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
    赵元龙,袁金良,黄友庄,毛家仁,钱逸,张正华,龚显英
    1994(3):263-271.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1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0.00 Byte](0)
    摘要:
    贵州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由10个以上门类化石组成,包括棘皮动物、水母状化石、蠕虫、海绵、软舌螺、三叶虫、腕足类、单板类、菌藻类、疑源类、一些分类不明的化石及遗迹化石。这一动物群形成于浅海陆棚环境,它是继我国已发现的、世界闻名的澄江动物群之后,在我国寒武系发现的另一个布尔吉斯页岩型动物群。
    2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
    赵元龙,朱茂炎
    1994(3):272-280.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2 CSTR:
    [摘要](16) [HTML](0) [PDF 992.34 K](227)
    摘要:
    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凯里动物群中的水母状化石Rotadiscus guizhouensis sp.nov.,是云南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中修正涵义后的Ratodiscus属的一个新种。与模式种B.gandis相比,新种个体较小,辐管数减少,内环网格状构造更为明显。新种与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和中寒武世布尔吉斯页岩中的Eldonia相似,两者之间均具有相近的消化腔、触手和外形,但Eldonia辐管系统更加复杂。根据“U”形消化腔和环绕口端的触手,新种应归入触手动物类。
    3  Kaotaia
    袁金良,赵元龙
    1994(3):281-29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3 CSTR:
    [摘要](4) [HTML](0) [PDF 1.59 M](192)
    摘要:
    记述了Kaotaia属的1新种K.transversa sp.nov.及其个体发育过程中的一些变异,并着重讨论了Kaotaia的分类位置、起源和演化趋向。此外,还描述了早寒武世晚期一个与Kaotaia有密切关系的新属──Eokaotaia及其2新种(Eokaotaiagedongensis gen.et sp.nov.E.longa gen.et sp.nov.)。对于研究寒武纪褶颊虫类三叶虫的分类和演化具有一定的意义。
    4  贵州凯里地区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Peronopsis
    黄友庄,袁金良
    1994(3):295-30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4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893.46 K](235)
    摘要:
    根据胸针球接子(Peronopsis)从早寒武世晚期至中寒武世晚期地质、地理的分布规律和演化趋向,将我国早期中寒武世地层与世界其它地区的同期地层进行了对比;此外,还建立了2新种:Peronopsistai jiangensis sp.nov.,Peronopsis gedongensis sp.nov.。
    5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棘皮动物
    赵元龙,黄友庄,龚显英
    1994(3):305-32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5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2.08 M](250)
    摘要:
    早、中寒武世的棘皮动物化石在我国尚属首次报道,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中寒武统)的棘皮动物包括海百合亚门(Crinozoa)始海百合纲的1新科、3新属、7新种和海扁果亚门(Homalozoa)海箭纲的1个未定属种。这些化石个体较小,茎、萼、腕比较发育,萼板较少,缝孔一般发育,普遍具有小瘤突(epispires),未见固着器,与北美及东欧波希米亚地区下、中寒武统始海百合纲化石组合特征有明显的差异
    6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Scenella
    毛家仁,赵元龙
    1994(3):325-328.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6 CSTR:
    [摘要](5) [HTML](0) [PDF 542.18 K](216)
    摘要:
    首次报道了贵州台江中寒武世地层中的Scenella。根据它们的形态及保存特征等,赞同Scenella为有刺胞类浮囊的观点。
    7  贵州东南部早、中寒武世凯里组非三叶虫节肢动物
    袁金良,黄友庄
    1994(3):329-33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7 CSTR:
    [摘要](9) [HTML](0) [PDF 619.33 K](230)
    摘要:
    记述贵州台江县革东镇八郎村早、中寒武世凯里组中、上部非三叶虫节肢动物2属4种,其中3新种(Canadaspis kailiensis sp.nov.,Chuandianellalinguiformis sp.nov.)和1比较种。非三叶虫节肢动物(金臂虫除外)在我国中寒武统尚属首次报道,它的发现提供了有关地质发展史上早期节肢动物发生和演化的新资料。
    8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腕足动物
    黄友庄,王化羽,赵元龙,戴新春
    1994(3):335-344.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8 CSTR:
    [摘要](9) [HTML](0) [PDF 1.43 M](220)
    摘要:
    描述贵州台江下、中寒武统凯里组的腕足动物化石6属10种,其中包括1新种,2比较种和2未定种。该腕足动物组合带有波希米亚及哈萨克斯坦的色彩,对于我国寒武纪腕足动物的分类、演化、古生物地理研究及查清凯里动物群的组成、凯里组的时代,均有重要的意义。
    9  贵州台江凯里动物群中的非钙质藻类化石
    毛家仁,赵元龙,余平
    1994(3):345-349.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09 CSTR:
    [摘要](9) [HTML](0) [PDF 741.84 K](240)
    摘要:
    贵州台江凯里组的非钙质藻类化石在我国中寒武统尚属首次发现,国外主要见于北美。描述的非钙质藻类化石Marpolias pissaBosworthia simulans,Alga gen.etsp.indet.A,Algagen.et sp.indet,B等常见于北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当前中武寒世非钙质藻类化石的发现不仅填补了我国中寒武统非钙质藻类的空白,而且对于凯里动物群与布尔吉斯页岩动物群的对比,太平洋东西两岸早期植物的比较研究以及古地理、古板块的研究等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10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遗迹化石
    杨式溥
    1994(3):350-358.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10 CSTR:
    [摘要](6) [HTML](0) [PDF 1.01 M](219)
    摘要:
    凯里组发现遗迹化石9属14种,主要是以Phycodes pedum Seilacher为主的遗迹群落,重要的遗迹属如:Cochlichnus,Gordia,MonomorphichnusOldhamiaPlanolitesTreptichnus等常见于世界各地寒武纪Cruziana遗迹相。根据遗迹化石表明凯里组沉积于盐份、含氧量正常,海水能量中等的浅海软基底潮下带环境。
    11  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Wiwaxia
    赵元龙,钱逸,李信善
    1994(3):359-366.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11 CSTR:
    [摘要](9) [HTML](0) [PDF 791.80 K](220)
    摘要:
    首次报道产于我国贵州台江早、中寒武世凯里组的Wiwaxia骨片化石,讨论了Wiwaxiidae与Halkieriidae和Sachitidae不能归属于同一科,也不能将它与Siphogonuchitidae和Chancelloriidae归于同一纲、目,它的分类位置尚不能确定。通过对新种Wiwaxia taijiangensis的描述和讨论,指出了描述种产出的层位略低于北美的W.corrugata Walcott的时代,但处于不同生物地理区系的两个种的生活环境却基本相似。
    12  贵州台江中寒武统Olenoides一新种
    赵元龙,珀·阿伯格,袁金良
    1994(3):367-375.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12 CSTR:
    [摘要](7) [HTML](0) [PDF 825.69 K](226)
    摘要:
    早寒武世晚期发生、中寒武世繁盛、晚寒武世早期灭绝的Olenoides(拟油节虫),主要分布于寒武纪稳定区边缘及毗邻的活动区,有一定的规律性。产于贵州台江凯里组中部的Olenoides paraptus sp.nov.,其尾部间肋沟清楚,属于一种肋沟、间肋沟均较宽深的aptus型的Olenoides.台江中寒武统Olenoides的发现有一定的生物演化及地层意义。
    13  山东西部肥城煤田晚石炭世鹦鹉螺
    张锡麒,王明镇,王泽临
    1994(3):376-389. DOI: 10.19800/j.cnki.aps.1994.03.013 CSTR:
    [摘要](9) [HTML](0) [PDF 1.53 M](244)
    摘要:
    记述的鹦鹉螺主要产于太原组煤层顶板的深灰色砂质泥岩,少数产于石灰岩中,共4科7属14种。其中Tainoceratidae科和Grypoceratidae科标本颇为丰富,前一科属种较多,有3属9种。Pleuronatilus属曾见于我国北方甘肃、山西、河北等省的上石炭统(尹赞助,1933),而Tainoceras,Gzheloceras则为华北地区上石炭统首次发现;后一科除我国北方各省已报道的Domatoceras外,另建立1新属新种Feichengoceras fossalum gen.etsp.nov.。Trigonoceratidae科和Koninckioceratidae科在本区上石炭统各发现1属,即AphelacerasFoordiceras。从鲁西晚石炭世Foordiceras的发现,表明此属最早应始于晚石炭世,繁盛于二叠纪。晚石炭世本区海水时进时退,在滨海沼泽之后,随之而来的大面积海侵,由于陆缘浅海区阳光充足、盐度正常、藻类极度繁盛,为营游泳生活的鹦鹉螺和底栖生物提供了生存和繁衍的有利条件,故能在生物繁盛、沉积物堆积速度较快的情况下,保存大量完好的生物化石。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