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第1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澄江动物群在云南晋宁梅树村的发现
    侯先光,孙卫国
    1988(1):1-12.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1 CSTR:
    [摘要](21) [HTML](0) [PDF 5.09 M](272)
    摘要:
    前言云南晋宁梅树村剖面位于北纬24°44’,东经102°34’(插图1),是国际前寒武系-寒武系界线候选层型剖面之一.1984年8月,侯先光在此剖面工作时,在下寒武统筇竹寺组 Eoredlichia-Wutingaspis 带一层灰绿、灰黄色泥岩内(野外号 AEF-k10)发现了少量水母、蠕虫、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等化石.
    2  晚志留世五房贝类Pentamerifera属在我国的首次发现
    戎嘉余,张梓歆
    1988(1):13-2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2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2.66 M](200)
    摘要:
    一、前言壳表光滑的具五房贝属(Pentamerifera Khodalevich, 1939)是一种特殊的五房贝类,以发育几乎伸达贝体前缘的长腹中隔板和匙形台为特征.此属系霍达列维奇(Khodalevich, 1939)所创,模式种是 Pentamerus taltiensis Tschernyschew, 1893,
    3  山西煤核中科达茎Shanxioxylon sinensePennsylvanioxylon tianii的初生维管系统的研究
    田宝霖,王士俊
    1988(1):21-3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3 CSTR:
    [摘要](19) [HTML](0) [PDF 3.00 M](243)
    摘要:
    前言对科达茎的研究始于上世纪20年代,至今已有一个半世纪多的历史.初期仅仅是对次生木质部或木材构造特征进行研究,以后才开始认识到初生维管构造对科达茎分类的重要性,但仍然停留在一般性的描述上,直至本世纪70年代以后才逐步开展对科达茎初生维管系统的深入研究.
    4  兰氏古油栉虫(Palaeolenus lantenoisi)的个体发育
    易定蓉
    1988(1):31-38.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4 CSTR:
    [摘要](25) [HTML](0) [PDF 1.63 M](247)
    摘要:
    三叶虫个体发育材料的研究将为分类及系统演化的研究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历来为各国古生物学家所关注.本文拟就兰氏古油栉虫(Palaeolenus lanlenoisi Mansuy)的个体发育进行一些探讨.所描述标本主要采集于云南昆明筇竹寺地区,个别成虫标本采自云南武定.
    5  新疆北部和布克河组的四射珊瑚
    蔡土赐
    1988(1):39-47.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5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2.26 M](237)
    摘要:
    新疆北部泥盆—石炭纪沉积属于"天山一兴安"岩相生物地理区,该区在岩相建造上为典型的地槽型,生物群与我国南方有很大的差异.本文着重描述和布克河组的四射珊瑚,并讨论其地质时代.这些珊瑚化石是1978、1979和1982年新疆区调队采集的.
    6  湘西中泥盆世云台观组三叶虫遗迹群落的古生态
    王大任,林祖蔚,张欣平
    1988(1):48-6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6 CSTR:
    [摘要](34) [HTML](0) [PDF 3.00 M](252)
    摘要:
    湘西北志留、泥盆系富含遗迹化石,几经笔者研究,建立了遗迹化石序列和遗迹相带(王大任、张欣平,1986),并对各遗迹化石属种做了保存特征和形态特征的分类描述(张欣平、张纯臣、王大任,1986).本文作为上述研究的一部分,从遗迹群落角度,着重对造迹三叶虫的生活习性,做了遗迹古生态学上的探讨.
    7  Notoconularia 在西藏当雄旁多群中的发现
    朱志康,徐均涛
    1988(1):61-63.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7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936.68 K](197)
    摘要:
    文中定为 Notoconularia damxungensis sp. nov. 的锥石标本系笔者之一于1985年参加中、英联合拉萨-格尔木地质构造考察期间采集的.化石产地在拉萨以北约100km的当雄县城东4km的查那拉,产出层位为旁多群上部.旁多群由李璞(1955)建立,以拉萨地区林周以北旁多、
    8  甘肃山丹中侏罗世的“假铰蚌”
    马其鸿
    1988(1):64-74.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8 CSTR:
    [摘要](40) [HTML](0) [PDF 4.46 M](220)
    摘要:
    甘肃山丹新河组的"假铰蚌"标本非常丰富,它们的壳形、壳饰和内部构造保存十分完好,是我国研究"假铰蚌"的铰齿变异和形态变化的不可多得的好材料.由于这些"假铰蚌"标本的发现,笔者认为
    9  我国北方晚第三纪孢粉序列
    刘耕武
    1988(1):75-85.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09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1.12 M](240)
    摘要:
    我国第三纪地层研究已经历半个多世纪,积累了大量资料.尤其是解放后的三十多年中,取得了许多重大进展.由于我国大陆上新生代地层主要属于陆相沉积,要精确地进行划分和对比,尤其是晚第三纪地层的精确划分和对比确非易事.到目前为止,我国晚第三纪地层研究,无论在生物地层、年代地层、岩石地层或生态地层、磁性地层等方面与世界上研究程度较高的地中海地区相比都有相当差距.最近,李传
    10  NEOGENE PALYNOLOGICAL SEQUENCE OF NORTHERN CHINA
    Liu Gengwu
    1988(1):86-9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8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345.63 K](212)
    摘要:
    In the past three decades, many palynologists have contributed to our knowledge of spore-pollen content from Cenozoic sediments of China. However, most of them centered on the Early Tertiary and Quaternary, whereas study on the Late Tertiary palynology in our country was less attractive mostly because of our undue emphasis laid on its value in stratigraphic application and economic interest. As a matter of fact, from an evolutionary standpoint the Neogene palynofloras represent an important phase in Cenozoic floral history, which embrace a number of pioneers of modern plants and exhibit an embryonic framework of modern Iandscape. Moreover, a large collection and painstaking research on the palynofloras will certainly proliferate the applied value in a stratigraphic context. Therefore, the Neogene palynological study should share an equal importance in the investigation on Cenozoic palynofloras.
    11  中国南方晚古生代介形类的某些集群及其生态探讨
    王尚启
    1988(1):91-102.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0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1.01 M](205)
    摘要:
    古生代介形类与沉积环境的关系,是古生代介形类工作者研究的主要课题之一.由于古生代介形类从非海环境到深水海盆均有分布,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们在"指相"方面更为重要.在国际上,有关的研究工作,近20年来已取得明显进展,并受到普遍重视.在我国,八十年代以前侧重于古生代介形类的分类描述和在地层划分
    12  江苏常熟晚三叠世植物
    吴舜卿,滕雷鸣,胡为政
    1988(1):103-110.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1 CSTR:
    [摘要](20) [HTML](0) [PDF 2.40 M](238)
    摘要:
    1984年9月江苏煤勘一队于常熟梅李镇周围钻探找煤,在镇北面的57-173号井(插图1)中出现一套厚100余米的陆相碎屑岩含煤地层,疑为古生代晚二叠世龙潭组,后经对所采植物化石的鉴定确认为中生代地层.可资鉴定的植物化石共6属10种,本文研究的就是这部分材料.据钻孔揭露,岩层的层序如下:上覆地层:象山群
    13  江西清江盆地早第三纪新余组腹足类化石
    顾和林
    1988(1):111-124.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2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2.69 M](215)
    摘要:
    一、前言江西清江盆地早第三纪地层发育良好,产有丰富的腹足类化石,已报道的有清江组和临江组的非海相腹足类化石(余汶,1977,1983).本文记述的是清江盆地西部边缘新余县马洪乡新余组中的陆生腹足类化石,共计6属、8种,隶属4科,其中包括1新属和5新种.同时,对这一腹足类化石组合的性质及其时代特征,新余组的沉积环境及时代归属等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是在余汶老师悉心指导下完成的.承
    14  江西安源组植物化石一新属——Jiangxifolium
    周贤定
    1988(1):125-128.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3 CSTR:
    [摘要](9) [HTML](0) [PDF 1.22 M](206)
    摘要:
    为了探讨安源煤系的煤层对比,我们对江西丰城县攸洛勘探区内60个钻孔进行了系统的化石采集工作,发现可能属于真蕨类的一个新属——江西叶属(Jiangxifolium gen. nov. ), 化石产于晚三叠世安源组中下部的深灰色粉砂岩中.攸洛勘探区位于丰城县南约28km,区内安源煤系总厚>850m,煤系地层根据岩性从下往上分为5段,现将地层和化石产出层位自上而下介绍如下
    15  欧洲西北部晚石炭世含煤带及其植物群的演替
    K.H.约斯顿
    1988(1):129-135.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4 CSTR:
    [摘要](6) [HTML](0) [PDF 577.66 K](196)
    摘要:
    为让大家对欧洲西北部的晚石炭世地层有粗略了解,特以插图1示意说明,图示的是亚华力西期近海含煤带沉积的前渊部分.它西起英国南部,经法国北部,荷兰,向东北一直伸展到德意志联邦共和国亚琛附近的含煤地区和当前联邦德国主要煤矿所在地的莱茵-鲁尔煤田.由
    16  第二届国际泥盆系大会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
    寥卫华
    1988(1):136-137. CSTR:
    [摘要](8) [HTML](0) [PDF 287.64 K](166)
    摘要:
    由加拿大石油地质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泥盆系学术讨论会(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he Devonian System)于1987年8月17-20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市(Calgary, Canada)召开.1400名来自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出席了这次盛会.会议的主题是泥盆纪古地理重建(Paleogeographic reconstructions).
    17  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教授的重要遗著即将问世——介绍《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地区晚古生代植物群》
    张汝玫
    1988(1):137-137.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6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198.22 K](127)
    摘要:
    我国古植物学界的老前辈,已故古植物学家斯行健教授离开我们已二十余个年头了,他留下了洋洋廿余万言的力著——《内蒙古清水河地区及山西河曲地区晚古生代植物群》.他的学生张善桢副教授也付出了相当的劳动,用了多年的时间,对他的遗稿和数千块标本进行了精心整理,并实地考察测制了所涉及的剖面,
    18  古生物学研究的启迪和促进——介绍《古生物学研究的新技术、新方法》
    张汝玫
    1988(1):138-138. DOI: 10.19800/j.cnki.aps.1988.01.017 CSTR:
    [摘要](20) [HTML](0) [PDF 171.45 K](159)
    摘要:
    古生物学的研究在当今世界上取得重大进展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创立和采用了一系列新技术和新方法.从科学的发展史上很清楚地证明了一种新技术和新方法的出现往往会带来科学上的突破和变革.就古生物学而言,由于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的问世,对它的研究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大大深化了人们对古生物本身的认识,从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关于古代生物和环境的信息,这种信息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