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5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中国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及其与牙形类演化序列相关性
    陈均远 张俊明
    1995(4). DOI: 1
    [摘要](16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采自吉林省太阳岔小羊桥寒武-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101块泥晶灰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寒武-奥陶纪转换期间,δ13C值曾发生了5次涨落现象,这些现象与牙形类演化序列具密切的相关性。它们被命名如下:1)PCM低谷;2)TCM低谷;3)HSS峰;4)CPF涨落,5)CLF涨落。相同的涨落在澳大利亚黑山同期地层得到确认。碳同位素跨洲性同步涨落显然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关,因此它是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洲际对比的一种有用工具。沉积岩石学和古生物学研究表明,δ13C谷区与海平面低位和生物生产量下降有重要相关性。氧同位素值的分布区间为-9.84%0—-6.69‰,呈明显亏损现象,这种亏损现象表明样品均受到成岩作用影响。与碳同位素值对比研究发现,氧同位素值涨落与碳同位素涨落成正相关,或成负相关现象,这种相关性表明氧同位素原始信息并没有因成岩作用而全部丢失。
    2  新疆巴楚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露头层序地层及腕足类化石组合──兼论泥盆-石炭系界线
    陈中强
    1995(4). DOI: 1
    [摘要](16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炭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炭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3  亚洲志留纪Llandovery世腕足类生物地理分析──兼对亲缘关系指数公式的推荐
    戎嘉余 李荣玉 尼·库尔科夫
    1995(4). DOI: 1
    [摘要](19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生物地理分析至少包含两个基础性的工作:分类学和群落生态学。综合研究亚洲5个地区(华南、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图瓦和西伯利亚)志留纪Llandovery世腕足动物群表明,已知的生物组合几乎都在浅水、浪基面以上(BA2—BA3)的生态域范围内。这一认识可作为腕足动物地理区系分析的统一基准。各陆块深水底栖动物群之间的相似性明显大于浅水动物群之间的相似性,后者是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区系研究的最重要对象。提倡定性和定量分析的结合。尝试对比12种计算亲缘关系指数(AffinityIndex)(即相似系数)公式,从中选取9种来计算其值,对比它们与平均值的接近程度,并为以后的定量分析推荐5种公式(Jaccard、Otsuka、Dice、CorrelationRatic和Fager),特别推荐Fager公式。对其它一些亲缘关系指数公式亦作了述评。分析表明;1)上述各区Llandovery世腕足动物群间的亲缘关系指数(大都在0.35—0.5之间)总体差异并不悬殊,它们所处的古板块在地理位置上虽曾相互分离,但均处于热带和亚热带海域;2)西伯利亚与阿尔泰-图瓦最为接近,而图瓦与哈萨克斯坦、华南相距最远;3)华南的土著属数最多,指示其与外
    4  新疆柯坪奥陶纪卡拉道克期疑源类
    李军
    1995(4). DOI: 1
    [摘要](22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疑源类14属,22种,其中1新联合,2比较种,1未定种。该疑源类化石组合与美国、英国等地卡拉道克期的疑源类可以对比,并与伴生的三叶虫、笔石、牙形类化石所指示的时代相吻合。
    5  一本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广泛实用价值的新书──评《生物矿物学》
    卢衍豪 王俊庚
    1995(4). DOI: 1
    [摘要](207)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一本具有重要学术意义和广泛实用价值的新书──评《生物矿物学》戴永定等撰写的《生物矿物学》终于与读者见面了,该书为国际上第一本生物矿物学分支学科代表性著作,也是一本具有综合性、系统性、创新性和实用性的分支学科著作。全书共91.6万字,包括237幅插图,...
    6  中国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碳酸盐岩碳,氧同位素及其与牙形…
    陈均远 尼. RS
    1995(4):393-409. DOI: 1
    [摘要](211)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采自吉林省大阳岔小羊桥寒武-奥陶系界线层型剖面101块泥晶灰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分析数据表明:寒武-奥陶纪转换期间,δ^13C值曾发生了5次涨落现象,这些现象与牙形类演化序列具密切的相关性。它们被命名如下:1)PCM低谷;2)TCM低谷;3)HSS峰;4)CPF涨落,5)CLF涨落。相同的涨落在澳大利亚黑山同期地层得到确认。碳同位素跨洲性同步涨落显然与全球环境变化有关,因此它是寒武-奥陶系界线地层
    7  前乐平统海洋动物灾变事件
    张进 尚庆华
    1995(4):410-427. DOI: 1
    [摘要](25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作为古生代最后阶段的乐平统可划分为2个阶和4个亚阶,暂以逼近自然界线的Clarkina postbitteri带之底为下界;在二叠纪形成了栖霞期之前和吴家坪期之前两个超序界面,乐平世海侵居于二叠一三叠纪超序的低水位体系,乐平世末的海泛淹没了古特提斯区的残留陆棚;二叠纪末的生物大绝灭形成规模和性质不同的两幕;茅口期末全球性海退使栖居地丧失而导致地方性类群和远洋浮游生物灭亡的前乐平统海泮动物灾变事件,
    8  亚洲志留纪Llandovery世腕足类生物地理分析:——兼对亲缘关系指…
    李荣玉 库.
    1995(4):428-453. DOI: 1
    [摘要](293)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生物地理分析至少包含两个基础性的工作:分类学和群落生态学。综合研究亚洲5个地区(华南、哈萨克斯坦、阿尔泰、图瓦和西伯利亚)志留纪Llandovery世腕足动物群表明,已知的生物组合几乎都在浅水、浪基面以上(BA2-BA3)的生态域范围内。这一认识可作为腕足动物地球区系分析的统一基准。各陆块深水底栖动物群之间的相似明显大于浅水动物群之间的相似性,后者是腕足动物生物地理区系研究的最重要对象。提倡定性和
    9  新疆柯坪奥陶纪卡拉道克期凝源类
    李军
    1995(4):454-467. DOI: 1
    [摘要](23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凝源类14属,22种,其中1新联合,2比较种,1未定种。该凝源类化石组合与美国、英国等地卡拉道克期的凝源类可以对比,并与伴生的三叶虫、笔石、牙形类化石所指示的时代相吻合。
    10  塔里木北缘早侏罗世塔里奇克组植物化石
    吴舜卿
    1995(4):468-474. DOI: 1
    [摘要](22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了新疆库车塔里奇克组的植物化石7属9种,根据植物化石及有关的动物化石,结合地层层序,指出塔里奇克组属早侏罗世早期。进一步阐明我国晚三叠世植物分区西端的界线不在天山而在昆仑山。
    11  新疆巴楚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碳世露头层序地层及腕足类化石组合:——兼论泥?
    陈中强
    1995(4):475-487. DOI: 1
    [摘要](23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通过对巴楚地区晚泥盆世晚期至早石碳世早期地层进行层序地层分析,识别出2个层序(相当Vail等,1977提出的三级层序),分析了这一时期巴楚地区古海平面变化特征。通过对小海子剖面的腕足类生物地层分析及与邻区层序地层和生物群对比认为:巴楚地区泥盆-石碳系界线置于巴楚组底部灰岩(原“巴楚组”第一层灰岩)之顶较为合理。
    12  新疆巴楚和柯坪地区奥陶纪——泥盆纪腹足类
    余汶 席与华
    1995(4):488-494. DOI: 1
    [摘要](25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描述腹足类化石12属12种,其中2新种,它们分别产于新疆巴楚和柯坪地区的奥陶纪-泥盆纪地层。
    13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达木斯剖面晚泥盆世Cyrtospirifer动物群的发现
    陈中强
    1995(4):495-504. DOI: 1
    [摘要](336)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首次报道了塔里木盆地西南缘达木斯剖面的Cyrtospirfer-Tenticospirifer腕足类化石组合,该组合属于Cyrtospirfer动物群的代表分子,描述了3属3种。对该动物群的组成及分布综合分析表明,其时代应属法门晚期。
    14  安徽淮南早寒武世蠕虫化石的发现
    林天瑞
    1995(4):505-508. DOI: 1
    [摘要](323)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Palaeoscolex huainanensis sp.nov.是我国华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中首次发现的蠕虫化石,也是我国寒武纪地层中所发现的蠕虫化石的最高层位。
    15  Shabaella fengzuensis的蜕壳
    姜衍文 韩乃仁
    1995(4):509-517. DOI: 1
    [摘要](36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描述了浙江江山早寒武世三叶虫Shabaella fengzuensis的蜕壳方式,指出Shabaella的蜕壳机制与同时代的Redlichia有别,但与Hunanocephalus,Sinolenus等的蜕壳方式可能接近。
    16  边缘幸存空间:——一个新概念的提出
    邹欣庆 郝诒纯
    1995(4):518-523. DOI: 1
    [摘要](18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通过对物种及其生存空间的研究,提出了边缘幸存空间这一新的概念--物种生存空间之外,居群不能稳定地延续,而生物个体可以存在的空间。还讨论了边缘幸存空间的存在特点及明确了几种在地层中识别边缘幸存空间的方法。最后,以这一概念为基础,讨论了西藏白垩纪赛诺曼期Biscutum ellipticum的发现及其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