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第5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双壳类壳质超微结构及其研究现状
    陈金华
    1985(5):463-476.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1 CSTR:
    [摘要](13) [HTML](0) [PDF 3.37 M](240)
    摘要:
    双壳类的壳质结构研究,已有一百多年历史。本世纪三十年代以前,由于研究手段及观察方法的限制,加上结构类型名称的不统一,发展速度较慢。当时,不少学者曾据自己的观察结果对壳质结构进行过分类,如Cayeux(1916)提出的柱状结构、皱状或叶状结构、交错结构等;Schmidt(1924)提出的柱状层、珠母层、瓷质层、透明层、表壳层等,后者还就偏光显微镜在这
    2  松辽盆地泰康地区高台子油层介形类化石的古生态及其沉积环境的探讨
    叶得泉,张莹
    1985(5):477-484.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2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1.60 M](157)
    摘要:
    生物生活过程都有一定的条件要求,这些条件即生物的生存条件,而生存条件的总和就构成了生物的生活环境,生活环境是由一系列
    3  西藏地区的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
    芶宗海
    1985(5):485-491.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3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3.14 M](234)
    摘要:
    叠瓦蛤科(Inoceramidae)化石,是一类等壳至很不等壳、形状多变异、同心装饰为主、具规则的韧带窝、多无铰齿的海相生物化石。它始现于早二叠世,繁盛于侏罗和白垩纪,可能绝灭于晚白垩世。据目前所知,该科化石大约有16属、11亚属,其中以Inoceramus的亚属居多。该科化石在我国除广东有发现外,主要分布在西藏。
    4  从晚白垩世轮藻化石的发现论黔中红层的划分及相关的构造运动
    王振,王克勇
    1985(5):492-502.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4 CSTR:
    [摘要](7) [HTML](0) [PDF 2.80 M](187)
    摘要:
    贵州是我国南方白垩、第三纪轮藻化石和红层研究较薄弱的地区之一。有关轮藻化石方面,直到1979年之前没有任何发现;有关红层方面,自侯德封教授等(1945)在黔北仁怀创名“茅台砾岩”至本文研究的材料发现前,全省红层一般都被笼统地称之为下第三系。近些年来,贵州区调队对省内各处小型红色盆地作了大量的地质调查工作,本文研究的轮藻化石系该队人员1979和1983年先后在黔中地区修文县扎佐和黄平县旧州一带采集的(插图1),经笔者鉴定计7属、11种。这一发现
    5  新疆阿尔格山早二叠世的䗴类
    孙巧缡,张遴信
    1985(5):503-510.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5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2.58 M](243)
    摘要:
    阿尔格山位于新疆、西藏及青海三省交界处,属昆仑山系。阿尔格山交通不便,人迹稀少,地质研究程度很低。本文研究的?化石材料是新疆地质局区调大队三分队同志在1980年和1981年采集的,产化石的地层主要出露于新疆若羌县喀沙克力克河一带(插图1),走向大致为北西西-南东东,岩性是大理岩、长石砂岩、粉砂岩、砾岩、泥岩及生物碎屑灰岩,厚度巨大,可达2219—11815米。?化石产于生物碎屑灰岩中,根据初步研究,喀沙克力克河一带含
    6  辽西、冀北晚期中生代两种鱼网叶(Sagenopteris)的角质层研究
    商平,王自强
    1985(5):511-517.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6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3.53 M](242)
    摘要:
    鱼网叶(Sagenopteris)的角质层特征颇具系统分类意义。此属建于1838年(Persl),但在此之前已被描述过(Brongniart,1882)。最初误认为蕨类植物;与现代水蕨科(Hydropterideae)苹属(Marsilia)比较。Thomas, H. H.(1925)据角质层特征将此型叶片与共生的含种子器官(Caytonia)和含花粉器官(1937年Harris订为Caytonanthus)联系,建立了开通目(Caytoniales),隶属于种子蕨纲。Harris(1940,1951,1964)
    7  小寒武古杯(Cambrpcyathellus)在我国的发现
    章森桂,袁克兴
    1985(5):518-527.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7 CSTR:
    [摘要](20) [HTML](0) [PDF 4.26 M](205)
    摘要:
    在“托莫特壳类(tommotiid)在我国的发现”一文中已经指出,在我国发现有小寒武古杯(Cambrocyathellus)(袁克兴、章森桂,1983,32、33页),限于篇幅,未加详谈。由于Cambrocyathellus在我国的发现,为我国与西伯利亚地台等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地层对比等问题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我们的标本见于川北-陕南早寒武世中期的仙女洞古杯组合中。在仙女洞组的标准地点四川南江沙滩,Cambrocyathellus主要分布在仙
    8  中国泥盆纪和二叠纪锥石类新材料记叙
    朱志康
    1985(5):528-538.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8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3.26 M](211)
    摘要:
    前言锥石类化石地理分布相当广泛,世界各大洲均有报道,其地质历程为晚前寒武纪至三叠纪,共生门类常有:腕足类、瓣鳃类、介形类、苔藓虫、海百合茎等;可是,该类化石除个别地点或层位较为富集,甚至成层状产出并被用于地层对比外,总因罕见,一般尚没有被广大地层古生物工作者所重视,研究程度远不如其他古生物门类深入。
    9  安徽南部上奥陶统的笔石并论围笔石属
    李积金
    1985(5):539-547.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09 CSTR:
    [摘要](7) [HTML](0) [PDF 1.60 M](197)
    摘要:
    1982年夏,钱义元、方一亭、夏广胜、张俊明和笔者观察安徽南部奥陶、志留纪地层剖面时,在宁国胡乐新岭上奥陶统新岭组和石台丁香及泾县北贡上奥陶统五峰组采得的一些笔石,和1974年穆恩之等在宁国上荆山村新岭组采得的Diceratograptus cf.mirus Mu,现在此一起予以报道。同时,本文介绍了上奥陶统围笔石的分布及其在地层对比中的作用,讨论了围笔石属的定义;又根据重新厘定的定义,对该属所包括的种进行了系统整理。
    10  滇西中泥盆世海百合的两个新属
    陈重泰,姚吉惠,喻光荣
    1985(5):548-552.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0 CSTR:
    [摘要](6) [HTML](0) [PDF 1.26 M](215)
    摘要:
    1976年夏,在带领我院地质系74级部分同学进行滇西地质测量实习时,同学们在施甸县何元寨公社地区的何元寨组以及昌宁县西邑公社地区相同的地层,采获得保存极为完好的海百合萼部化石数枚。这些化石经笔者研究,发现它们是两个新属,取名昌宁海百合(新属)(Changninocrinus gen.nov.)和施甸海百合(新
    11  贵州南部早二叠世几个四射珊瑚新属种
    王洪第
    1985(5):553-557.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1 CSTR:
    [摘要](9) [HTML](0) [PDF 2.78 M](236)
    摘要:
    近年来我队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和专题研究时,测制了一些二叠系剖面,采集了众多的化石,其中四射珊瑚经笔者鉴定,选取2新属4新种予以描述报道。这些新种是:Kepingohyllum szechuanophylloidea sp. nov, Wentzelloides (Multimulinus) zhenfengensis sp. nov., Symmetrites clegans gen. et sp. nov.和Houchangophyllum magnum gen. et sp. nov.。Wentzelloides (Multimulinus) zhenfengensis sp. nov.产于贞丰县白层
    12  冀北早白垩世孢粉
    甘振波,张长友
    1985(5):558-567.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2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2.42 M](233)
    摘要:
    笔者先后在河北省丰宁县青石砬煤矿,万全县黄家堡、洗马林,崇礼县五十家煤矿等地下白垩统青石砬组和土井子组采集孢粉样品,其类型丰富,保存清晰,是研究河北省白垩系的重
    13  安徽黑石渡组介形类化石
    寿志熙
    1985(5):568-575.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3 CSTR:
    [摘要](8) [HTML](0) [PDF 2.67 M](229)
    摘要:
    本文描述的介形类化石采自安徽省舒城县晓天盆地早白垩世黑石渡组。黑石渡组系杨志坚(1959)创名,其时代为晚侏罗世。1/20万区测亦置于晚侏罗世(1974)。1975—1976年安徽省地质局311队在霍山、舒城一带黑石渡组,采集了动、植物化石。此后,我所古生物室在舒城晓天等地的黑石渡组又补采了一些化石。笔者仅研究其中的介形类化石。晓天西冲湾黑石渡组岩性自上而下为
    14  隐笔石一新种——Cryptograptus jiangshanensissp.nov.
    朱敏达
    1985(5):576-581.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4 CSTR:
    [摘要](9) [HTML](0) [PDF 1.35 M](240)
    摘要:
    本文所研究的标本是1979年夏,江西冶金勘探公司七二一大学的师生在浙江江山下奥陶统宁国组中、下部黑色页岩采集的,虽然标本仅有一个(正反两面),但保存完好,呈立体状态。今通过电镜扫描对其仔细观察,试图进一步弄清其微细构造,确定其分类位置并探讨其生态特征。化石形似麻绳或长形螺钉,属Cryptograptus,但不同于已知种的形态和构造,定名为Cryptograptus jiangshanensis sp.nov.,共生的笔
    15  赣东北玉山县发现特大硅化木化石
    侯建国
    1985(5):582-582.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5 CSTR:
    [摘要](15) [HTML](0) [PDF 341.35 K](163)
    摘要:
    1984年8月,我们在江西省东北部玉山县毛宅的长塘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发现一巨大的硅化木化石。它长达28.2m,下端直径1.3m,上端直径略超出1m。化石呈浅灰色,分枝断面及年轮均清晰可见。产出的层位是侏罗纪的砂砾岩,其下覆地层是下侏罗统的林山组。这一硅化木大体顺层埋藏。围岩亦呈浅灰色,风化后为土黄色,质地疏松;砾石磨圆度好,其成份大多是乳白色的石英及灰黑色的硅质岩。同层还产有较多的硅化木,但均比上述的小,且为断
    16  纪念优秀的中年地层古生物学家杨绳武同志逝世一周年
    戎嘉余,邝国敦,蔡土赐,甄金生,吴浩若,于振华,朱正刚,史秉德
    1985(5):583-584.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6 CSTR:
    [摘要](5) [HTML](0) [PDF 314.71 K](211)
    摘要:
    优秀的中年地层古生物学家、我们的同窗挚友杨绳武同志去世一年了。1984年深秋的一天,传来他因公殉职的噩耗,我们一个个都惊呆了,久久凝望着他的照片,陷入了悲哀的沉思,往事一幕幕在我们脑海里浮现。1958年9月初,我们与杨绳武同学一起考入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自那以后,大家朝夕相处,共度了四个春秋。他,细高个儿,热情坦率,随和爽朗,时时流露出聪颖与机灵。在老师的辛勤培育下,他学习刻苦,讲究方法,注重效果,在班上常以优异的成绩名列前茅。北京近
    17  湘中地区下石炭统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的几个新属种
    张金鉴
    1985(5):585-589.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7 CSTR:
    [摘要](5) [HTML](0) [PDF 2.00 M](227)
    摘要:
    我队自1978年以来在湖南中部地区地表和井下早石炭世地层,陆续采到丰富的介形类化石,其中以似无饰介科(Paraparchitidae)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多。笔者研究了这些具后背刺的介形类,计3属,包括1新属、7新种。这批材料的发现对我国早石炭世介形类的研究和地层对比都具有一定的意义。在似无饰介科中,具后背刺的属种较常见,自晚泥盆世开始出现,早石炭世大量繁盛,至二叠纪衰亡,它们具有一定的地层意义。B.Kellet
    18  我国大阳岔寒武-奥陶系界线剖面被提名为两大全球候选层型之一——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全会简介
    钟固兵
    1985(5):590-590.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5.018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156.58 K](88)
    摘要:
    1985年7月14日到17日在加拿大卡尔加里召开了国际寒武-奥陶系界线工作组全会。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卢衍豪、陈均远同志应邀参加了这次会议。会议分四个阶段进行:推荐和介绍候选型剖面;专题性学术交流;拟订选择全球界线层型剖面的标准;对各国推荐的候选型剖面进行筛选,最后确定一到二个全球候选层型。向这次国际界线工作组全会推荐参加筛选的候选剖面有六个国家的八条剖面:我国吉林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