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笔石超微构造的研究
    D.E.B.贝思,N.H.柯克,赵宇虹,D.劳埃德尔
    1988(5):527-535.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1
    [摘要](0) [HTML](0) [PDF 6.50 M](47)
    摘要:
    笔石,最常见的为压扁(flattened)(或称薄膜)标本,一般碳化,保存在黑色的“笔石”页岩中。十年之前所做的绝大多数研究工作是对这类材料的描述。保存下来的这类标本往往经历过三个主要不利条件的影响。首先,压扁作用会使笔石的外部轮廓变形,这种形变又与笔石沉降到海底时本身的位置不同而改变;其次,笔石体上相对较小的特征,如胞管口部(thecalaperture)的口刺(apertural spine)和其他口部突起(process)可能会完全消失;再次,在大多数情况下,笔石体会出现物理和化学的改变。不过,研究压扁标本,尤其是在地层学意义方面,仍然是必要的。
    2  ULTRASTRUCTURAL STUDIES ON GRAPTOLITES USING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D. E. B. Bates,N. H. Kirk,D. Loydell
    1988(5):536-541.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2
    [摘要](0) [HTML](0) [PDF 5.97 M](91)
    摘要:
    Introduction Graptolites are most commonly found as flat-tened, often carbonized, material in black“grap-tolitic”shales, and most of the work done up un-til about ten years ago was on the description otsuch material. Material thus preserved commonlysuffers from three main drawbacks. Firstly, theflattening may distort the profile of the graptolite,and this distortion may vary with the position thatthe graptolite adopted when it fell on the sea floor,Secondly, relatively small features of the rhabdo-some, such as apertural spines and other processes
    3  核形石的分类及生态研究
    边立曾,黄志诚
    1988(5):544-552.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3
    [摘要](0) [HTML](0) [PDF 5.47 M](71)
    摘要:
    核形石(oncolite)是包壳粒(coated grain)的一种类型。它是从前寒武纪到第四纪海洋沉积和淡水湖泊沉积中常见的一类生物沉积构造(Perty,1983)。自本世纪早期到现在,不少地质学家已注意研究核形石,但至今尚未有一个被大家采用的描述及分类命名方法。核形石不但具有一定的地层划分和对比意义,而且还可以帮助我们恢复古环境。它分布面广,延续时间长。我国前寒武纪、寒武纪、奥陶纪、泥盆纪、石炭纪海相地层以及侏罗-白垩纪淡水灰岩,
    4  早寒武世节头虫(Arthricocephalus)属
    P.D.兰,M.R.布莱克,张文堂
    1988(5):553-556.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4
    [摘要](1) [HTML](0) [PDF 1.41 M](70)
    摘要:
    节头虫一属的标本是M.Chauveau采自贵州铜仁县以北的页岩地层内,其时代不详。采集者把这些化石带回法国交Bergeron(1899)研究。Bergeron认为这一三叶虫是一新属,并把模式种以采集者的名字来命名,并认为这是一个古老的三叶虫,可能属于寒武纪*。寒武纪地层在贵州东北部分布很广,寒武系整合于震旦系之上、奥陶系之下,出露完整(插图1)。这一地区的寒武系经林焕令、王俊
    5  REDESCREDESCRIP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TRILOBITE ART HRICOCEP HALUS CHAUVEAUI BERGERON, 1899RIPTION OF THE EARLY CAMBRIAN TRILOBITE ART HRICOCEP HALUS CHAUVEAUI BERGERON, 1899
    P. D. Lane,M. R. Blaker
    1988(5):557-56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5
    [摘要](0) [HTML](0) [PDF 1.27 M](90)
    摘要:
    The type series of Arthricocephalus chauvea-ui Bergeron, 1899 is redescribed and figured, anda lectotype selected. The genus is referable to theOryctocephalidae. Arthricocephalus was described by Bergeron(1899, P. 514) from a small number of specimenson a slab of shale collected, and presented to Ber-geron, by M. Chauveau. The provenance of theslab was said to be the mountain chain to the nor-th of Toung-yen-Fou, i. e. in Tongren Countywhich is located in northeastern Guizhou. south-
    6  尼尔桑带羽叶属(Nilssoniopteris)的一个新种
    孙柏年,沈光隆
    1988(5):561-564.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6
    [摘要](0) [HTML](0) [PDF 2.13 M](117)
    摘要:
    尼尔桑带羽叶属(Nilssoniopteris)是A.Nathorst (1909) 为羽叶呈带羊齿型,但又具本内苏铁式的表皮细胞和气孔器的苏铁类叶部化石建立的一个属名。该属的主要特征是:羽叶全缘,带羊齿型,叶膜着生于羽轴的腹面或近腹面的两侧;叶脉平行,简单不分叉或分叉;上、下表皮细胞为矩形至多边形,细胞壁弯曲,表壁上常具乳头状突起和毛细胞;气孔器连唇式,分布于下表皮。
    7  广西隆林隆或地区早石炭世皱纹珊瑚
    林英铴,武世忠
    1988(5):565-582.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7
    [摘要](0) [HTML](0) [PDF 4.01 M](65)
    摘要:
    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隆或镇位于东经105°3′-105°50′,北纬25°20′-25°40′,地处云贵高原东缘,平均海拔在1000m以上,交通不便,解放前属地质工作的空白地区。1970-1972年广西区测队第五分队对本区进行了1/20万区域地质测量工作,为本区的区域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插图1)。本区大地构造单元属于右江褶皱带红水河
    8  青海共和盆地共和组孢粉植物群
    唐领余,汪世兰
    1988(5):583-59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8
    [摘要](0) [HTML](0) [PDF 3.63 M](62)
    摘要:
    一、前言共和盆地南北两侧为鄂拉山和青海南山及它们的东延余脉,西邻柴达木盆地,东迄西倾山脉,为青藏高原东北部一个大型断陷盆地。盆地内发育良好的新生代地层。第四纪岩性岩相总的特征是:中下更新统共和组为一套巨厚的河湖相沉积。盆地南缘为古黄河河床堆积,以粗碎屑岩为主;北缘为山麓相的砾岩,砂砾岩和粗砂岩层。盆地中心岩性逐渐变细,为泛滥平
    9  广西鹿寨龙江晚泥盆世牙形类
    季强
    1988(5):607-614.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09
    [摘要](0) [HTML](0) [PDF 3.15 M](58)
    摘要:
    广西鹿寨龙江一带的晚泥盆世地层,根据岩性自上而下可分为五指山组、蜡烛台组和富和组。五指山组为一套灰色、灰白色中至厚层扁豆状灰岩,总厚约100余米。蜡烛台组为一套深褐色至灰黑色薄层硅质岩,层面可见竹节石,总厚约40m,与上覆五指山组和下伏富和组均为整合接触。富和组原称富和段,系翁金桃等(1986)所建,为一套深灰色薄层灰岩与灰黑色薄层硅质岩互层的地层,标准剖面位于桂林杨堤。本文首次将富和组引用于该区,以代表蜡烛台组与东岗岭组之间的这套薄层灰岩与
    10  东秦岭镇安地区三叠纪双壳类
    凌秋贤
    1988(5):615-628.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0
    [摘要](0) [HTML](0) [PDF 3.07 M](58)
    摘要:
    前言东秦岭镇安地区三叠纪双壳类,最早由姜春发等(1963)报道,共有10种,但均没有描述,仅一部分属种附有图版。1964年,刘路首次对本区的双壳类进行了描述,属种包括Claraiahunanica Hsü, C. zhenanica Chen et Liu, C.cf. wangi(Patte), C. ex. gr. stachei(Bitt-ner),C. sp. 等。1982年,史秉德对本区的双壳类作了进一步描述,计有Claraia aurita(Ha-uer), C. cf. griesbachi(Bittner), C. conce-
    11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晚石炭世海扇类
    冯庆来
    1988(5):629-639.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1
    [摘要](0) [HTML](0) [PDF 3.15 M](66)
    摘要:
    新疆准噶尔盆地中、上石炭统产有丰富的双壳类化石,过去已有不少报道(杨志荣等,1983,1985)。1984-1985年,笔者等两次赴新疆准噶尔盆地东北缘塔木岗、双井子、化石沟地区以及准噶尔盆地南缘祁家沟开展野外工作,采得了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本文报道其中海扇类12属18种,其中有2新属、9个新种和4个未定种。
    12  河南巩县二叠纪下石盒子组的一种蜚蠊
    林启彬,梁湘沅
    1988(5):640-642.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2
    [摘要](0) [HTML](0) [PDF 558.83 K](62)
    摘要:
    本文记述的蜚蠊盖翅化石采自河南巩县大峪沟煤矿北面下二叠统下石盒子组灰黑色粉砂质泥岩中;同层位的共生化石有植物Pecopteris(Asterotheca)orientalis(Schenk), Pecopteris sp., Taeniopteris sp.; 瓣鳃类? Anthraconauta sp.。二叠纪是研究蜚蠊历史演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昆虫化石比较少,本文所描述的宗系蜚蠊属(Phyloblatta),是我国二叠纪地层里的首次发现。它的盖翅翅脉还保留有
    13  广西泥盆纪的一些腹足类化石
    韦仁彦,潘云唐
    1988(5):643-649.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3
    [摘要](4) [HTML](0) [PDF 1.19 M](51)
    摘要:
    据文献记载,广西泥盆纪腹足类化石仅有Pleurotomaria (Euryzone) itys, P. (E.)de-phinuloides, (Schlotheim), Hormotoma sp.,Platyceras sp.。近几年来,笔者在鉴定地质队的标本时,发现广西泥盆纪腹足类化石相当丰富,广布于各种相区。目前共发现化石点26处(插图1),共17个属。这些腹足类多数生活在浅海陆棚地带,与底栖的腕足类、珊瑚共生,在象州型和过渡型相区化石比较丰富,南丹型相区化石较少。其层位分布见表1。
    14  湖南常宁斗岭下二叠统斗岭组的一种床板珊瑚
    赵嘉明,程正修
    1988(5):650-652.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4
    [摘要](0) [HTML](0) [PDF 1.71 M](60)
    摘要:
    在湖南南部常宁县斗岭下二叠统斗岭组合煤地层的顶部黑色泥岩中,发现与菊石、腕足类及双壳类动物共生的一种床板珊瑚化石,保存完好,经鉴定为Protomichelinia gangilliigera sp. nov.。 Protomichelinia常见于我国早二叠世地层中,尤其是早二叠世晚期(茅口期)发育较盛,它常与块体状的 Ipciphylium共生。据Flügel(1964)研究,在伊朗北部MingumRuteh流域之东的Zarband Kuh的Ruteh灰岩中,
    15  丁文江在地层古生物学上的卓越贡献
    潘云唐
    1988(5):653-657.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5
    [摘要](0) [HTML](0) [PDF 592.46 K](54)
    摘要:
    丁文江是我国地质事业的奠基人之一,1887年4月13日生于江苏泰兴县黄桥镇,早年留学日本、英国,辛亥革命那年返国。历任工商部地质科科长、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北京大学地质系研究教授、中央研究院总干事等职。1935年底在湖南衡阳考察粤汉铁路沿线煤田地质时,夜卧不慎,不幸煤气中毒,后并发脑中枢血管破裂症,于1936年1月5日在长沙湘雅医院逝世。他一生在地质科学很多领域里都取得了辉煌成就,其中对地层古生物学方面的贡献也是极其卓越的。
    16  《古生物学报》常务编委会议在宁召开
    1988(5):658-658.
    [摘要](0) [HTML](0) [PDF 153.01 K](51)
    摘要:
    1988年3月19日下午,《古生物学报》常务编委会议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出席会议的除常务编委和编辑部人员外,还有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所长兼中国古生物学会秘书长吴望始同志,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编辑室主任邓龙华同志。主编李星学教授主持了会议,王俊庚同志简要汇报了《古生物学报》编辑部一年多来的工作和出版庆祝古生物学会成立60年专号的打算。此外,王俊庚同志和有关责任编辑还就1987年第6期学报出现的一些错误作了检查和分析,提出了一些改进编辑、加强校对工作的措施。常务编委们就提高学报的学术质量和出版质量以及出版庆祝中国古生物学会成立60年专号提出了许多很好的意见
    17  中国古生物学会头足类学科组第三次学术会议简报
    邹西平
    1988(5):658-658.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5.017
    [摘要](0) [HTML](0) [PDF 173.83 K](50)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头足类学科组第三次学术会议于1988年4月2日至6日在安徽屯溪召开。来自全国12个省(区)的34位代表出席了会议,代表中大多是科研、教育、生产等部门的中坚力量。会议召开期间,正值中国古生物学会名誉理事、头足类学科组第一届组长、中国头足类学科带头人赵金科教授逝世一周年,为了纪念他对中国头足类学科事业和培养头足类学科人才方面作出的卓越贡献,全体代表在会议开始时向赵金科教授致哀。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