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
    杨湘宁 周建平 冯蘅
    1996(3). DOI: 1
    [摘要](225)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合标准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关剖面马平阶底、顶界线的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较大的误差。建议以贵州紫云扁平剖面作为我国马平阶的层型剖面
    2  评《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期地层和生物群》
    杨式溥
    1996(3). DOI: 1
    [摘要](27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评《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期地层和生物群》由李星学、吴秀元、沈光隆、梁希洛、朱怀诚、佟再三和李兰撰写的《北祁连山东段纳缪尔期地层和生物群》一书,已由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附有精美的化石图版110幅),是一本富有学术参考价值的专著...
    3  广西六景和刘家早泥盆世介形类中华豆石介族
    王尚启
    1996(3). DOI: 1
    [摘要](19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归晚洛霍柯夫期
    4  生物复苏——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
    戎嘉余 童金南
    1996(3):259-271. DOI: 1
    [摘要](26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生命史是一部生物界短期,快速剧变与长期,慢速稳定相互交替的历史。大绝灭(即集群绝灭)事件反映了全球环境的大突变,点断了地质历史中的生命记录及其发展历程,预示着生物界的演化出现了最有意义的飞跃,近年来尝试研究大绝灭后全球生物界的残存-复苏及其基本型式,并探索复苏的控制因素,标志着地质科学中一个重心的转移(即从大绝灭转向其后的生物残存与复苏的研究)。生物复苏揭示了大绝灭后生物演化历史的第一幕,其研究的
    5  新疆晚三叠世哈萨克虫动物群的进一步研究
    陈丕基 周汉忠
    1996(3):272-302. DOI: 1
    [摘要](21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新疆上三叠统黄山街组的哈萨克虫是一种已经绝灭了的淡水甲壳类,它与背甲目的淡鲎虫是形态相似,关系密切,平行演化的两个枝系,但地质和地理分布远比后者短和局限,在划分和对比有关陆相地层上十分有意义,过去国内外学者对它进行过多次研究,但对化石本身一些结构构造和形态功能的了解还十分清楚,甚或有错误,本文所研究的材料采自吐鲁番,准噶尔和的轮廓也由刚毛的痕模压印出来,有些标本上还保存有卵粒,食物团,才由肛门排出
    6  西南地区假希瓦格Ting类地层分布规律的研究
    杨湘宁 周建平
    1996(3):303-321. DOI: 1
    [摘要](217)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采用“图式对比”方法对西南地区假希瓦格Ting类109种(亚种)的地层分布进行了研究,计算了这些种(亚种)的区域性地层分布延限,论述了该地假希瓦格Ting类的地层分布规律,并根据其主要属种的地层分布初步建立了西南地区马平阶的“复合标准剖面”。研究结果表明,西南地区有关剖面马平阶底,顶界线的Ting类生物地层对比存在较大误差,建议以贵州紫云偏平剖面作为我国马平阶的层型剖面。
    7  西藏阿里地区二叠纪双壳类化石
    方宗杰
    1996(3):322-330. DOI: 1
    [摘要](28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系统描述西藏阿里地区早二叠世双壳类化石4属4种(包括1新种)其中Atomodesma动物群在我国尚属首次正式描述,它的发现证实了本区应属狭义的边缘区瓦纳生物地理区,Guizhoupecten广见于二叠纪的温带-热带海域,应属广温型分子。大量事实证明,海扇类在晚古生代冷-凉或温水型动物群中占据重要地位,其分异度的变化与温度(纬度)之间不存在特别的关系。不同海扇类对古纬度的指示意义是不同的。
    8  广西六景和刘家早泥盆世介形类中华石介族
    王尚启
    1996(3):331-348. DOI: 1
    [摘要](28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报道广西六景和隆安刘家早泥盆世中华豆石介族1属,1亚属和20种,其中包括9新种和7未定种,根据统计,莲花山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良与闭壳肌瘤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0。而那高岭组的中华豆石介族下垂“V”字型肌痕与闭壳肌痕的垂直高度之比值约为0.74。通过对中华豆石介族,特别是肌痕的研究认为,莲花山组可与云南曲靖西屯组对比,归晚洛霍柯夫期。
    9  吉林南部早奥陶世珠角石类
    朱茂炎 李学森
    1996(3):349-365. DOI: 1
    [摘要](27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系统描述吉林南部早奥陶世珠角石类6科12属15种,其中包括2新属4新种和4未定种,详细讨论并明确了TunkuskocerasZhuravleva和Paratunkuskocerasgen.nov.,PararmenocerasShimizuetObata和ParormocerasShimizuetObata的特征及其相互区别,对珠角石类的隔壁颈类型做了新的划分,提出了6种类型10种形态的隔壁颈。根
    10  滇西施甸中泥盆世地层及腕足动物群
    姜建军
    1996(3):366-379. DOI: 1
    [摘要](21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对滇西施甸县何元寨组腕足类的研究结果表明,该组地质时代属于中泥盆世,根据腕足类个体生态和岩相等研究结果,识别了同时异地两个腕足类群落,它们分别是施甸何元寨Atrypa-Gypidula-Schizophoria群落和施甸由旺Ath yrisina-Athyris群种,前者生活于水深30m淤泥质底,后者生活在水深30-60m淤泥质底,与邻区贵州,广西和湖南同期腕足类对比结果说明,滇西腕足类缺乏上述地
    11  距离计算法在化石群对比中的运用
    邹欣庆 郝诒纯
    1996(3):380-387. DOI: 1
    [摘要](28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分析前人的几种化石群对比方法,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过改进后的距离计算法,这一方特点是:1)采用半定量取值法,准确地反映出化石群对比思想;2)在进行世界范围对经旨,采用对地方性分子逐步加权的方法,以降低世界性分子在对比过程中所产生的干扰。另外,还选取了全球12个赛诺曼期的钙质超微化石群,运用距离计算法进行对比,进而推测了当时全球表层洋流的格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