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4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晚震旦世的特种生物群落──庙河生物群新知*
    陈孟莪,萧宗正,袁训来
    1994(4):391-403.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1
    [摘要](2) [HTML](0) [PDF 1.63 M](82)
    摘要:
    描述了庙河生物群13属14种,其中5新属5新种。进一步证实了陡山沦期后生植物的大分异与辐射。动物化石很可能已具有有机质骨骼,包括内骨骼和外骨骼。后生植物的进化稍早于后生动物的进化或者二者同步,前者对后者可能有重要影响。
    2  海南岛西北部早上新世晚期颗石藻类组合的发现及沉积环境分析
    钟石兰
    1994(4):404-415.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2
    [摘要](0) [HTML](0) [PDF 1.19 M](53)
    摘要:
    首次研究了儋县境内神尖一带海岸出露的砂岩中的颗石藻类化石,发现了Reticulofenestra pseudoumbilica带(NN15),从而证实这套砂岩的时代为早上新世晚期。同时,依据颗石藻类组合中一些环境指示种,论述了古海面升降、古地理和古环境变化,认为当时该地处于滨海潮下环境,海平面总趋势下降,水温较高,相当于热带或亚热带区域。
    3  江西玉山下镇晚奥陶世扭月贝族一新属───Tashanomena
    詹仁斌,戎嘉余
    1994(4):416-428.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3
    [摘要](0) [HTML](0) [PDF 1.03 M](49)
    摘要:
    Tashanomena gen.nov.属于有铰纲腕足动物中的扭月贝族,被有疑问地归于雕月贝科(Glyptomenidae Cooper,1956)。模式种Tashanomena variabilis gen.et sp.nov.的模式标本采自江西玉山城东约15km的下镇外村塔山东北坡下镇组(middle Ashgill)中上部的黄绿色泥岩中。因发育显著的横向背肌痕面围脊与本族的其它任何已知属有重要的差别。新属的个体一般不超过3mm长、5mm宽,但已具备了成年期的形态构造特征。对模式种的居群进行了初步分析研究后,发现存在一系列明显的居群内变异以及某些变异之间的联系。
    4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部华亭─陇县志丹群泾川组的双壳类
    崔新省,刘本培
    1994(4):429-439.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4
    [摘要](0) [HTML](0) [PDF 977.41 K](57)
    摘要:
    研究与描述了泾川组(狭义)中双壳类化石计4属16种。根据国内与其有关的双壳类动物群的研究现状,从东亚地区类三角蚌类动物群的演化事件和与海相层的关系两方面分析,认为泾川组的时代应为早白垩世早期,并进一步指出泾川组的双壳类动物群处于南、北过渡地带具有我国南、北方生物区的混生现象。
    5  贵州贵定长兴阶的腕足动物群
    沈树忠,何锡麟
    1994(4):440-45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5
    [摘要](0) [HTML](0) [PDF 1.17 M](57)
    摘要:
    对贵州省贵定地区长兴期腕足动物群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了该地区长兴阶的4个腕足动物组合,并对各个组合的古生态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描述了腕足动物化石8属9种,其中2新属7新种。
    6  皖北上前寒武系史家组碳质大化石的发现及生物地层意义*
    郑文武,穆玉英,郑学信,王家文,邢乐澄
    1994(4):455-471.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6
    [摘要](0) [HTML](0) [PDF 1.46 M](54)
    摘要:
    首次发现和描述了安徽宿县晚前寒武纪史家组分类未定的碳质大化石BipatinellaTawuiaEllipsophysaChuariaMorania等;论述了其产出、埋藏及形态等特征;确定了其中Tawuia-Bipatinella组合相当于淮南生物群中的第3生物组合;探讨了其有关分类系统及生物地层学问题。
    7  新疆北部泥盆系遗迹化石的拓扑遗迹学研究
    龚一鸣
    1994(4):472-498.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7
    [摘要](0) [HTML](0) [PDF 2.71 M](49)
    摘要:
    以遗迹化石的形成、保存、变形的地质学特征和遗迹生物的内在生物学属性为基础,从欧氏几何学与拓扑学的结合上,记述了新疆北部泥盆纪火山沉积岩系中29个遗迹属的分类、命名体系,共生组合关系,遗迹群落,拓扑特征及其古生态、古环境和层序地层意义。新建立了13个拓扑遗迹属,15种遗迹化石共生组合关系。根据遗迹化石的层深分布,识别出表层、浅层、深层和混层遗迹群落。
    8  黑龙江省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组合
    万传彪,乔秀云
    1994(4):499-508.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8
    [摘要](0) [HTML](0) [PDF 979.38 K](57)
    摘要:
    描述了三江盆地206孔早白垩世非海相沟鞭藻化石,其中2新种。建立1沟鞭藻组合,探讨了含藻类化石层位的地质时代及沉积环境,并据藻类化石赋存情况,推测了盆地有利的生油层段。
    9  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七虎林组菊石之修定
    Simon R.A.Kelly,王义刚,张静
    1994(4):509-517.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09
    [摘要](0) [HTML](0) [PDF 661.79 K](62)
    摘要:
    梁中发和王义刚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记载了产自黑龙江东部龙爪沟群六虎林组的菊石化石。这些化石标本保存相当差,均为压模标本,当时鉴定计有Arctocephalites peideensis Liang,Calliphylloceras yunshanense Liang,Oxyceries yunshanensis Liang,Lobokosmoceras?sp.和Stenocadoceras sp.(梁中发,1982);ArctocpthalitesCranocephaliteshulinensis Wang,Stenocadoceras?sp.和Gen.et sp.indet(王义刚,1983)9种。尽管他们记述菊石的产出地层名称不一,属、种鉴定也不相同,但这些化石确系产自同一层位或相当的层位中,而且都定其产出的层位时代为中佛罗世Bathonian期。最近,经重新研究这些化石的原标本后,认为它们应归于KennicottiaKossmaticerasPseudohaploceras(或为silesitid)这几个类型。从这几个菊石类型的地质历程来看,它们产出的层位时代很可能是白垩纪Barremian期至Camp
    10  波缘单网羊齿在甘肃河西走廊地区山丹下二叠统的发现
    罗桂昌
    1994(4):518-52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4.010
    [摘要](0) [HTML](0) [PDF 706.80 K](41)
    摘要:
    波缘单网羊齿在山丹下二叠统的发现,说明以六盘山为界将华夏植物群"北方亚区"分为"华北区"和"祁连区"的意见应予修改。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