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迄今世界最早被子植物花序化石的首次发现*
    孙革,D.L.Dilcher
    1997(2):135-142.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1 CSTR:
    [摘要](7) [HTML](0) [PDF 398.80 K](183)
    摘要:
    首次报道迄今已知世界最早的被子植物花序化石———Xingxueina heilongjiangensis gen.et sp.nov.。该花序化石产于我国黑龙江鸡西早白垩世城子河组。花序由数十枚小花组成,其花粉具典型的被子植物特征,无明确的萌发口器。根据其所在层位下伏海相层化石佐证,以及与以色列等地早期被子植物花粉化石的对比等,该花序的地质时代可能为早白垩世Hauterivian晚期,或Hauterivian晚期至Baremian早期。文中还讨论了此花序及其花粉化石的发现在研究全球被子植物起源及早期演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
    2  泥盆纪最早期和最晚期珊瑚群研究的进展——兼论泥盆纪珊瑚的绝灭、复苏及其底栖组合*
    廖卫华
    1997(2):143-150.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2 CSTR:
    [摘要](19) [HTML](0) [PDF 400.12 K](128)
    摘要:
    由于志留泥盆纪之间没有发生明显的生物更替现象,所以泥盆纪最早期(Lochkovian)的珊瑚仍保留着浓厚的志留纪珊瑚的色彩。真正的泥盆纪类型的珊瑚是从早泥盆世中期(Pra gian)才开始兴起的,至晚泥盆世早期(Frasnian)末惨遭绝灭。晚泥盆世晚期(Famennian)的珊瑚却与石炭纪珊瑚有着较为密切的关系。晚泥盆世的珊瑚经历了绝灭残存复苏3个发展阶段。泥盆石炭纪之交,泥盆纪最晚期(Strunian)的珊瑚再遭绝灭,至石炭纪初代之于Tournaisian型的珊瑚。正当华南锡矿山(相当于Famennian早期)的珊瑚群罹难的时刻,新疆北部洪古勒楞(亦相当于Fa mennian早期)却形成了F/F大绝灭后生物理想的避难所。
    3  江西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及Hindeodus-Isarcicela的演化谱系
    王成源,王尚启
    1997(2):151-169.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3 CSTR:
    [摘要](8) [HTML](0) [PDF 659.47 K](231)
    摘要:
    对江西修水清水岩乡东岭剖面和乐平沿沟剖面的再研究表明,Hindeodus parvus Mor-photype 1在东岭剖面首现于大冶组的最低层位,生物地层界线与岩石地层界线一致,仅比事件地层界线高5-6cm。沿沟剖面Hindeodus parvus带厚仅36cm,其首现与岩石地层界线也一致。张克信等提出的H.latidentatusH.parvusH.turgidusI.isarcica的演化谱系需作进一步修正。依据华南的资料,本文第一作者提出新的演化谱系:H.latidentatusH.parvusI.staescheiI.isarcicaH.turgidus并不在此演化系列中,它属Hindeodus的另一分枝。二叠三叠系界线层的牙形刺应区分出浮游相与浅水相。在浮游相,牙形刺序列为:(1)Clark-inachangxingensis-C.deflecta带,(2)C.carinata带,(3)C.planata带。在浅水相,牙形刺序列为:(1)H.latidentatus带,(2)H.parvus带,(3)I.staeschei带,(4)I.isarcica带,(5)H.postparvus
    4  南极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中侏罗世孢粉植物群
    尚玉珂
    1997(2):170-186.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4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620.88 K](157)
    摘要:
    南极维多利亚地的费拉群孢粉植物群时代一直被认为是早侏罗世,从维多利亚地南部Carapace Nunatak费拉群火山岩夹层中发现的数量丰富、类型多样的孢粉化石(计35属54种),可与澳大利亚西部、阿根廷、印度及巴基斯坦孢粉植物群比较,推断费拉群时代应为中侏罗世,并很可能为中侏罗世早期。这一结论得到从相同地点获得的叶肢介化石的佐证。根据孢子花粉化石的可能植物亲缘关系,推断中侏罗世早期维多利亚地南部以掌鳞杉科植物较繁盛,并伴有桫椤科、里白科、紫萁科、网叶蕨科、马通蕨科、海金沙科、石松科、南美杉科、松科等植物,属温带亚热带气候。
    5  湖南界岭邵东段微体植物群
    卢礼昌
    1997(2):187-206.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5 CSTR:
    [摘要](3) [HTML](0) [PDF 741.32 K](198)
    摘要:
    湖南界岭微体植物群由56属145种(含13新种)小孢子及很少量的疑源类与虫牙组成,并以Spelaeotriletes hunanensis的百分含量最高(26.8%)和同时含泥盆纪与石炭纪双重时代色彩的分子Retispora lepidophytaR.crasiculaCordylosporites papilatusSpelaeotriletes protiosus为特征,但其地质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或晚法门期。
    6  贵州凤冈早志留世孢子组合的发现及其古植物学意义*
    王怿,欧阳舒
    1997(2):217-236.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6 CSTR:
    [摘要](7) [HTML](0) [PDF 716.93 K](162)
    摘要:
    系统描述贵州凤冈早志留世的孢子5属12种(类型),其中包括1新种。根据其组合特征,确认其时代为Llandoverian晚期。通过对三缝孢的性状分析,认为在早志留世Llan-doverian晚期已确有维管植物的存在。
    7  苏皖地区早志留世坟头组腹足类
    席与华
    1997(2):238-244.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7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347.71 K](161)
    摘要:
    记述苏皖地区坟头组腹足类11属12种,其中Umbonelina cf.globulosa Yu,Raphistomina rhombistoma Yu,TrochonemaTrochonema)cf.fragile Ulrich et Scofield常见于西南地区早志留世秀山组、上翁项群及石牛栏组。坟头组上段所产的三叶虫CoronocephalusKailia;头足类Sichuanoceras;腕足类Salopina;双壳类Orthonota perlata;几丁虫Angochitina longicolis等,亦多为上扬子区秀山组上段常见的分子。认为坟头组的上段与秀山组上段可对比,时代应为早志留世。
    8  放射虫化石及地体对比研究*
    张庆龙,水谷伸治郎,小智
    1997(2):245-252.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8 CSTR:
    [摘要](3) [HTML](0) [PDF 368.68 K](170)
    摘要:
    放射虫是一种分布广、区域对比作用大、具有硅质骨格和外壳的远洋、浮游、单细胞微体动物,放射虫化石研究的进展,作为新的地层时代的鉴定标志,在对构造活动带的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北美西部及环太平洋构造带的放射虫研究成果,明确了这些地区的地层层序和构造发展史,从而表明,放射虫化石已不单单是古生物学的研究对象,而是地层层序学和构造地质学研究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方法之一。在对中国东北那丹哈达地体和日本美浓地体的对比研究中,放射虫化石的产出与对比研究,对分析研究两地体的构造发展史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9  新罗斯祖鹿种内差异的形态学分析*
    董为,叶捷
    1997(2):253-267. DOI: 10.19800/j.cnki.aps.1997.02.009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622.93 K](227)
    摘要:
    化石标本种内差异的形态学研究为澄清同物异名现象提供了很多客观的依据。通过对新罗斯祖鹿(Cervavitus novorosiae Khomenko,1913)种内差异的研究,指出小扁冠角鹿(Platycemas infans Teihard et Trasaert,1937)是一种病变的新罗斯祖鹿,与后者是同物异名;宽额原狍(Procapreolus latifrons Schloser,1924)也是一种新罗斯祖鹿,它与后者之间的差异属种内的随机差异。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