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第6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后生动物早期演化与疑难化石分类单元的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在意大利召开
    1989(6). DOI: 1 CSTR:
    [摘要](25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由意大利卡莫里诺大学(Camerino University)细胞生物学系和英国剑桥大学地球科学系联合发起的“后生动物早期演化与疑难化石分类单元的意义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3月28—31日在位于意大利东部山区的卡莫里诺(Camerino)召开。来自12个国家的40位专家学者参加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的陈均远、孙卫国和侯先光应邀参加了会议。后生动物早期演化和疑难化石的研究在过去的几年中已经引起了国际古生物学界的极大关注。西德古生物学家A.Seilacher 1983年以来对晚前寒武纪埃迪卡拉动物群(Ediacara fauna)的再认识就是其中一例。当代古生物学研究发展的这一新动向在美国古生物学家A.Hoffman和M.H.Nitecki 1986年编
    2  江西清江盆地临江组非海相腹足类化石及时代讨论
    吴乃琴
    1989(6). DOI: 1 CSTR:
    [摘要](20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一、概述华南地区始新世陆相地层发育,腹足类化石极其丰富,搞清其分布、性质、组合特点及古生态对了解整个华南地区中、新生代区域地质发展、构造运动、沉积环境的演替以及寻找沉积矿产等都有很大意义。笔者对江西清江盆地临江组进行了生物地层和岩石学的工作。初步描述了腹足类化石24属、29种,其中包括1新属、7新种。按照腹足类化石产出层位和分布规律,初步建立了1个腹足类组合和3个亚组合,根据腹足类动物群的性质和组合特点,进行了一些生物地层的对比工作。综合介形类、轮藻、孢粉、鱼、植物的研究,对临江组的地质时代
    3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卡尼期地层及海绵化石—新科
    吴熙纯
    1989(6). DOI: 1 CSTR:
    [摘要](182)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一、四川盆地西部卡尼期地层分区四川盆地西部北起广元南至峨眉出露一套晚三叠世卡尼期地层。但这套地层的分层问题争论已久,尚未解决。笔者认为只有将化石组合对比与沉积相对比结合才可能更容易解决这一问题。现将其大致划为3个沉积相区: 1.中部沉积相区处于古海湾中部,北起江油县黄连桥,南至什邡县金河。由成都地质学院及国家地质总局第二普查勘探大队合组的川西北石油一队于1975年在本相区建汉旺组。该组下段以黄连桥剖面为代表,厚90m。其底部与拉丁期天井山组潟湖相灰白色厚层含燧石
    4  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竹蜓)
    张遴信 周建平 牛保祥 王虹
    1989(6). DOI: 1 CSTR:
    [摘要](25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山东淄博一带太原组的含(竹蜓)石灰岩出露较好。潭锡畴(1922)在淄川、博山地层柱状图中,将含(竹蜓)石灰岩作为博山组(Poshan Formation)的下部,相当于山西的太原组,并将这一层石灰岩命名为“长身贝石灰岩”。李四光(1927)认为至少应有2层石灰岩,但未详细叙述。刘国昌等(1951)指出,鲁中地区的太原组有4层石灰岩,其中3层石灰岩产(竹蜓)化石。胡希廉(1954)认为山东太原组的石灰岩在淄博一带有6—7层,丁培榛等(1961)认为淄博一带的太原组有4层很稳定的石灰岩,钻孔中有时见到5层石灰岩。 1984年3月,笔者在山东省地质局综合研
    5  腕足动物学科组第三届学术年会在湖北宜昌召开
    1989(6). DOI: 1 CSTR:
    [摘要](192) [HTML](0) [PDF 0.00 Byte](8)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腕足动物学科组第三次学术年会暨换届选举会议于1989年4月14日至19日在湖北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招待所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的25位代表出席了会议,其中三分之一的代表是年轻人。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摘要33篇,在会上宣读的有15篇,论文主要涉及到腕足动物的分类演化和生态环境,进化论与古地理,界线层型与事件地层学,扩张的地球—新构造理论的发展和概念的转变等等。会议期间还考察了著名的三峡震旦至志留系剖面。最后与会代表选出了学科组新领导成员如下:戎嘉余(组长),史晓颖(副组长),胡世忠(秘书),詹立培,
    6  浙江西部寒武纪三叶虫动物群
    1989(6). DOI: 1 CSTR:
    [摘要](243)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This paper is divided into 8 parts: 1. Introductory notes, 2. Brief account on stratigraphical sections, 3. Subdivision and zonation of the Cambrian strata, 4. Boundaries of the Cambrian system in western Zhejiang, 5. Correlation of the Cambrian in western Zhejian, 6. Criteria of the Cambrian trilobite fauna of western Zhejiang in the provincialism of the Cambrian World, 7.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 palaeoecology and the sedimentary environments, 8. Systematic descriptions. Reported herein are 6 sttatigraphic sections of Cambrian, containing the Hotang Formation, Dachenling Formation, Yangliugang Group, Huayansi
    7  《理论古生物学文集》即将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出版
    1989(6). DOI: 1 CSTR:
    [摘要](20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国内和国外学者撰写的有关古生物学若干理论问题的论文与译文,最近由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将在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全书分成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系我国学者的论文,涉及用分支系统学的原理和方法研究中生代植物与二叠纪(竹蜓)类动物,用边域成种理论解释华南中生代假铰蚌类的起源、演化和散布,有关微进化和宏进化理论的含义并讨论腕足动物石燕族的起源与早期进化,以奥陶纪末期的集群绝灭为例研讨集群绝灭的基本原理,异时发育的概念及其在(竹蜓)类演化分析中的应用等。第二部分系外国学者著作的译文,大都是八十年代发表的新作,由从不同的角度探讨点断平衡论(Puuctuatcd Equalibrium)与种系渐进论(Phylctic Gradualism)、宏进化
    8  古生物学报第28卷1989年总目录
    1989(6). DOI: 1 CSTR:
    [摘要](19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
    9  十年来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及其发展方向
    郝诒纯
    1989(6):691-699. DOI: 1 CSTR:
    [摘要](32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一、我国微体古生物学研究十年纵览自从1979年微体古生物学会在长沙成立,至今已经十年。十年来我国微体古生物学同其他科学技术一样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1.微体古生物学工作队伍与规模的扩大从长沙会议以来我们微体古生物学会的会员由300多人增加到700多人;成员所研究的微体化石类别从7个增加到10个,并按类别成立了1个专业委员会和6个专业学科组。与此同时,队伍的素质也不断提高。一些同志在实际工作中得到了锻炼,积累了经验,丰富了知识,
    10  宁强组几种笔石的发现及其意义
    林尧坤
    1989(6):700-710. DOI: 1 CSTR:
    [摘要](210)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一、前言陕西宁强一带志留系发育良好,出露整齐。这里既有含笔石、三叶虫、腕足类的泥页岩,又有富产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和棘皮动物等的碳酸盐岩。两种类型的岩相地层呈指状交叉或互层,是扬子区内具有沉积特色的地区之一。宁强组即创名于此(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4)。宁强组作为一个岩石地层单位,命名时依据宁强县城东南大竹坝乡大竹坝剖面,泛指平行不整合于二叠系之下的一套志留系蓝灰色泥岩夹数层生物灰岩岩层。生物灰岩常由珊瑚、层孔虫、苔藓动物、海百合等组成厚度不等的
    11  评“论湖南海扇”?兼评大隆相地层的深水成因论
    方宗杰
    1989(6):711-723. DOI: 1 CSTR:
    [摘要](236)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湖南海扇(Hunanopecten)常见于我国南方晚二叠世“大隆相”地层(张仁杰等,1977;方宗杰,1985,1987;丁保良等,1982;丁伟明,1982;殷鸿福,1982,1985)。1977年,张仁杰创立了这一属名,并定义:“壳小至中等,卵圆形,不斜或略前斜,近等壳,左壳较右壳膨凸,右壳足丝凹口深;左右两壳及两耳均具同心线。每壳壳顶前后各具两枚片状齿,近背缘的一枚与铰缘平行,其下的一枚与铰缘略斜交,壳顶下具一个三角形弹体窝,肌痕不详。”这一描述基本上是正确的。但是对铰部特征的描述过于简略,未充分阐明韧带的性质及其与铰
    12  浙江寿昌组的孢粉化石及其区域对比意义
    黎文本
    1989(6):724-729. DOI: 1 CSTR:
    [摘要](234)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浙江寿昌组含有丰富的动、植物化石,又处于侏罗-白垩系的临界层位,一直为地质工作一者所重视。然而,自刘季辰、赵亚曾发表“浙江西部之地质”(1927)以来,经60年的反复研究,寿昌组的时代问题仍在争论之中。古生物工作者曾从各自所研究的化石门类对寿昌组的时代提出过各种意见。将之归入上侏罗统的有顾知微(1962,1980,1982,1983),张璐瑾(1978),张弥曼和周家健(1977),马其鸿(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余汶、潘华璋(1980)和林启彬(1980);归入上侏罗统(?)一下白垩统的有叶春辉等(1980);归入下白垩统的有张文堂
    13  安徽省宁国县胡乐司中奥陶世胡乐组的笔石
    方一亭 冯洪真
    1989(6):730-740. DOI: 1 CSTR:
    [摘要](248)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胡乐组一名源自胡乐页岩。许杰(1934)创建胡乐页岩时,描述了胡乐地区胡乐页岩的主要岩性特征及笔石9属18种和亚种,并建立了2个笔石带:1).Glossograptus hincksii - Trigonograptus lineatus zone,2).Dicellograptus sextans - Climacograptus latus zone。1962年,张文堂将胡乐页岩称为胡乐页岩组。嗣后,钱义元、李积金等(1964)称为胡乐组,并明确指出胡乐滥泥坞剖面为许杰(1934)创建胡乐页岩时的标准剖面。穆恩之(1974)为建立中国奥陶系年代地层单位“阶”,先用“期”称之,中奥陶世早期称为“胡乐期”,1980年正式使用胡乐阶,包括3个笔石带:Hu_1 Glosso-
    14  广东南雄盆地古新世早期孢粉组合
    李曼英
    1989(6):741-750. DOI: 1 CSTR:
    [摘要](349) [HTML](0) [PDF 0.00 Byte](11)
    摘要:
    引言根据中国科学院和西德Max-Plank协会的合作课题“上白垩统,特别是白垩系-第三系交界的全球事件”的陆相部分项目,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和西德波恩大学古生物研究所组成的综合考察队,分别于1983和1984年9—10月,在广东南雄盆地进行野外工作。我们在南雄盆地的杨梅坑-大塘、堂田-飒门垭、百花潭-武台岗以及南雄县附近的古子坑剖面,采集了近500层孢粉样品。在大塘剖面的南雄组、上湖和罗佛寨组中获得了孢粉化石。其中南雄组中的化石孢粉极少,达不到化石孢粉组合的统计
    15  江西清江锱地临江组非海相腹足类化石及时代讨论
    吴乃琴
    1989(6):751-765. DOI: 1 CSTR:
    [摘要](229)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16  四川盆地西部晚三叠世卡尼期地层及海绵化石一新科
    吴熙纯
    1989(6):766-772. DOI: 1 CSTR:
    [摘要](270) [HTML](0) [PDF 0.00 Byte](7)
    摘要:
    17  用聚类分析方法探讨晚二叠世安加拉植物地理区的内部划分
    孙阜生
    1989(6):773-785. DOI: 1 CSTR:
    [摘要](219) [HTML](0) [PDF 0.00 Byte](6)
    摘要:
    晚古生代末,全球明显地分为四大植物地理区系,在这四大植物地理区分别生长着欧美植物群、华夏植物群、冈瓦纳植物群和安加拉植物群。这些植物群面貌各异,彼此近于平行发展。安加拉植物地理区,西自乌拉尔山脉西北侧的伯绍拉盆地,东至海参崴,南达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内蒙古北部与东北北部。此区安加拉植物群生存于石炭纪及二叠纪,尤其以晚二叠纪最具区域特色。该植物群的主要特征是:植物不很繁盛,植物体多较矮小,树干切面常具年轮,代表有季节分化的温暖潮湿环境。关于安加拉植物群及安加拉植物地理区的内部划分前人已做了一些工作(Meyen,1982,1987),
    18  广西都安瑶族自治县雅龙乡中新世孢粉组合
    王伟铭
    1989(6):786-802. DOI: 1 CSTR:
    [摘要](211)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雅龙乡褐煤层系由广西水文地质大队在地层普查中最早发现,据都安岩溶科研会战指挥部的资料记载,当时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其地质时代为渐新世。刘兴诗(1984)认为该地层与桂西地文期的沉积相当,属下第三系邕宁群。其结果在很大的程度上也是依据当时的孢粉资料。笔者在野外期间查阅了以往的孢粉资料,发现化石的鉴定比较粗糙,孢粉类型很少,与本文的分析结果差异较大。因此,认为有必要对雅龙乡褐煤层的地质时代重新论证。全文是在宋之琛研究员的指导下撰写完成的,孢粉室其它同志也提出不少宝贵的意见;野
    19  山东淄博地区晚石炭世太原组的
    张lin信 牛保祥
    1989(6):803-818. DOI: 1 CSTR:
    [摘要](212) [HTML](0) [PDF 0.00 Byte](5)
    摘要: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