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第3期文章目次

  • 显示方式:
  • 简洁模式
  • 摘要模式
  • 1  江苏句容五通群擂鼓台组上部大孢子的发现及其地层意义
    陈永祥,欧阳舒
    1985(3):267-274.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1 CSTR:
    [摘要](7) [HTML](0) [PDF 2.28 M](221)
    摘要:
    本文研究的材料系采自江苏南部句容县城南约15公里的包家村1号钻孔(以下简称包1井)。终孔深度1660.61米,井深至1587米钻穿下石炭统金陵组,进入上泥盆统五通群擂鼓台组(揭露擂鼓台组厚约73.61米,见插图1)。该井所钻遇的地层在层序、岩性和厚度变化等方面都可以与南京附近龙潭等地的露头剖面进行对比,各组上下界线清楚,高骊山组和擂鼓台组之间的金陵灰岩可作良好的标志层。钻孔位置距五通群擂鼓台组标准地点约41公里。我们选择了擂鼓台组岩芯样品10块(下部
    2  安徽含山含山组植物化石及时代
    曹正尧
    1985(3):275-284.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2 CSTR:
    [摘要](9) [HTML](0) [PDF 4.18 M](260)
    摘要:
    安徽含山县彭庄村西分布一套红色地层,假整合在富含植物化石的象山群中、下部之上,安徽区测队曾将其认作象山群上部(新近命名为含山组),并与南京地区北象山和中山陵前所见的紫红色砂、页岩层及皖南洪琴组对比。在它的近底部浅黄色泥岩中发现不少植物化石,还有瓣鳃类、叶肢介、鲎虫、介形类、腹足类及昆虫化石等。这些化石的发现为确定这段地层的时代提供了依据。苏皖两省长江沿线的象山群,均由两组由粗到细含煤线(或薄煤层)的碎屑岩(在南京地
    3  中国南方侏罗系的鲎虫化石——泛论背甲目的分类与分布
    陈丕基
    1985(3):285-292.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3 CSTR:
    [摘要](6) [HTML](0) [PDF 4.38 M](251)
    摘要:
    通常所说的鲎有两大类:一类生活于大海中,如志留纪的板足鲎(Eurypteris)和现生的鲎(Limulus);另一类生活在淡水或半咸水中,通称为鲎虫。它们在生物分类上的位置不同,海生鲎属于蛛形纲,鲎虫则属于甲壳纲。鲎虫化石过去在我国曾发现于四川和贵州桐梓(冯儒林,1978)的下沙溪庙组,偶尔也见于三叠纪地层。最近,有采自冀北晚侏罗世地层鲎虫化石的正式研究报道(杨遵仪、洪友崇,1980)。本文所研究的材料有四部份,其一是我们研究所的沈炎彬、林启彬、曹正尧和安徽区测队
    4  安徽含山侏罗纪叶肢介
    沈炎彬
    1985(3):293-299.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4 CSTR:
    [摘要](5) [HTML](0) [PDF 4.85 M](230)
    摘要:
    安徽侏罗纪叶肢介,曾发现于舒城晓天附近,层位为上侏罗统毛坦厂组,计有2属、7种(陈丕基等,1982,第24—26页)。中、下侏罗统的叶肢介,一直未见报道。本文所描述的叶肢介是安徽区测队三分队陆伍云等同志于1980年进行区域地质调查时在巢湖东约10公里的含山县彭庄村边发现的,1981年5月,我所曹正尧、林启彬、黎文本及笔者与陆伍云等同志一起,观察了侏罗系剖面,重新采集化石。化石产于中侏罗统含山组下部厚约9米的灰黑色(风化后呈灰白色)泥岩。该地含山组假整合覆于中下侏罗统象山群之上。与叶肢介共生的尚有植物Equisetites sp. (cf. E.
    5  安徽含山含山组昆虫化石
    林启彬
    1985(3):300-311.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5 CSTR:
    [摘要](11) [HTML](0) [PDF 4.54 M](243)
    摘要:
    安徽省区测队在含山一带进行野外地质调查时,在林头彭庄生产队西北面小山里发现了出露很好的含山组剖面,生物化石相当丰富;后来,我所配合安徽区测队与有关同志又去这一地点补采,获得了不少新的化石、除植物、瓣鳃类、介形类、腹足类和叶肢介化石外,还在这一区域内首次发现了许多昆虫化石。我国南北方虽有许多下、中侏罗统的昆虫化石报道,由于相隔较远,在昆虫群的特征、时代对比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安徽含山地处我国南北两方的交界地,对南北两方相应时代昆虫的对比可以起着桥梁作用。
    6  湖北东南部中生代晚期火山沉积岩的介形类化石
    关绍曾
    1985(3):312-321.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6 CSTR:
    [摘要](16) [HTML](0) [PDF 2.14 M](266)
    摘要:
    湖北东南部的大冶、鄂城、武昌、蒲圻等地分布着火山岩和砂泥岩相间的岩层,不整合覆于三叠系、中侏罗统、岩体和铁矿之上。由于这一套岩层与大冶铁矿有着密切关系,所以很早就引起地质工作者的注意(谢家荣,1924)。1975年以来,我所曾对这一套岩层进行了专题研究。目前这套地层自下而上被划分为马架山组、灵乡组和大寺组。上、下两组主要为流纹岩、安山岩;灵乡组以砂泥岩为主夹玄武岩,其中部含有瓣鳃类、植物、介形类等化石。由于对同一种化石的鉴定不同,或不同种类化石确定地质时代看法上的分歧,使灵乡组及其上、下火
    7  陕西紫阳文洛克早期和蓝多维列最晚期的弓笔石
    傅力浦
    1985(3):322-331.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7 CSTR:
    [摘要](6) [HTML](0) [PDF 2.81 M](218)
    摘要:
    笔者等于1970,1973,1979年对秦岭志留系进行工作过程中,在陕西紫阳一带采得不少保存完好的弓笔石,本文选择其中一部分加以报道,目的在证明Cyrtograptus sakmaricus带的确切层位和讨论文洛克早期弓笔石的演化序列。剖面介绍此剖面沿任河,在紫阳瓦房店以南、巴蕉口以北的仙中沟口附近。Szz 仙中沟组9.浅灰色板岩与深灰色粉砂质板岩,呈宽条带状9.6米8.灰色粉砂岩与粉砂质板岩,呈窄条带
    8  陕西南郑梁山早寒武世三叶虫
    陈润业
    1985(3):332-336.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8 CSTR:
    [摘要](10) [HTML](0) [PDF 1.18 M](262)
    摘要:
    陕西南郑梁山早寒武世三叶虫,曾经张文堂描述过两个种:Eoredlichia(Pachyredlichia)shensiensis Chang, Parabadiella huoi Chang。前者产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部,后者产中下部。本文描述的三叶虫,系产在Parabadiella huoi之下的黄绿色泥岩,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三叶虫,与之共生的还有古介形虫。这些三叶虫经笔者研究计有:Parabadiella hanzhongends sp.nov., P. nanzhengensis sp. nov., P. zhongliangsiensis sp. nov., P. sp., Parabadiella (Danangouia) transversa subgen, et sp. nov., P. (Danangouia) quadrata subgen, et sp. nov., P. (Danangouia)sp.。
    9  贵州及川南新发现的蛇尾目化石
    冯儒林
    1985(3):337-343.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09 CSTR:
    [摘要](12) [HTML](0) [PDF 2.95 M](250)
    摘要:
    一、前言我国的蛇尾目(Ophiurida)化石,自1960年杨遵仪、孙云铸两教授报道以后,此类化石陆续在我国南北各地相继发现。目前已报道的有贵州织金(杨遵仪,1960)、广东开恩(孙云铸等,1960)、贵州关岭永宁镇(冯儒林等,1978),陕西渭北(杨遵仪等,1979)、福建华安(吴岐,1980)
    10  华夏动物区系之初探
    方宗杰
    1985(3):344-349. DOI: 10.19800/j.cnki.aps.1985.03.010 CSTR:
    [摘要](21) [HTML](0) [PDF 642.74 K](259)
    摘要:
    自从Halle(1937)首次提出华夏植物群一名以来,二叠纪古植物地理学的研究获得了很大进展(李星学,1980;李星学、姚兆奇,1979,1981),华夏植物区系的概念已为国内外广大地质工作者所接受。相比之下,二叠纪海洋无脊椎动物区系的研究还比较落后。但近年来,有关这方面的文献竞相发表。其中比较重要的有:张守信、金玉玕(1976),詹立培、李莉(1979)对腕足动物区系的研究;吴望始(1975),吴望始、廖卫华、赵嘉明(1982)对四射珊瑚动物区系的研究;盛金章、王玉净(1981)对(竹蜓)类动物区系的研究;王玉净、穆西南(1981)对西藏二叠纪生物区系的研究
    11  中国南方白垩系会议筹备消息
    白石古
    1985(3):349-349. CSTR:
    [摘要](9) [HTML](0) [PDF 103.85 K](180)
    摘要:
    会议筹备组1984年11月6日和1985年4月9日分别在北京和南京召开过两次会议,现已决定南方白垩系会议1985年10月14日在浙江金华报到开幕,从15日起进行10天野外地质旅行(寿昌、金华、衢县、兰溪、永康馆头、丽水老竹、天台塘上与赖家),然后在天台举行四天学术讨论,包括地层、古生物、岩石、构造、石油地质、古地理、古气候、古地磁、同位素年龄等方面的内容。
    12  中国古生物学会关于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及第十四次学术年会”的通知
    1985(3):350-350. CSTR:
    [摘要](7) [HTML](0) [PDF 123.20 K](88)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拟于1986年3月在南京召开四届二次理事会,同时举行以古地理、古生态、古气候专题为主的第十四次学术年会。希我会会员踊跃撰写论文,并请在十月底前将论
    13  中国古生物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和尹赞勋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会在京召开
    1985(3):350-350. CSTR:
    [摘要](14) [HTML](0) [PDF 123.20 K](100)
    摘要:
    中国古生物学会四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和尹赞勋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会于1985年2月26日至27日在北京召开,参加会议的有全体常务理事,部分名誉理事、理事以及省学会和各二级组织的秘书长或秘书等共52人。会议由卢衍豪理事长,郝诒纯、周明镇、穆恩之副理事长以及常务理事王鸿祯教授分别主持。吴望始秘书长汇报了秘书处从绍兴会议之后所做的工作,并提出今后的工作计划。会议就成立下属组织有关问题作了认真讨论,批准成立古生

    当期目录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



    微信公众号二维码

    手机版网站二维码