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台湾地区上下第三系界线划分的孢粉学证据
    雷作淇,黄奇瑜
    1997(3):271-293.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1
    [摘要](0) [HTML](0) [PDF 894.38 K](53)
    摘要:
    通过对台湾中部南投县国姓地区北港溪剖面的孢粉样品分析,结合已有的台湾北部基隆地区万里-大武仑露头剖面的孢粉资料,认为台湾地区上下第三系界线置于炭寮地层与十四股层(南投)或公馆凝灰岩与木山层(基隆)之间较为合理。其孢粉组合特征,反映出古气候由晚渐新世以含桤木粉松粉孢粉组合为特征的寒冷潮湿的北亚热带型向早中新世以含榆科栎属孢粉组合为特征的温暖湿润的南亚热带型过渡趋势。由于南海北部大陆架北坡的珠海组、涠洲组、陵水组和尚村组孢粉组合均以含有丰富(或显著)的桤木粉Alnipolenites和松粉Pinus-polenites为主要特征,这一孢粉植物群的相似性显示出晚渐新世时台湾宝岛与广东沿岸为同一植物地理区
    2  华南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礁和与其相关的微生物化石*
    曹瑞骥
    1997(3):295-309.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2
    [摘要](0) [HTML](0) [PDF 487.85 K](50)
    摘要:
    黔中震旦纪陡山沱组磷质叠层石礁主要分布在温泉、沙坝土和马路坪3个矿区,其中的磷质叠层石多半是柱状的,可分为3种类形,即Gymnosolen sp.,Inzeria sp.和未定名形。这3类叠层石均含丰富的微化石,分别包含3个叠层石微群落。研究表明,成礁期间黔中不同矿区似乎存在不同的微环境带,每个微环境带以某些独特的蓝藻菌微群落为特色,而微群落的变化又对叠层石的外形产生深奥的影响。叠层石形态学的变化可能是微群落变化的反应,似乎与环境的变化同时发生。
    3  云南施甸志留纪霍梅晚期(Late Homerian)笔石*
    倪寓南
    1997(3):310-320.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3
    [摘要](0) [HTML](0) [PDF 488.30 K](50)
    摘要:
    首次记述了云南西部施甸地区志留纪文洛克世Homerian晚期笔石2属5种。其中Colonograptus praedeubeliColonograptus deubeliColonograptus ludensis是这个时期全球分布的标准种,但在中国却鲜为人知。它们也是Homerian早期lundgreni事件后辐射演化的产物,又是志留纪晚期一些单笔石类的先躯。
    4  河南义马组珠蚌类化石——兼论华南、华北早、中侏罗世珠蚌类生物群对比*
    陈金华,章伯乐
    1997(3):321-333.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4
    [摘要](0) [HTML](0) [PDF 528.68 K](43)
    摘要:
    首次描述河南义马组珠蚌类化石2属7种,对中国早、中侏罗世珠蚌类的生物区系特征作了初步分析,提供了分区图及对比表。根据区系对比,认为义马组化石层属早侏罗世。
    5  广西西北部拉丁期菊石群*
    何国雄,王予卯
    1997(3):334-349.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5
    [摘要](0) [HTML](0) [PDF 623.63 K](59)
    摘要:
    描述产于广西西北部中三叠统上部兰木组的菊石化石8属11种,其中包括1新种。通过与欧洲、北美相应时期菊石序列的讨论和对比,建立该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晚期的两个菊石层———Protrachyceras-Joannites层和Frankites层。
    6  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早白垩世轮藻化石
    符俊辉,卢辉楠
    1997(3):350-357.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6
    [摘要](0) [HTML](0) [PDF 376.15 K](39)
    摘要:
    详细研究了首次发现于甘肃花海盆地截大板沟下白垩统下沟组的轮藻化石,建立了Aclistochara huihuibaoensis-Peckisphaera paragranulifera组合,重新厘定了中生代地层层序。根据轮藻化石的组合面貌及其在国内外分布的主要层位,认为原划归为中-上侏罗统,并含有丰富轮藻化石的这套地层应属下白垩统下沟组,其时代为早白垩世Baremian期。
    7  陕西宁强早志留世宁强组疑源类*
    李军,王怿
    1997(3):358-371.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7
    [摘要](0) [HTML](0) [PDF 555.38 K](49)
    摘要:
    陕西宁强早志留世宁强组中产有丰富的疑源类化石,其中大部分为西欧、北美同期地层中的常见分子。描述疑源类11属21种,包括2新种:Elektoriskos minutus sp.nov.和Palaeohys-trichosphaeridium ningqiangense sp.nov.。
    8  武汉地区晚第三纪两种榆科植物化石木的研究
    齐国凡,杨家驹,徐瑞瑚,杨礼茂
    1997(3):373-377.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8
    [摘要](0) [HTML](0) [PDF 269.07 K](37)
    摘要:
    研究了我国湖北省武汉市新洲县阳逻镇北部的化石木,它们是武汉糙叶木(Aphananthe wuhanensis Yang sp.nov.),武汉榉木(Zelkov a wuhanensis Yang sp.nov.),这些化石木的地质年代为晚第三纪。化石木反映了当时当地的气候比较炎热和潮湿。
    9  评述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
    戎嘉余,李荣玉
    1997(3):378-386.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09
    [摘要](0) [HTML](0) [PDF 449.48 K](45)
    摘要:
    对Popov等(1993)、Wiliams等(1996)用分支系统学(cladistics)的方法提出的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的新方案分别作了评述;新的方案取消腕足动物的“无铰纲、有铰纲”之分,“无铰纲”彻底解体,“有铰纲”范围扩大,包括从“无铰纲”中分出的髑髅贝类(cranids)和原货贝类(obolelids);这些新观点强烈地动摇了统治百余年的世界腕足动物高级别分类研究的基础,改变了国际腕足动物专家长期沿用的传统分类格局,反映了本世纪腕足动物门高级别分类研究领域中一个最重大的进展。还对新方案的建立背景和条件,它的优点和存在问题,以及新方案给我们的启示,进行了评述,认为Wiliams等(1996)的新方案是一个折衷方案,其中的3个亚门级分类单元(舌形贝型、髑髅贝型、小嘴贝型等亚门)作为纲级分类单元可能更合适,他们的8个纲也宜相应地降为亚纲级分类单元。有关髑髅贝型腕足动物的系统发育位置还了解得不甚清楚,这个亚门的确立有待于对化石和现生腕足动物的深入研究以及随分支系统学的发展而作进一步的检验与修正。
    10  物种形成方式及成种理论述评*
    同号文
    1997(3):387-400.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3.010
    [摘要](0) [HTML](0) [PDF 591.67 K](51)
    摘要:
    物种的形成是生物进化的最根本问题,但谁也没有亲历过自然界物种的形成过程。因此,才会出现数十种不同的成种假说或模式。生物界是极其多样的,物种的形成方式也必然是多样的;过去那种将不同观点对立或进行简单取舍的做法是不对的。事实上,不同观点都有一定的代表性。有关成种作用的遗传学实验已进行了近半个世纪,但对自然界中物种的形成问题尚未带来革命性的影响。过去一味地从地理隔离方面来研究成种问题,难免有其局限性;而真正与成种作用关系密切的是繁殖率(或出生率),繁殖率越高,生物间遗传物质的交换和重组的机会就越多,产生变异的机会也就越多,这样就越容易产生新物种。关于物种形成中的中间环节(过渡类型)的问题已争论了近一个世纪,实际上,这是一个由渐变成种论所带来的问题(渐变成种与中间环节的问题);在突变成种中,不需要过渡类型,新旧物种的更替是通过突变共存方式完成的。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