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第2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11000年以来太湖的形成与演变
    刘金陵
    1996(2):129-135.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1
    [摘要](0) [HTML](0) [PDF 513.84 K](28)
    摘要:
    11000年以来太湖的形成与演变William Y.B.Chang(Center for Great Lakes and Aquatic Scienceand School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the University of
    2  根据孢粉资料推论长江三角洲地区12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
    刘金陵
    1996(2):136-154.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2
    [摘要](0) [HTML](0) [PDF 1.39 M](29)
    摘要:
    根据长江三角洲地区全新世9个具代表性钻孔的孢粉分析结果讨论了本区约自12000年以来的环境变迁。孢粉序列表明:本区约在距今12000年前就已发育了亚热带性质的落叶常绿阔叶林,约在9000—5000aB.P.常绿阔叶林获得大发展。孢粉序列良好地记录了古季风盛衰的历史,表现在:12000—10800aB.P.较温湿,东南季风强度加强;10800(或11000-10000(或10300)aB.P.偏闵干,东南季风强度减弱,对应于新仙女木期;约自10000a.P.起,气候好转,气温明显上升,东南季风强度再次增强,约在9000—5000aB.P.温暖湿润,为东南季风强盛期。此外.还讨论了约在距今11000年前的海侵,全新世下限和哥德堡事件的年代问题,并确定哥德堡事件的年限为11000—1000aB。P。
    3  中国太湖1950年以来主要环境的变化和迅速富营养化的开始
    William Y.B.Chang
    1996(2):155-174.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3
    [摘要](0) [HTML](0) [PDF 944.64 K](27)
    摘要: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面积2350km2,位于长江三角洲(面积35000km2)的中部,自6000年前太湖形成以来,湖泊经历了几个主要变化。1950年以前,太湖最明显的变化发生在海侵和湖盆大小。海侵是太湖形成的主要原因。太湖形成后,在不同的干燥和湿润时期,湖盆经历了由一系列的小湖或统一湖盆之间的波动。但一般来说,近2000年以来,湖盆的大小在增大。然而1950年以后,为适应人口的增长,许多浅水地带被改造成农田和鱼塘。50年代以来,对湖盆和流域的进一步利用导致湖泊发生了一些变化。在这个阶段太湖的主要变化是:1)对排水流域,湖泊生态和营养状况具有重大影响的堤坝的修筑和湖岸的改造;2)始于1983/1984年湖泊的迅速富营养化。湖泊迅速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工业,农业和城市化的迅速增长,导致未经处理的废水排入湖盆。每年这些营养物大量排入,对湖泊的营养状况影响甚重,在低水位时尤其如此。
    4  11000年以来太湖地区的植被与气候变化
    许雪珉,William Y.B.Chang,刘金陵
    1996(2):175-186.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4
    [摘要](0) [HTML](0) [PDF 879.21 K](26)
    摘要:
    根据太湖盆地3个钻孔、约自11000年以来的孢粉分析结果将其划分为3个阶段:1)11000—9000aB.P,该段虽以Pinus为主的针叶植物占有一定的优势,但起主导作用的仍以壳斗科为主的阔叶乔木种类,尤其是其间尚含有不少的亚热带成分,推测当时该区地带性植被已为亚热带落叶常绿阔叶林,鉴于植被中尚含有少量耐寒的AbiesPicea,推测当时气温可能较今略低;2)9000—5000(5400)aB.P,该段为常绿阔叶林大发展时期,气候温暖适宜,为全新世最佳期,气温约较今高1—2C;3)5000?aB.P.-现在,孢粉组合特征显示,阔叶木本植物就总的来说呈下降趋势,尤其是亚热带成分,与其相反,针叶和一些暖温带成分的含量则略有上升,表明该段气温较前一阶段有所下降,但该阶段的植被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较大。
    5  江苏海门王浩钻孔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的环境意义
    钟石兰,刘金陵,吴顺根,周山富,Willianm Y.B.Chang
    1996(2):187-198.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5
    [摘要](0) [HTML](0) [PDF 961.73 K](28)
    摘要:
    初步研究了海门王浩地区WZK010、WZK214、WZK3003钻孔中的全新世钙质超微化石组合,优势种G.oceanica组合中平均占97%。依据化石的种数、丰度和保存状况,自下而上划分3个亚组合。第Ⅰ亚组合,深度7447m,由G.oceanicaH.carteriiH.wallichiiS.laminaU.sibogae组成,丰度较高,保存较好,代表前三角洲-浅海环境。第Ⅱ亚组合,深度47—25m,成分有G.oceanicaH.carteriiS.laminaU.sibogae,丰度低,种数少,保存较差,是三角洲前缘的产物。第Ⅲ亚组合,深度25—2.0m,种类计有G.coeanicaE.huxleyiB.bigelowiiH.carteriiH.walichiiH.hyalinaS.histricaS.laminaU.sibogaeC.leptoporus等,含量较高,种数较多,保存一般,反映海湾一渴湖环境。3个亚组合所在地层的岩胜分别为下部粘土、粉砂,中部粉细砂,上部粘土、粉砂。研究结果证实,王浩地区全新世以来沧海桑田的变迁与长江三角洲冰后期经历海进海退的演替过程完全一致
    6  长江二角洲气侯极端事件的预测及其与填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的关系*
    陈韵竹
    1996(2):199-212.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6
    [摘要](0) [HTML](0) [PDF 802.56 K](32)
    摘要:
    通过研究长江三角洲近500年来的气候历史记录,揭示了这种气候极端事件出现的规律、模式,及其与全球气候变迁的关系。在过去500年中(自公元1500年以来),共出现了16个区域性气候极端事件。所有这些事件都与所报道的埃尔尼诺和南方涛动(ENSO)事件有关。研究表明,本区降雨量大的年际变化都出现在ENSO事件之中或之后。因此长江三角洲这种受人类影响日益增强的系统管理,必须考虑到这种主要气候变化的周期、强度,以及因人口的增长和社会机构的改变对气候造成的影响。
    7  太湖16000年来沉积环境的演变
    王建,汪永进,刘金陵
    1996(2):213-223.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7
    [摘要](1) [HTML](0) [PDF 698.05 K](31)
    摘要:
    通过对太湖钻孔岩芯岩性、结构、构造的剖析及粒度、磁化率的测试,发现冰后期东太湖形成于距今6500年前。在距今6500—5800年,为一水深约2—3m的、经常受到流水作用影响的浅水湖泊。距今约5800—5700年,东太湖曾一度干枯或接近于干枯。距今5700年以来湖泊变浅,平均水深只有1m左右。由于湖泊变浅,湖底经常遭受波浪的扰动,形成波状层理或透镜状层理。西太湖局部洼地集水成湖的时间比东太湖早,并且水深比东太湖大。在5000aB.P,东、西太湖并未连通。东、西太湖的连通及太湖统一水体的形成开始于4000—3500aB.P.。东太湖的成湖及东、西太湖的连通,湖面的扩大与水深的变浅,与冰期后海面上升引起的河谷与洼地沉积充填、淤塞有关。
    8  东太湖全新世水下河道沉积特征及环境演变
    汪永进,王建,刘金陵
    1996(2):224-233.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8
    [摘要](0) [HTML](0) [PDF 755.60 K](30)
    摘要:
    在详细研究东太湖E2孔全新世沉积基础上,总结和归纳了水下河道的沉积特征和相组合规律。识别出高湖面型和低湖面型两种沉积层序。划分了东太湖晚更新世末以来环境演变阶段:1)15885—6575aB.P.冲积黄土基础上发育而成的古河道;2)6575—5800aB.P.高湖面时期水下河道沉积环境;3)5800aB.P.后,演化为低湖面型水下河道,并逐渐淤积形成开敞湖缘环境。结合西太湖W1孔沉积特征和层位对比分析,进而讨论了环境演变的阶段性与中国东部全新世海面升降变化的关系。
    9  太湖全新世沉积物有机联同位素的分布及其古气侯意义
    王金权,刘金陵
    1996(2):234-240.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09
    [摘要](0) [HTML](0) [PDF 492.04 K](25)
    摘要:
    通过太湖两个钻孔岩芯有机碳同位素(13C/12C)的分析,发现δ13C的垂直分布与太湖地区16000aB.P.以来古气候波动相关。根据δ13C垂直分布曲线可推测,大约在11000—6000aB.P,太湖地区处于温暖湿润期,气温高于现在平均温度。另一方面,根据太湖两岩芯沉积物的δ13C值的对比发现,大约在11000—6000aB.P,西太湖(W1B)岩芯沉积物的δ13C平均值明显高于东太湖(E2B)。据此可认为,在这一期间西太湖很可能有过海水侵入。
    10  甘肃侏罗系Coniopteris一新种*
    曹正尧,张亚玲
    1996(2):241-247.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10
    [摘要](5) [HTML](0) [PDF 1.07 M](63)
    摘要:
    报道Coniopteris Brongniart属一新种。标本保存良好,有营养羽片和生殖羽片,小羽片、孢子囊群的细节都有良好的显示。标本采自甘肃省张掖市平山湖乡的青土井组下段,其时代为中侏罗世早期。
    11  演化速度与孢粉界线
    V.S.马尔凯维奇
    1996(2):248-258. DOI: 10.19800/j.cnki.aps.1996.02.011
    [摘要](3) [HTML](0) [PDF 646.72 K](53)
    摘要:
    首次应用孢粉学数据来确定大演化与小演化的速度,并以此解释了俄罗斯东北部(从滨海区南部至楚柯特卡)白垩纪植物群连贯与不连贯的发展阶段。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