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初析石炭系和二叠系的界线位置
    吴望始
    1991(1):1-5.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1
    [摘要](3) [HTML](0) [PDF 474.72 K](64)
    摘要:
    地层学作为地质学的基础学科的内涵在于它起着联结地质科学其他分支学科的纽带作用。众所周知,地球发展历史过程中同时性事件的研究和系列发展阶段的建立是地质学的主要任务,当然,它们也应成为地层学研究的主要内容。在地层学发展的初始阶段,因受地区性的限制,在地层学研究范畴内,存在着不同术语和地层划分的不同标准,这些,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地层学的进一步发展。随着科学的发展和地质学全球性研究的重要性被进一步认识,从而对地层划分和对比,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精度
    2  中国石炭-二叠系界线地层的牙形刺——兼论石炭-二叠系界线
    王志浩
    1991(1):6-41.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2
    [摘要](3) [HTML](0) [PDF 5.41 M](111)
    摘要:
    前言我国是石炭-二叠纪地层极为发育的国家之一。在华北,石炭-二叠纪地层是一套海陆交互相沉积;在华南的许多地区则为一套连续的、代表不同沉积环境的海相沉积。这为研究石炭-二叠纪牙形刺及石炭-二叠系界线提供了极为良好的条件。我国石炭-二叠纪牙形刺的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取得了不少成果。1981年,王成源、王志浩在“中国二叠纪牙形刺生物
    3  广西二叠纪菊石生物地层学研究进展
    黄占兴,李孝全,周祖仁
    1991(1):42-48.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3
    [摘要](3) [HTML](0) [PDF 595.46 K](65)
    摘要:
    一广西以其有利的古地理环境和相对连续的沉积及古生物序列,成为我国在国际上竞争晚
    4  艾羊齿(Aipteris)与大羽羊齿植物的关系
    姚兆奇,王喜富
    1991(1):49-56.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4
    [摘要](3) [HTML](0) [PDF 2.47 M](53)
    摘要:
    在我国,先后有好几种植物被报道或记述于艾羊齿(Aipteris)或革叶(Scytophyllum)属名下(王喜富,1975,1979;黄枝高、周惠琴,1980;李佩娟、何元良,1986)。它们属于哪个分类群,与大羽羊齿植物是否有关系,这些问题,由于一块被归于Aipteris,羽片上着生种子的标本被发现,再次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现将这一标本和同时代一些被归于Aipteris的化石正式发表,并对有关上述问题的一些材料作一评述和讨论,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
    5  中国东南假等称笔石(PseudisograptusBeavis)
    倪寓南,肖承协,陈洪冶
    1991(1):57-73.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5
    [摘要](2) [HTML](0) [PDF 3.41 M](58)
    摘要:
    假等称笔石(Pseudisograptus)是Beavis(1972)重新研究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Victoria)等称笔石时,根据Isograptus manubriatus的标本所建的属,其模式种为Didymograptus cauduceus var. manubriatus T. S. Hall。这个属的特征是:1)剑柄构造(manubrium)的始部构造,由始部胞管起源明显地集中在胎管区而形成;2)始部胞管弯曲,开口向外;3)具简单的原胞管褶。这个属包括Isograptus manubriatus, I. hastatus, I. dumosus (Beavis, 1972)。Pseudisograptus manubriatus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种,其形态变化范围很广。从前不少人
    6  全球二叠系国际会议即将召开
    1991(1):73-73.
    [摘要](4) [HTML](0) [PDF 93.17 K](54)
    摘要:
    为纪念在苏联乌拉尔附近地区建立二叠系150周年,将于1991年8月在乌拉尔的Perm城召开全球二叠系国际会议。俄语和英语作为公用语言,5天时间作报告,议题是: 1.世界各地二叠系的历史研究;2.地层、古生物、有机界的演化和古生物地理;3.沉积物形成作用、古地理、矿物来源;4.岩浆作用;5.构造和古构造重建。野外地质旅行将在乌拉尔和苏联欧洲部分地区结合会议进行。旅行人数限30—50人,时间从3—5天到12天,若人数增加,同样的旅行可在会前和会后组织两次。包括
    7  华北地台南部中寒武世徐庄组遗迹化石及其沉积环境
    杨式溥,王勋昌
    1991(1):74-89.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6
    [摘要](7) [HTML](0) [PDF 3.28 M](94)
    摘要:
    华北地台南部中寒武世徐庄组为一套以砂、页岩和灰岩为主的碎屑和碳酸盐沉积,下部以碎屑沉积为主,上部主要是碳酸盐岩,与上覆地层张夏组和下伏地层毛庄组均为整合接触。徐庄组内除了含有三叶虫实体化石外,还含有大量的遗迹化石,这些遗迹化石主要是产在下部的碎屑岩中。关于徐庄组顶、底界线,我们采用卢衍豪等(1953)的划分方案,下部以Hsuchuangia带为底界,上部以Bailiella带为顶界。本文所研究的遗迹化石分别采自山东张夏、汶南,江苏徐州和河南鲁山的中寒武世徐庄组。通过遗迹化石的研究,我们在徐庄组建立了Cruziana barbata-Rusophycus ramellensis遗迹群落,结合三叶虫实体化石,相分析等,探讨了徐庄组的沉积环境。
    8  湘粤桂联合组在北海开展学术活动
    韦仁彦
    1991(1):89-89.
    [摘要](2) [HTML](0) [PDF 120.55 K](45)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湘粤桂联合组在广西北海市涠洲岛开展1990年度学术活动。参加学术活动的有来自湖北、江苏、湖南、广东及广西五省(区)的13个单位共28人,提交学术论文18篇。这次活动是以野外考察为主,其目的是考察现代海相沉积特征及地质现象 ;潮间带生物组合,生物群的分带现象及其生态特征。广西涠洲岛是我国少有的海蚀地貌、火山喷发、现代滨海沉积标志、新构造运动等地质、地貌现象的地区。该岛第四纪地层的岩性是以凝灰质碎屑岩、火山碎屑岩、玄武岩为主,岩层软硬相间,粗细互层,在海浪长期作用下,海蚀地貌非常发育,有较典型的海蚀崖、海蚀平台、海蚀洞、海蚀残丘等。海蚀崖上清楚地看到大型
    9  江西宜春新塘早二叠世茅口组的四射珊瑚
    赵嘉明,朱相水
    1991(1):90-99.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8
    [摘要](5) [HTML](0) [PDF 3.21 M](53)
    摘要:
    江西二叠纪珊瑚化石,最早由Grabau在1928年记载过1种即Tachylasma lopingense Grabau,产自江西乐平上二叠统。1931年和1937年,计荣森描述过4属4种及1亚种,它们是产自江西永新下二叠统的Allotropiophyllum grabaui Chi(应为Paracaninia grabaui),Paracaninia sinensis Chi, P. sinensis kaoi Chi, Tachylasma yungsinense Chi及Timorphyllum gerthi Chi(应为Kinkaidia gerthi)。1982年,陈华成等编著的华东地区古生物图册,记载了江西二叠纪珊瑚3属5种,它们是产自江西瑞昌茅口组的Ipciphyllum ruichangense
    10  带状叶属一新种——Desmiophyllum speciosumsp.nov.
    李佩娟,梅盛吴
    1991(1):100-105.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09
    [摘要](5) [HTML](0) [PDF 3.00 M](73)
    摘要:
    前言Desmiophyllum一名系Lesquereux(1878)根据美国石炭纪一种与狭型科达树(Poacordaites)相类似的叶部化石创立的,模式种D. gracile的叶是单个或成组地接触在一保存不完全的轴上,被认为是一个不清楚的种,可能与Cordaites同物异名,因而Desmiophyllum长期未被采用,后来Solm-Laubach将这个属名的含义加以厘定,用于代表中生代叶枝形态不明、单独保存的狭形叶但不能归入已知属的叶部化石。此后,这个属名方被古植物学者广泛采用。从国内外定为Desmiophyllum的各个种的叶角质层构造来看,内容复杂,特征各异,包括
    11  Longfengshania的形态学特征和归属
    刘志礼,杜汝霖
    1991(1):106-114.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10
    [摘要](17) [HTML](0) [PDF 1.38 M](93)
    摘要:
    一、前言自从杜汝霖、李培菊(1980)第一次在燕山怀来龙凤山南坡长龙山组(距今约900—850百万年)发现Longfengshania sp.以来,陆续又在燕山地区河北宽城、丰润、古冶、兴隆、蓟县、昌平、怀来、涿鹿等青白口系11个化石产地(插图1),计17个化石点发现大量的该类宏观植物化石(杜汝霖,1982;Du and Tian,1985;杜汝霖、田立富,1985,1986)。
    12  海南岛晚前寒武纪宏观藻类化石
    张仁杰,冯少南,马国干,徐光洪,鄢道平
    1991(1):115-125.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11
    [摘要](3) [HTML](0) [PDF 3.07 M](72)
    摘要:
    海南岛石碌铁矿储量大、品位高,是我国目前最重要的富铁矿基地。过去数十年间虽然曾进行过大规模勘查、研究,但是由于以往没有在其间获得可靠的古生物依据,该铁矿的形成时代问题长期悬而未决。因此,这个与寻找重要矿产资源密切相关的地层时代问题备受国内地质界的重视。近年,我们再度研究了石碌铁矿的赋存层——石碌群,从中发现了晚前寒武纪宏观藻类化石,从而确定石碌铁矿的形成时代为晚前寒武纪(张仁杰等,1989)。本文研究的宏观藻类化石材料,系作者等1986年至1988年冬采自海南昌江县石碌铁矿区。该化石群的发
    13  《中国古生代珊瑚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
    张汝玫
    1991(1):125-125.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12
    [摘要](3) [HTML](0) [PDF 170.55 K](63)
    摘要:
    研究古生代珊瑚动物群的分类、演化及生物古地理是一个涉及古生物学的许多基础理论的问题。以往关于古生代珊瑚的研究中,从骨骼的基本结构到分类演化诸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的学术观点。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王鸿祯教授与他的合作者和研究生们对该项工作进行了综合系统的研究。该书在学术上有两方面的突破: 首先是在研究工作中运用电镜扫描的先进技术和方法,对珊瑚骨骼的基本构成及组成单元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珊瑚的骨骼构造为基础,微细构造与宏观构造相结合,建立了较为严格的分类系统,并对一些类别的归属作了新的调整。根据新的分类体系、地层分布及一些科属的出现与灭绝,对演化阶段和生物古地理进
    14  湖北莱氏虫的胸肋畸形
    韩乃仁,张敬礼
    1991(1):126-128.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13
    [摘要](2) [HTML](0) [PDF 986.86 K](52)
    摘要:
    湖北莱氏虫[Redlichia (Redlichia) hupehensis Hsü,1948]最早发现于湖北宜昌下寒武统,当时许杰、马振图认为它是下寒武统上部的化石。1979年,笔者在江西省彭泽县龙官洞附近进行地质调查时,于龙宫洞真岩以南(龙宫洞东1km)早寒武世王音铺组的绿色页岩及钙质粉砂岩中采到一批三叶虫化石,计有Redlichia (Redlichia) hupehensis Hsü, R. (Pteroredlichia) chinensis Walcott, R. (P.) yilongensis Zhang et Lin, Arthricocephalus sp.。从化石组合来说,应归属张文堂、卢衍豪等(1980)建立的下寒武统龙王庙阶顶部Pteroredlichia
    15  “蠹众而木折,隙大墙坏”——古泊塔事件剖析
    金玉玕
    1991(1):129-138.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14
    [摘要](7) [HTML](0) [PDF 986.56 K](112)
    摘要:
    近一年多来,一场涉及印度地质学家古泊塔(Vista J. Gupta)的喜马拉雅化石“错乱”问题的争论不仅震惊了古生物学界,而且引起了各国自然科学家和公众的广泛注意。至少有100多家报刊、电台和电视台登载和播送了与之有关的消息和评论。不同政治文化背景的新闻媒介、科学家,一些印度科研和教育机构,以及国际学术组织从不同的角度介入这一场论争,使情况显得颇为错综复杂。然而,其中绝大多数都高度赞赏警惕地、勇敢地、坚持不懈地识别和揭露喜马拉雅化石“错乱”问题的学者,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泰伦特(John A. Talent)的胆
    16  《古生代古地理与生物地理》
    廖卫华,W.S.麦克鲁,C.R.史科提斯
    1991(1):139-140. DOI: 10.19800/j.cnki.aps.1991.01.015
    [摘要](1) [HTML](0) [PDF 243.22 K](42)
    摘要:
    最近由英国牛津大学著名古生物学家麦克鲁教授(Prof. W. S. McKerrow)和美国著名古地理学家史科提斯博士(Dr. C. R. Scotese)主编的《古生代古地理与生物地理》(《Paleozoic Palaeogeography and Biogeography》)一书由伦敦地质学会出版。这是1988年牛津国际古生代生物地理和古地理学术讨论会的一本论文集,收编了英、美、澳、中、法、比、加等国著名专家学者撰写的40篇高水平的最新研究成果,文字流畅、图文并茂、见解新颖、内容丰富。该书引用了古地磁测量的最新资料,探讨了古气候变迁、海平面升降与生物演化辐射及其迁移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古生代每个时期动植物各个门类的生物地理分区及亲缘关系。是一本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