华 章伯乐
1997(3):321-333.
DOI:
1
[摘要]
(
26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11
)
摘要:
首次描述河南义马组珠蚌类化石2属7种,对中国早、中侏罗世珠蚌类的生物区系特征作了初步分析,提供了分区图及对比表。根据区系对比,认为义马组化石层属早侏罗世。
导出
收藏
6
广西西北部拉丁期菊石群
何国雄 王予卯
1997(3):334-339.
DOI:
1
[摘要]
(
17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
)
摘要:
描述产于2西北部中三叠统上部兰木组的菊石化石8属11种,其中包括1新种。通过与欧洲、北美相应时期菊石序列的讨论和对比,建立该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晚期的两个菊石层-Protrachyceras-Joannites层和Frankites层。
导出
收藏
7
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早白垩世轮藻化石
符俊辉 卢辉楠
1997(3):350-357.
DOI:
1
[摘要]
(
22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
)
摘要: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轮藻化石,建立了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Peckisphera paragranulifera组合,重新厘定了中生代地层层序。根据轮藻化石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中-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remian期。
导出
收藏
8
陕西宁强早志留世宁强组疑源类
李军 王怿
1997(3):358-372.
DOI:
1
[摘要]
(
187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7
)
摘要:
陕西宁强早志留世宁强组中产有丰富的疑源类化石,其中大部分为西欧、北美同期地层中的常见分子。描述疑源类11属21种,包括2新种:Elektoriskos minutus sp.nov.和Palaeohystrichosphaeridium ningqiangense sp.nov.。
导出
收藏
9
武汉地区晚第三纪两种榆科植物化石木的研究
齐国凡 杨家驹
1997(3):373-377.
DOI:
1
[摘要]
(
278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
)
摘要:
研究了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县阳逻镇北部的化石木,它们是武汉糙叶木,武汉榉木,这些化石木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化石木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比较炎热和潮湿。
导出
收藏
10
评述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
戎嘉余 李荣玉
1997(3):378-386.
DOI:
1
[摘要]
(
230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5
)
摘要:
对Popov等(1993)、Williams等(1996)用分支系统学的方法提出的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分别作了评述;新的方案取消腕足动物的“无铰纲、有铰纲”之分,“无铰纲”彻底解体,“有铰纲”范围扩大,包括从“无铰纲”中分出的髑髅贝类和原货贝类;这些新观点强烈的动摇了统治百余年的世界腕足动物高级别分类研究的基础,改变了国际腕足动物专家长期沿用的传统分类格局,反映了本世纪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
导出
收藏
11
物种形成方式及成种理论述评
同号文
1997(3):387-400.
DOI:
1
[摘要]
(
305
)
[HTML]
(
0
)
[PDF 0.00 Byte]
(
4
)
摘要:
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最根本问题,但谁也没有亲历过自然界物种的形成过程。因此,才会出现数十种不同的成种假说或模式。生物界是极其多样的,物种的形成方式也必然是多样的;过去那种将不同观点对立或进行简单取舍的做法是不对的。事实上,不同观点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关成种作用的遗传学实验已进行了近半个世纪,但对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问题尚未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过去一味地从地理隔离方面来研究成种问题,难免有其局限性;而
导出
收藏
当期目录
年第
卷第
期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更多+
引用排行
更多+
下载排行
更多+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