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吐鲁番-哈密盆地早二叠世晚期植物群
    刘陆军,姚兆奇
    1996(6):631-643.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1
    [摘要](0) [HTML](0) [PDF 1.10 M](60)
    摘要:
    首次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的早二叠世晚期植物11属13种(包括4新种和4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科达类及其相关属为主的安加拉植物群。典型的安加拉植物Vojnovskya属的发现,不但在时代的判定上,而且在植物地理区划上都具重要意义。文中还对这一植物群的特征和时代问题作了简要讨论。
    2  吐鲁番-哈密盆地晚二叠世早期植物群
    刘陆军,姚兆奇
    1996(6):644-671.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2
    [摘要](0) [HTML](0) [PDF 2.90 M](64)
    摘要:
    记述了吐鲁番-哈密盆地晚二叠世早期植物化石19属29种(包括6新种,2相似种和10未定种),这是一个以种子蕨类为主的安加拉型植物群。文中对这一植物群的性质和地质时代作了比较详细的讨论和对比。
    3  东秦岭下志留统的笔石*
    林尧坤
    1996(6):672-685.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3
    [摘要](1) [HTML](0) [PDF 1.47 M](56)
    摘要:
    笔石采自河南淅川下志留统张湾组.其时代与华中区龙马溪组相当。包含D.triangulatusO.communisM.sedgwickii 3个笔石带,可以与国内外同时代笔石带相对比。共记述正笔石目2科9属15种,其中含2新种和1新亚种。
    4  桂林北郊岩山中泥盆世吉维期珊瑚-层孔虫礁*
    沈建伟,俞昌民
    1996(6):686-701.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4
    [摘要](0) [HTML](0) [PDF 1.62 M](64)
    摘要:
    桂林北郊灵川县岩山大村剖面和乌龟山剖面为中泥盆世吉维期沉积,其沉积构造、生物组成、微相序列反映出生物礁的特点,大量层孔虫为造礁的主要生物,其生长形式为:(1)厚板状;(2)半球状和穹窿状;(3)大型柱状和不规则状;(4)披覆状或薄板状。珊瑚有3层,或作为礁基,或参加造礁,前者为单体珊瑚,后者为复体珊瑚。刺毛虫主要为根茎状,常被层孔虫包统,也是造礁的主要生物。藻类生物很少。横向上可以分出礁核相,礁后相和礁前斜坡相。主要的微相类型有13种,纵向上可以识别出两个造礁旋回,从礁基-珊瑚、层孔虫礁-礁后外带-礁后内带,两个造礁旋回之上为礁坪所覆。根据礁的规模、礁体与上下沉积物的关系、礁生物组成的变化和古地理位置的讨论推测为一岸礁体系。
    5  中国西南志留纪的豆海百合类
    王耀
    1996(6):702-713.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5
    [摘要](0) [HTML](0) [PDF 1.10 M](58)
    摘要:
    描述了豆海百合类2属7种,它们是:PisocrinusP.)pilulaP.(G.)kosovensisP.(G.)bohemicusPampisocrinus ollulaP.Sphericus,以及PisocrinusG.)brevis sp.nov.和Parapisocrinus pateriformis sp.nov.;并首次发现了P.(G.)bohemicus萼杯内腔的内部钙质骨胳构造。同时,还就波希米亚豆海百合种内变异和豆海百合类的对称性进行了研究。
    6  长江下游三叠系青龙组遗迹化石*
    毕德昌,郭佩霞,钱迈平
    1996(6):714-729.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6
    [摘要](0) [HTML](0) [PDF 1.79 M](90)
    摘要:
    记述了长江下游一带由灰岩为主组成的下三叠统青龙组中的遗迹群。其中至少包括有37个遗迹属,以水平潜穴占优势,并伴有垂直潜穴、拖迹(trail)、足迹(track)和停息迹等各种类型的痕迹。其中常见分子有PlanolitesChondritesPalaeophycusPhycodes以及ArenicolitesMonomorphichnus等。它们应属于Cruziana遗迹相范畴。文中阐述和讨论了它们的时空分布状况以及形成的环境,系统描述了这个遗迹群中的31个遗迹属和31个遗迹种,包括4新属5新种。
    7  化石研究的新技术──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系统*
    杨伟平,张海春,王冰,徐放鸣
    1996(6):730-733.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7
    [摘要](1) [HTML](0) [PDF 563.87 K](65)
    摘要:
    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技术的根本特性在于任何时候都将照明光与探测到物体表面的光限制在物体某一个相同点上。如果这个点非常小又在极小衍射范围内,那么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系统的分辨率要比任何传统显微镜高许多。通过变换焦距,可做一系列虚拟断层切面。利用这个特点,对那些用常规手段无法进行切片磨面的微体化石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新技术进行研究,获得了对小壳化石、昆虫、孢粉等化石研究的新成果。
    8  侏罗纪菊石形态──特提斯喜马拉雅海的深度标志*
    阴家润,万晓樵
    1996(6):734-751.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8
    [摘要](0) [HTML](0) [PDF 1.36 M](63)
    摘要:
    侏罗纪菊石类化石的形态特征是其生存环境水深的良好标志,而通过对菊石壳体结构(体管和隔壁沟)强度的裂限水深(implosiondepthlimit)计算可获得半定量的水深数据。对西藏南部的聂拉木-古错地区的中保罗世阿连期至晚侏罗世提唐期沉积环境的分析,共识别出13个自水下20m到水下550m的陆棚至陆坡的不同水深环境。中侏罗世阿连-早巴柔期时,该区内的海水深度表明基本限于浅水碎屑-碳酸岩台地型的内陆棚环境,从晚巴柔至早提唐期间,沉积环境颇不稳定,互相转换于外陆棚和陆坡之间,尤以位于陆棚和陆坡转折端、水深150—300m的中等水深环境延续较长时间。相对下降较快的地块出现浊积底栖相沉积。而在晚提唐期则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外陆坡沉积环境。整个侏罗纪期间的特提斯喜马拉雅海最大水深大概不会超过550m。菊石类所提供的年代格架及古生态研究所得到的水深数据,可以比较合理地解释本区中、上侏罗统所以有巨大的沉积厚度和复杂的沉积相组合,在很大程度上是源于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发育的同沉积断裂为特征的张性犁式断层系和地垒-地堑地质构造的叠加作用。
    9  黔西北晚奥陶世Dalmanella testudinariaDorytreta longicrura(腕足类)居群动态学研究
    李荣玉
    1996(6):752-765.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09
    [摘要](0) [HTML](0) [PDF 1012.44 K](60)
    摘要:
    对黔西北仁怀核桃湾、毕节燕子日晚奥陶世Hirnantia动物群中Dalmanella testudinariaDorytreta longicrura居群的埋藏和时间均化的研究表明,两地居群均属原地埋藏的正常居群,且未遭受选择性破坏,这些化石居群的特征基本反映了原先生活居群长期变化的特征。它们的大小频率分布图是强烈的左偏斜,幼年期个体占很大比例。对各居群生存曲线的对比研究表明,生存曲线近似于S形(sigmoidal tyne),反映出幼年期死亡率很高,成年期死亡率较低,而老年期死亡率又增高。同一环境中Dalmanella testudinaria居群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Dorytreta longicrura居群,反映了物种自身的不同特性;另一方面,前述两种居群在核桃湾的幼年期死亡率高于在燕子口的幼年期死亡率,说明两地生活环境存在差异;物种分异度分析及剖面的微相分析表明,核桃湾古海水深度浅于燕子口。从大小频率分布图获得生存曲线时,宜采用Levinton和Bambach(197)的方法,即根据公式D=s×in(T+1)将大小转化为生存时限,而不宜采用Thayer(1977)的方法,即直接对作为横坐标的大小取对数。
    10  古生物信息查询系统
    陈民敏,孙志亮,宋之琛,黄嫔
    1996(6):766-771.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10
    [摘要](0) [HTML](0) [PDF 366.69 K](46)
    摘要:
    介绍了古生物微机信息查询系统的结构设置(包括数据库设置和功能模块设置),和程序设计(包括数据库结构设计、结构化程序设计、子程序设计、菜单技术程序设计和宏替换函数&程序设计)。
    11  古生物学与INTERNET
    姜钦华
    1996(6):772-775.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6.011
    [摘要](1) [HTML](0) [PDF 320.19 K](45)
    摘要:
    简要介绍了正在迅速发展的国际互联网络及其在古生物学方面提供的信息资源和服务项目,对古生物学工作者了解世界同行的工作、促进交流都有益处。
    12  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1996(6):776-776.
    [摘要](0) [HTML](0) [PDF 115.66 K](51)
    摘要:
    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在北京大学召开中国古生物学会与北京大学共同举办的“纪念葛利普(A.W.Grabau)教授逝世五十周年暨中国古生物学会第18届学术年会”于1996年5月4日至6日在北京大
    13  牙形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第六届欧洲牙形刺会议
    王成源
    1996(6):777-777.
    [摘要](0) [HTML](0) [PDF 134.68 K](52)
    摘要:
    牙形刺学科发展的里程碑──第六届欧洲牙形刺会议第六届欧洲牙形刺会议(ECOSⅥ),1996年7月4日至6日在波兰华沙举行。会议由波兰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所长H.Szaniawski教授主持,有来自22个国家的80多位代表参加。会议收到论文85篇,口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