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澄江动物群及其中的三叶虫
    张文堂
    1987(3):223-235.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1 CSTR:
    [摘要](34) [HTML](0) [PDF 2.41 M](365)
    摘要:
    作者等在1985年报道云南的Naraoia—属时,曾有“澄江动物群”的命名。因为这个动物群产在澄江,这个有名的县城距昆明很近并位于景色迷人的抚仙湖畔。一个词的建立代表了这个动物群的产地、时代、内容和它的意义等,有个名称,讨论起来也比较方便。最近作者在澳大利亚古生物学家协会的Nomen Nudum(46页,No.15,1986)刊物上,见到对“澄江动物群”也有引用。当然,以澄江命名的还有“澄江砂岩”、“澄江组”或“澄江运动”等。但前两个是岩石地层单位名称,后一个是构造名称,这是一看即知的问题,而且是不同专业范畴的名称。作者等在1980年还建立了一个澄江盾壳虫属(Chengjiangaspis),也是符合命名原则
    2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两个保存附肢的节肢动物
    侯先光
    1987(3):236-256.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2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4.78 M](251)
    摘要:
    前言1984年7月,笔者在云南澄江帽天山详测下寒武统筇竹寺组剖面并系统采集金臂虫化石时,首先发现了保存附肢的Naraoia完整个体和保存完美的水母、蠕虫、海绵,具软体和附肢的其它节肢动物等标本。1985年4月和10月,笔者又两次到帽天山剖面进行补充采集,发现许多更完美的标本,为这个动物群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资料。帽天山位于云南澄江县县城东偏南20°5km处,东径102°57′30″,北纬24°39′30″(插图1)。澄江帽天山古地理位置为西靠康滇古陆,
    3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水母化石
    孙卫国,侯先光
    1987(3):257-271.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3 CSTR:
    [摘要](19) [HTML](0) [PDF 5.22 M](249)
    摘要:
    水母(jellyfish;medusa)是现代腔肠动物(Coelenterata)刺胞动物门(Gnidaria)中较为常见的代表。大多数水螅水母(hydrozoanmedusae;hydromedusae),又称缘膜水母(cras-pedote medusae),各种具浮囊(pneumatophore)的群体多态的软壳水母(chondrophorans)和所有的钵水母(scyphozoan medusae;scyphomedu-sae),又称真水母(true medusac),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大海域。腔肠动物只具有双胚层,身体辐射对称,是后生动物(Metazoa)中最低等的门类。水母在地史上也是后生动物中出现最早的类型之一。水母的演化分异可以追溯到寒武纪以前的时代。澳大利亚南部前寒武纪末期的埃
    4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三个新的大型节肢动物
    侯先光
    1987(3):272-285.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4 CSTR:
    [摘要](17) [HTML](0) [PDF 3.71 M](281)
    摘要:
    前言云南澄江下寒武统筇竹寺组澄江动物群(张文堂,侯先光,1985)中的节肢动物丰富多彩。本文描述、图解和讨论的是该动物群中三个新的大型节肢动物Fuxianhuia protensa gen.et sp.nov.,Kuamaia lata gen.et sp.nov.和Rhombi-calvaria acantha gen.et sP.nov.。在目前所采集的标本中,这三个大型节肢动物主要是以薄的、没有矿化的背部外骨骼为代表。但Fuxia-nhuia protensa gen.et sp.nov.保存有一对茎状眼;Kuamaia lata gen.et sp.nov.有二枚标本保存触觉。这三个新的大型节肢动物标本是笔者1984年和1985年三次采集于澄江帽天山西山坡一套灰黄色泥岩中(AEF—M2)。这三个新的大型节腔动物全为背腹向压
    5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
    侯先光
    1987(3):286-298.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5 CSTR:
    [摘要](21) [HTML](0) [PDF 662.79 K](267)
    摘要:
    前言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是云南澄江早寒武世澄江动物群(张文堂,侯先光,1985)的主要成员之一,无论是在个体数量,或是种类多样性方面均较丰富。本文描述和讨论的材料是笔者1984和1985年采集于澄江帽天山下寒武统筇竹寺组Eoredlichia-Wutingaspis带底部及下部。文中所描述和讨论的大型双瓣壳节肢动物计5属、6种,其中2新属、4新种、1未定种。新属是Vetulicola gen.nov.和Combinivalvula gen.nov.。新种是Isoxys paradoxus sp.nov.,Vetuli-cola cuneatus gen.et sp.nov.,Combinivalvulachengjiangensis gen.et sp.nov.,和Branchioca-ris?yunnanensis sp.nov.。其中Combinivalvula
    6  云南澄江早寒武世蠕虫化石——Maotianshania gen.nov.
    孙卫国,侯先光
    1987(3):299-305.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6 CSTR:
    [摘要](17) [HTML](0) [PDF 1.84 M](238)
    摘要:
    1984—1985年,侯先光曾几次赴云南考察,在澄江县帽天山(24°39′N,102°57′E)下寒武统筇竹寺组玉案山段下部,发现了一大批门类众多保存精美的后生动物化石,其中包括海绵、水母、蠕虫、软舌螺、腕足类、腹足类、金臂虫、三叶虫以及其它节肢动物等。这个以含有大量的软体后生动物的新化石组合,已被命名为“澄江动物群”(张文堂、侯先光,1985)。根据伴生的三叶虫化石,澄江动物群的层位为早寒武世筇竹寺组Eoredlichia-Wutingaspis带下部,距今大约为570百万年,略新于前寒武纪-寒武纪过渡期的梅树村阶(见孙卫国、侯先光,1987,表I)。澄江动物群中的蠕虫化石数量十分丰富,
    7  广西隆林含山晚泥盆世响水洞组浮游介形类
    王尚启
    1987(3):306-318.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7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2.39 M](250)
    摘要:
    含山剖面位于隆林县城西南部,隆林至德峨公路的80km与81km路标之间,包括早和晚泥盆世地层。晚泥盆世地层出露不全,上部(大约相当于代化组)被掩盖;下部,也就是响水洞组,主要由灰色、灰白色硅质岩、含泥硅质岩和黄色硅质泥岩组成。浮游介形类(entomozoids)化石主要被发现自响水洞组上部约4米多厚的黄色硅质泥岩。在这段地层中,除浮游介形类化石外,还发现有牙形刺、竹节石和三叶虫等。根据岩性和所含生物群落特征,被归于南丹型沉积,即浅海盆地相或所谓“台槽相”。通过对样品的镜下观察和鉴定,共发现浮游介形类化石6属、3亚属和23种,包括3亲近种和2未定种(插图1)。其中斗属、1亚属
    8  贵州威宁早石炭世簸箕湾组的软体动物
    王惠基
    1987(3):319-322.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8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833.05 K](241)
    摘要:
    本文描述的软体动物采自丁文江1914年命名的“簸箕湾页岩”的下部,岩性为黑色钙质页岩。簸箕湾组产丰富的腕足类、珊瑚、苔藓虫和软体动物等化石。吴望始、张遴信、金玉玕在1974年已有较详细的报道。软体动物经笔者鉴定有6属7种(包括未定种):Dentalium(Antalis)acumen(Koninck),Bellerophon mu-nsteri A.d’Orbigny,Euomphalus catillus Sowe-rby,Pseudozygopleura magna sp.nov.,Pseudo-zygopleura sp.,Meekospira carnimaxima sp.nov.,Neocypricardinia of.sinensis(Chao),其中的Bellerophon munsteri A.d’Orbigny,Dentalium(Antalis)acumen(Koninck)以前曾见于比利
    9  湖南零陵晚泥盆世准云南贝(Yunnanellina)一新种
    李酉兴
    1987(3):323-325.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09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643.55 K](160)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共10件,保存完美,采自湖南零陵普利桥北部的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部泥灰岩,系一新种(Yunnanellina undatussulc-us sp.nov.)。与之共生的有Yunnanellina han-buryi.Y.uniplicata,Y.triplicata,Tenticospiri-fer vilis var.Kwangsiensis,Camarotoechia hu-nanensis,Productellana linglingensis,Athyris gu-rdoni,A.gurdoni var.transversalis等,新种的时代为晚泥盆世锡矿山期晚期。化石描述云南贝科Yunnanellidae Rzho-nsnitskaya,1959准云南贝属Genus YunnanellinaGrabau,1931波状槽准云南贝(新种)Yunnane-llina undatussulcus sp.von.(图版Ⅰ,图1,2)材料完整贝体10个。描述贝体较小,轮廓近五边形。壳宽与
    10  华南五峰期笔石动物群的分异及缺氧环境
    陈旭,肖承协,陈洪冶
    1987(3):326-338.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10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1.13 M](247)
    摘要:
    前言晚奥陶世五峰期,即 Ashgill 期的笔石动物群在我国南部特别发育,其分布范围包括从扬子流域至珠江流域的广大地区。这些地区在五峰期都属于同一个大地构造单元,即华南古板块。扬子地台五峰期的笔石最早由穆恩之教授(1945,1954)研究,近年来穆恩之等正在系统总结这一地区的五峰期笔石动物群,多年来他还提出了笔石动物群生态分异的概念(穆恩之,1974,1980,1983;Mu,1984)。从六十年代以来,笔者曾先后观察了不少华南晚奥陶世地层剖面,采集了笔石。这些丰富的笔石动物群和岩石地层的资料,使笔者感到深入认识和探讨这一动物群的分异以及黑色笔石页岩的特殊形成环境是很有必要的。本文涉及的材料中,仅对桂北兴安、临桂、赣南崇义古亭和浙西江山
    11  WUFENGIAN (ASHGILLIAN) GRAPTOLITE FAUNAL DIFFERENTIATION AND ANOXIC ENVIRONMENT IN SOUTH CHINA
    Chen Xu,Xiao Chengxie,Chen Hongye
    1987(3):338-344.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11 CSTR:
    [摘要](18) [HTML](0) [PDF 531.31 K](338)
    摘要:
    A well-developed Wufengian(Ashgillian)graptolite fauna occurs in the central and southChina areas which belong to the same plate,thesouth China Plate.The graptolite fauna of cen-tral China(Yangtze platform)was first studiedoy Mu(1945,1954,1974),who,together with his colleagues,is now carrying on a systematic palaeo-ntological study of the Wufengian graptolites fromall sections of the Yangtze platform.In the pasttwenty years,the writers have investigated andsampled many Upper Ordovician sections andlocalities in South China.On the basis of thesesections which have been mostly published,thewriters have summarized the Wufengian graptoliteassemblages,the biofacies,lithofacies and confacies belta,the black shale and the anoxie paleoenvironment. Hereillustrates are the Wufengian grapcolites from Xingan and Lingui Counties of Guangxi,Chongyi County of Jiangxi,and Jiangshan Country of Zhejiang.
    12  福建沿海全新世贝壳沉积物的氨基酸外消旋年代测定
    刘德明,蓝琇,王金权
    1987(3):345-353.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12 CSTR:
    [摘要](28) [HTML](0) [PDF 681.04 K](227)
    摘要:
    引言十多年来,氨基酸外消旋反应作为年代测定方法已取得了很大进展(Schroeder & Bada,1976),它为第四纪地质的研究开拓了新的前景。对化石贝壳中氨基酸D及L光学异构体的动力学研究表明,氨基酸外消旋反应已成功地应用于更新世以来有海相贝壳沉积的地层划分及对比中(Karrow & Bada,1980;Kvenvolden& Blunt,1979;Miller & Hare,1975;Miller &Andrews,1977;Mitterer,1974,1975;Weh-miller,1977)。氨基酸年代测定方法是基于下述原理:现生生物体中所有蛋白氨基酸,除甘氨酸外,几乎全部以L构型存在,生物死亡后,L-氨基酸自然地经受一种可逆转换而成D-及L-氨基酸混合物,随着时间延续,最后含这两种构型的混
    13  从集群绝灭到集群替换——兼论进化的时空层次与系统地质学
    刘第墉
    1987(3):354-366. DOI: 10.19800/j.cnki.aps.1987.03.013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1.22 M](246)
    摘要:
    一、关于新灾变论恐龙,这一盛极于中生代的庞然大物,一进入新生代,就迅速绝灭了。生物界于是进入由哺乳动物一直到人所统治的新生代。对于这一剧变,从1980年Alvarez父子等发现中、新生代间的界线粘土层含铱异常丰富以后,天外降临的灾难对地球生物的演进起着决定作用的新灾变论于是盛行起来。这一简单直截的灾变论又特别吸引那些并不从事生物或古生物研究的局外专家。为此,现从生物界容易为人明瞭的衰退类群在量方面的异常变化,进而再审视当时以生物界为主体的地质史中新生因素在基本性质方面有哪些变化,它们将对生物进化过程以及地质史整体发展说明了些什么问题。
    14  安徽省古生物学会举办1986年学术报告会
    肖立功
    1987(3):366-366.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127.57 K](160)
    摘要:
    安徽省古生物学会于1986年12月3日至4日在合肥举办了1986年学术报告会。会上除交流了本省会员近年来的部分成果外,还特邀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穆恩之教授和武汉地质学院殷鸿福教授分别作了“国际各纪地层界线工作进展”及“从古生物地理看中国各时代板块漂移”的学术演讲。两位教授精辟的报告受到八十余名与会者的热烈欢迎和好评。江苏省古生物学会还特派林尧坤理事到会致词祝贺。山东省古生物学会也发来贺电。报告会后,在广泛听取会员对学会工作意见和要求的基础上,理事会就
    15  青年古生物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1987(3):366-366. CSTR:
    [摘要](20) [HTML](0) [PDF 127.82 K](162)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于1987年1月9日在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召开了南京地区“青年古生物工作者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代表主要是青年古生物工作者,共有74名(签名的)。他们分别来自武汉地质学院、合肥工业大学、福州大学、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南京地质学校、南京大学、江苏区调队及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应邀参加会议的有中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卢衍豪、副理事长穆恩之及其他老一辈古生物学家。另外,会场上挂了6幅中国古生物学界先驱的画像,他们是葛利普、李四光、尹赞勋、斯行健、杨钟健、孙云铸。会议共进行了一天,上午有6位同志做了学术报告,有侯先光的“寒武纪化石的新发现”,徐艳秋的“计算机在(竹蜓)鉴定上的应用”,张克信的“二叠系-三叠系分界及其牙形石”,张晓栋的“层孔虫生态”等。他们的报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